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微量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

陆进;金一;吴元健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视黄醇结合蛋白, 转铁蛋白, IgG
摘要:目的探讨尿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inding protein,RBP)、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微量白蛋白(mALB)和免疫球蛋白G(IgG)检测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5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albuminexcretionrate,UAER) 分为无肾病组、初期肾病组和临床肾病组.所有受试者留晨尿后的第一次尿液,取10ml离心,收集上清液,并留24h尿.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RBP、TRF、mALB、α1-MG、IgG 及24h尿微量白蛋白,酶免疫分析法测定尿肌酐(Cr).结果尿测定结果分别以RBP/Cr、TRF/Cr、mALB/Cr、α1-MG/Cr、IgG/Cr表示.糖尿病无肾病组RBP/Cr 、TRF/Cr与正常对照组显著差异(P<0.05),mALB /Cr和IgG/Cr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初期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G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为非常显著差异(P<0.01);临床肾病组尿中5种微量蛋白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50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的含量进行组间比较,糖尿病无肾病组与初期肾病组差异显著(P<0.05),临床肾病组与无肾病组及初期肾病组比较,均呈非常显著升高(P<0.01),以mALB为高.糖尿病无肾病组RBP和α1-MG均升高,且随着病情进展,RBP升高幅度较α1-MG大,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尿RBP、TRF、mALB 、IgG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害部位、病变程度、治疗和预后观察具有重要意义,且方法灵敏可靠.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超早期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塞(ACI)患者超早期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方法回顾性统计56例T2DM患者(其中合并ACI者20例,无ACI者36例)的血脂、空腹血糖(FBG)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结果 T2DM并ACI组TC、LDL-C、TG及FBG明显高于T2DM组、正常对照组(P<0.01),T2DM组TG、FBG和LDL-C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0.05).T2DM并ACI组和T2DM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沉及方程K值有不同程度增加,而ACI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还原粘度及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高于T2DM组(P<0.05).FBG与红细胞压积(Hct)、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血沉方程K值、RBC聚集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LDL-C、TG与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调整年龄、病程并再分别调整血糖、血脂计算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与血脂、血糖之间的偏相关系数,结果显示血浆粘度与TC、TG呈正相关(r=0.389、0.347,P= 0.004、0.011);FBG与高切、低切、RBC电泳时间呈正相关(r=0.380、0.358、0.381,P=0.006、0.01、0.006),而与血沉呈负相关(r=-0.394,P=0.004).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粘度、LDL-C、TG、FBG是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TG、FBG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T2DM在发生ACI之前就已存在血脂、血糖及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为T2DM和脑梗塞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因此有效地控制血脂、血糖,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是预防T2DM发生脑梗塞的关键.

    作者:阎博强;蒋桂湘;冼迎春;李付章;翟运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脂肪肝病人血液流变学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临床确诊的脂肪肝病人,同时伴有甘油三酯增高者,比较其血液流变学各参数的变化,以探讨对临床脂肪肝诊断的实用价值.方法分别测定86例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甘油三酯等9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86例脂肪肝病人全血粘度(高切、低切)、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甘油三酯同时增高者61例,占70.9%.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甘油三酯同时增高者19例,占22.1%.单纯全血粘度低切增高者6例,占7%.结论脂肪肝病人血液流变学各参数的影响主要是全血粘度及红细胞电泳时间有明显的改变,甘油三酯的增高对血浆粘度及全血还原粘度影响不太明显.可作为临床对脂肪肝病人辅助诊断检查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仝连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380例心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特性与肾功能3项指标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变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80例心、脑血管病门诊就诊病人血液流变学特性及肾功能3项指标进行观察,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液流变学特性与肾功能的变化及相关性在不同性别及年龄段有不同改变,50岁以上男性尤其明显.结论改善患者血液黏滞性及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进而改善肾功能,其临床意义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

    作者:曾伟英;何庭宇;粱智恒;卢兰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小板5项参数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108例脑梗塞住院患者和40例中老年体检者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和血小板大聚集率(MAR),对血小板5项参数进行比较并作相关分析,同时对脑梗塞组中4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5项参数进行配对比较.结果脑梗塞组PLT减少、MPV和MAR增高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0.05).PDW、 PCT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对照组PLT与MPV为中度负相关(r =-0.55,P<0.01),脑梗塞组二者为低度负相关(r =-0.37,P<0.05).脑梗塞组治疗后MPV减小,有显著差异(P<0.05);PLT、PDW、PCT和MAR无显著差异.结论 MPV增大是脑梗塞的独立危险指标,观察PLT、 MPV和 MAR的变化对脑梗塞的诊断和预防有指导意义.

