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动态观察

何剑峰;杜娟;李向荣;黄艳霞

关键词:糖尿病, 鼠, 血液流变学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不同病程阶段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将30只Wister大鼠分为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发糖尿病.并于糖尿病发病后4、6和12周对两组大鼠进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性及血液流变触性等检测及分析.结果在各实验时点,糖尿病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血液流变触性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这些改变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更趋显著,但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则轻微升高.结论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异常的主要特征是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和解聚困难,这可能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血管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小板5项参数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108例脑梗塞住院患者和40例中老年体检者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和血小板大聚集率(MAR),对血小板5项参数进行比较并作相关分析,同时对脑梗塞组中4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5项参数进行配对比较.结果脑梗塞组PLT减少、MPV和MAR增高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0.05).PDW、 PCT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对照组PLT与MPV为中度负相关(r =-0.55,P<0.01),脑梗塞组二者为低度负相关(r =-0.37,P<0.05).脑梗塞组治疗后MPV减小,有显著差异(P<0.05);PLT、PDW、PCT和MAR无显著差异.结论 MPV增大是脑梗塞的独立危险指标,观察PLT、 MPV和 MAR的变化对脑梗塞的诊断和预防有指导意义.

    作者:石冬敏;陈雪梅;钱连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年龄与疾病血液流变学特征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颈椎病、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年龄特征.方法对1997年~2001年门诊或体检的上述4组人群,对其不同年龄段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反映机体血液高凝状况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变化均与年龄有明显关系,3种疾病老年组主要以血浆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等增高,红细胞变形性下降为主要特征,中、青年疾病组以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增高为主要特征.结论不同年龄和疾病具有不同的血液流变学特征,为临床对疾病危害性评估提供具有重要价值信息.

    作者:何庭宇;曾伟英;梁智恒;魏矿荣;卢兰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慢性重症肝炎膜式血浆置换治疗后肝脏生化功能的变化

    目的观察慢性重症肝炎膜式血浆置换(PE)治疗后肝脏生化指标的变化,为评价PE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71例慢性重症肝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为内科综合治疗的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治疗组(35例)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PE治疗的病情相同患者.检测PE治疗前后患者肝脏生化指标(ALT、AST、F-Bil、D-Bil、CHE、CHOL、ALB、PTA、ALP、NH3)的变化.结果 PE治疗后各项肝脏生化指标明显好转,ALT、AST、T-Bil、D-Bil、CHE、、ALB、PTA、ALP、NH3治疗前后相差非常显著(P<0.001),CHOL相差显著(P<0.05),治疗组治愈好转26例(74%),对照组治愈好转18例(50%).两组治愈好转率经卡方检验,相差显著(P<0.05).结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疗法,能显著改善慢性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脏生化指标,提高治愈率.

    作者:赵致广;顾炳权;冯志华;沈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固定矫治器治疗期间牙冠表面菌斑指数调查

    目的通过调查固定矫治器治疗中牙冠表面托槽周围的牙菌斑指数评价固定矫治器对龋病的影响.方法 80例接受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分别在矫治前、矫治1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使用菌斑显示剂检测牙菌斑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1个月、6个月菌斑指数均比矫治前大,具有显著性差异;戴用矫治器12、18个月的菌斑指数均具有显著性降低.结论固定矫治器的戴用易造成菌斑的滞留,因此,戴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牙齿、牙周疾病的发生.

    作者:张扬;洪玉华;张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 369例门诊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血液病的诊断中,血液流变指标的重要意义.方法门诊患者共1369例.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应用MDK-3200G型双通道血流变测试分析仪进行测定;血沉采用魏氏法进行测定;纤纤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采用微量法(毛细管高速离心法).结果 1 369例患者中,正常956例,异常413例.结论门诊的检出以高脂血症为常见,占39.2%,其次为高血压和冠心病,分别占18.9%和17.2%.还有部分糖尿病和脑血管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脑血管疾病与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关系甚为密切,高血液粘度是脑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全血粘度与血糖控制有相关性.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异常的年龄组在逐渐提前.40~49岁组的异常情况值得警惕.

    作者:赵其宪;雷敏;蒋晓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一氧化氮的心血管作用研究进展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现的一种新型生物信息分子,它与一些含氮衍生物一起通过和生物分子及细胞的相互作用参与机体保护、调节及逆转等机制,特别是调节心血管系统中众多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1].释放N0的化合物已经作为评价N0在心血管系统生理和治疗上关键作用的有效工具[2].1992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N0选为当年的明星分子(molecule of the year).

