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降纤酶注射液对家兔血液粘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于戈群

关键词:降纤酶, 血液粘度, 纤维蛋白原
摘要:目的了解降纤酶注射液对家兔血液粘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耳白兔33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降纤酶注射液腹腔内注射,每日注射两次,与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照检测.结果在注射后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明显降低,血沉加快,血清粘度与血浆粘度出现倒置和逆转.结论降纤酶注射液对家兔血液粘度有改变,尤其是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显著改变.降纤酶可降低血液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性,是一种作用明显的降纤、溶栓剂,这对于研究血栓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脂血症狗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脂血症狗血液流变性、红细胞微观流变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复制高脂血症狗模型6个月后,给予复方丹参滴丸4个月,之后采血测定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血液流变性,红细胞电泳率、渗透脆性、膜流动性及红细胞膜胆固醇与磷脂的摩尔比值(Ch/Pl).结果复方丹参滴丸能降低高脂血症狗全血粘度、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膜胆固醇及Ch/Pl值,增加其变形指数、取向指数、小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流动性.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狗血脂紊乱及红细胞微观流变学指标,进而改善血液流变性.

    作者:郭俊;张雷;曾柱;孙大公;喀蔚波;贺东奇;文宗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FDP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对不同疾病进行FDP D-二聚体(D-Dimer)的检测,探讨FDP D-Dimer在临床治疗和观察中的应用.方法以抗FDPD-Dimer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标记乳胶颗粒,后者与待测血浆混合.当血浆中FDP含量≥5μg/ml,D-Dimer含量≥0.5μg/ml时,标记的乳胶颗粒则发生凝集呈现阳性反应.结果 DIC时,血浆FDP D-Dimer明显增高,呈阳性反应,要结合临床表现警惕DIC前状态的存在.D-Dimer在原发性纤溶时正常,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显著增高,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此外,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梗,急性脑梗,肺栓塞,病毒性肝炎等均可见血浆FDP D-Dimer水平增高.深静脉血栓病人FDP D-Dimer 100%阳性,可作为溶栓治疗用药的指导及疗效观察.结论 FDP D-Dimer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血管内凝血,纤溶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作者:李洁;栾杰;李琳;宋丽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50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分析

    近年来,随着血液流变学的发展,血液流变的检测在许多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流变学的检查,并与相同例数50岁以上健康人群进行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宋丽婷;李洁;金英玉;李琳;辛晓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小板5项参数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108例脑梗塞住院患者和40例中老年体检者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和血小板大聚集率(MAR),对血小板5项参数进行比较并作相关分析,同时对脑梗塞组中4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5项参数进行配对比较.结果脑梗塞组PLT减少、MPV和MAR增高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0.05).PDW、 PCT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对照组PLT与MPV为中度负相关(r =-0.55,P<0.01),脑梗塞组二者为低度负相关(r =-0.37,P<0.05).脑梗塞组治疗后MPV减小,有显著差异(P<0.05);PLT、PDW、PCT和MAR无显著差异.结论 MPV增大是脑梗塞的独立危险指标,观察PLT、 MPV和 MAR的变化对脑梗塞的诊断和预防有指导意义.

    作者:石冬敏;陈雪梅;钱连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血管造影表现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血管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选择性血管造影与栓塞治疗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脊髓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经血管造影检齐均能明确诊断,能显示病变的范围、血供情况及其特征,其特点为硬脊膜动脉与脊髓表面静脉直接相通.18例(64.3%)硬脊膜动静脉瘘位于脊柱左侧,10例(35.7%)位于右侧,23例瘘口(82.1%)位于胸3与腰2椎体平面之间.经超选择插管后17例患者接受了栓塞治疗,其中12例行栓塞后手术切除,随访观察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者11例(64.7%),病情稳定者4例(23.5%),病情加重者2例(11.8%).所有栓塞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造影是反映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重要手段.

