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祥夏;潘平;支宏
目的比较酒依赖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与正常人群的区别,探讨酒依赖患者Hcy含量变化及其与叶酸和维生素B12(VitB12)的相关性.方法对酒依赖患者组、正常对照组各20例进行血浆Hcy的测定,同时测定血清叶酸、ViB12的浓度.结果 (1)酒依赖患者血Hcy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酒依赖患者叶酸及VitB1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Hcy浓度与叶酸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酒依赖患者出现Hcy代谢障碍,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叶酸、VitB12降低有关.
作者:付璐;吴铮;辛晓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降纤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血流变特性及体外模拟血栓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UAP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用降纤酶10U静滴,每日一次,连用5d,观察治疗前后低、中、高切变率的血液流变特性指标及体外模拟血栓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低、中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及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毛细管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体外模拟血栓长度、湿重与血栓指数Q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治疗后降纤酶通过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性来改善血液流变特性异常,增加纤溶活性,抗栓,减少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显著临床效果.
作者:李涛;许香广;张国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预构血管化骨血运重建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腹壁浅动、静脉束植入股骨骨髓腔内,制备预构血管化骨的动物模型.于术前及术后1周、3周及5周分别检测兔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3、5周兔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尤以术后1周时变化显著.结论监测预构血管化骨血运重建过程的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血液流动情况,评估血液的循环流态.
作者:谭学新;戚其学;邓春富;黄韶辉;王绪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特点.方法测定老年肺心病与健康老人、老年冠心病的血流变的各项指标,同时对肺心病患者作血气分析.结果老年肺心病患者的血流变各项指标高于健康老年和老年冠心病患者,差别显著.同时,老年肺心病患者的血流变各项指标与氧分压呈负相关.结论由于肺部感染、缺氧,老年肺心病血流变各项指标均明显增高,故应给以综合治疗,即在抗炎吸氧同时给以抗凝治疗方可减少病死率.
作者:朱正明;王靖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皮层下梗死伴抑郁患者的局部脑血流变化.方法对17名单一皮层下梗死病灶的卒中患者进行99mTc-SPECT脑血流灌注显象.结果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相比,梗死灶同侧的额叶皮层的脑血流明显减少,这种血流的降低与抑郁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额叶皮层的灌注减少可能反映了神经功能失联络,推测额叶的某些区域可能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关键.
作者:李根华;徐元;吴锦昌;包仕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百优解加化疗对肿瘤患者疗效、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将42例癌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例,一组为单纯化疗组(A组),另一组为百优解加化疗组(B组),化疗时间均为两周期.结果 B组患者的化疗效果、生活质量(QOL)改善情况优于A组(P<0.05).结论百优解加化疗对提高疗效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姜洪心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25例重症颅脑损伤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临床资料,并就其发病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5例重症颅脑损伤合并MSOF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示GCS评分<5分,年龄60岁以上者,三个以上脏器受累者均死亡,GCS评分5~7分,年龄60岁以下,MSOF的病死率为80%,MSOF的发生与颅脑损伤的程度、颅外合并伤有密切关系.结论该病病情复杂多变,预后恶劣,尽快恢复脑功能,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包括及时恰当地采取颅脑手术在内的系统综合性治疗,一旦出现单一脏器并发症或功能衰竭,必须积极加以控制,以阻断发生MSOF的序贯过程.
作者:俞祥夏;潘平;支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不稳定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SCD)之间的临床状态[1,2].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我们自拟心康宁片,并观察其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萍;张春芳;李松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分析地奥脂必妥、塞宁治疗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和血脂的改变.方法应用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生产的LG-R80血粘度仪,检测100例高脂血症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高脂血症用地奥脂必妥、塞宁可以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血脂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结论地奥脂必妥、塞宁作为临床治疗高脂血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理想药物.
作者:韩颖;姜虹;李松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旋转粘度计/流变仪不宜按力矩传递装置(含测量头和样品杯)的结构不同来命名、分类,应当按测量轴的支撑形式和控制变量的不同来命名、分类.
