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连信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脂血症狗血液流变性、红细胞微观流变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复制高脂血症狗模型6个月后,给予复方丹参滴丸4个月,之后采血测定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血液流变性,红细胞电泳率、渗透脆性、膜流动性及红细胞膜胆固醇与磷脂的摩尔比值(Ch/Pl).结果复方丹参滴丸能降低高脂血症狗全血粘度、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膜胆固醇及Ch/Pl值,增加其变形指数、取向指数、小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流动性.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狗血脂紊乱及红细胞微观流变学指标,进而改善血液流变性.
作者:郭俊;张雷;曾柱;孙大公;喀蔚波;贺东奇;文宗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血液病的诊断中,血液流变指标的重要意义.方法门诊患者共1369例.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应用MDK-3200G型双通道血流变测试分析仪进行测定;血沉采用魏氏法进行测定;纤纤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采用微量法(毛细管高速离心法).结果 1 369例患者中,正常956例,异常413例.结论门诊的检出以高脂血症为常见,占39.2%,其次为高血压和冠心病,分别占18.9%和17.2%.还有部分糖尿病和脑血管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脑血管疾病与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关系甚为密切,高血液粘度是脑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全血粘度与血糖控制有相关性.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异常的年龄组在逐渐提前.40~49岁组的异常情况值得警惕.
作者:赵其宪;雷敏;蒋晓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他汀类药用药情况及其与心血管系统症状再发的关系.方法对2000年3月~2002年12月因心肌梗死或心绞痛施行PCI术的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结论相对于抗血小板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来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对他汀类调脂药的依从性较差.坚持服药的患者心血管系统症状再发率较未坚持服药者低.
作者:曹东来;杨向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CT脑扫描上的大脑中动脉强化征,探讨它与大脑中动脉区域梗塞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了35例单侧或双侧大脑中动脉强化征的患者,并获得红细胞比容、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临床资料,同时与无大脑中动脉强化征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例一侧有此征的患者,同侧有相应的脑梗塞;32例单侧或双侧有此征,并无相应的大脑中动脉区域梗塞发生.32例大脑中动脉强化征假阳性组的患者,其平均红细胞比容、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的比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单纯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不能作为早期脑梗塞的可靠依据,必须结合临床;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可能与高红细胞比容以及血管壁钙化等因素有关.
作者:高旭光;赵红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5项参数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108例脑梗塞住院患者和40例中老年体检者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和血小板大聚集率(MAR),对血小板5项参数进行比较并作相关分析,同时对脑梗塞组中4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5项参数进行配对比较.结果脑梗塞组PLT减少、MPV和MAR增高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0.05).PDW、 PCT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对照组PLT与MPV为中度负相关(r =-0.55,P<0.01),脑梗塞组二者为低度负相关(r =-0.37,P<0.05).脑梗塞组治疗后MPV减小,有显著差异(P<0.05);PLT、PDW、PCT和MAR无显著差异.结论 MPV增大是脑梗塞的独立危险指标,观察PLT、 MPV和 MAR的变化对脑梗塞的诊断和预防有指导意义.
作者:石冬敏;陈雪梅;钱连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对符合CCMD-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48例分别于治疗前和4周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和比较,同时评定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并与60名健康者对照.结果 1)入组时精神分裂症的焦虑抑郁症状(HAMD、HAMA量表分)与全血粘度(300s-1和1s-1)、低切还原粘度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都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2)伴焦虑抑郁组77例(HAMD总分>17和/或HAMA总分>14分)与71例不伴发者比较,伴发组的全血粘度(300s-1和1s-1)、低切还原粘度和纤维蛋白原都显著高于对照(非伴发组和健康组,P<0.01),治疗后这种差异减轻甚至消失(P<0.05~0.01).3)伴焦虑抑郁组血液流变学4W的变化值与焦虑抑郁的量表和因子的减分值也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精神分裂症的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关系密切,伴焦虑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高粘血症更突出,其高粘滞的程度与焦虑抑郁症状平行,联合抗抑郁药可有利于恢复.
