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T细胞表面CD28、CTLA4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刘振芳;孙汉英;刘文励;罗小华;何莉;徐慧珍

关键词:贫血, 再生障碍性, T淋巴细胞, 抗原, 表面, CD28, CTLA4
摘要:目的研究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T细胞CD28、CTLA4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免疫介导再障小鼠模型,取再障和正常组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在终浓度为15μg/mL植物血凝素(PHA)条件下培养,于0h和48h分别用双色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对T细胞CD28、CTLA4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PHA刺激培养48h后正常组和再障组T细胞CD28、CTLA4的表达较刺激前均明显升高(P<0.01);而且再障组刺激培养前后T细胞CD28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同期正常组(P<0.01),但CTLA4的表达与同期正常组相比虽略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再障T细胞激活及其激活潜能增强,免疫分子CD28、CTLA4在骨髓中的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再障T细胞的免疫功能紊乱.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18、α-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的变化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18、α-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的变化.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40例ITP患儿和20例正常儿童血清IL-6、IL-18、TNF-α、INF-γ含量.结果 ITP患儿血清IL-6、IL-18、TNF-α、INF-γ均高于正常儿童,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IL-6、IL-18、TNF-α、INF-γ参与ITP的发病过程.

    作者:李捷;柴忆欢;何海龙;叶建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Cystatin C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损伤

    目的探讨血清Cystatin C对2型糖原病患者早期肾脏损伤的诊断价值,并与传统的肌酐指标进行比较.方法对3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白蛋白排泄率(AER)分成三组.A组:AER<20μg/min,为白蛋白尿正常组;B组,AER20~200μg/min,为微量白蛋白尿组;C组,AER>200μg/min,为大量白蛋白尿组.同时测定三组的Cystatin C和血清肌酐.结果 A、B、C三组的Cystatin C和肌酐水平分别为0.73 mg/L、79.6μmol/L;1.17 mg/L、86.2μmol/L;1.43 mg/L、105.6μmol/L.B组Cystatin C水平显著高于A组 (P<0.01),肌酐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C组Cystatin C、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01).结论血清Cystatin C是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损伤的敏感指标,比肌酐更加灵敏.

    作者:张晓宇;朱雪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链球菌制剂SM对不同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链球菌制剂SM对不同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链球菌制剂SM分别与7种肿瘤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同孵育不同时间后,以MTT法检测其对7种肿瘤细胞的直接抑瘤作用及经诱导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K562和Raji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结果链球菌制剂SM浓度在1~2KE·mL-1时,对7种肿瘤细胞均有直接的增殖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对SHG-44细胞和S180细胞的GI50为1~2KE·mL-1, Hela,Raji和H22细胞大于2KE·mL-1,其余细胞介于两者之间.经诱导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K562和Raji细胞均有明显的细胞毒效应.尤其浓度为0.125~0.031 KE·mL-1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链球菌制剂SM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抑瘤效应,其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且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徐培君;顾冠彬;万海燕;孙书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脑梗死患者的血hs-CRP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

    目的了解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脑梗死患者的血hs-CRP与纤维蛋白原水平.方法对88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同时行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水平(FIB)检测.结果①不稳定斑块组血hs-CRP、FIB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血hs-CRP、FIB水平异常者比例也高于其他两组,血hs-CRP与FIB呈正相关;② Logistic回归分析示hs-CRP与不稳斑定块有关.结论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脑梗死患者的血hs-CRP与FIB水平存在着差异,hs-CRP是一项独立的新的脑梗死的危险标志,并与FIB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张文跃;赵合庆;李文;包仕尧;苏海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儿唇腭裂修补术的分析

    唇腭裂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由于患儿年龄小,机体调节不完善,应激反应能力弱,修复唇腭裂的目的不仅使患儿的容貌,发音得以改善,而且对颌骨,牙齿的发育及至鼻部的整复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1~3],我院自1996年~2003年共施行唇腭裂修补术640例.现总结归纳如下.

    作者:郭春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奥克丁(SOD)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奥克丁(SOD)对急、慢性炎症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角叉菜胶至大鼠足瓜肿胀法和棉球植入大鼠皮下至肉芽增生法,研究SOD的抗炎作用.结果 SOD能明显减轻大鼠致炎足瓜的肿胀程度和抑制大鼠肉芽组织增生,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SOD具有抗炎作用.

