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奥;齐刚;李劲松;邢世荣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对符合CCMD-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48例分别于治疗前和4周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和比较,同时评定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并与60名健康者对照.结果 1)入组时精神分裂症的焦虑抑郁症状(HAMD、HAMA量表分)与全血粘度(300s-1和1s-1)、低切还原粘度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都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2)伴焦虑抑郁组77例(HAMD总分>17和/或HAMA总分>14分)与71例不伴发者比较,伴发组的全血粘度(300s-1和1s-1)、低切还原粘度和纤维蛋白原都显著高于对照(非伴发组和健康组,P<0.01),治疗后这种差异减轻甚至消失(P<0.05~0.01).3)伴焦虑抑郁组血液流变学4W的变化值与焦虑抑郁的量表和因子的减分值也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精神分裂症的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关系密切,伴焦虑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高粘血症更突出,其高粘滞的程度与焦虑抑郁症状平行,联合抗抑郁药可有利于恢复.
作者:高镇松;李章;秦才来;李植荣;陈政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变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80例心、脑血管病门诊就诊病人血液流变学特性及肾功能3项指标进行观察,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液流变学特性与肾功能的变化及相关性在不同性别及年龄段有不同改变,50岁以上男性尤其明显.结论改善患者血液黏滞性及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进而改善肾功能,其临床意义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
作者:曾伟英;何庭宇;粱智恒;卢兰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不同疾病进行FDP D-二聚体(D-Dimer)的检测,探讨FDP D-Dimer在临床治疗和观察中的应用.方法以抗FDPD-Dimer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标记乳胶颗粒,后者与待测血浆混合.当血浆中FDP含量≥5μg/ml,D-Dimer含量≥0.5μg/ml时,标记的乳胶颗粒则发生凝集呈现阳性反应.结果 DIC时,血浆FDP D-Dimer明显增高,呈阳性反应,要结合临床表现警惕DIC前状态的存在.D-Dimer在原发性纤溶时正常,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显著增高,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此外,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梗,急性脑梗,肺栓塞,病毒性肝炎等均可见血浆FDP D-Dimer水平增高.深静脉血栓病人FDP D-Dimer 100%阳性,可作为溶栓治疗用药的指导及疗效观察.结论 FDP D-Dimer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血管内凝血,纤溶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作者:李洁;栾杰;李琳;宋丽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导致进展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糖、甘油三脂、胆固醇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进展型脑梗塞组血液粘稠度、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血糖、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显著高于稳定型脑梗塞血组(P<0.01,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粘稠度、甘油三脂、胆固醇、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是进展型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金忠;赵合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闭塞性脑血管病之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虽目前对该病的治疗药物较多,但疗效都不甚理想,大部分病人都有较为明显的后遗症,影响工作与生活.我院从1996年开始应用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血液(ILIB)治疗脑血栓形成等闭塞性脑血管病,并加强了心理护理,收到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孟淑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21-氨基类固醇(U-74389G)对阻塞性黄疸大鼠发生内毒素血症时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2)胆总管结扎组;(3)胆总管结扎+生长激素组.每组在两周之后腹腔内注射内毒素0.02mg/kg,第三组在给予内毒素之前30min和之后30min分别静脉注射U-74389G 3mg/kg和1.5mg/kg.在给予内毒素之后1、2、4h分别计数各组大鼠的存活率;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取肝组织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阻黄大鼠给予内毒素之后1、2h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肝脏中TNF-α mRNA表达也显著升高,在2、4h后大鼠存活率降低,给予U-74389G可逆转这些改变.结论 U-74389G可降低肝脏中TNF-αmRNA的表达,在阻黄大鼠发生内毒素血症时起保护作用.
