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水ADA、TB-DNA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顾炳权;白慧霞;罗鸣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 腺苷脱氨酶, DNA, 胸水
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胸水腺苷脱氨酶(ADA)、TB-DNA检测、以及ADA、TB-DNA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诊断试验的方法,检测87例疑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ADA、TB-DNA,ADA用酶法连续监测法,TB-DNA采用PCR方法用金标准将患者分为患病组和对照组,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胸水ADA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7%,90%,85.5%,TB-DNA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0.2%,83.3%,74.7%,ADA和TB-DNA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0%,93.3%,93.1%.结论采用酶法连续监测法检测胸水ADA可大幅度提高诊断价值,敏感性、特异性都比以往报道有所提高,如果联合TB-ADA检测更加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且基本满足临床需要,不必做过多的检测,以减轻病人负担.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量化管理长期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运动、饮食量化管理三个月后,糖尿病病人3个月、6个月、1年、2年病情随访观察结果.方法对236例糖尿病病人进行量化管理干预.结果干预后,患者BMI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呈持续下降趋势.干预后体重指数控制率(<23 kg/m2)由54.94%上升到59.82%,血糖控制率(4.1~6.1mmol/L)由14.22%上升到28.73%,干预后血压控制率(<130/80mmHg)由16.43%上升到31.08%,均有显著差异.后者逐年提高,在2年后达到58.33%.结论生活方式干预、综合量化管理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别是控制体重指数、血压有长期效果,可在社区人群中推广.

    作者:陆艳;周靖;张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18、α-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的变化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18、α-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的变化.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40例ITP患儿和20例正常儿童血清IL-6、IL-18、TNF-α、INF-γ含量.结果 ITP患儿血清IL-6、IL-18、TNF-α、INF-γ均高于正常儿童,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IL-6、IL-18、TNF-α、INF-γ参与ITP的发病过程.

    作者:李捷;柴忆欢;何海龙;叶建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门静脉高压症肠系膜血栓形成致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治(附11例报告)

    目的总结因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肠系膜血栓形成致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1993年~2004年间共收治绞窄性肠梗阻154例,其中因门静脉高压肠系膜血栓形成致绞窄性肠梗阻11例,对其诊断和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仅7例出现剧烈腹痛,5例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原因均为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肠系膜血栓形成,其中2例为保守治疗24h后未见明显好转而剖腹探查时发现.行部分小肠切除8例,3例术中发现肠系膜广泛血栓形成而放弃手术.术后死亡5例,3例为广泛血栓形成患者,2例为小肠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肠系膜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绞窄性肠梗阻起病隐匿,常导致诊断困难而延误病情.同时应加强术后护肝、支持治疗,尽量降低死亡率.

    作者:邵秀根;朱兴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盐酸和氢氧化钠对豚鼠各段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目的观察盐酸和氢氧化钠对豚鼠各段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方法制备离体小肠平滑肌标本,放置于灌流浴槽中,观察其收缩活动的影响.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盐酸对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有增强效应(P<0.05),而对回肠下段平滑肌的自发收缩活动有抑制效应(P<0.05),氢氧化钠对空肠和回肠收缩活动均有抑制效应(P<0.05). 结论盐酸对豚鼠十二指肠和空肠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有增强作用 ,而氢氧化钠对空肠和回肠的活动则有减弱作用.

    作者:李金华;王国卿;邹容;张玉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一例血浆粘度增高的急性白血病分析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农民,因心慌气短,头晕乏力怀疑自己患了心脏病来医院内科就诊.查体:病人常年在户外劳动,皮肤黝黑,贫血貌不明显;肝脾淋巴结不大;体温37.5℃.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X线透视:心肺无异常.

    作者:孙桂兰;贾银红;蔺巧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体外过敏原检测在儿童支气管肺炎与哮喘诊治中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炎及哮喘儿童与过敏原的关系以及患儿年龄与过敏原的相关性.方法 825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及153例哮喘患儿分别按年龄分组,用Uni CAP全自动体外过敏原检测仪进行吸入性过敏原Phadiatop和食物性过敏原Fx5E筛查,观察阳性率及不同年龄组过敏原情况.结果 (1)哮喘组患儿Phadiatop阳性率为77.1%,Fx5E阳性率为34.6%,<3岁组Fx5E阳性率高于Phadiatop,随年龄增大Phadiatop阳性率逐渐升高,而Fx5E阳性率逐渐降低.(2)支肺组患儿Phadiatop阳性率为12.1%,Fx5E阳性率为25.6%,Phadiatop阳性率除<1岁组外与年龄间未显示明显规律性,Fx5E阳性以小年龄组为主,1~2岁组阳性率高达40.7%,随年龄增大阳性率逐渐降低.