    作者:张惠琴;李金华;张玉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肺炎性假瘤的CT诊断

    目的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探讨其与周围型肺癌、结核球及球形肺炎等球形病灶的鉴别.方法搜集18例经手术或经CT导向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肺炎性假瘤均为肿块型,位于胸膜下.CT表现:(1)平扫: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10例;边缘模糊不规则8例,其中浅分叶2例,粗短毛刺、棘状突起6例;病灶密度均匀14例,病灶内见小斑点、小斑片状钙化2例,病灶内有小空洞1例,支气管充气征1例;右侧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2)16例增强情况:中度以上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6例,无强化2例.结论肺炎性假瘤具有一定的CT影像特点,CT能准确定位,结合临床资料,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值.

    作者:顾勤;石芳;邢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糖尿病量化管理长期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运动、饮食量化管理三个月后,糖尿病病人3个月、6个月、1年、2年病情随访观察结果.方法对236例糖尿病病人进行量化管理干预.结果干预后,患者BMI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呈持续下降趋势.干预后体重指数控制率(<23 kg/m2)由54.94%上升到59.82%,血糖控制率(4.1~6.1mmol/L)由14.22%上升到28.73%,干预后血压控制率(<130/80mmHg)由16.43%上升到31.08%,均有显著差异.后者逐年提高,在2年后达到58.33%.结论生活方式干预、综合量化管理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别是控制体重指数、血压有长期效果,可在社区人群中推广.

    作者:陆艳;周靖;张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胸水ADA、TB-DNA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胸水腺苷脱氨酶(ADA)、TB-DNA检测、以及ADA、TB-DNA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诊断试验的方法,检测87例疑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ADA、TB-DNA,ADA用酶法连续监测法,TB-DNA采用PCR方法用金标准将患者分为患病组和对照组,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胸水ADA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7%,90%,85.5%,TB-DNA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0.2%,83.3%,74.7%,ADA和TB-DNA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0%,93.3%,93.1%.结论采用酶法连续监测法检测胸水ADA可大幅度提高诊断价值,敏感性、特异性都比以往报道有所提高,如果联合TB-ADA检测更加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且基本满足临床需要,不必做过多的检测,以减轻病人负担.

    作者:顾炳权;白慧霞;罗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小板抗体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比较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水平,以评价其在IT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法(MAIPA)检测患者血浆中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和P-选择素)的特异性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外周血中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ITP组MAIPA的阳性率为63.3%,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为阴性;PAIgG分别为73.3%、45%.淋巴细胞亚群中,ITP组CD3、CD4、CD4/CD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D8、CD19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抗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抗体对提高ITP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ITP 的病理机制.

    作者:戴兰;缪竞诚;范磊;沈文红;韩悦;白霞;王兆钺;阮长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活化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的异位分布

    目的观察血小板活化后表面一些抗原决定簇的动态改变,探讨其在血栓性疾病研究中的意义.方法以凝血酶与腺苷二磷酸(ADP)分别在不同时间段(0~30min)诱导正常人血小板活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GPⅢa及P-选择素的表达;同时用全血法测定脑梗死患者相应抗原的改变.结果凝血酶及ADP活化血小板后均可导致GPⅠb表达呈现先下降又逐渐回升的可逆性分布趋势,各时间段引起的GPⅠb改变在两者之间都具有显著差异;GPⅢa表达在活化后初期变化不明显,10min后呈现递增趋势;两种活化剂均可促使P-选择素显著升高,并维持于高水平.脑梗死患者GPⅠb表达减少,P-选择素的表达远高于对照组,GPⅢa无变化.结论凝血酶与ADP均能介导血小板活化,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促使GPⅠb与GPⅢa逆转,同时P-选择素向外释放,而血小板表面活化相关性抗原的改变是反映体内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

    作者:韩悦;卢晓旭;戴兰;沈文红;蔡秀英;吴德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T细胞表面CD28、CTLA4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T细胞CD28、CTLA4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免疫介导再障小鼠模型,取再障和正常组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在终浓度为15μg/mL植物血凝素(PHA)条件下培养,于0h和48h分别用双色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对T细胞CD28、CTLA4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PHA刺激培养48h后正常组和再障组T细胞CD28、CTLA4的表达较刺激前均明显升高(P<0.01);而且再障组刺激培养前后T细胞CD28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同期正常组(P<0.01),但CTLA4的表达与同期正常组相比虽略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再障T细胞激活及其激活潜能增强,免疫分子CD28、CTLA4在骨髓中的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再障T细胞的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刘振芳;孙汉英;刘文励;罗小华;何莉;徐慧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难治性产后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难治性产后出血三种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4年4月间,采用宫腔塞纱法、髂内动脉栓塞术、子宫切除术等方法治疗的30例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抢救成功,其中宫腔塞纱10例,髂内动脉栓塞术19例,子宫切除术1例.结论宫腔塞纱可压迫止血,髂内动脉栓塞术可替代子宫切除术,当子宫成为凝血功能障碍的病因时,应行子宫切除术.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时间发生的难治性出血而定.

