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降纤酶注射液对家兔血液粘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于戈群

关键词:降纤酶, 血液粘度, 纤维蛋白原
摘要:目的了解降纤酶注射液对家兔血液粘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耳白兔33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降纤酶注射液腹腔内注射,每日注射两次,与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照检测.结果在注射后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明显降低,血沉加快,血清粘度与血浆粘度出现倒置和逆转.结论降纤酶注射液对家兔血液粘度有改变,尤其是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显著改变.降纤酶可降低血液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性,是一种作用明显的降纤、溶栓剂,这对于研究血栓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脂肪肝病人血液流变学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临床确诊的脂肪肝病人,同时伴有甘油三酯增高者,比较其血液流变学各参数的变化,以探讨对临床脂肪肝诊断的实用价值.方法分别测定86例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甘油三酯等9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86例脂肪肝病人全血粘度(高切、低切)、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甘油三酯同时增高者61例,占70.9%.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甘油三酯同时增高者19例,占22.1%.单纯全血粘度低切增高者6例,占7%.结论脂肪肝病人血液流变学各参数的影响主要是全血粘度及红细胞电泳时间有明显的改变,甘油三酯的增高对血浆粘度及全血还原粘度影响不太明显.可作为临床对脂肪肝病人辅助诊断检查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仝连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吸入液氧对海拔3 700m高原人体力竭运动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吸入液氧对高原人体力竭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3 700m高原3个月的10名健康青年在吸入液氧(吸氧组,4L/min)和不吸液氧(对照组)的条件下,采用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运动,并在安静时,运动后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液粘度(ηb)、血浆粘度(ηp),还原粘度(ηr)、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变形系数(TK)、红细胞聚集系数(VAI)和血栓形成系数(TFL)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运动后吸氧组较对照组HCT、ηb、ηp、ηr、TK、IR、VAI、TFL均降低(P<0.01).结论吸入液氧能延长供氧时间,加快运动机体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恢复,可能是运动后疲劳消除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崔建华;张芳;张西洲;邢国祥;战祥总;王伟;马勇;哈振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前体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过血浆前体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和36例正常对照者血浆前体蛋白.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0~24h血浆前体蛋白水平(8.06±3.34mg/L)较正常对照组(2.93±1.04mg/L)明显升高(P<0.005),急性脑梗死组发病0~6h血浆前体蛋白水平(8.84±3.46mg/L)较6~24h血浆前体蛋白水平(7.54±3.24mg/L)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浆前体蛋白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有参考价值.

    作者:喻霞云;顾国浩;石婷婷;高纯;彭群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中西药消除耐药质粒pRST98的研究

    目的用Southern Blot杂交法检测中、西药在体外消除肠道杆菌携带的耐药质粒pRST98的结果.方法用氧氟沙星和中药双黄连对携带pRST98的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杆菌进行亚抑菌浓度的质粒消除试验;用地高辛标记的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耐药基因探针进行Southern Blot.结果 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显示两种药物作用后pRST98上的耐药基因并未丢失,但同一质粒耐药基因在不同宿主菌中表达不同,导致小抑菌浓度(MIC)变化有明显差异.结论氧氟沙星和双黄连能降低pRST98宿主菌的耐药性.

    作者:祁汝峰;黄瑞;祁小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绝经妇女促性腺激素和血脂水平与红细胞流变性的变化特点

    目的观察绝经期妇女性激素和血脂水平与红细胞流变性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围绝经期妇女进行性激素、血脂、红细胞流变性的测定.结果 (1)在女性刚进入更年期阶段(40~50岁),血脂水平及雌激素水平尚在正常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加(51岁以后),血脂水平逐渐升高,雌激素水平则逐渐降低,促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生成素则呈先逐渐升高然后逐渐降低.(2)绝经妇女大多数血液流变学指标处于异常状态,但随着年龄的增加(61岁以后),绝经妇女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变形指数等指标更加异常显著变化.结论女性进入绝经期后,其血脂水平和雌激素水平,以及红细胞流变学等均逐渐发生异常改变.维持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对降低绝经后妇女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能十分有益.

    作者:孙慧谨;王卫光;吴畏;胡晓玲;江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绿茶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对绿茶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血小板聚集、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selectin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EGCG对血小板聚集、活化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抗血小板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用ADP为诱导剂,采用Born氏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前后富含血小板血浆中TXB2及P-selectin含量,并以阿司匹林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EGCG作用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水平变化.结果 EGCG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P<0.01),并呈剂量依赖型;EGCG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0.01),与阿司匹林相似(P>0.05);EGCG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P-selectin(P<0.01),且作用优于阿司匹林(P<0.01);EGCG可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结论 EGCG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selectin,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这可能是共抗血栓作用的机理所在.

