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学新;戚其学;邓春富;黄韶辉;王绪凯
目的探讨预构血管化骨血运重建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腹壁浅动、静脉束植入股骨骨髓腔内,制备预构血管化骨的动物模型.于术前及术后1周、3周及5周分别检测兔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3、5周兔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尤以术后1周时变化显著.结论监测预构血管化骨血运重建过程的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血液流动情况,评估血液的循环流态.
作者:谭学新;戚其学;邓春富;黄韶辉;王绪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瘦素及游离脂肪酸(FFA)对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IR)状态形成的作用.方法按体重指数(BMI)将实验对象(82例)分为肥胖组及对照组;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脂肪百分比(%Fat)、腰臀比(WHR)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胰岛素;生化比色法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结果肥胖人群中血清瘦素、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升高幅度与反应肥胖度的各项指标(BMI、WHR、%Fat)呈显著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结论瘦素及FFA是重要的致IR物质,也是IR存在时重要标志.
作者:赵玉岩;郭磊;都健;刘国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点.方法对6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12项指标的检测,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并与同期男性健康组对照.结果慢性前列腺炎组治疗前的(高切、低切)全血粘度、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粘附率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而脑血液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除全血粘度仍较高外(P<0.05),其它血液流变学指标已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的高粘血症是炎症反应的体现,定期检查,有指导治疗的意义.
作者:李章;高镇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以高纯甲烷(99.9%)以原料气体,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将碳镀于金属钛表面获取的硬质碳膜(i-C),测定其理化性能.将其与纯钛、医用不锈钢、纯铜4种材料植入小鼠体内,测定对机体NK细胞活性和IL-2产生能力的影响.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法,计算了细胞相对增殖率,评价了毒性级,结果表明其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作者:战德松;赵宝红;邹健梧;周兴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NSE浓度.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分析NSE浓度与病灶大小、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对照组NSE浓度为6.05±4.32μg/L.C脑出血组NSE浓度为35.85±23.82μg/L;脑梗死组NSE浓度为33.97±21.88μg/L;蛛网膜下腔出血组NSEE浓度为32.68±10.11μg/L.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NSE浓度与病变大小、病情严重程度(GCS评分)和预后(GOS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增高,NSE浓度的高低不仅为神经元损伤程度提供定量信息,而且也是判断病情评估预后的重要参数.
作者:张国栋;苏心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不稳定心绞痛是心血管疾病中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不仅痛苦,而且致残率、病死率都较高.近年来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中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目前在药物方面已有了较大的突破,特别是目前随着国内外PTCA(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技术的成熟,使大多数心绞痛病人得到良好的控制已成为可能.但PTCA价格昂贵,而且要求医院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不是多数病人所能承受及多数医院所能做到的.
作者:赵毅;朱柏祥;范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紫癜性肾炎、肾病是以皮肤、粘膜、关节、内脏出血、水肿为特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血证范围,从现代医学角度属过敏性紫癜的肾型.它不仅具有过敏性紫癜的一般症状,同时具有肾炎或肾病样改变.到目前为止,我国尚缺乏对该病的系统的辨证施护,我科5年来通过对20例本病病例的临床观察,初步探索出一条自己的路子,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革联;贾会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近年来瘦素与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表明,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抑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等作用.血液中瘦素主要由肾脏清除[1],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常伴有高瘦素血症[2],为探讨CRF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我们测定了26例CRF患者血清瘦素及相关生化指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炳华;卢国元;李声宏;钱永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30例腺性膀胱炎,确诊依靠膀胱镜检查+活组织病理检查.治疗采用经尿道电切和术后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结果腺性膀胱炎的主要症状为膀胱刺激症状、血尿、排尿困难.病变常见部位为膀胱颈口和三角区.腺性膀胱炎与膀胱肿瘤、结石、梗阻、慢性炎症有关.结论腺性膀胱炎为良性病变,但由于与膀胱癌有相关性也必须长期随访、复查和治疗.
作者:蔡政;张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降纤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血流变特性及体外模拟血栓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UAP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用降纤酶10U静滴,每日一次,连用5d,观察治疗前后低、中、高切变率的血液流变特性指标及体外模拟血栓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低、中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及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毛细管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体外模拟血栓长度、湿重与血栓指数Q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治疗后降纤酶通过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性来改善血液流变特性异常,增加纤溶活性,抗栓,减少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显著临床效果.
