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类固醇药物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

汪良;朱建明;管洪庚;陈易人

关键词:类固醇, 阻塞性黄疸, 肝脏, TNF-α mRNA
摘要:目的研究21-氨基类固醇(U-74389G)对阻塞性黄疸大鼠发生内毒素血症时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2)胆总管结扎组;(3)胆总管结扎+生长激素组.每组在两周之后腹腔内注射内毒素0.02mg/kg,第三组在给予内毒素之前30min和之后30min分别静脉注射U-74389G 3mg/kg和1.5mg/kg.在给予内毒素之后1、2、4h分别计数各组大鼠的存活率;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取肝组织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阻黄大鼠给予内毒素之后1、2h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肝脏中TNF-α mRNA表达也显著升高,在2、4h后大鼠存活率降低,给予U-74389G可逆转这些改变.结论 U-74389G可降低肝脏中TNF-αmRNA的表达,在阻黄大鼠发生内毒素血症时起保护作用.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尿微量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尿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inding protein,RBP)、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微量白蛋白(mALB)和免疫球蛋白G(IgG)检测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5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albuminexcretionrate,UAER) 分为无肾病组、初期肾病组和临床肾病组.所有受试者留晨尿后的第一次尿液,取10ml离心,收集上清液,并留24h尿.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RBP、TRF、mALB、α1-MG、IgG 及24h尿微量白蛋白,酶免疫分析法测定尿肌酐(Cr).结果尿测定结果分别以RBP/Cr、TRF/Cr、mALB/Cr、α1-MG/Cr、IgG/Cr表示.糖尿病无肾病组RBP/Cr 、TRF/Cr与正常对照组显著差异(P<0.05),mALB /Cr和IgG/Cr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初期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G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为非常显著差异(P<0.01);临床肾病组尿中5种微量蛋白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50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的含量进行组间比较,糖尿病无肾病组与初期肾病组差异显著(P<0.05),临床肾病组与无肾病组及初期肾病组比较,均呈非常显著升高(P<0.01),以mALB为高.糖尿病无肾病组RBP和α1-MG均升高,且随着病情进展,RBP升高幅度较α1-MG大,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尿RBP、TRF、mALB 、IgG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害部位、病变程度、治疗和预后观察具有重要意义,且方法灵敏可靠.

    作者:陆进;金一;吴元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T细胞亚群及sIL-2R及IL-6含量的观察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T细胞亚群及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改变及其与免疫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运用SP法检测T细胞亚群、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slL-2R及IL-6的含量.结果除Ⅰ期NHL患者外,余各期患者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减低,Ⅳ期患者CD8+细胞数高于正常对照组.B细胞型NHL与T细胞型NHL T细胞亚群无显著性差异.除Ⅰ期NHL患者外,余各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血清中sIL-2R含量均明显增高,各期NHL患者IL-6含量均高于对照组.B细胞型NHL与T细胞型NHL sIL-2R及IL-6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T、B细胞NHL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均受抑制,抑制程度与临床分期有关,与免疫学类型无关.NHL患者sIL-2R及IL-6含量增高,与免疫学类型无关.

    作者:梁建英;张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绿茶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对绿茶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血小板聚集、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selectin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EGCG对血小板聚集、活化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抗血小板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用ADP为诱导剂,采用Born氏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前后富含血小板血浆中TXB2及P-selectin含量,并以阿司匹林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EGCG作用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水平变化.结果 EGCG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P<0.01),并呈剂量依赖型;EGCG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0.01),与阿司匹林相似(P>0.05);EGCG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P-selectin(P<0.01),且作用优于阿司匹林(P<0.01);EGCG可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结论 EGCG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selectin,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这可能是共抗血栓作用的机理所在.

    作者:庞爱明;阮长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恒磁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恒磁场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40mT恒磁场体外照射大鼠头部30min/d,共7d,测MDA、SOD(T-SOD,CuZu-SOD,Mn-SOD)、GSH-PX、T-AO、CP的变化.结果磁疗组中的MDA显著低于模型组,T-SOD,CuZu-SOD,T-AO,CP显著高于模型组,Mn-SOD,GSH-PX相对模型组有增高趋势,但不显著.结论恒磁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抗氧化能力.

    作者:许艳;宋晓燕;马波;高佩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重型颅脑外伤围手术期的治疗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外伤的围手期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08例重型颅脑外伤围手术期相关治疗及预后.结果综合治疗的结果使重型颅脑外伤死亡率有所下降.结论亚低温治疗利于脑组织的保护,防止迟发性血肿发生.常规应用大黄可能利于减少SIRS发生,从而减少MODS的发生.