作者:汪良;朱建明;管洪庚;陈易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血液流变学的发展,血液流变的检测在许多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流变学的检查,并与相同例数50岁以上健康人群进行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宋丽婷;李洁;金英玉;李琳;辛晓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有效治疗急性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药物.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模型,建立模型后立即从股静脉注射E-选择素,然后连续测定PO23h.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PO2明显升高.结论 E-选择素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有提高PO2,从而达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作者:李剑伟;张世明;谢学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云南产鼠尾草属药物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与丹参进行对比.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法,全心停灌后再灌流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动脉套管侧管给药.测定再灌注30min后,灌流液中CK、LDH、SOD、GSH-Px和MDA含量;同时测定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心肌收缩幅度和心率.结果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可以对抗离体大鼠心脏停灌后再灌注引起的冠脉流量、心肌收缩幅度和心率的降低(P<0.01,P<0.05);降低灌流液中CK、LDH和MDA含量,提高SOD和GSH-Px的活力(P<0.01,P<0.05).结论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对在体和离体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荣平;李惠兰;郑春兰;秦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对临床确诊的脂肪肝病人,同时伴有甘油三酯增高者,比较其血液流变学各参数的变化,以探讨对临床脂肪肝诊断的实用价值.方法分别测定86例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甘油三酯等9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86例脂肪肝病人全血粘度(高切、低切)、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甘油三酯同时增高者61例,占70.9%.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甘油三酯同时增高者19例,占22.1%.单纯全血粘度低切增高者6例,占7%.结论脂肪肝病人血液流变学各参数的影响主要是全血粘度及红细胞电泳时间有明显的改变,甘油三酯的增高对血浆粘度及全血还原粘度影响不太明显.可作为临床对脂肪肝病人辅助诊断检查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仝连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塞(ACI)患者超早期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方法回顾性统计56例T2DM患者(其中合并ACI者20例,无ACI者36例)的血脂、空腹血糖(FBG)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结果 T2DM并ACI组TC、LDL-C、TG及FBG明显高于T2DM组、正常对照组(P<0.01),T2DM组TG、FBG和LDL-C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0.05).T2DM并ACI组和T2DM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沉及方程K值有不同程度增加,而ACI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还原粘度及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高于T2DM组(P<0.05).FBG与红细胞压积(Hct)、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血沉方程K值、RBC聚集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LDL-C、TG与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调整年龄、病程并再分别调整血糖、血脂计算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与血脂、血糖之间的偏相关系数,结果显示血浆粘度与TC、TG呈正相关(r=0.389、0.347,P= 0.004、0.011);FBG与高切、低切、RBC电泳时间呈正相关(r=0.380、0.358、0.381,P=0.006、0.01、0.006),而与血沉呈负相关(r=-0.394,P=0.004).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粘度、LDL-C、TG、FBG是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TG、FBG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T2DM在发生ACI之前就已存在血脂、血糖及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为T2DM和脑梗塞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因此有效地控制血脂、血糖,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是预防T2DM发生脑梗塞的关键.
作者:阎博强;蒋桂湘;冼迎春;李付章;翟运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促进骨髓移植后小鼠骨髓中干细胞因子表达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组,建立小鼠骨髓移植模型,对照组和川芎嗪组分别胃饲生理盐水0.2ml/只和川芎嗪注射液2mg/只,2次/天.在骨髓移植后的第+7、+14、+21天,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小鼠骨髓切片中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记取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并作骨髓组织学观察.结果骨髓移植后第+7、+14、+21天川芎嗪组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及骨髓细胞增生程度均高于骨髓移植的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川芎嗪能促进骨髓移植后骨髓中干细胞因子的表达,可能是川芎嗪重建造血的机制之一.
作者:何莉;孙汉英;刘文励;吴宁;盂凡凯;刘丹;路武;徐惠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测定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表面CD62p了解血小板活化百分率,评估原发病、左房内径(LAD)、年龄和心室率对房颤的血凝状态的影响,以期对临床治疗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房颤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表面CD62p了解血小板活化百分率.结果除孤立性房颤组外,其它各房颤组血小板活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活化率与LAD、年龄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655和0.508,P值均<0.01),与心室率无相关性.结论血小板活化率和LAD可以作为评估房颤患者高血凝状态的两个重要指标,对指导抗凝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樊红光;洪小苏;陈建昌;江建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不同病程阶段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将30只Wister大鼠分为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发糖尿病.并于糖尿病发病后4、6和12周对两组大鼠进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性及血液流变触性等检测及分析.结果在各实验时点,糖尿病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血液流变触性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这些改变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更趋显著,但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则轻微升高.结论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异常的主要特征是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和解聚困难,这可能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血管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何剑峰;杜娟;李向荣;黄艳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慢性重症肝炎膜式血浆置换(PE)治疗后肝脏生化指标的变化,为评价PE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71例慢性重症肝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为内科综合治疗的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治疗组(35例)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PE治疗的病情相同患者.检测PE治疗前后患者肝脏生化指标(ALT、AST、F-Bil、D-Bil、CHE、CHOL、ALB、PTA、ALP、NH3)的变化.结果 PE治疗后各项肝脏生化指标明显好转,ALT、AST、T-Bil、D-Bil、CHE、、ALB、PTA、ALP、NH3治疗前后相差非常显著(P<0.001),CHOL相差显著(P<0.05),治疗组治愈好转26例(74%),对照组治愈好转18例(50%).两组治愈好转率经卡方检验,相差显著(P<0.05).结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疗法,能显著改善慢性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脏生化指标,提高治愈率.