    作者:计雪强;朱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微柱凝胶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

    输血前交叉配合试验是安全输血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受、供者血液间有无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分,有效地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很多,有盐水介质法、酶法、凝聚胺法(MPT)、抗人球蛋白法(AGT).近年来,微柱凝胶试验(MGT)由于其明显的优点已在国外成为常规的输血检测方法[1].我院从2002年应用LISS/Coombs凝胶卡,常规开展交叉配血试验.现将近二年多遇到的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虞秀兰;翟菊萍;周志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维生素K2对NB4细胞生长、凋亡、周期阻滞及分化的诱导作用

    目的研究维生素K2(VK2)对NB4细胞生长、凋亡、周期阻滞及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通过四唑盐比色法、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细胞周期分析、NBT还原法和流式检测CD14、CD11b阳性率研究维生素K2对NB4细胞的影响.结果 NB4细胞经VK2作用后增殖受到抑制;VK2作用NB4细胞72h后,细胞形态呈现凋亡特征,细胞早期凋亡率随浓度升高而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及两两比较P<0.01;各药加组G0/G1期细胞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各加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但各加药组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加药组NBT阳性率、CD14、CD11b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K2对NB4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且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VK2可诱导NB4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VK2可诱导NB4细胞周期受阻于G0/G1期,但细胞周期阻滞作用无量效关系;VK2无单独诱导NB4细胞分化作用.

    作者:王艳丽;滕镕;杨洪娟;丁润生;姜胜华;陆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微波热凝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70例报告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鼻部变态反应性疾病,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根据第16届国际耳鼻咽喉科学会联合会31个成员国于1997年的综合报道,变应性鼻炎人群患病率为10%~40%.虽然其并非严重性疾病,但鼻部和全身的不适感是很明显的,从而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睡眠和娱乐.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治疗,其中20%~40%的患者会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甚至肺心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我科于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采用微波热凝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定量与免疫标志物及谷丙转氨酶之间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定量(HBV DNA)与免疫标志物(HBV-M)及谷丙转氨酶(ALT)的关系.方法用Tag酶荧光定量PCR法、ELISA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法分别检测HBV DNA、HBV-M和ALT.结果 HBsAg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61.9%;HBsAg阴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1.7%;HBsAg、HBeAg、和/或抗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99%,其中载量>106为91%;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38.3%,其中>106为9%;其它HBV-M模式下,HBV DNA阳性率1.3%~18.3%;HBV-M全阴模式下,HBV DNA 阳性率1.3%;HBV DNA阳性者ALT升高,与阴性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HBV阳性而病毒载量不同的两组间,ALT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BsAg阴性者,HBV DNA也可阳性.HBeAg的阴转不能说明是病毒复制的静息与好转,有些HBeAg/抗HBe的转换后,HBV DNA>106.ALT的升高常伴有HBV DNA阳性,HBV DNA阳性者不一定ALT升高,且ALT的升高程度不与HBV DNA值正相关.

    作者:朱蓉;王国政;邹红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肺炎性假瘤的CT诊断

    目的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探讨其与周围型肺癌、结核球及球形肺炎等球形病灶的鉴别.方法搜集18例经手术或经CT导向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肺炎性假瘤均为肿块型,位于胸膜下.CT表现:(1)平扫: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10例;边缘模糊不规则8例,其中浅分叶2例,粗短毛刺、棘状突起6例;病灶密度均匀14例,病灶内见小斑点、小斑片状钙化2例,病灶内有小空洞1例,支气管充气征1例;右侧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2)16例增强情况:中度以上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6例,无强化2例.结论肺炎性假瘤具有一定的CT影像特点,CT能准确定位,结合临床资料,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值.

    作者:顾勤;石芳;邢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异丙酚对内毒素血症鼠肺系数及钙离子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内毒素血症鼠肺组织PaO2、肺系数及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 72只Waster雄性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组)和异丙酚+内毒素组(P组).L组在腹腔内缓慢注入内毒素;P组在皮下缓慢注入异丙酚后再注入内毒素.分别在注射后30、90、180、360min时处死动物,取出肺组织,测定肺系数、钙离子含量及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L组在注入内毒素后各时点PaO2下降,肺系数和钙离子浓度显著增高(P<0.05).P组与L组相比显著减轻PaO2下降,降低肺系数和钙离子浓度(P<0.05).结论异丙酚可降低内毒素血症鼠肺组织钙离子浓度,对肺组织有保护作用.