    作者:沈敏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临床常用血流变计算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目的分析反映红细胞同一性质的多个血流变计算指标的差异性.方法对144例(不分性别)计算指标与相关的测定指标按不同红细胞压积组,不同刚性指数组,不同低切还原粘度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3种分组中,刚性指数,TK值的变化有两组一致;血沉K值基本与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一致;聚集指数、低切还原粘度,血沉K值3项红细胞聚集指标无一组完全一致;结果未显示变形指标与聚集指标有因果关系.结论要对计算指标进行精简和修正,缩小其差异性,提高可信度.

    作者:何莹;杜文经;刘雪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ET和NO在脑出血中的变化以及硫酸镁的干预作用

    目的阐明脑出血(ICH)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一氧化氮(NO)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用硫酸镁干预治疗,探讨镁离子在脑出血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45例ICH患者分为两组,出血组25例,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出血干预组20例,加用25%的硫酸镁20ml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分别检测起病第1、3、7、14d的血浆ET和血清NO水平,并且分析血浆ET、NO变化水平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大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出血组患者血浆ET水平在起病第1、3、7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尤以第3d为高峰,以后逐渐降低,第14d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且ET水平在起病第3d随出血量的增大而升高,而与病情轻重及出血部位无明显相关性.出血干预组第3、7d血浆ET水平均低于出血组(P<0.05),且ET水平下降快,至第7d已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出血组患者血清NO水平在起病第1d即达高峰,起病第1、3d NO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以后逐渐降低,至第7d恢复至对照组水平.NO水平与病情轻重、出血部位以及出血量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出血干预组与出血组相比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ET与NO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CH患者急性起病后,外周血中ET和NO均有显著变化,说明二者参与了ICH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血浆ET水平的升高程度与脑出血量有一定关系.用硫酸镁干预后,ET水平较非干预组显著降低,表明镁离子在ICH的急性期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武婕;章柏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骨髓来源基质细胞促进造血重建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促进造血重建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Balb/c小鼠骨髓基质与Balb/c小鼠骨髓共输给受致死量照射的Balb/c小鼠,检测死亡率并做白细胞计数.结果发现基质细胞与骨髓共输组较骨髓单输组死亡率低,白细胞恢复快.未发现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毒副作用.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促进造血的恢复,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无副作用.

    作者:施小凤;傅晋翔;朱孝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E-选择素对脑缺血再灌注中血氧分压的影响探讨

    目的探讨有效治疗急性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药物.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模型,建立模型后立即从股静脉注射E-选择素,然后连续测定PO23h.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PO2明显升高.结论 E-选择素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有提高PO2,从而达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作者:李剑伟;张世明;谢学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降纤酶注射液对家兔血液粘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降纤酶注射液对家兔血液粘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耳白兔33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降纤酶注射液腹腔内注射,每日注射两次,与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照检测.结果在注射后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明显降低,血沉加快,血清粘度与血浆粘度出现倒置和逆转.结论降纤酶注射液对家兔血液粘度有改变,尤其是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显著改变.降纤酶可降低血液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性,是一种作用明显的降纤、溶栓剂,这对于研究血栓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戈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380例心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特性与肾功能3项指标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变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80例心、脑血管病门诊就诊病人血液流变学特性及肾功能3项指标进行观察,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液流变学特性与肾功能的变化及相关性在不同性别及年龄段有不同改变,50岁以上男性尤其明显.结论改善患者血液黏滞性及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进而改善肾功能,其临床意义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

    作者:曾伟英;何庭宇;粱智恒;卢兰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关于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基因家族cDNA扩增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实验方法扩增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基因家族cDNA.方法主要通过PCR技术,用各种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基因家族cDNA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并结合电泳技术,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鉴定.结果通过电泳图谱和酶切图谱初步证实了这一家族的不同成员均已得到有效的扩增.结论成功扩增了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基因家族cDNA,并为其文库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贾伟;吴士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绝经妇女促性腺激素和血脂水平与红细胞流变性的变化特点

    目的观察绝经期妇女性激素和血脂水平与红细胞流变性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围绝经期妇女进行性激素、血脂、红细胞流变性的测定.结果 (1)在女性刚进入更年期阶段(40~50岁),血脂水平及雌激素水平尚在正常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加(51岁以后),血脂水平逐渐升高,雌激素水平则逐渐降低,促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生成素则呈先逐渐升高然后逐渐降低.(2)绝经妇女大多数血液流变学指标处于异常状态,但随着年龄的增加(61岁以后),绝经妇女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变形指数等指标更加异常显著变化.结论女性进入绝经期后,其血脂水平和雌激素水平,以及红细胞流变学等均逐渐发生异常改变.维持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对降低绝经后妇女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能十分有益.

