学术投稿

胸水ADA、TB-DNA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顾炳权;白慧霞;罗鸣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 腺苷脱氨酶, DNA, 胸水
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胸水腺苷脱氨酶(ADA)、TB-DNA检测、以及ADA、TB-DNA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诊断试验的方法,检测87例疑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ADA、TB-DNA,ADA用酶法连续监测法,TB-DNA采用PCR方法用金标准将患者分为患病组和对照组,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胸水ADA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7%,90%,85.5%,TB-DNA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0.2%,83.3%,74.7%,ADA和TB-DNA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0%,93.3%,93.1%.结论采用酶法连续监测法检测胸水ADA可大幅度提高诊断价值,敏感性、特异性都比以往报道有所提高,如果联合TB-ADA检测更加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且基本满足临床需要,不必做过多的检测,以减轻病人负担.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与HBV的血清标志物的关系

    目的分析前S1抗原与其他HBV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HBsAg(+)血清标本214例,HBsAg(-)血清标本159例,采用ELISA和PCR方法对其标本373例进行血清前S1抗原、HBV-DNA和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分析前S1抗原与HBeAg等血清标志物的关系.结果不同HBV血清标志物的标本前S1抗原和HBV-DNA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98例前S1抗原阳性标本中有91例HBV-DNA检测为阳性,而前S1抗原检测阴性的275例中,有209例HBV-DNA呈阴性.两种方法的符合率达79.6%.经卡方检验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对前S1抗原和HBeAg检测结果的分析,HBeAg(+)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85.2%,而HBeAg(-)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率仅为32.5%,前S1抗原与HBeAg也具有相关性.结论前S1抗原能够敏感地反映HBV复制情况,与HBeAg和HBV-DNA有很好的相关性.

    作者:刘树林;张周良;张黎君;冯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或硬化联合心得安治疗预防再出血40例分析

    目的研究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注射治疗(EVS)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VL)后联合心得安维持治疗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内镜下止血联合心得安治疗的病例随访3月~8年,再发出血率22.5%,死亡率20%,明显低于未经内镜治疗的出血患者.心得安等药物长程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门脉压,预防再出血.结论 EVS或EVL联合心得安治疗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安全有效.

    作者:沙莎;吴兵;孙英;吴晓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3例临床诊治分析

    通过2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治分析,了解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断及其病理学特点,认识其有一定癌变倾向,并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区别.

    作者:钱秀珍;胡惠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信号转导及其作用机制

    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是通过与G蛋白偶联的调节离子通道和第二信使生成酶的新型谷氨酸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分布.分为mGluR1~mGluR8八个亚型.文章就近年来在mGluRs研究中,尤其在信号转导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病理过程中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童彤;秦正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DHR心脏中表达的意义及波生坦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脱氧皮质酮-盐型高血压大鼠(DHR)心脏微小血管重塑中作用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切除左侧肾脏后一周,随机等分为3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饮自来水;另两组分别为模型组和波生坦组,开始予脱氧皮质酮(DOCA)(50mg·kg-1·week-1)皮下注射,连续5周.5周末处死动物,按相应的要求留取血液和心脏标本,分别行血浆ET-1浓度、微小血管密度及MMP-2/TIMP-2蛋白和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在DHR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中存在微小动脉密度增加和毛细血管密度减少,MMP-2的mRNA和MMP-2/TIMP-2的蛋白表达上调;波生坦能抑制血压升高,减轻微小血管损害,下调MMP-2/TI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MMP-2的表达同微小血管密度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在DHR心脏中存在微小血管病变,MMP-2/TIMP-2表达可能参与微小血管病变的病理机制,内皮素-1可能是通过调节MMP-2/TIMP-2表达参与微小血管病变.

    作者:王学忠;章萍;王岳松;钱钧;洪小苏;陈建昌;焦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电针对炎性痛大鼠背根节BSI-B4表达的调节观察

    目的观察炎性痛条件下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BSI-B4,可以选择性标记参与痛觉信息传递的C纤维及其终末)结合位点的变化情况以及电针对其调节.方法采用大鼠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致炎后不同时间段(分别取第3、7d)背根节BSI-B4结合位点的表达情况,以及在针刺(电针环跳穴、阳陵泉穴)条件下该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注射后第3、7d各组大鼠背根节的BSI-B4结合位点表达关系比较如下:炎性痛组(包括3、7d组)>电针组(包括3、7d组)>生理盐水组(包括3、7d组)(P<0.01).且炎性痛组大鼠BSI-B4表达还表现为3d组>7d组(P<0.05).结论电针可以下调炎性痛大鼠背根节BSI-B4结合位点表达的增多,这可能是电针镇痛的机理之一,即通过减缓炎性痛大鼠C伤害性感受器的持久发放达到治疗炎性痛的目的.

