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预构血管化骨血液流变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谭学新;戚其学;邓春富;黄韶辉;王绪凯

关键词:预构, 骨, 血液流变性
摘要:目的探讨预构血管化骨血运重建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腹壁浅动、静脉束植入股骨骨髓腔内,制备预构血管化骨的动物模型.于术前及术后1周、3周及5周分别检测兔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3、5周兔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尤以术后1周时变化显著.结论监测预构血管化骨血运重建过程的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血液流动情况,评估血液的循环流态.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在筛选冠脉临界狭窄病人经皮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在选择冠脉临界狭窄病人治疗方案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脉造影(Judkin's法)证实单支血管50%±5%狭窄男性冠心病病人共108例,行DSE检测,根据室壁运动指数(WMI)分组.WMI为1者(31例)为无缺血组(A组),WMI>1者(67例)为缺血组,随机将缺血组分为B组(34例)和C组(33例).A组仅给予冠心病一级预防治疗,B组和C组均给予系统抗血小板及抗缺血治疗,其中B组病人中有30例行介入治疗.3个月后重复行DSE检测,并记录3个月间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DSE诱导心肌缺血的病人行介入治疗后3个月(B组),WMI明显下降(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也较低(P<0.05);DSE无诱导心肌缺血者(A组),3个月后WMI仍无异常,且无一例发生心脏事件.结论 DSE有可能成为冠脉临界狭窄病人选择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方法.

    作者:贾志梅;任卫东;高明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钛表面涂覆硬质碳膜的性能研究

    以高纯甲烷(99.9%)以原料气体,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将碳镀于金属钛表面获取的硬质碳膜(i-C),测定其理化性能.将其与纯钛、医用不锈钢、纯铜4种材料植入小鼠体内,测定对机体NK细胞活性和IL-2产生能力的影响.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法,计算了细胞相对增殖率,评价了毒性级,结果表明其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作者:战德松;赵宝红;邹健梧;周兴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液流变检测质控物制备方法探讨

    目的筛选简便易行的血液流变学检测质控物制备方法.方法静脉采血,与输血1号抗凝液8:1混合;分为2份,1份每100mL全血加入1640液25mL,混匀后无菌分装无添加物灭菌真空管(简称真空管)和枸橼酸钠缓冲液抗凝真空管(CTAD管),1份不加1640液分装上述管,2℃~4℃保存.每日测定上述4种质控液在150s-1、60s-1和10s-1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并测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持续4周,统计变异系数(CV%)和第1周与后1周数据t检验.每周测质控液的全血和血浆血红蛋白,计算溶血百分率.结果抗凝血加入1640液分装真空管连续4周的测定值CV%均<4%,无显著差异(P>0.05)),溶血率<1%.未加1640液管组和分装CrAD管2组2周后开始溶血,3周后溶血率>1%,CV%均>6.4%.除血浆粘度和ESR外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输血1号抗凝液抗凝全血加1640液分装真空管的质控物制备方法简便易行,保存时间长,质控结果良好,可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石冬敏;吴元健;钮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特点.方法测定老年肺心病与健康老人、老年冠心病的血流变的各项指标,同时对肺心病患者作血气分析.结果老年肺心病患者的血流变各项指标高于健康老年和老年冠心病患者,差别显著.同时,老年肺心病患者的血流变各项指标与氧分压呈负相关.结论由于肺部感染、缺氧,老年肺心病血流变各项指标均明显增高,故应给以综合治疗,即在抗炎吸氧同时给以抗凝治疗方可减少病死率.