    作者:武煜;顾振纶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西藏高原移居昆明藏族青年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

    目的了解从西藏高原(海拔3 000~4 600m)进入昆明(1 880m)6个月后的67例藏族青年血液流变学指标状况.方法用R80A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检测藏族青年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对照组(昆明汉族健康青年)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藏族组5项指标高于对照组,6项指标低于对照组,1项指标两组无显著差异.高于指标是:低剪切率全血粘度(ηb1s-1)、红细胞压积(HCT)、全血低切还原粘度(Lηr)、全血低切相对粘度(VIP)、红细胞聚集指数(VAI),P均<0.05;低于指标是:高剪切率全血粘度(ηb200s-1)、中剪切率全血粘度(ηb65s-1)、高切还原粘度(Hηr)、高切相对粘度(VIb)、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变形指数TK,6项中除红细胞刚性指数(IR)P<0.01外,其它P<0.05; 无显著差异指标是血浆粘度(ηp),P>0.05.结论藏族青年其血液流变指标与当地汉族青年相比存在明显异常,西藏高原环境对世居藏族青年的血液流变学影响进入平原生活短期内不易改变;藏族青年血液流变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红细胞聚集性过强而变形性较弱.

    作者:王惠萱;李雪梅;吕耀;瞿良;郑勤;汪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动态观察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不同病程阶段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将30只Wister大鼠分为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发糖尿病.并于糖尿病发病后4、6和12周对两组大鼠进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性及血液流变触性等检测及分析.结果在各实验时点,糖尿病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血液流变触性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这些改变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更趋显著,但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则轻微升高.结论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异常的主要特征是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和解聚困难,这可能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血管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何剑峰;杜娟;李向荣;黄艳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绿茶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对绿茶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血小板聚集、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selectin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EGCG对血小板聚集、活化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抗血小板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用ADP为诱导剂,采用Born氏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前后富含血小板血浆中TXB2及P-selectin含量,并以阿司匹林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EGCG作用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水平变化.结果 EGCG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P<0.01),并呈剂量依赖型;EGCG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0.01),与阿司匹林相似(P>0.05);EGCG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P-selectin(P<0.01),且作用优于阿司匹林(P<0.01);EGCG可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结论 EGCG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明显抑制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selectin,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这可能是共抗血栓作用的机理所在.

    作者:庞爱明;阮长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T细胞亚群及sIL-2R及IL-6含量的观察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T细胞亚群及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改变及其与免疫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运用SP法检测T细胞亚群、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slL-2R及IL-6的含量.结果除Ⅰ期NHL患者外,余各期患者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减低,Ⅳ期患者CD8+细胞数高于正常对照组.B细胞型NHL与T细胞型NHL T细胞亚群无显著性差异.除Ⅰ期NHL患者外,余各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血清中sIL-2R含量均明显增高,各期NHL患者IL-6含量均高于对照组.B细胞型NHL与T细胞型NHL sIL-2R及IL-6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T、B细胞NHL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均受抑制,抑制程度与临床分期有关,与免疫学类型无关.NHL患者sIL-2R及IL-6含量增高,与免疫学类型无关.

    作者:梁建英;张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临床意义的再探讨

    目的评价CT脑扫描上的大脑中动脉强化征,探讨它与大脑中动脉区域梗塞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了35例单侧或双侧大脑中动脉强化征的患者,并获得红细胞比容、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临床资料,同时与无大脑中动脉强化征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例一侧有此征的患者,同侧有相应的脑梗塞;32例单侧或双侧有此征,并无相应的大脑中动脉区域梗塞发生.32例大脑中动脉强化征假阳性组的患者,其平均红细胞比容、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的比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单纯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不能作为早期脑梗塞的可靠依据,必须结合临床;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可能与高红细胞比容以及血管壁钙化等因素有关.

    作者:高旭光;赵红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测定血小板表面CD62p评估心房颤动的高血凝状态

    目的通过测定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表面CD62p了解血小板活化百分率,评估原发病、左房内径(LAD)、年龄和心室率对房颤的血凝状态的影响,以期对临床治疗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房颤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表面CD62p了解血小板活化百分率.结果除孤立性房颤组外,其它各房颤组血小板活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活化率与LAD、年龄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655和0.508,P值均<0.01),与心室率无相关性.结论血小板活化率和LAD可以作为评估房颤患者高血凝状态的两个重要指标,对指导抗凝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樊红光;洪小苏;陈建昌;江建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新类固醇药物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21-氨基类固醇(U-74389G)对阻塞性黄疸大鼠发生内毒素血症时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2)胆总管结扎组;(3)胆总管结扎+生长激素组.每组在两周之后腹腔内注射内毒素0.02mg/kg,第三组在给予内毒素之前30min和之后30min分别静脉注射U-74389G 3mg/kg和1.5mg/kg.在给予内毒素之后1、2、4h分别计数各组大鼠的存活率;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取肝组织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阻黄大鼠给予内毒素之后1、2h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肝脏中TNF-α mRNA表达也显著升高,在2、4h后大鼠存活率降低,给予U-74389G可逆转这些改变.结论 U-74389G可降低肝脏中TNF-αmRNA的表达,在阻黄大鼠发生内毒素血症时起保护作用.