作者:李涛;许香广;张国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一个综合病症,临床上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是获得性克隆性疾病,它以有GPI-AP缺陷的异常造血细胞的出现为特征,并常合并造血抑制包括AA.PNH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溶血性贫血,其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栓形成、全血细胞减少、MDS、急性白血病[1].AA常同时伴有PNH,PNH患者也常合并AA的特征,称之为AA/PNH综合症.当免疫抑制治疗提高了严重AA患者的生存率,两病之间的联系更加明显.在此我们对两者之间发病机制的联系作一综述.
作者:何莉;孙汉英;刘文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血小板功能的改变及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对血栓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并针对糖尿病血栓并发症的发病机制,采取适当的防治方法,可减缓糖尿病血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为探讨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糖尿病血栓并发症的关系,本文对32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两个指标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液流变学两个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g)、红细胞压积(Hct)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亓贯和;王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有效治疗急性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药物.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模型,将E-选择素溶于生理盐水后注入大鼠股静脉中,建立模型后1h、4h和1周断头取脑组织做病理切片及计算梗死体积.结果 E-选择素治疗组比对照组坏死体积明显减少.结论 E-选择素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谢学顺;李剑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内毒素血症大鼠TNF-α作用的影响.方法 72只Waster雄性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组)和异丙酚+内毒素组(P组).L组在腹腔内注入内毒素10mg·kg-1;P组在皮下缓慢注入异丙酚20mg·kg-1·h-1后再注入内毒素10mg·kg-1;C组腹腔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注射后30、90、180、360min时处死动物,C组在不同时间点留取3ml静脉血后,于360min处死留取肺组织.测定血清和肺组织TNF-α、肺组织TNF-αmRNA表达、TNF-α免疫反应物质.结果 L组注射内毒素后30min血清和肺组织中TNF-α浓度升高,90min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360min后仍高于正常水平.P组各时点血清和肺组织中TNF-α浓度明显低于L组(P<0.001).L组注射内毒素后30min肺组织TNF-α mRNA表达上升并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360min仍高于正常水平.P组各时点肺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L组(P<0.001).结论异丙酚可显著抑制内毒素血症时TNF-α的合成、分泌,是其抗内毒素血症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金玄玉;戚其学;王昆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方法 6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别予以尿激酶(UK)、链激酶(SK)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根据冠脉再通率和病死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结果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率、心功能明显改善;无一例死于溶栓后出血.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好、安全、可行.
作者:薛继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33例经TCD证实的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浓度变化.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Lp(a)浓度.结果患者组血清LP(8)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性别间差异并无显著性.结论血清Lp(a)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作者:钱义兵;曹伟建;丁稚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Ⅰ型糖病的治疗中调脂治疗不容忽视,甘糖酯是新近研制成的一种低分子量、低抗凝的海洋类肝素药物[1],具有多方面的调脂抗栓作用.我院应用甘糖酯对Ⅰ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流变学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巨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464例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测定进行了统计,发现治疗前后血流变指标有明显变化.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使缺血缺氧而受损的组织得到修复和再生.可见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流变指标对该病的治疗、预后判断及病理生理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董曼莉;逄淑华;翟关中;叶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几种药食同源的植物提取物对大鼠高脂血症的影响.方法以荷叶、荞麦和山楂为原料,经提取、分离后的有效成分黄酮浓缩液饲喂Wistar大鼠,第4周检测建模成功后再饲喂4周,测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实验证明该提取物具有很好的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且能降低LDL-c的含量,对HDL-c的含量影响不大,但能明显降低LDL/HDL和AI的比值,对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液流变特性有改善作用.结论该提取物对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为下一步的降血脂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唐春红;幸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体免疫性出血综合征,是由于自身免疫机能发生异常导致的血小板生成及破坏加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形成瘀点及瘀班,但当血小板(PLT)<20×109/L,患者可发生严重的内脏出血危及生命.临床治疗ITP的经典方法多为激素、免疫抑制剂及脾切除,但有部分难治型患者病情常呈慢性、反复多次发作,且对激素及脾切除手术治疗无明显反应,此类患者外周血小板常常低于安全范围,随时可能并发严重出血,因此,及时选用其它有效药物或多药联合进行治疗,迅速升高PLT计数,是抢救ITP所致严重出血的关键.本次我们采用的是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共治疗IT9例,均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永军;孙汉英;刘丹;刘振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