    作者:戚跃勇;孙清荣;梁开运;邹利光;熊坤林;周政;何作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川芎嗪对同基因骨髓移植小鼠骨髓中干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川芎嗪促进骨髓移植后小鼠骨髓中干细胞因子表达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组,建立小鼠骨髓移植模型,对照组和川芎嗪组分别胃饲生理盐水0.2ml/只和川芎嗪注射液2mg/只,2次/天.在骨髓移植后的第+7、+14、+21天,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小鼠骨髓切片中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记取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并作骨髓组织学观察.结果骨髓移植后第+7、+14、+21天川芎嗪组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及骨髓细胞增生程度均高于骨髓移植的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川芎嗪能促进骨髓移植后骨髓中干细胞因子的表达,可能是川芎嗪重建造血的机制之一.

    作者:何莉;孙汉英;刘文励;吴宁;盂凡凯;刘丹;路武;徐惠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刺五加注射液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评价刺五加注射液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82例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男性32例、女性9例.治疗组年龄及病程分别为52.7±5.6岁、1.5±1.3年,对照组年龄及病程分别为53.2±5.7岁、1.5±1.2年.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组)、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检测结果提示治疗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表明治疗组血液高凝状态治疗后有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改变.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可以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汤佩麟;刘王明;张虹;马雪兴;王允;姚金良;韩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E-选择素对脑缺血再灌注中血氧分压的影响探讨

    目的探讨有效治疗急性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药物.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模型,建立模型后立即从股静脉注射E-选择素,然后连续测定PO23h.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PO2明显升高.结论 E-选择素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有提高PO2,从而达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作者:李剑伟;张世明;谢学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临床常用血流变计算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目的分析反映红细胞同一性质的多个血流变计算指标的差异性.方法对144例(不分性别)计算指标与相关的测定指标按不同红细胞压积组,不同刚性指数组,不同低切还原粘度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3种分组中,刚性指数,TK值的变化有两组一致;血沉K值基本与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一致;聚集指数、低切还原粘度,血沉K值3项红细胞聚集指标无一组完全一致;结果未显示变形指标与聚集指标有因果关系.结论要对计算指标进行精简和修正,缩小其差异性,提高可信度.

    作者:何莹;杜文经;刘雪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依从性分析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他汀类药用药情况及其与心血管系统症状再发的关系.方法对2000年3月~2002年12月因心肌梗死或心绞痛施行PCI术的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结论相对于抗血小板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来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对他汀类调脂药的依从性较差.坚持服药的患者心血管系统症状再发率较未坚持服药者低.

    作者:曹东来;杨向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骨髓来源基质细胞促进造血重建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促进造血重建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Balb/c小鼠骨髓基质与Balb/c小鼠骨髓共输给受致死量照射的Balb/c小鼠,检测死亡率并做白细胞计数.结果发现基质细胞与骨髓共输组较骨髓单输组死亡率低,白细胞恢复快.未发现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毒副作用.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促进造血的恢复,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无副作用.

    作者:施小凤;傅晋翔;朱孝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前体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过血浆前体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和36例正常对照者血浆前体蛋白.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0~24h血浆前体蛋白水平(8.06±3.34mg/L)较正常对照组(2.93±1.04mg/L)明显升高(P<0.005),急性脑梗死组发病0~6h血浆前体蛋白水平(8.84±3.46mg/L)较6~24h血浆前体蛋白水平(7.54±3.24mg/L)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浆前体蛋白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有参考价值.

    作者:喻霞云;顾国浩;石婷婷;高纯;彭群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慢性重症肝炎膜式血浆置换治疗后肝脏生化功能的变化

    目的观察慢性重症肝炎膜式血浆置换(PE)治疗后肝脏生化指标的变化,为评价PE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71例慢性重症肝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为内科综合治疗的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治疗组(35例)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PE治疗的病情相同患者.检测PE治疗前后患者肝脏生化指标(ALT、AST、F-Bil、D-Bil、CHE、CHOL、ALB、PTA、ALP、NH3)的变化.结果 PE治疗后各项肝脏生化指标明显好转,ALT、AST、T-Bil、D-Bil、CHE、、ALB、PTA、ALP、NH3治疗前后相差非常显著(P<0.001),CHOL相差显著(P<0.05),治疗组治愈好转26例(74%),对照组治愈好转18例(50%).两组治愈好转率经卡方检验,相差显著(P<0.05).结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疗法,能显著改善慢性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脏生化指标,提高治愈率.