    作者:庞爱明;阮长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临床常用血流变计算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目的分析反映红细胞同一性质的多个血流变计算指标的差异性.方法对144例(不分性别)计算指标与相关的测定指标按不同红细胞压积组,不同刚性指数组,不同低切还原粘度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3种分组中,刚性指数,TK值的变化有两组一致;血沉K值基本与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一致;聚集指数、低切还原粘度,血沉K值3项红细胞聚集指标无一组完全一致;结果未显示变形指标与聚集指标有因果关系.结论要对计算指标进行精简和修正,缩小其差异性,提高可信度.

    作者:何莹;杜文经;刘雪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依从性分析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他汀类药用药情况及其与心血管系统症状再发的关系.方法对2000年3月~2002年12月因心肌梗死或心绞痛施行PCI术的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结论相对于抗血小板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来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对他汀类调脂药的依从性较差.坚持服药的患者心血管系统症状再发率较未坚持服药者低.

    作者:曹东来;杨向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慢性重症肝炎膜式血浆置换治疗后肝脏生化功能的变化

    目的观察慢性重症肝炎膜式血浆置换(PE)治疗后肝脏生化指标的变化,为评价PE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71例慢性重症肝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为内科综合治疗的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治疗组(35例)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PE治疗的病情相同患者.检测PE治疗前后患者肝脏生化指标(ALT、AST、F-Bil、D-Bil、CHE、CHOL、ALB、PTA、ALP、NH3)的变化.结果 PE治疗后各项肝脏生化指标明显好转,ALT、AST、T-Bil、D-Bil、CHE、、ALB、PTA、ALP、NH3治疗前后相差非常显著(P<0.001),CHOL相差显著(P<0.05),治疗组治愈好转26例(74%),对照组治愈好转18例(50%).两组治愈好转率经卡方检验,相差显著(P<0.05).结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疗法,能显著改善慢性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脏生化指标,提高治愈率.

    作者:赵致广;顾炳权;冯志华;沈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血管造影表现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血管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选择性血管造影与栓塞治疗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脊髓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经血管造影检齐均能明确诊断,能显示病变的范围、血供情况及其特征,其特点为硬脊膜动脉与脊髓表面静脉直接相通.18例(64.3%)硬脊膜动静脉瘘位于脊柱左侧,10例(35.7%)位于右侧,23例瘘口(82.1%)位于胸3与腰2椎体平面之间.经超选择插管后17例患者接受了栓塞治疗,其中12例行栓塞后手术切除,随访观察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者11例(64.7%),病情稳定者4例(23.5%),病情加重者2例(11.8%).所有栓塞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造影是反映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重要手段.

    作者:戚跃勇;孙清荣;梁开运;邹利光;熊坤林;周政;何作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及心理护理探讨

    闭塞性脑血管病之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虽目前对该病的治疗药物较多,但疗效都不甚理想,大部分病人都有较为明显的后遗症,影响工作与生活.我院从1996年开始应用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血液(ILIB)治疗脑血栓形成等闭塞性脑血管病,并加强了心理护理,收到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孟淑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超早期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塞(ACI)患者超早期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方法回顾性统计56例T2DM患者(其中合并ACI者20例,无ACI者36例)的血脂、空腹血糖(FBG)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结果 T2DM并ACI组TC、LDL-C、TG及FBG明显高于T2DM组、正常对照组(P<0.01),T2DM组TG、FBG和LDL-C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0.05).T2DM并ACI组和T2DM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沉及方程K值有不同程度增加,而ACI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还原粘度及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高于T2DM组(P<0.05).FBG与红细胞压积(Hct)、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血沉方程K值、RBC聚集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LDL-C、TG与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调整年龄、病程并再分别调整血糖、血脂计算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与血脂、血糖之间的偏相关系数,结果显示血浆粘度与TC、TG呈正相关(r=0.389、0.347,P= 0.004、0.011);FBG与高切、低切、RBC电泳时间呈正相关(r=0.380、0.358、0.381,P=0.006、0.01、0.006),而与血沉呈负相关(r=-0.394,P=0.004).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粘度、LDL-C、TG、FBG是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TG、FBG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T2DM在发生ACI之前就已存在血脂、血糖及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为T2DM和脑梗塞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因此有效地控制血脂、血糖,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是预防T2DM发生脑梗塞的关键.