    作者:朱正明;王靖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异丙酚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肺中TNF-α作用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内毒素血症大鼠TNF-α作用的影响.方法 72只Waster雄性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组)和异丙酚+内毒素组(P组).L组在腹腔内注入内毒素10mg·kg-1;P组在皮下缓慢注入异丙酚20mg·kg-1·h-1后再注入内毒素10mg·kg-1;C组腹腔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注射后30、90、180、360min时处死动物,C组在不同时间点留取3ml静脉血后,于360min处死留取肺组织.测定血清和肺组织TNF-α、肺组织TNF-αmRNA表达、TNF-α免疫反应物质.结果 L组注射内毒素后30min血清和肺组织中TNF-α浓度升高,90min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360min后仍高于正常水平.P组各时点血清和肺组织中TNF-α浓度明显低于L组(P<0.001).L组注射内毒素后30min肺组织TNF-α mRNA表达上升并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360min仍高于正常水平.P组各时点肺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L组(P<0.001).结论异丙酚可显著抑制内毒素血症时TNF-α的合成、分泌,是其抗内毒素血症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金玄玉;戚其学;王昆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东菱克栓酶对脑梗塞患者的血流变指标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索东菱克栓酶对脑梗塞患者的血流变影响,为减少血栓形成,预防脑梗塞再发积累经验.方法对50例脑梗塞患者应用东菱克栓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四项变化,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应用东菱克栓酶治疗后病人血液粘度明显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也明显降低.结论应用东菱克栓酶治疗有效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降低血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效防止血栓形成,防止脑梗塞再发.

    作者:李艳;曹丽华;张丽君;闫俊杰;张锦;耿志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特征.方法检测28例缓解期与22例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组的全血粘度(高、中、低切变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缓解期全血粘度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支气管哮喘的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均有不同程度血液流变特征性改变,以全血粘度(高、中、低切)增高为主,高粘滞血症在哮喘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刘军;姒惠;金桂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ITP的临床疗效观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体免疫性出血综合征,是由于自身免疫机能发生异常导致的血小板生成及破坏加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形成瘀点及瘀班,但当血小板(PLT)<20×109/L,患者可发生严重的内脏出血危及生命.临床治疗ITP的经典方法多为激素、免疫抑制剂及脾切除,但有部分难治型患者病情常呈慢性、反复多次发作,且对激素及脾切除手术治疗无明显反应,此类患者外周血小板常常低于安全范围,随时可能并发严重出血,因此,及时选用其它有效药物或多药联合进行治疗,迅速升高PLT计数,是抢救ITP所致严重出血的关键.本次我们采用的是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共治疗IT9例,均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永军;孙汉英;刘丹;刘振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P-选择素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P-选择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规律,探讨P-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2h再灌注组(3h,6h,12h,24h,48h),采用尼龙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未见P-选择素的表达,P-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3h出现少量表达,12h达高峰,48h仍有表达.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选择素的表达明显上调,根据炎症反应的机理,说明其介导了白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作者:孙雪波;张世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不同民族高粘血症患者血流变学指标观察

    目的观察汉族、朝鲜族高粘血症患者之间血流变学指标的差异,及其与健康人之间的比较.方法空腹采5ml静脉血,肝素抗凝.采用R80型血液粘度仪,2h内完成各项血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朝鲜族组与汉族组各120例高粘血症患者之间血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除红细胞沉降率外,其余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有明显的差异.结论高粘血症患者血流变学指标均发生异常变化,虽然朝鲜族与汉族生活习惯不同,但患者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作者:连太岭;李洪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血压病血液高凝状态与胰岛素抵抗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血液高凝状态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对8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和46例正常人测定血糖、胰岛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聚集、活化度,t-PA、PAI等指标.将高血压病人分为两组即IR和NIR进行研究.结果与正常人和NIR组比较,IR组纤维蛋白原、PAI增高;血小板聚集、活化增强,微血栓形成;凝血酶原时间缩短、t-PA降低(P<0.05~0.01).且血小板聚集率与Fbg、PAI、INS0呈显著正相关(r=0.5287,r=0.5764,r=0.5129,P均<0.02)、与t-PA、G-AUC/I-AUC呈负相关(r=-0.6531,P<0.01、r=-0.5281,P<0.05).结论高血压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布氏多功能显微镜下观察到微血栓形成可以作为高血压病血液高凝的一个标志.