    作者:石冬敏;陈雪梅;钱连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及心理护理探讨

    闭塞性脑血管病之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虽目前对该病的治疗药物较多,但疗效都不甚理想,大部分病人都有较为明显的后遗症,影响工作与生活.我院从1996年开始应用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血液(ILIB)治疗脑血栓形成等闭塞性脑血管病,并加强了心理护理,收到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孟淑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重型颅脑外伤围手术期的治疗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外伤的围手期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08例重型颅脑外伤围手术期相关治疗及预后.结果综合治疗的结果使重型颅脑外伤死亡率有所下降.结论亚低温治疗利于脑组织的保护,防止迟发性血肿发生.常规应用大黄可能利于减少SIRS发生,从而减少MODS的发生.

    作者:沈敏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T细胞亚群及sIL-2R及IL-6含量的观察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T细胞亚群及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改变及其与免疫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运用SP法检测T细胞亚群、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slL-2R及IL-6的含量.结果除Ⅰ期NHL患者外,余各期患者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减低,Ⅳ期患者CD8+细胞数高于正常对照组.B细胞型NHL与T细胞型NHL T细胞亚群无显著性差异.除Ⅰ期NHL患者外,余各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血清中sIL-2R含量均明显增高,各期NHL患者IL-6含量均高于对照组.B细胞型NHL与T细胞型NHL sIL-2R及IL-6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T、B细胞NHL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均受抑制,抑制程度与临床分期有关,与免疫学类型无关.NHL患者sIL-2R及IL-6含量增高,与免疫学类型无关.

    作者:梁建英;张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骨髓来源基质细胞促进造血重建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促进造血重建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Balb/c小鼠骨髓基质与Balb/c小鼠骨髓共输给受致死量照射的Balb/c小鼠,检测死亡率并做白细胞计数.结果发现基质细胞与骨髓共输组较骨髓单输组死亡率低,白细胞恢复快.未发现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毒副作用.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促进造血的恢复,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无副作用.

    作者:施小凤;傅晋翔;朱孝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管紧张素-(1-7) 对高血压大鼠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二肾一夹(2K1C)高血压大鼠血浆及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渗泵植入技术,建立Ang-(1-7)对高血压大鼠干预模型,放免法测定血浆及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Ⅱ)浓度,RT-PCR检测肾组织内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和2型受体(AT2)mRNA水平.结果 Ang-(1-7)减轻2K1C高血压大鼠肾脏病理损害,Ang-(1-7)对血浆及肾组织AⅡ浓度无显著影响,对肾组织内AT2受体表达无显著影响,减少肾组织内AT1受体表达.结论 Ang-(1-7) 对2K1C高血压大鼠肾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之一是通过减少肾组织内AT1受体而实现.

    作者:叶自林;何作云;袁发焕;于学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临床意义的再探讨

    目的评价CT脑扫描上的大脑中动脉强化征,探讨它与大脑中动脉区域梗塞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了35例单侧或双侧大脑中动脉强化征的患者,并获得红细胞比容、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临床资料,同时与无大脑中动脉强化征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例一侧有此征的患者,同侧有相应的脑梗塞;32例单侧或双侧有此征,并无相应的大脑中动脉区域梗塞发生.32例大脑中动脉强化征假阳性组的患者,其平均红细胞比容、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的比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单纯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不能作为早期脑梗塞的可靠依据,必须结合临床;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可能与高红细胞比容以及血管壁钙化等因素有关.

    作者:高旭光;赵红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精神分裂症的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关系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对符合CCMD-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48例分别于治疗前和4周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和比较,同时评定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并与60名健康者对照.结果 1)入组时精神分裂症的焦虑抑郁症状(HAMD、HAMA量表分)与全血粘度(300s-1和1s-1)、低切还原粘度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都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2)伴焦虑抑郁组77例(HAMD总分>17和/或HAMA总分>14分)与71例不伴发者比较,伴发组的全血粘度(300s-1和1s-1)、低切还原粘度和纤维蛋白原都显著高于对照(非伴发组和健康组,P<0.01),治疗后这种差异减轻甚至消失(P<0.05~0.01).3)伴焦虑抑郁组血液流变学4W的变化值与焦虑抑郁的量表和因子的减分值也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精神分裂症的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关系密切,伴焦虑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高粘血症更突出,其高粘滞的程度与焦虑抑郁症状平行,联合抗抑郁药可有利于恢复.

    作者:高镇松;李章;秦才来;李植荣;陈政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血管造影表现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血管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选择性血管造影与栓塞治疗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脊髓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经血管造影检齐均能明确诊断,能显示病变的范围、血供情况及其特征,其特点为硬脊膜动脉与脊髓表面静脉直接相通.18例(64.3%)硬脊膜动静脉瘘位于脊柱左侧,10例(35.7%)位于右侧,23例瘘口(82.1%)位于胸3与腰2椎体平面之间.经超选择插管后17例患者接受了栓塞治疗,其中12例行栓塞后手术切除,随访观察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者11例(64.7%),病情稳定者4例(23.5%),病情加重者2例(11.8%).所有栓塞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造影是反映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重要手段.