    作者:朱挺;张胜男;蒋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急性脑损伤患者外周血T细胞CD28表达的探讨

    目的探讨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CD28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用三色标记法检测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CD28的表达.结果脑损伤组及愈后不良组患者外周血中CD28-CD8+的表达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CD3+、CD28+、CD28+CD8+T细胞则低于正常健康组.结论 CD28对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及其愈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冯萍;季顺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1994年2月~2002年2月收治的4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成纳洛酮治疗组及对照组,纳洛酮组和对照组患儿均给予传统的支持对症治疗.纳洛酮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纳洛酮0.1mg/kg/次,先用此剂量静推一次,4h后再用相同剂量静滴一次,连用3d.根据抽搐改善及反射恢复的天数,临床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将两组HIE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卡方检验.结果两组在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上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15.1,P<0.01),纳洛酮组的患儿从抽搐改善和反射恢复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治疗HIE可减轻脑水肿,抑制内源性β-内啡肽的释放,改善脑缺氧,有利于患儿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恢复,较大剂量使用未见明显副反应,较安全.

    作者:曹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3例临床诊治分析

    通过2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治分析,了解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断及其病理学特点,认识其有一定癌变倾向,并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区别.

    作者:钱秀珍;胡惠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不同温度环境下血浆粘度测定结果比较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多病因临床疾病,日渐成为现代工业化国家发病与死亡的首要原因,血液流变性障碍为其主要决定因素之一[1].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 PV)为全血粘度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Koenig等[2]报道PV与明显健康的中老年男性在随访期间各种原因死亡率(主要为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呈显著正相关,可见PV的临床检查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与复发的危险有潜在的预报作用.因多种血液流变学临床检验仪器及温度环境不同,本研究对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作不同温度下的PV检测的结果作比较分析如下.

    作者:吴杰;李斌;戴燕芳;吴洪飞;马文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肺炎衣原体IgG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肺炎衣原体IgG滴度与血清炎症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MIF)和酶联免疫法(ELISA)方法对8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血中肺炎衣原体IgG抗体(CpIgG)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1L-6)、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34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CSA)患者52例.结果 UA组和CSA组的CpIgG阳性率分别为61.76%及55.77%,但差异无显著性;而UA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和CRP均较CSA组显著增高,单因素回归分析未能发现UA组心绞痛患者的血清CpIgG滴度与TNF-α、IL-6和CRP的相关性.结论 UA组患者血清中的炎症标志物较CSA组显著增高,但肺炎衣原体的感染不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作者:王育林;赵欣;杨向军;宋建平;刘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由于血液流变学特性是影响血液循环的重要因素,而妊娠期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为此研究中分子羟乙基淀粉(贺斯)对剖腹产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剖腹产手术患者40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开放前臂静脉,以10mL/kg/h的速度持续输液,输平衡液500mL后开始硬膜外腔注局麻药,并根据继续补液性质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平衡液组(B组,n=20)和贺斯组(H组,n=20).监测记录HR、MAP、SpO2的变化情况,记录手术结束时的失血量、尿量.并于输注治疗药前后采输注治疗药对侧前臂肘静脉血样5mL, EDTA抗凝,送检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全血低、中切粘度,H组与B组比较降低明显;而血浆粘度B组有明显降低,但H组无明显变化.H组与B组全血还原低切粘度均有明显降低,但H组比B组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全血还原中切粘度、血沉方程K值变化在B组不明显,H组则明显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两组均见明显降低,但H组比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纤维蛋白原数量B组与H组均有非常明显减少.结论贺斯改善剖腹产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功能方面优于晶体液--平衡液.剖腹产手术患者适当应用胶体液--贺斯,有利于血液流变学改善,从而改善微循环.

    作者:王哲银;任永功;王定一;龚文胜;许为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高频电波刀锥形切除治疗宫颈病变27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高频电波刀(LEEP)行宫颈锥形切除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7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LEEP刀治疗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和LEEP刀术后病理诊断,电极在病变边缘外1~2mm进出行锥形切除.结果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与LEEP刀术标本的病理诊断有差别.27例病人术后随访,细胞学检查及阴道镜检查无异常.结论 LEEP刀对宫颈病变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诊断治疗手段,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多点活检,LEEP刀术后病理诊断构成了宫颈病变系统的诊断模式.LEEP刀可以广泛应用于治疗CIN.

    作者:荣琴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