作者:高镇松;李章;秦才来;李植荣;陈政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吸入液氧对高原人体力竭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3 700m高原3个月的10名健康青年在吸入液氧(吸氧组,4L/min)和不吸液氧(对照组)的条件下,采用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运动,并在安静时,运动后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液粘度(ηb)、血浆粘度(ηp),还原粘度(ηr)、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变形系数(TK)、红细胞聚集系数(VAI)和血栓形成系数(TFL)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运动后吸氧组较对照组HCT、ηb、ηp、ηr、TK、IR、VAI、TFL均降低(P<0.01).结论吸入液氧能延长供氧时间,加快运动机体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恢复,可能是运动后疲劳消除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崔建华;张芳;张西洲;邢国祥;战祥总;王伟;马勇;哈振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总结报道了近年葛根素药理学性质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为临床合理用药捉供依据.
作者:茅彩萍;顾振纶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塞(ACI)患者超早期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方法回顾性统计56例T2DM患者(其中合并ACI者20例,无ACI者36例)的血脂、空腹血糖(FBG)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结果 T2DM并ACI组TC、LDL-C、TG及FBG明显高于T2DM组、正常对照组(P<0.01),T2DM组TG、FBG和LDL-C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0.05).T2DM并ACI组和T2DM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沉及方程K值有不同程度增加,而ACI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还原粘度及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高于T2DM组(P<0.05).FBG与红细胞压积(Hct)、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血沉方程K值、RBC聚集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LDL-C、TG与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调整年龄、病程并再分别调整血糖、血脂计算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与血脂、血糖之间的偏相关系数,结果显示血浆粘度与TC、TG呈正相关(r=0.389、0.347,P= 0.004、0.011);FBG与高切、低切、RBC电泳时间呈正相关(r=0.380、0.358、0.381,P=0.006、0.01、0.006),而与血沉呈负相关(r=-0.394,P=0.004).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粘度、LDL-C、TG、FBG是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TG、FBG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T2DM在发生ACI之前就已存在血脂、血糖及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为T2DM和脑梗塞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因此有效地控制血脂、血糖,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是预防T2DM发生脑梗塞的关键.
作者:阎博强;蒋桂湘;冼迎春;李付章;翟运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对绿茶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血小板聚集、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selectin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EGCG对血小板聚集、活化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抗血小板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用ADP为诱导剂,采用Born氏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前后富含血小板血浆中TXB2及P-selectin含量,并以阿司匹林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EGCG作用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水平变化.结果 EGCG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P<0.01),并呈剂量依赖型;EGCG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0.01),与阿司匹林相似(P>0.05);EGCG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P-selectin(P<0.01),且作用优于阿司匹林(P<0.01);EGCG可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结论 EGCG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selectin,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这可能是共抗血栓作用的机理所在.
作者:庞爱明;阮长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分离骨髓单核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将其诱导成树突状细胞,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这些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
作者:吴文璎;刘建华;黄瑞;张雁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藻酸双酯钠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对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1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为治疗组(藻酸双酯钠注射液组)和对照组(血栓通注射液组),分别观察治疗后疗效及血液流变学与血脂变化.结果藻酸双酯钠注射液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8.3%,血栓通组总有效率86.7%,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流变学及血脂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流变学及血脂有轻微改善,P>0.05.结论藻酸双酯钠注射液具有抗疑、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
作者:申奥;齐刚;李劲松;邢世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症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检测了22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和20例同期体检健康对照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的全血高切、中切和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值和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显著性或比较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系统性硬化症患者有明显血液流变学改变,患者血液呈高粘滞状态,血流瘀滞.
