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王伟
探讨影响血液流变学的中药药物研究的方法,阐明活血化瘀中药药物的流变学作用.以宏观血液流变学和细胞流变学为分类项目,阐述血液流变学中药药物的作用,如影响血液粘度的中药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中药药物,抗血栓形成的中药药物等,中药药物的单味药和复方药对于宏观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细胞流变学指标均具有广泛的作用,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单味药或复方对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具有作用,作用机制不尽相同.血液流变学中药药物对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中药药物的流变学作用可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从细胞血液流变学、分子血液流变学水平研究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同时,发现中药有效单体及有效成分,或组成中药复方有效组分,发挥中药复方的优势与特点,提高活血化瘀中药的流变学研究水平,进一步促进中药药物的开发和利用.
作者:刘剑刚;史大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导致进展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糖、甘油三脂、胆固醇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进展型脑梗塞组血液粘稠度、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血糖、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显著高于稳定型脑梗塞血组(P<0.01,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粘稠度、甘油三脂、胆固醇、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是进展型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金忠;赵合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外伤的围手期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08例重型颅脑外伤围手术期相关治疗及预后.结果综合治疗的结果使重型颅脑外伤死亡率有所下降.结论亚低温治疗利于脑组织的保护,防止迟发性血肿发生.常规应用大黄可能利于减少SIRS发生,从而减少MODS的发生.
作者:沈敏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阐明脑出血(ICH)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一氧化氮(NO)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用硫酸镁干预治疗,探讨镁离子在脑出血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45例ICH患者分为两组,出血组25例,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出血干预组20例,加用25%的硫酸镁20ml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分别检测起病第1、3、7、14d的血浆ET和血清NO水平,并且分析血浆ET、NO变化水平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大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出血组患者血浆ET水平在起病第1、3、7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尤以第3d为高峰,以后逐渐降低,第14d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且ET水平在起病第3d随出血量的增大而升高,而与病情轻重及出血部位无明显相关性.出血干预组第3、7d血浆ET水平均低于出血组(P<0.05),且ET水平下降快,至第7d已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出血组患者血清NO水平在起病第1d即达高峰,起病第1、3d NO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以后逐渐降低,至第7d恢复至对照组水平.NO水平与病情轻重、出血部位以及出血量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出血干预组与出血组相比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ET与NO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CH患者急性起病后,外周血中ET和NO均有显著变化,说明二者参与了ICH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血浆ET水平的升高程度与脑出血量有一定关系.用硫酸镁干预后,ET水平较非干预组显著降低,表明镁离子在ICH的急性期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武婕;章柏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促进骨髓移植后小鼠骨髓中干细胞因子表达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组,建立小鼠骨髓移植模型,对照组和川芎嗪组分别胃饲生理盐水0.2ml/只和川芎嗪注射液2mg/只,2次/天.在骨髓移植后的第+7、+14、+21天,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小鼠骨髓切片中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记取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并作骨髓组织学观察.结果骨髓移植后第+7、+14、+21天川芎嗪组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及骨髓细胞增生程度均高于骨髓移植的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川芎嗪能促进骨髓移植后骨髓中干细胞因子的表达,可能是川芎嗪重建造血的机制之一.
作者:何莉;孙汉英;刘文励;吴宁;盂凡凯;刘丹;路武;徐惠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血液病的诊断中,血液流变指标的重要意义.方法门诊患者共1369例.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应用MDK-3200G型双通道血流变测试分析仪进行测定;血沉采用魏氏法进行测定;纤纤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采用微量法(毛细管高速离心法).结果 1 369例患者中,正常956例,异常413例.结论门诊的检出以高脂血症为常见,占39.2%,其次为高血压和冠心病,分别占18.9%和17.2%.还有部分糖尿病和脑血管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脑血管疾病与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关系甚为密切,高血液粘度是脑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全血粘度与血糖控制有相关性.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异常的年龄组在逐渐提前.40~49岁组的异常情况值得警惕.
作者:赵其宪;雷敏;蒋晓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不同病程阶段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将30只Wister大鼠分为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发糖尿病.并于糖尿病发病后4、6和12周对两组大鼠进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性及血液流变触性等检测及分析.结果在各实验时点,糖尿病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血液流变触性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这些改变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更趋显著,但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则轻微升高.结论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异常的主要特征是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和解聚困难,这可能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血管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何剑峰;杜娟;李向荣;黄艳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CT脑扫描上的大脑中动脉强化征,探讨它与大脑中动脉区域梗塞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了35例单侧或双侧大脑中动脉强化征的患者,并获得红细胞比容、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临床资料,同时与无大脑中动脉强化征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例一侧有此征的患者,同侧有相应的脑梗塞;32例单侧或双侧有此征,并无相应的大脑中动脉区域梗塞发生.32例大脑中动脉强化征假阳性组的患者,其平均红细胞比容、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的比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单纯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不能作为早期脑梗塞的可靠依据,必须结合临床;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可能与高红细胞比容以及血管壁钙化等因素有关.