    作者:汪良;朱建明;管洪庚;陈易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降纤酶注射液对家兔血液粘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降纤酶注射液对家兔血液粘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耳白兔33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降纤酶注射液腹腔内注射,每日注射两次,与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照检测.结果在注射后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明显降低,血沉加快,血清粘度与血浆粘度出现倒置和逆转.结论降纤酶注射液对家兔血液粘度有改变,尤其是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显著改变.降纤酶可降低血液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性,是一种作用明显的降纤、溶栓剂,这对于研究血栓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戈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塞通注射液对血液流变性的效应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献血者血液肝素抗凝(34U/ml),体外配对试验,血液稀释.在不同的血液稀释状态下,粘度、变形性、聚集性发生变化.在不同稀释层次中,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实验组加入血塞通注射液,在37℃放置10min,用红细胞变形聚集仪测量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性,用全血粘度测试仪测定全血粘度.结果与生理盐水组对照,血塞通注射液组红细胞聚集性明显降低(P<0.01),同时红细胞变形性增高(P<0.01),血液粘度降低(P<0.01).结论血塞通注射液可以降低血液粘度,其原因是血塞通改善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

    作者:张周良;刘树林;闫琳;陶征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尿微量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尿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inding protein,RBP)、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微量白蛋白(mALB)和免疫球蛋白G(IgG)检测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5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albuminexcretionrate,UAER) 分为无肾病组、初期肾病组和临床肾病组.所有受试者留晨尿后的第一次尿液,取10ml离心,收集上清液,并留24h尿.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RBP、TRF、mALB、α1-MG、IgG 及24h尿微量白蛋白,酶免疫分析法测定尿肌酐(Cr).结果尿测定结果分别以RBP/Cr、TRF/Cr、mALB/Cr、α1-MG/Cr、IgG/Cr表示.糖尿病无肾病组RBP/Cr 、TRF/Cr与正常对照组显著差异(P<0.05),mALB /Cr和IgG/Cr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初期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G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为非常显著差异(P<0.01);临床肾病组尿中5种微量蛋白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50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的含量进行组间比较,糖尿病无肾病组与初期肾病组差异显著(P<0.05),临床肾病组与无肾病组及初期肾病组比较,均呈非常显著升高(P<0.01),以mALB为高.糖尿病无肾病组RBP和α1-MG均升高,且随着病情进展,RBP升高幅度较α1-MG大,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尿RBP、TRF、mALB 、IgG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害部位、病变程度、治疗和预后观察具有重要意义,且方法灵敏可靠.

    作者:陆进;金一;吴元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40例,阿司匹林组32例,观察时间为14d,对两组患者检测治疗前后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结果氯吡格雷治疗后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

    作者:徐德恩;罗蔚锋;吴青;刘春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E-选择素对脑缺血再灌注中血氧分压的影响探讨

    目的探讨有效治疗急性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药物.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模型,建立模型后立即从股静脉注射E-选择素,然后连续测定PO23h.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PO2明显升高.结论 E-选择素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有提高PO2,从而达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作者:李剑伟;张世明;谢学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FDP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对不同疾病进行FDP D-二聚体(D-Dimer)的检测,探讨FDP D-Dimer在临床治疗和观察中的应用.方法以抗FDPD-Dimer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标记乳胶颗粒,后者与待测血浆混合.当血浆中FDP含量≥5μg/ml,D-Dimer含量≥0.5μg/ml时,标记的乳胶颗粒则发生凝集呈现阳性反应.结果 DIC时,血浆FDP D-Dimer明显增高,呈阳性反应,要结合临床表现警惕DIC前状态的存在.D-Dimer在原发性纤溶时正常,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显著增高,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此外,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梗,急性脑梗,肺栓塞,病毒性肝炎等均可见血浆FDP D-Dimer水平增高.深静脉血栓病人FDP D-Dimer 100%阳性,可作为溶栓治疗用药的指导及疗效观察.结论 FDP D-Dimer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血管内凝血,纤溶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作者:李洁;栾杰;李琳;宋丽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脂血症狗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脂血症狗血液流变性、红细胞微观流变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复制高脂血症狗模型6个月后,给予复方丹参滴丸4个月,之后采血测定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血液流变性,红细胞电泳率、渗透脆性、膜流动性及红细胞膜胆固醇与磷脂的摩尔比值(Ch/Pl).结果复方丹参滴丸能降低高脂血症狗全血粘度、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膜胆固醇及Ch/Pl值,增加其变形指数、取向指数、小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流动性.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狗血脂紊乱及红细胞微观流变学指标,进而改善血液流变性.

    作者:郭俊;张雷;曾柱;孙大公;喀蔚波;贺东奇;文宗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