    作者:龙建军;赵爱婷;刘洁;骆秉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测定

    近年来瘦素与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表明,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抑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等作用.血液中瘦素主要由肾脏清除[1],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常伴有高瘦素血症[2],为探讨CRF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我们测定了26例CRF患者血清瘦素及相关生化指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炳华;卢国元;李声宏;钱永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脑梗塞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对464例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测定进行了统计,发现治疗前后血流变指标有明显变化.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使缺血缺氧而受损的组织得到修复和再生.可见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流变指标对该病的治疗、预后判断及病理生理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董曼莉;逄淑华;翟关中;叶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血流变及血脂分析

    目的探讨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与下肢静脉曲张溃疡患者的血流变及血脂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对静脉曲张溃疡组、单纯下肢静脉曲张组及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血脂和血流变指标检测分析.结果下肢静脉曲张溃疡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ESR与单纯下肢静脉曲张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对下肢静脉曲张溃疡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桂芹;程欣弘;常曼丽;王秀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糖尿病患者微循环及血流变指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63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和血流变指标的异常情况.方法采用徐州产甲襞微循环显微镜观察患者双手无名指甲襞微血管,用LG-R-80粘度仪检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率为96.82%,并且绝大多数患者伴有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结论不仅要积极治疗糖尿病,而且更要通过有效的检测手段进行早期预防.

    作者:房晶萍;巨丹;线利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预构血管化骨血液流变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预构血管化骨血运重建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腹壁浅动、静脉束植入股骨骨髓腔内,制备预构血管化骨的动物模型.于术前及术后1周、3周及5周分别检测兔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3、5周兔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尤以术后1周时变化显著.结论监测预构血管化骨血运重建过程的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血液流动情况,评估血液的循环流态.

    作者:谭学新;戚其学;邓春富;黄韶辉;王绪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发病机制联系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一个综合病症,临床上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是获得性克隆性疾病,它以有GPI-AP缺陷的异常造血细胞的出现为特征,并常合并造血抑制包括AA.PNH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溶血性贫血,其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栓形成、全血细胞减少、MDS、急性白血病[1].AA常同时伴有PNH,PNH患者也常合并AA的特征,称之为AA/PNH综合症.当免疫抑制治疗提高了严重AA患者的生存率,两病之间的联系更加明显.在此我们对两者之间发病机制的联系作一综述.

    作者:何莉;孙汉英;刘文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液t-PA和PAI-1水平及活性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t-PA和PAI-1的水平及活性与血流变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30例40~60岁无心、脑血管意外病史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液t-PA和PAI-1浓度、活性、血流变指标常规测定.结果 t-PA浓度与PAI-1浓度高度相关(P<0.001),t-PA浓度与血液黏度呈高度的正相关(P<0.001),t-PA活性与血液黏度无相关关系(P>0.05);PAI-1浓度、活性与血液黏度无相关关系(P>0.05),PAI-1活性与血压呈正相关关系(P<0.05).在不同性别之间外周血t-PA,OAI-1活性、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间全血黏度、血还原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数值男性大于女性(血沉除外).40~49岁体检者与50~60岁年龄组间只有血压、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除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外,数值以年龄≥50岁组为高;其他无差异.结论血液t-PA浓度与PAI-1浓度高度相关(P<0.001),t-PA浓度与血液黏度呈高度的正相关.

    作者:韩纪举;魏然;陈彬;任道凌;杨明峰;夏作理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关于旋转粘度计/流变仪的命名和分类

    旋转粘度计/流变仪不宜按力矩传递装置(含测量头和样品杯)的结构不同来命名、分类,应当按测量轴的支撑形式和控制变量的不同来命名、分类.

    作者:矫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人胸腹联合伤的诊治(附65例报告)

    目的探讨老年人胸腹联合伤的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要点.方法对1990年~2000年收治的65例老年人胸腹联合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胸腹联合伤病情重,变化快,且多有伤前合并病,故早期及时诊断,及时正确的手术方法及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王斌;韩志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