    作者:王丽娜;杨建平;张育文;李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门静脉高压症肠系膜血栓形成致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治(附11例报告)

    目的总结因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肠系膜血栓形成致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1993年~2004年间共收治绞窄性肠梗阻154例,其中因门静脉高压肠系膜血栓形成致绞窄性肠梗阻11例,对其诊断和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仅7例出现剧烈腹痛,5例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原因均为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肠系膜血栓形成,其中2例为保守治疗24h后未见明显好转而剖腹探查时发现.行部分小肠切除8例,3例术中发现肠系膜广泛血栓形成而放弃手术.术后死亡5例,3例为广泛血栓形成患者,2例为小肠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肠系膜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绞窄性肠梗阻起病隐匿,常导致诊断困难而延误病情.同时应加强术后护肝、支持治疗,尽量降低死亡率.

    作者:邵秀根;朱兴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异丙酚对内毒素血症鼠肺系数及钙离子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内毒素血症鼠肺组织PaO2、肺系数及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 72只Waster雄性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组)和异丙酚+内毒素组(P组).L组在腹腔内缓慢注入内毒素;P组在皮下缓慢注入异丙酚后再注入内毒素.分别在注射后30、90、180、360min时处死动物,取出肺组织,测定肺系数、钙离子含量及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L组在注入内毒素后各时点PaO2下降,肺系数和钙离子浓度显著增高(P<0.05).P组与L组相比显著减轻PaO2下降,降低肺系数和钙离子浓度(P<0.05).结论异丙酚可降低内毒素血症鼠肺组织钙离子浓度,对肺组织有保护作用.

    作者:金玄玉;张倩;何晓帆;裴凌;戚其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儿唇腭裂修补术的分析

    唇腭裂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由于患儿年龄小,机体调节不完善,应激反应能力弱,修复唇腭裂的目的不仅使患儿的容貌,发音得以改善,而且对颌骨,牙齿的发育及至鼻部的整复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1~3],我院自1996年~2003年共施行唇腭裂修补术640例.现总结归纳如下.

    作者:郭春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液流变检测室内质量控制方案研究和应用

    目的制备全血质控物并应用于血液流变检测室内质量控制,建立血流变质控方案.方法静脉采血,与输血用1号抗凝液(简称抗凝液)8:1混合;每100mL全血加入1640液25mL,混匀后无菌分装全无添加物灭菌真空管(简称真空管),每管3mL,置2℃~4℃保存.调节血浆量制备高,中,低值制控物.粘度计应用清洁程序并通过本底实验后,分别重复测定10次3种全血质控物150s-1,60s-1,和10s-1全血粘度(表观)和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沉降率(ESR),计算管间精度;测定正常人肝素抗凝血全血粘度,与中值质控物全血粘度曲线比较拟合度;分别以不同值全血质控液作监测,第1月为中值,其后为高值,第三个低值,测定以上6项数据,结果作Westgard多规则质控图.统计变异系数(CV%)和第1周与后1周数据t检验.每周测质控液的全血和血浆血红蛋白(简称Hb),计算溶血百分率.结果高、中、低值全血质控液重复测各项目管间CV%均<5%;每月测定值CV%均<5%;每月每1周与后1周数据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P>0.05);溶血率<1%;室内Westgard多规则质控结果满意.结论该法制备全血质控物成本低、简便,可保存3个月,可进行高、中、低值监测,配合应用仪器清洁程序和本底试验,应用于血流变室内质控结果表明该方案切实可行.

    作者:石冬敏;吴元健;俞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楔状缺损的损害形态与修复体固位关系的临床研究

    通过对215人1 595颗楔状缺损的损害形态调查,发现楔状缺损的损害形态可分为三角型(26.46%)、碟型(50.97%)和月型(22.57%)三种.在损害形态与修复体固位关系的临床研究中,发现三角型缺损固位较好,可采用常规操作方法,直接用复合体修复;碟型和月型缺损在牙体预备时,需磨除少量牙体组织,制作倒凹固位型,并加以调(牙合).