    作者:戚跃勇;孙清荣;梁开运;邹利光;熊坤林;周政;何作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脂蛋白(a)测定在妇科急性感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测定妇科炎症患者脂蛋白(a)[Lp(a)]和C反应蛋白(CRP),探讨Lp(a)在妇科炎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70 例妇科炎症患者Lp(a)和CRP.结果 Lp(a) 炎症组均值为275.1mg/L,对照组为173.5mg/L,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炎症期Lp(a)与CRP明显正相关(r=0.53 ,P<0.001),恢复期Lp(a)较CRP下降显著(P<0.01).结论与CRP相比,妇科炎症时Lp(a)也明显升高,恢复期比CRP下降迅速而显著.Lp(a)测定对妇科炎症诊断和治疗有应用价值.

    作者:王兆宇;金一;吴元健;石冬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年龄与疾病血液流变学特征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颈椎病、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年龄特征.方法对1997年~2001年门诊或体检的上述4组人群,对其不同年龄段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反映机体血液高凝状况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变化均与年龄有明显关系,3种疾病老年组主要以血浆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等增高,红细胞变形性下降为主要特征,中、青年疾病组以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增高为主要特征.结论不同年龄和疾病具有不同的血液流变学特征,为临床对疾病危害性评估提供具有重要价值信息.

    作者:何庭宇;曾伟英;梁智恒;魏矿荣;卢兰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刺五加注射液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评价刺五加注射液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82例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男性32例、女性9例.治疗组年龄及病程分别为52.7±5.6岁、1.5±1.3年,对照组年龄及病程分别为53.2±5.7岁、1.5±1.2年.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组)、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检测结果提示治疗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表明治疗组血液高凝状态治疗后有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改变.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可以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汤佩麟;刘王明;张虹;马雪兴;王允;姚金良;韩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新类固醇药物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21-氨基类固醇(U-74389G)对阻塞性黄疸大鼠发生内毒素血症时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2)胆总管结扎组;(3)胆总管结扎+生长激素组.每组在两周之后腹腔内注射内毒素0.02mg/kg,第三组在给予内毒素之前30min和之后30min分别静脉注射U-74389G 3mg/kg和1.5mg/kg.在给予内毒素之后1、2、4h分别计数各组大鼠的存活率;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取肝组织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阻黄大鼠给予内毒素之后1、2h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肝脏中TNF-α mRNA表达也显著升高,在2、4h后大鼠存活率降低,给予U-74389G可逆转这些改变.结论 U-74389G可降低肝脏中TNF-αmRNA的表达,在阻黄大鼠发生内毒素血症时起保护作用.

    作者:汪良;朱建明;管洪庚;陈易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固定矫治器治疗期间牙冠表面菌斑指数调查

    目的通过调查固定矫治器治疗中牙冠表面托槽周围的牙菌斑指数评价固定矫治器对龋病的影响.方法 80例接受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分别在矫治前、矫治1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使用菌斑显示剂检测牙菌斑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1个月、6个月菌斑指数均比矫治前大,具有显著性差异;戴用矫治器12、18个月的菌斑指数均具有显著性降低.结论固定矫治器的戴用易造成菌斑的滞留,因此,戴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牙齿、牙周疾病的发生.

    作者:张扬;洪玉华;张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系统性硬化症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症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检测了22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和20例同期体检健康对照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的全血高切、中切和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值和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显著性或比较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系统性硬化症患者有明显血液流变学改变,患者血液呈高粘滞状态,血流瘀滞.

    作者:徐丽萍;李雪梅;魏茂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依从性分析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他汀类药用药情况及其与心血管系统症状再发的关系.方法对2000年3月~2002年12月因心肌梗死或心绞痛施行PCI术的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结论相对于抗血小板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来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对他汀类调脂药的依从性较差.坚持服药的患者心血管系统症状再发率较未坚持服药者低.

    作者:曹东来;杨向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慢性重症肝炎膜式血浆置换治疗后肝脏生化功能的变化

    目的观察慢性重症肝炎膜式血浆置换(PE)治疗后肝脏生化指标的变化,为评价PE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71例慢性重症肝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为内科综合治疗的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治疗组(35例)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PE治疗的病情相同患者.检测PE治疗前后患者肝脏生化指标(ALT、AST、F-Bil、D-Bil、CHE、CHOL、ALB、PTA、ALP、NH3)的变化.结果 PE治疗后各项肝脏生化指标明显好转,ALT、AST、T-Bil、D-Bil、CHE、、ALB、PTA、ALP、NH3治疗前后相差非常显著(P<0.001),CHOL相差显著(P<0.05),治疗组治愈好转26例(74%),对照组治愈好转18例(50%).两组治愈好转率经卡方检验,相差显著(P<0.05).结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疗法,能显著改善慢性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脏生化指标,提高治愈率.

    作者:赵致广;顾炳权;冯志华;沈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