    作者:赵致广;顾炳权;冯志华;沈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一氧化氮的心血管作用研究进展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现的一种新型生物信息分子,它与一些含氮衍生物一起通过和生物分子及细胞的相互作用参与机体保护、调节及逆转等机制,特别是调节心血管系统中众多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1].释放N0的化合物已经作为评价N0在心血管系统生理和治疗上关键作用的有效工具[2].1992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N0选为当年的明星分子(molecule of the year).

    作者:武煜;顾振纶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管紧张素-(1-7) 对高血压大鼠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二肾一夹(2K1C)高血压大鼠血浆及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渗泵植入技术,建立Ang-(1-7)对高血压大鼠干预模型,放免法测定血浆及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Ⅱ)浓度,RT-PCR检测肾组织内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和2型受体(AT2)mRNA水平.结果 Ang-(1-7)减轻2K1C高血压大鼠肾脏病理损害,Ang-(1-7)对血浆及肾组织AⅡ浓度无显著影响,对肾组织内AT2受体表达无显著影响,减少肾组织内AT1受体表达.结论 Ang-(1-7) 对2K1C高血压大鼠肾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之一是通过减少肾组织内AT1受体而实现.

    作者:叶自林;何作云;袁发焕;于学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COPD病人113例,未合并肺心病者46例为B组;合并肺心病者67例为C组.正常健康人40例为A组.全部病例在稳定期间与急性发作期入院时各做一次FB、血流变与FEV1测定.每例患者随访2年,记录住院次数.结果 (1)FB和血流变:B组稳定期高于A组但仅FB和血浆粘度P<0.05,其余P>0.05;C组稳定期高于B组稳定期和A组(P<0.01);C组急发期高于B组急发期(P<0.01); B、C组的急发期均高于各自的稳定期(P<0.01).(2)FEV1:C组稳定期低于B组稳定期(P<0.01),C组急发期低于B组急发期P<0.01,B、C组急发期均低于各自的稳定期(P<0.01).(3)住院总次数C组高于B组(P<0.01).(4)稳定期间的FB与FEV1的关系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r=-0.85,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COPD患者,其并发症增加和住院率上升而肺功能减退.

    作者:温文川;董仁寿;罗志雄;翁丽;萧奕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380例心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特性与肾功能3项指标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变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80例心、脑血管病门诊就诊病人血液流变学特性及肾功能3项指标进行观察,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液流变学特性与肾功能的变化及相关性在不同性别及年龄段有不同改变,50岁以上男性尤其明显.结论改善患者血液黏滞性及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进而改善肾功能,其临床意义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

    作者:曾伟英;何庭宇;粱智恒;卢兰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葛根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

    总结报道了近年葛根素药理学性质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为临床合理用药捉供依据.

    作者:茅彩萍;顾振纶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测定血小板表面CD62p评估心房颤动的高血凝状态

    目的通过测定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表面CD62p了解血小板活化百分率,评估原发病、左房内径(LAD)、年龄和心室率对房颤的血凝状态的影响,以期对临床治疗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房颤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表面CD62p了解血小板活化百分率.结果除孤立性房颤组外,其它各房颤组血小板活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活化率与LAD、年龄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655和0.508,P值均<0.01),与心室率无相关性.结论血小板活化率和LAD可以作为评估房颤患者高血凝状态的两个重要指标,对指导抗凝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樊红光;洪小苏;陈建昌;江建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进展型脑梗塞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导致进展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糖、甘油三脂、胆固醇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进展型脑梗塞组血液粘稠度、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血糖、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显著高于稳定型脑梗塞血组(P<0.01,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粘稠度、甘油三脂、胆固醇、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是进展型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金忠;赵合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