作者:矫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院1996年10月以来,应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法(ILIB)治疗了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等48例,治疗前后均做了血流变及部分生化检验,如血糖、血脂等,发现治疗前,这些指标明显增高,经ILIB治疗后有了显著性差异,为了配合临床应用ILIB治疗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的观察,作了护理观察记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孟淑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以高纯甲烷(99.9%)以原料气体,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将碳镀于金属钛表面获取的硬质碳膜(i-C),测定其理化性能.将其与纯钛、医用不锈钢、纯铜4种材料植入小鼠体内,测定对机体NK细胞活性和IL-2产生能力的影响.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法,计算了细胞相对增殖率,评价了毒性级,结果表明其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作者:战德松;赵宝红;邹健梧;周兴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从mRNA水平观察不同白血病细胞中ppGalNAcT1-T7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ppGalNAcT1-T7在NB4和K562细胞株中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 K562细胞中ppGalNAcT2、T4、T5、57和NB4细胞中ppGalNAcT1、T2、T3、T4、T7有不同程度表达.结论不同白血病细胞中ppGaINAcT1-T7的表达情况不一样,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莫建华;吴士良;陈克平;徐爱华;丁向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脑血管疾病的应用.方法采用DADE BEHRIG BNP特种蛋白分析仪测定95例脑梗塞(CI)、脑出血(CH)病人血清HS-CRP含量,选104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同时用DADE BERIG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T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计算TC:HDL-c比值.结果 (1)HS-CRP浓度:脑血管病组4.69±2.94mg/L,正常对照组0.54±0.54mg/L,有显著性差异(P<0.01);(2)TC:HDL-c比值:脑血管病组3.62±1.33,正常对照组2.34±0.47,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1)HS-CRP水平升高是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HS-CRP和TC:HDL-c比值联合分析,对脑血管疾病的预测和诊断有更大的价值.
作者:张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对高血压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53例高血压病人用自身对照法,给予镇肝熄风汤,测定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镇肝熄风汤明显降低血液流变学相应指标.结论镇肝熄风汤对高血压病人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了患者的血液流变性有关.
作者:姜坤;高璇;宋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运用于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的临床意义及护理特点,通过揭示IFG患者血糖波动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其防治提供线索.方法对12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进行3d的动态血糖监测,同时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与护理.结果 12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均顺利完成监测,并且发现总时间的54.7%±18.6%血糖水平高于7.0mmol/L,血糖高峰期约为三餐后1.2±0.6h.结论动态血糖监测所提供的信息对于血糖波动特征及变化趋势的认识、完善血糖监测手段和协助制定IFG治疗策略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加强护理是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顺利完成的保证.
作者:解荣云;沈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应用血浆置换术治疗15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数病人病情危重而且术前均应用过激素治疗无效.经1~2次血浆置换同时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10例病情显著缓解,3例好转.均未出现严重的与血浆置换有关的并发症.
作者:滕熔;徐瑞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6-72h内)随机分成巴曲酶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巴曲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在入院后第1、3、5d予巴曲酶10BU、5BU、5BU静脉滴注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和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FIB水平下降非常显著(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距起病6~72h的巴曲酶早期使用仍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沈明强;程庆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MI大鼠心肌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5)、对照组(n=15)及移植组(n=15),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MI)模型.将体外培养2周的移植组大鼠自体SC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梗死区周围,4周后病理观察移植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测定缺血心肌中VEGFmRNA、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及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结果 SC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相比,移植组缺血心肌中VEGFmRNA、VEGF蛋白的表达及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增高(P<0.01或0.001).结论 SC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增加缺血心肌VEGF的表达,由此促进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的提高.
作者:王红勇;何作云;于长青;向德兵;胡厚祥;王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常规剂量肝素体外循环(CPB)中,使用肝素涂层CPB管道对围体外循环期间凝血-抗凝血酶的变化,确定肝素涂层装置对CPB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HCC组(n=8)和对照组(n=15).分别在CPB前、CPB60min、中和后30min和60min,及手术后12h测定血小板计数(PLC),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浓度,及血浆凝血因子X(FXa)和抗凝血酶Ⅲ(AT-Ⅲa)活性.记录手术后12h胸管引流量.结果对照组PLT在转流中、后显著低于HCC组(P<0.05);且血浆GMP-140浓度在转流60min,中和后30min和60min显著高于HCC组(P<0.05),但手术后12h没有显著性差异;HCC组Xa活性在围术期较对照组有较好的保持(P<0.05),而AT-Ⅲa在两组没有明显差异.HCC组手术后12h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 HCC在围CPB期间对血小板、凝血酶活性具有保护作用,呈现较好的凝血状态而改善CPB装置的血液相容性.
作者:胡志伟;张凯伦;黄如清;孙宗全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