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婕;章柏松
目的探讨川芎嗪促进骨髓移植后小鼠骨髓中干细胞因子表达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组,建立小鼠骨髓移植模型,对照组和川芎嗪组分别胃饲生理盐水0.2ml/只和川芎嗪注射液2mg/只,2次/天.在骨髓移植后的第+7、+14、+21天,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小鼠骨髓切片中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记取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并作骨髓组织学观察.结果骨髓移植后第+7、+14、+21天川芎嗪组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及骨髓细胞增生程度均高于骨髓移植的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川芎嗪能促进骨髓移植后骨髓中干细胞因子的表达,可能是川芎嗪重建造血的机制之一.
作者:何莉;孙汉英;刘文励;吴宁;盂凡凯;刘丹;路武;徐惠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现的一种新型生物信息分子,它与一些含氮衍生物一起通过和生物分子及细胞的相互作用参与机体保护、调节及逆转等机制,特别是调节心血管系统中众多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1].释放N0的化合物已经作为评价N0在心血管系统生理和治疗上关键作用的有效工具[2].1992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N0选为当年的明星分子(molecule of the year).
作者:武煜;顾振纶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不同病程阶段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将30只Wister大鼠分为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发糖尿病.并于糖尿病发病后4、6和12周对两组大鼠进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性及血液流变触性等检测及分析.结果在各实验时点,糖尿病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血液流变触性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这些改变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更趋显著,但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则轻微升高.结论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异常的主要特征是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和解聚困难,这可能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血管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何剑峰;杜娟;李向荣;黄艳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测定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表面CD62p了解血小板活化百分率,评估原发病、左房内径(LAD)、年龄和心室率对房颤的血凝状态的影响,以期对临床治疗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房颤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表面CD62p了解血小板活化百分率.结果除孤立性房颤组外,其它各房颤组血小板活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活化率与LAD、年龄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655和0.508,P值均<0.01),与心室率无相关性.结论血小板活化率和LAD可以作为评估房颤患者高血凝状态的两个重要指标,对指导抗凝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樊红光;洪小苏;陈建昌;江建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求在大鼠肝硬化形成的早期,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肝硬化组,其中肝硬化组又分成2、5、7、10周组,每组10只.肝组织行H-E和天狼猩红染色,下腔静脉取血检测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胆固醇的含量.结果在本实验中,肝硬化7w鼠的肝组织中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增生并开始形成假小叶.对照组和2w肝硬化组间的红细胞电泳率的差异不明显(P>0.05),而自给药的第5周起出现明显的增加;肝硬化2w鼠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明显升高,至第5周开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结论本大鼠肝硬化模型的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在第5周后出现明显的异常,比形态学上出现假小叶等典型的肝硬化表现约提前了2周时间,为临床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张卫光;潘文萧;田珑;沈芳;马瑞琼;严宗毅;文宗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分离骨髓单核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将其诱导成树突状细胞,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这些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
作者:吴文璎;刘建华;黄瑞;张雁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尿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inding protein,RBP)、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微量白蛋白(mALB)和免疫球蛋白G(IgG)检测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5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albuminexcretionrate,UAER) 分为无肾病组、初期肾病组和临床肾病组.所有受试者留晨尿后的第一次尿液,取10ml离心,收集上清液,并留24h尿.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RBP、TRF、mALB、α1-MG、IgG 及24h尿微量白蛋白,酶免疫分析法测定尿肌酐(Cr).结果尿测定结果分别以RBP/Cr、TRF/Cr、mALB/Cr、α1-MG/Cr、IgG/Cr表示.糖尿病无肾病组RBP/Cr 、TRF/Cr与正常对照组显著差异(P<0.05),mALB /Cr和IgG/Cr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初期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G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为非常显著差异(P<0.01);临床肾病组尿中5种微量蛋白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50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的含量进行组间比较,糖尿病无肾病组与初期肾病组差异显著(P<0.05),临床肾病组与无肾病组及初期肾病组比较,均呈非常显著升高(P<0.01),以mALB为高.糖尿病无肾病组RBP和α1-MG均升高,且随着病情进展,RBP升高幅度较α1-MG大,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尿RBP、TRF、mALB 、IgG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害部位、病变程度、治疗和预后观察具有重要意义,且方法灵敏可靠.
作者:陆进;金一;吴元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他汀类药用药情况及其与心血管系统症状再发的关系.方法对2000年3月~2002年12月因心肌梗死或心绞痛施行PCI术的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结论相对于抗血小板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来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对他汀类调脂药的依从性较差.坚持服药的患者心血管系统症状再发率较未坚持服药者低.
作者:曹东来;杨向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血液流变学的发展,血液流变的检测在许多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流变学的检查,并与相同例数50岁以上健康人群进行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宋丽婷;李洁;金英玉;李琳;辛晓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实验方法扩增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基因家族cDNA.方法主要通过PCR技术,用各种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基因家族cDNA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并结合电泳技术,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鉴定.结果通过电泳图谱和酶切图谱初步证实了这一家族的不同成员均已得到有效的扩增.结论成功扩增了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基因家族cDNA,并为其文库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贾伟;吴士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症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检测了22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和20例同期体检健康对照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的全血高切、中切和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值和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显著性或比较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系统性硬化症患者有明显血液流变学改变,患者血液呈高粘滞状态,血流瘀滞.
作者:徐丽萍;李雪梅;魏茂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外伤的围手期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08例重型颅脑外伤围手术期相关治疗及预后.结果综合治疗的结果使重型颅脑外伤死亡率有所下降.结论亚低温治疗利于脑组织的保护,防止迟发性血肿发生.常规应用大黄可能利于减少SIRS发生,从而减少MODS的发生.