    作者:孙慧谨;王卫光;吴畏;胡晓玲;江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前体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过血浆前体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和36例正常对照者血浆前体蛋白.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0~24h血浆前体蛋白水平(8.06±3.34mg/L)较正常对照组(2.93±1.04mg/L)明显升高(P<0.005),急性脑梗死组发病0~6h血浆前体蛋白水平(8.84±3.46mg/L)较6~24h血浆前体蛋白水平(7.54±3.24mg/L)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浆前体蛋白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有参考价值.

    作者:喻霞云;顾国浩;石婷婷;高纯;彭群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一氧化氮的心血管作用研究进展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现的一种新型生物信息分子,它与一些含氮衍生物一起通过和生物分子及细胞的相互作用参与机体保护、调节及逆转等机制,特别是调节心血管系统中众多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1].释放N0的化合物已经作为评价N0在心血管系统生理和治疗上关键作用的有效工具[2].1992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N0选为当年的明星分子(molecule of the year).

    作者:武煜;顾振纶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影响血液流变学的活血化瘀中药药物研究

    探讨影响血液流变学的中药药物研究的方法,阐明活血化瘀中药药物的流变学作用.以宏观血液流变学和细胞流变学为分类项目,阐述血液流变学中药药物的作用,如影响血液粘度的中药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中药药物,抗血栓形成的中药药物等,中药药物的单味药和复方药对于宏观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细胞流变学指标均具有广泛的作用,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单味药或复方对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具有作用,作用机制不尽相同.血液流变学中药药物对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中药药物的流变学作用可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从细胞血液流变学、分子血液流变学水平研究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同时,发现中药有效单体及有效成分,或组成中药复方有效组分,发挥中药复方的优势与特点,提高活血化瘀中药的流变学研究水平,进一步促进中药药物的开发和利用.

    作者:刘剑刚;史大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中西药消除耐药质粒pRST98的研究

    目的用Southern Blot杂交法检测中、西药在体外消除肠道杆菌携带的耐药质粒pRST98的结果.方法用氧氟沙星和中药双黄连对携带pRST98的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杆菌进行亚抑菌浓度的质粒消除试验;用地高辛标记的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耐药基因探针进行Southern Blot.结果 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显示两种药物作用后pRST98上的耐药基因并未丢失,但同一质粒耐药基因在不同宿主菌中表达不同,导致小抑菌浓度(MIC)变化有明显差异.结论氧氟沙星和双黄连能降低pRST98宿主菌的耐药性.

    作者:祁汝峰;黄瑞;祁小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新类固醇药物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21-氨基类固醇(U-74389G)对阻塞性黄疸大鼠发生内毒素血症时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2)胆总管结扎组;(3)胆总管结扎+生长激素组.每组在两周之后腹腔内注射内毒素0.02mg/kg,第三组在给予内毒素之前30min和之后30min分别静脉注射U-74389G 3mg/kg和1.5mg/kg.在给予内毒素之后1、2、4h分别计数各组大鼠的存活率;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取肝组织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阻黄大鼠给予内毒素之后1、2h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肝脏中TNF-α mRNA表达也显著升高,在2、4h后大鼠存活率降低,给予U-74389G可逆转这些改变.结论 U-74389G可降低肝脏中TNF-αmRNA的表达,在阻黄大鼠发生内毒素血症时起保护作用.

    作者:汪良;朱建明;管洪庚;陈易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系统性硬化症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症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检测了22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和20例同期体检健康对照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的全血高切、中切和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值和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显著性或比较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系统性硬化症患者有明显血液流变学改变,患者血液呈高粘滞状态,血流瘀滞.

    作者:徐丽萍;李雪梅;魏茂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吸入液氧对海拔3 700m高原人体力竭运动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吸入液氧对高原人体力竭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3 700m高原3个月的10名健康青年在吸入液氧(吸氧组,4L/min)和不吸液氧(对照组)的条件下,采用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运动,并在安静时,运动后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液粘度(ηb)、血浆粘度(ηp),还原粘度(ηr)、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变形系数(TK)、红细胞聚集系数(VAI)和血栓形成系数(TFL)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运动后吸氧组较对照组HCT、ηb、ηp、ηr、TK、IR、VAI、TFL均降低(P<0.01).结论吸入液氧能延长供氧时间,加快运动机体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恢复,可能是运动后疲劳消除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崔建华;张芳;张西洲;邢国祥;战祥总;王伟;马勇;哈振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