    作者:金玄玉;张倩;何晓帆;裴凌;戚其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低水平γ射线照射对小鼠骨髓细胞离体增殖效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低水平γ射线对小鼠骨髓细胞增殖效应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细胞分别接受0、2、4、6、8cGy γ射线照射,照射完毕在37℃水浴中培养3h.然后分成两组,一组测定其CPM值(每分钟放射性计数),一组测定其O2-量.结果小鼠骨髓细胞分别经0、2、4、6、8cGy低水平γ射线照射,发现经过6cGy照射后,其增殖效应明显,其增殖效应和一定剂量范围内低水平γ射线照射所产生O2-量正相关.结论 O2-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是小鼠骨髓细胞经低水平γ射线照射所产生增殖效应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作者:林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对心血管系统调节的模型研究

    目的建立交感神经传出冲动的计算机仿真模型,评价它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包含多种心血管反射的血流动力学模型,运用动态仿真工具Simulink进行数学建模,采用ODE45可变步长算法模拟交感神经传出冲动.结果当缺氧或PCO2升高时,心脏交感神经的传出冲动均增大,PCO2升高时对阻力血管交感神经传出冲动的增快作用,远大于缺氧的作用. 结论仿真模型构造清晰,具有可扩充性,可以作为动物实验的预研手段.

    作者:周希平;王国卿;邹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分析

    对6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0.1者4眼(6.56%),0.1~0.5者34眼(55.74%),≥0.6者23眼(37.70%).眼压均降至正常范围,平均1.94±0.8kPa.无一例出现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术后前房虹膜反应经局部用药一周后均能恢复.分析认为:联合术能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在熟练掌握手术技巧的情况下,联合手术明显较分期手术优越.

    作者:朱若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肺炎衣原体IgG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肺炎衣原体IgG滴度与血清炎症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MIF)和酶联免疫法(ELISA)方法对8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血中肺炎衣原体IgG抗体(CpIgG)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1L-6)、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34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CSA)患者52例.结果 UA组和CSA组的CpIgG阳性率分别为61.76%及55.77%,但差异无显著性;而UA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和CRP均较CSA组显著增高,单因素回归分析未能发现UA组心绞痛患者的血清CpIgG滴度与TNF-α、IL-6和CRP的相关性.结论 UA组患者血清中的炎症标志物较CSA组显著增高,但肺炎衣原体的感染不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作者:王育林;赵欣;杨向军;宋建平;刘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46例

    目的探讨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按王忠诚的脑出血分级,Ⅱ级11例,Ⅲ级18例,Ⅳ级17例,血肿位于外囊区16例,内囊区5例,内外囊区25例,从发病至手术时间:2~4h手术16例,4~6h手术24例,6~8h手术6例.出院时恢复良好10例,轻度残废26例,重度残废5例,死亡5例.结论临床病情分级是决定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尽早手术可提高疗效.

    作者:何海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活化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的异位分布

    目的观察血小板活化后表面一些抗原决定簇的动态改变,探讨其在血栓性疾病研究中的意义.方法以凝血酶与腺苷二磷酸(ADP)分别在不同时间段(0~30min)诱导正常人血小板活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GPⅢa及P-选择素的表达;同时用全血法测定脑梗死患者相应抗原的改变.结果凝血酶及ADP活化血小板后均可导致GPⅠb表达呈现先下降又逐渐回升的可逆性分布趋势,各时间段引起的GPⅠb改变在两者之间都具有显著差异;GPⅢa表达在活化后初期变化不明显,10min后呈现递增趋势;两种活化剂均可促使P-选择素显著升高,并维持于高水平.脑梗死患者GPⅠb表达减少,P-选择素的表达远高于对照组,GPⅢa无变化.结论凝血酶与ADP均能介导血小板活化,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促使GPⅠb与GPⅢa逆转,同时P-选择素向外释放,而血小板表面活化相关性抗原的改变是反映体内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

    作者:韩悦;卢晓旭;戴兰;沈文红;蔡秀英;吴德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导致非火器性颅脑损伤患者重残及植物生存的常见原因之一,脑组织的加速、减速及旋转运动均可造成DAI,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轴索断裂后形成轴索球.提高综合治疗及有效的防治并发症,仍是临床倡导的治疗方案.

    作者:潘云;何文干;张卫;朱扬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非肿瘤性成人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提高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治疗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报告非肿瘤性成人脑积水V-P术后15例并发症,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主要并发症是分流管梗阻和感染,其它可出现颅内出血、癫痫、腹部症状等.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并发症率较高,需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操作技巧和术后处理.

    作者:傅元贵;王中;孙晓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