作者:赵致广;顾炳权;冯志华;沈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T细胞亚群及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改变及其与免疫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运用SP法检测T细胞亚群、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slL-2R及IL-6的含量.结果除Ⅰ期NHL患者外,余各期患者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减低,Ⅳ期患者CD8+细胞数高于正常对照组.B细胞型NHL与T细胞型NHL T细胞亚群无显著性差异.除Ⅰ期NHL患者外,余各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血清中sIL-2R含量均明显增高,各期NHL患者IL-6含量均高于对照组.B细胞型NHL与T细胞型NHL sIL-2R及IL-6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T、B细胞NHL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均受抑制,抑制程度与临床分期有关,与免疫学类型无关.NHL患者sIL-2R及IL-6含量增高,与免疫学类型无关.
作者:梁建英;张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尿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inding protein,RBP)、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微量白蛋白(mALB)和免疫球蛋白G(IgG)检测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5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albuminexcretionrate,UAER) 分为无肾病组、初期肾病组和临床肾病组.所有受试者留晨尿后的第一次尿液,取10ml离心,收集上清液,并留24h尿.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RBP、TRF、mALB、α1-MG、IgG 及24h尿微量白蛋白,酶免疫分析法测定尿肌酐(Cr).结果尿测定结果分别以RBP/Cr、TRF/Cr、mALB/Cr、α1-MG/Cr、IgG/Cr表示.糖尿病无肾病组RBP/Cr 、TRF/Cr与正常对照组显著差异(P<0.05),mALB /Cr和IgG/Cr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初期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G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为非常显著差异(P<0.01);临床肾病组尿中5种微量蛋白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50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的含量进行组间比较,糖尿病无肾病组与初期肾病组差异显著(P<0.05),临床肾病组与无肾病组及初期肾病组比较,均呈非常显著升高(P<0.01),以mALB为高.糖尿病无肾病组RBP和α1-MG均升高,且随着病情进展,RBP升高幅度较α1-MG大,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尿RBP、TRF、mALB 、IgG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害部位、病变程度、治疗和预后观察具有重要意义,且方法灵敏可靠.
作者:陆进;金一;吴元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COPD病人113例,未合并肺心病者46例为B组;合并肺心病者67例为C组.正常健康人40例为A组.全部病例在稳定期间与急性发作期入院时各做一次FB、血流变与FEV1测定.每例患者随访2年,记录住院次数.结果 (1)FB和血流变:B组稳定期高于A组但仅FB和血浆粘度P<0.05,其余P>0.05;C组稳定期高于B组稳定期和A组(P<0.01);C组急发期高于B组急发期(P<0.01); B、C组的急发期均高于各自的稳定期(P<0.01).(2)FEV1:C组稳定期低于B组稳定期(P<0.01),C组急发期低于B组急发期P<0.01,B、C组急发期均低于各自的稳定期(P<0.01).(3)住院总次数C组高于B组(P<0.01).(4)稳定期间的FB与FEV1的关系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r=-0.85,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COPD患者,其并发症增加和住院率上升而肺功能减退.
作者:温文川;董仁寿;罗志雄;翁丽;萧奕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用Southern Blot杂交法检测中、西药在体外消除肠道杆菌携带的耐药质粒pRST98的结果.方法用氧氟沙星和中药双黄连对携带pRST98的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杆菌进行亚抑菌浓度的质粒消除试验;用地高辛标记的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耐药基因探针进行Southern Blot.结果 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显示两种药物作用后pRST98上的耐药基因并未丢失,但同一质粒耐药基因在不同宿主菌中表达不同,导致小抑菌浓度(MIC)变化有明显差异.结论氧氟沙星和双黄连能降低pRST98宿主菌的耐药性.
作者:祁汝峰;黄瑞;祁小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颈椎病、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年龄特征.方法对1997年~2001年门诊或体检的上述4组人群,对其不同年龄段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反映机体血液高凝状况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变化均与年龄有明显关系,3种疾病老年组主要以血浆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等增高,红细胞变形性下降为主要特征,中、青年疾病组以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增高为主要特征.结论不同年龄和疾病具有不同的血液流变学特征,为临床对疾病危害性评估提供具有重要价值信息.
作者:何庭宇;曾伟英;梁智恒;魏矿荣;卢兰芬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