    作者:屠美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糖尿病量化管理长期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运动、饮食量化管理三个月后,糖尿病病人3个月、6个月、1年、2年病情随访观察结果.方法对236例糖尿病病人进行量化管理干预.结果干预后,患者BMI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呈持续下降趋势.干预后体重指数控制率(<23 kg/m2)由54.94%上升到59.82%,血糖控制率(4.1~6.1mmol/L)由14.22%上升到28.73%,干预后血压控制率(<130/80mmHg)由16.43%上升到31.08%,均有显著差异.后者逐年提高,在2年后达到58.33%.结论生活方式干预、综合量化管理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别是控制体重指数、血压有长期效果,可在社区人群中推广.

    作者:陆艳;周靖;张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与溃疡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与溃疡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98例溃疡病患者进行血清CagA-Hp-IgG抗体检测,治疗后半年再次检测.结果 5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阳性率为100%,48例胃溃疡(GU)阳性率为83.3%;半年后复检DU阳性率为10%,GU阳性率为7.5%,治疗前后两者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别(P<0.01).结论 CagA与溃疡病密切相关.

    作者:平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5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流变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5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并与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作比较分析.结果两组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均有明显变化,有必要预防各危险因素,可利用血液流变学作为治疗依据.

    作者:刘小军;赵合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临床分析

    回顾分析临床收治的13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3例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出现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的疼痛性肿块,经期肿块增大,经后缓解.治疗以直接手术切除为首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其发生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有关.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该病发生的根本因素.剖宫产术时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腹壁切口上,则是预防和减少这种医源性植入的有效措施.

    作者:侯顺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丹参合剂对跆拳道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将40位跆拳道运动员分为服药组和对照组,观察大强度训练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有关指标变化,结果显示大强度训练后测定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运动前(P<0.05).而服药组和运动前相比,除红细胞数,血小板聚集率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P>0.05),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丹参合剂能降低血液粘度,改善组织微循环,拮抗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改善心肺功能,具有抗疲劳、抗缺氧等作用,有助于提高运动的能力和加快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作者:樊道明;顾洪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氧化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氧化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CHB) 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机理.方法将 122 例 HBsAg,HBeAg 阳性或 HBeAg 阴性,而HBV DNA 阳性的 CHB 患者随机分为三个组:①氧化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组;②单用干扰素组;③单用拉米夫定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各组肝功能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三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联合组肝功复常率为89.3%.而干扰素组和拉米夫定组分别为65.4%和60.9%.三组有显著性差异;联合组HBeAg阴转率为68.8%, HBV DNA 阴转率为82.9%,干扰素组分别为44%和61.9%,拉米夫定组分别为38.1%和59.1%,三组有显著性差异.干扰素组与拉米夫定组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中干扰素组出现了相关不良反应,其余两组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氧化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 CHB 有协同抗病毒,保肝等作用.明显改善肝功能,优于单用干扰素组或单用拉米夫定组,提高了疗效,且安全经济.

    作者:雷一凡;李海华;邓炳修;何明汉;李春;徐永亮;丁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奥克丁(SOD)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奥克丁(SOD)对急、慢性炎症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角叉菜胶至大鼠足瓜肿胀法和棉球植入大鼠皮下至肉芽增生法,研究SOD的抗炎作用.结果 SOD能明显减轻大鼠致炎足瓜的肿胀程度和抑制大鼠肉芽组织增生,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SOD具有抗炎作用.

    作者:张惠琴;李金华;张玉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危重患者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测定与肾功能的相关研究

    目的评价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作为危重患者肾功能指标的价值.方法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ys c,用苦昧酸法测定血清肌酐(creatinine),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值.结果当Ccr在60~80mL/min时,血cr与正常对照无差异(P>0.05),而cys c与正常对照差异显著(P<0.01),而当Ccr<60mL/min时,血cr、cys c与正常对照及Ccr>80mL/ min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血cys c是评价危重患者肾功能的有用的指标,其敏感性高于血cr.

    作者:薛继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

    血站对全血的质量检测是留样管血进行检测,血液标本是检测的直接对象,血液标本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血液的质量.因此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前提.

    作者:项军;刘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