作者:高旭光;赵红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分离骨髓单核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将其诱导成树突状细胞,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这些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
作者:吴文璎;刘建华;黄瑞;张雁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献血者血液肝素抗凝(34U/ml),体外配对试验,血液稀释.在不同的血液稀释状态下,粘度、变形性、聚集性发生变化.在不同稀释层次中,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实验组加入血塞通注射液,在37℃放置10min,用红细胞变形聚集仪测量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性,用全血粘度测试仪测定全血粘度.结果与生理盐水组对照,血塞通注射液组红细胞聚集性明显降低(P<0.01),同时红细胞变形性增高(P<0.01),血液粘度降低(P<0.01).结论血塞通注射液可以降低血液粘度,其原因是血塞通改善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
作者:张周良;刘树林;闫琳;陶征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对绿茶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血小板聚集、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selectin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EGCG对血小板聚集、活化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抗血小板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用ADP为诱导剂,采用Born氏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前后富含血小板血浆中TXB2及P-selectin含量,并以阿司匹林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EGCG作用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水平变化.结果 EGCG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P<0.01),并呈剂量依赖型;EGCG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0.01),与阿司匹林相似(P>0.05);EGCG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P-selectin(P<0.01),且作用优于阿司匹林(P<0.01);EGCG可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结论 EGCG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selectin,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这可能是共抗血栓作用的机理所在.
作者:庞爱明;阮长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血液流变学的发展,血液流变的检测在许多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流变学的检查,并与相同例数50岁以上健康人群进行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宋丽婷;李洁;金英玉;李琳;辛晓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颈椎病、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年龄特征.方法对1997年~2001年门诊或体检的上述4组人群,对其不同年龄段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反映机体血液高凝状况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变化均与年龄有明显关系,3种疾病老年组主要以血浆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等增高,红细胞变形性下降为主要特征,中、青年疾病组以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增高为主要特征.结论不同年龄和疾病具有不同的血液流变学特征,为临床对疾病危害性评估提供具有重要价值信息.
作者:何庭宇;曾伟英;梁智恒;魏矿荣;卢兰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位于内皮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清除凝血酶、活化抗凝因子蛋白C(PC)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多种功能,在调控血栓形成和溶解中起重要作用.由于凝血酶等血栓形成有关的成分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有密切关系,TM作为血管内皮的保护因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TM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吉林;王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40例,阿司匹林组32例,观察时间为14d,对两组患者检测治疗前后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结果氯吡格雷治疗后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
作者:徐德恩;罗蔚锋;吴青;刘春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有效治疗急性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药物.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模型,建立模型后立即从股静脉注射E-选择素,然后连续测定PO23h.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PO2明显升高.结论 E-选择素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有提高PO2,从而达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作者:李剑伟;张世明;谢学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测定妇科炎症患者脂蛋白(a)[Lp(a)]和C反应蛋白(CRP),探讨Lp(a)在妇科炎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70 例妇科炎症患者Lp(a)和CRP.结果 Lp(a) 炎症组均值为275.1mg/L,对照组为173.5mg/L,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炎症期Lp(a)与CRP明显正相关(r=0.53 ,P<0.001),恢复期Lp(a)较CRP下降显著(P<0.01).结论与CRP相比,妇科炎症时Lp(a)也明显升高,恢复期比CRP下降迅速而显著.Lp(a)测定对妇科炎症诊断和治疗有应用价值.
作者:王兆宇;金一;吴元健;石冬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现的一种新型生物信息分子,它与一些含氮衍生物一起通过和生物分子及细胞的相互作用参与机体保护、调节及逆转等机制,特别是调节心血管系统中众多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1].释放N0的化合物已经作为评价N0在心血管系统生理和治疗上关键作用的有效工具[2].1992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N0选为当年的明星分子(molecule of the year).
作者:武煜;顾振纶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复方909对D-半乳糖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在腹胶注射D-半乳糖造模的同时给大鼠灌服复方909,6周后测定复方909对大鼠学习记忆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复方909 6.25~25mg/kg能显著提高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显著降低模型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结论复方909能够提高D-半乳糖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与其改善半乳糖所致痴呆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有关.
作者:蒋小岗;顾振纶;谢梅林;高健;王天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测定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表面CD62p了解血小板活化百分率,评估原发病、左房内径(LAD)、年龄和心室率对房颤的血凝状态的影响,以期对临床治疗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房颤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表面CD62p了解血小板活化百分率.结果除孤立性房颤组外,其它各房颤组血小板活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活化率与LAD、年龄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655和0.508,P值均<0.01),与心室率无相关性.结论血小板活化率和LAD可以作为评估房颤患者高血凝状态的两个重要指标,对指导抗凝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樊红光;洪小苏;陈建昌;江建良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