作者:徐丽萍;李雪梅;魏茂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探讨影响血液流变学的中药药物研究的方法,阐明活血化瘀中药药物的流变学作用.以宏观血液流变学和细胞流变学为分类项目,阐述血液流变学中药药物的作用,如影响血液粘度的中药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中药药物,抗血栓形成的中药药物等,中药药物的单味药和复方药对于宏观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细胞流变学指标均具有广泛的作用,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单味药或复方对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具有作用,作用机制不尽相同.血液流变学中药药物对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中药药物的流变学作用可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从细胞血液流变学、分子血液流变学水平研究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同时,发现中药有效单体及有效成分,或组成中药复方有效组分,发挥中药复方的优势与特点,提高活血化瘀中药的流变学研究水平,进一步促进中药药物的开发和利用.
作者:刘剑刚;史大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现的一种新型生物信息分子,它与一些含氮衍生物一起通过和生物分子及细胞的相互作用参与机体保护、调节及逆转等机制,特别是调节心血管系统中众多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1].释放N0的化合物已经作为评价N0在心血管系统生理和治疗上关键作用的有效工具[2].1992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N0选为当年的明星分子(molecule of the year).
作者:武煜;顾振纶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绝经期妇女性激素和血脂水平与红细胞流变性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围绝经期妇女进行性激素、血脂、红细胞流变性的测定.结果 (1)在女性刚进入更年期阶段(40~50岁),血脂水平及雌激素水平尚在正常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加(51岁以后),血脂水平逐渐升高,雌激素水平则逐渐降低,促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生成素则呈先逐渐升高然后逐渐降低.(2)绝经妇女大多数血液流变学指标处于异常状态,但随着年龄的增加(61岁以后),绝经妇女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变形指数等指标更加异常显著变化.结论女性进入绝经期后,其血脂水平和雌激素水平,以及红细胞流变学等均逐渐发生异常改变.维持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对降低绝经后妇女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能十分有益.
作者:孙慧谨;王卫光;吴畏;胡晓玲;江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测定妇科炎症患者脂蛋白(a)[Lp(a)]和C反应蛋白(CRP),探讨Lp(a)在妇科炎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70 例妇科炎症患者Lp(a)和CRP.结果 Lp(a) 炎症组均值为275.1mg/L,对照组为173.5mg/L,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炎症期Lp(a)与CRP明显正相关(r=0.53 ,P<0.001),恢复期Lp(a)较CRP下降显著(P<0.01).结论与CRP相比,妇科炎症时Lp(a)也明显升高,恢复期比CRP下降迅速而显著.Lp(a)测定对妇科炎症诊断和治疗有应用价值.
作者:王兆宇;金一;吴元健;石冬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T细胞亚群及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改变及其与免疫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运用SP法检测T细胞亚群、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slL-2R及IL-6的含量.结果除Ⅰ期NHL患者外,余各期患者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减低,Ⅳ期患者CD8+细胞数高于正常对照组.B细胞型NHL与T细胞型NHL T细胞亚群无显著性差异.除Ⅰ期NHL患者外,余各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血清中sIL-2R含量均明显增高,各期NHL患者IL-6含量均高于对照组.B细胞型NHL与T细胞型NHL sIL-2R及IL-6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T、B细胞NHL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均受抑制,抑制程度与临床分期有关,与免疫学类型无关.NHL患者sIL-2R及IL-6含量增高,与免疫学类型无关.
作者:梁建英;张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测定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表面CD62p了解血小板活化百分率,评估原发病、左房内径(LAD)、年龄和心室率对房颤的血凝状态的影响,以期对临床治疗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房颤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表面CD62p了解血小板活化百分率.结果除孤立性房颤组外,其它各房颤组血小板活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活化率与LAD、年龄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655和0.508,P值均<0.01),与心室率无相关性.结论血小板活化率和LAD可以作为评估房颤患者高血凝状态的两个重要指标,对指导抗凝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樊红光;洪小苏;陈建昌;江建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不同病程阶段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将30只Wister大鼠分为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发糖尿病.并于糖尿病发病后4、6和12周对两组大鼠进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性及血液流变触性等检测及分析.结果在各实验时点,糖尿病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血液流变触性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这些改变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更趋显著,但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则轻微升高.结论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异常的主要特征是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和解聚困难,这可能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血管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何剑峰;杜娟;李向荣;黄艳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