    作者:阎博强;蒋桂湘;冼迎春;李付章;翟运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系统性硬化症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症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检测了22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和20例同期体检健康对照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的全血高切、中切和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值和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显著性或比较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系统性硬化症患者有明显血液流变学改变,患者血液呈高粘滞状态,血流瘀滞.

    作者:徐丽萍;李雪梅;魏茂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栓调节蛋白与冠心病关系研究进展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位于内皮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清除凝血酶、活化抗凝因子蛋白C(PC)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多种功能,在调控血栓形成和溶解中起重要作用.由于凝血酶等血栓形成有关的成分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有密切关系,TM作为血管内皮的保护因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TM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吉林;王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COPD病人113例,未合并肺心病者46例为B组;合并肺心病者67例为C组.正常健康人40例为A组.全部病例在稳定期间与急性发作期入院时各做一次FB、血流变与FEV1测定.每例患者随访2年,记录住院次数.结果 (1)FB和血流变:B组稳定期高于A组但仅FB和血浆粘度P<0.05,其余P>0.05;C组稳定期高于B组稳定期和A组(P<0.01);C组急发期高于B组急发期(P<0.01); B、C组的急发期均高于各自的稳定期(P<0.01).(2)FEV1:C组稳定期低于B组稳定期(P<0.01),C组急发期低于B组急发期P<0.01,B、C组急发期均低于各自的稳定期(P<0.01).(3)住院总次数C组高于B组(P<0.01).(4)稳定期间的FB与FEV1的关系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r=-0.85,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COPD患者,其并发症增加和住院率上升而肺功能减退.

    作者:温文川;董仁寿;罗志雄;翁丽;萧奕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系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变化及PGI2的影响

    目的观察兔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肠系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变化,并探讨前列腺素I2(PGI2)对兔肾IR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18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Contro1)组、单纯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再灌注+前列腺素I2(IR+PGI2)组.运用微循环显微镜自动摄像分析系统,于肾缺血60min和再灌注120min时动态观察肠系膜微血管管径、血流速度、白细胞粘附、白微栓及管周出血情况,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IR组的缺血期和再灌注期,肠系膜微动、静脉管径减小(P<0.01或P<0.05),血流速度明显减慢(P<0.01),白细胞粘附聚集、白微栓及管周出血增多(P<0.01),以血粘度增高为主的多种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P<0.01或P<0.05).IR+PGI2组微动、静脉管径、血流速度、白细胞粘附、白微栓及管周出血与I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较IR组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与Control组比较,除微动、静脉管径明显增大(P<0.01)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肾IR机体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明显异常,PGI2具有改善肾IR损伤时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异常的作用.

    作者:符庆瑛;李著华;张艳青;张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重型颅脑外伤围手术期的治疗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外伤的围手期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08例重型颅脑外伤围手术期相关治疗及预后.结果综合治疗的结果使重型颅脑外伤死亡率有所下降.结论亚低温治疗利于脑组织的保护,防止迟发性血肿发生.常规应用大黄可能利于减少SIRS发生,从而减少MODS的发生.

    作者:沈敏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临床意义的再探讨

    目的评价CT脑扫描上的大脑中动脉强化征,探讨它与大脑中动脉区域梗塞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了35例单侧或双侧大脑中动脉强化征的患者,并获得红细胞比容、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临床资料,同时与无大脑中动脉强化征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例一侧有此征的患者,同侧有相应的脑梗塞;32例单侧或双侧有此征,并无相应的大脑中动脉区域梗塞发生.32例大脑中动脉强化征假阳性组的患者,其平均红细胞比容、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的比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单纯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不能作为早期脑梗塞的可靠依据,必须结合临床;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可能与高红细胞比容以及血管壁钙化等因素有关.

    作者:高旭光;赵红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40例,阿司匹林组32例,观察时间为14d,对两组患者检测治疗前后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结果氯吡格雷治疗后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

    作者:徐德恩;罗蔚锋;吴青;刘春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年龄与疾病血液流变学特征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颈椎病、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年龄特征.方法对1997年~2001年门诊或体检的上述4组人群,对其不同年龄段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反映机体血液高凝状况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变化均与年龄有明显关系,3种疾病老年组主要以血浆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等增高,红细胞变形性下降为主要特征,中、青年疾病组以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增高为主要特征.结论不同年龄和疾病具有不同的血液流变学特征,为临床对疾病危害性评估提供具有重要价值信息.

    作者:何庭宇;曾伟英;梁智恒;魏矿荣;卢兰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