作者:沈敏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5项参数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108例脑梗塞住院患者和40例中老年体检者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和血小板大聚集率(MAR),对血小板5项参数进行比较并作相关分析,同时对脑梗塞组中4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5项参数进行配对比较.结果脑梗塞组PLT减少、MPV和MAR增高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0.05).PDW、 PCT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对照组PLT与MPV为中度负相关(r =-0.55,P<0.01),脑梗塞组二者为低度负相关(r =-0.37,P<0.05).脑梗塞组治疗后MPV减小,有显著差异(P<0.05);PLT、PDW、PCT和MAR无显著差异.结论 MPV增大是脑梗塞的独立危险指标,观察PLT、 MPV和 MAR的变化对脑梗塞的诊断和预防有指导意义.
作者:石冬敏;陈雪梅;钱连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吸入液氧对高原人体力竭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3 700m高原3个月的10名健康青年在吸入液氧(吸氧组,4L/min)和不吸液氧(对照组)的条件下,采用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运动,并在安静时,运动后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液粘度(ηb)、血浆粘度(ηp),还原粘度(ηr)、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变形系数(TK)、红细胞聚集系数(VAI)和血栓形成系数(TFL)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运动后吸氧组较对照组HCT、ηb、ηp、ηr、TK、IR、VAI、TFL均降低(P<0.01).结论吸入液氧能延长供氧时间,加快运动机体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恢复,可能是运动后疲劳消除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崔建华;张芳;张西洲;邢国祥;战祥总;王伟;马勇;哈振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刺五加注射液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82例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男性32例、女性9例.治疗组年龄及病程分别为52.7±5.6岁、1.5±1.3年,对照组年龄及病程分别为53.2±5.7岁、1.5±1.2年.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组)、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检测结果提示治疗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表明治疗组血液高凝状态治疗后有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改变.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可以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汤佩麟;刘王明;张虹;马雪兴;王允;姚金良;韩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21-氨基类固醇(U-74389G)对阻塞性黄疸大鼠发生内毒素血症时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2)胆总管结扎组;(3)胆总管结扎+生长激素组.每组在两周之后腹腔内注射内毒素0.02mg/kg,第三组在给予内毒素之前30min和之后30min分别静脉注射U-74389G 3mg/kg和1.5mg/kg.在给予内毒素之后1、2、4h分别计数各组大鼠的存活率;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取肝组织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阻黄大鼠给予内毒素之后1、2h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肝脏中TNF-α mRNA表达也显著升高,在2、4h后大鼠存活率降低,给予U-74389G可逆转这些改变.结论 U-74389G可降低肝脏中TNF-αmRNA的表达,在阻黄大鼠发生内毒素血症时起保护作用.
作者:汪良;朱建明;管洪庚;陈易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塞(ACI)患者超早期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方法回顾性统计56例T2DM患者(其中合并ACI者20例,无ACI者36例)的血脂、空腹血糖(FBG)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结果 T2DM并ACI组TC、LDL-C、TG及FBG明显高于T2DM组、正常对照组(P<0.01),T2DM组TG、FBG和LDL-C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0.05).T2DM并ACI组和T2DM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沉及方程K值有不同程度增加,而ACI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还原粘度及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高于T2DM组(P<0.05).FBG与红细胞压积(Hct)、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血沉方程K值、RBC聚集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LDL-C、TG与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电泳时间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调整年龄、病程并再分别调整血糖、血脂计算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与血脂、血糖之间的偏相关系数,结果显示血浆粘度与TC、TG呈正相关(r=0.389、0.347,P= 0.004、0.011);FBG与高切、低切、RBC电泳时间呈正相关(r=0.380、0.358、0.381,P=0.006、0.01、0.006),而与血沉呈负相关(r=-0.394,P=0.004).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粘度、LDL-C、TG、FBG是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TG、FBG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T2DM在发生ACI之前就已存在血脂、血糖及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为T2DM和脑梗塞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因此有效地控制血脂、血糖,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是预防T2DM发生脑梗塞的关键.
作者:阎博强;蒋桂湘;冼迎春;李付章;翟运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二肾一夹(2K1C)高血压大鼠血浆及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渗泵植入技术,建立Ang-(1-7)对高血压大鼠干预模型,放免法测定血浆及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Ⅱ)浓度,RT-PCR检测肾组织内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和2型受体(AT2)mRNA水平.结果 Ang-(1-7)减轻2K1C高血压大鼠肾脏病理损害,Ang-(1-7)对血浆及肾组织AⅡ浓度无显著影响,对肾组织内AT2受体表达无显著影响,减少肾组织内AT1受体表达.结论 Ang-(1-7) 对2K1C高血压大鼠肾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之一是通过减少肾组织内AT1受体而实现.
作者:叶自林;何作云;袁发焕;于学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对绿茶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血小板聚集、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selectin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EGCG对血小板聚集、活化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抗血小板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用ADP为诱导剂,采用Born氏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前后富含血小板血浆中TXB2及P-selectin含量,并以阿司匹林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EGCG作用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水平变化.结果 EGCG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P<0.01),并呈剂量依赖型;EGCG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0.01),与阿司匹林相似(P>0.05);EGCG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P-selectin(P<0.01),且作用优于阿司匹林(P<0.01);EGCG可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结论 EGCG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selectin,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这可能是共抗血栓作用的机理所在.
作者:庞爱明;阮长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促进造血重建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Balb/c小鼠骨髓基质与Balb/c小鼠骨髓共输给受致死量照射的Balb/c小鼠,检测死亡率并做白细胞计数.结果发现基质细胞与骨髓共输组较骨髓单输组死亡率低,白细胞恢复快.未发现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毒副作用.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促进造血的恢复,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无副作用.
作者:施小凤;傅晋翔;朱孝中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