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庆玲;李世迎;段平;刘勇;阴正勤
目的 观察c-Fos蛋白在远视离焦性近视幼恒河猴视皮质中的表达变化,探讨视皮质参与幼恒河猴近视发生的可能性. 方法 选取8只20~30日龄SPF级健康幼恒河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远视离焦组和对照组.远视离焦组4只猴双眼均佩戴-3D离焦镜片,形成双眼远视性离焦;对照组4只猴双眼均佩戴0 D镜片.分别于戴镜前和戴镜后2、4、6、8和12周进行扩瞳检影验光、电脑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A型超声测量玻璃体腔长度.戴镜后12周取视皮质,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Fos蛋白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分析并比较c-Fos蛋白在远视离焦组和对照组表达的差异. 结果 戴镜后12周,远视离焦组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3±0.24)mm 与(0.72±0.09)mm;t=2.292,P=0.047];远视离焦组远视度数的减少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3±1.36)D与(-1.55±0.52)D;t=-3.273,P=0.006],远视离焦组屈光度朝更为近视的方向进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远视离焦组视皮质中c-Fos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843±191)个/mm2与(2 296±503)个/mm2;t=2.381,P=0.041].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远视离焦组视皮质中c-Fos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0±0.17与0.99±0.22;t=-4.982,P<0.01). 结论 在幼恒河猴中,远视离焦这一异常视觉刺激导致近视发生,同时抑制视皮质中c-Fos蛋白的表达,提示视皮质可能参与远视离焦性近视的发生.
作者:吴君舒;沙翔垠;郑华;刘颖慧;葛坚 刊期: 2018年第11期
随着中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体质量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同时早产儿眼病,尤其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在中国的发病率依然有上升趋势[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医疗中心之一,参照《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年)》[2],采用第3代新生儿眼底广域成像系统( Retcam3)对区域内早产儿进行眼病筛查,并对这些患儿进行治疗及长期追踪随访,报道如下.
作者:纪鹏;郑华宾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视网膜变性疾病可引起视网膜神经细胞死亡,终可致盲.对于罹患视网膜神经细胞损伤相关疾病的患者,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安全、有效地替换这些细胞的方法进行治疗.神经干细胞( NSCs)是一类能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分化的特殊干细胞,作为视网膜主要的内源性NSCs,Müller细胞具有在视网膜损伤后进入细胞周期增生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在脊椎动物中,视网膜Müller细胞自发的再生效率很高,而哺乳动物中这一能力几乎消失.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一些转录因子,如Ascl1、sox2、lin28和atoh7等具有促进Müller细胞增生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功能,其中Ascl1联合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能使小鼠Müller细胞分化的神经细胞整合进入视网膜并能对光做出反应.此外,外源性干细胞的移植也可以诱导Müller细胞重编程.虽然这些研究结果极有应用前景,但与斑马鱼相比,哺乳动物Müller细胞增生再生的能力仍十分有限,可能有某种尚不明确的反向机制抑制了Müller细胞的重编程能力.寻找更多能增强Müller细胞重编程能力的新因子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者:阴正勤 刊期: 2018年第11期
随着细胞重编程技术的发展,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转录因子来重编程转录组,从而使一种细胞类型转化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实现了将体细胞转化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为获得患者特异性多功能干细胞提供了可能. Shinya Yamanaka及其研究小组于2006年首次发现了这项技术,开始的iPSCs是由小鼠成纤维细胞在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的作用下诱导去分化而形成.这项技术在医疗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为研究和发展治疗眼部疾病方法开创了新纪元.本文将对患者特异性iPSCs在建造三维疾病模型以及各型视网膜疾病模型,细胞替代治疗及临床试验,药物高通量筛选试验及毒性检验方面的运用进行综述,并论述直接重编程技术的进展,以及利用iPSCs和细胞重编程技术进行眼科研究的未来方向.
作者:方绿洁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眼是人类的重要器官,而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可致盲,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在目前的条件下,细胞移植是治疗退行性眼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成体干细胞数量稀少,因此激活内源性成体干细胞来治疗退行性眼病还很困难,利用多能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 ESCs)以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iPSCs)分化得到的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便成为有效的移植细胞来源.本文介绍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危害较大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P)和年龄相关性视网膜黄斑变性( AMD)的病理过程以及干细胞移植治疗退行性眼病的发展现状,对退行性眼病中2种不同的易损细胞,即RPE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干细胞疗法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干细胞移植治疗退行性眼病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作者:张珂凡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尾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MSCs)联合肌内注射低剂量环孢素A(CsA)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的作用. 方法 制作大鼠异体角膜移植动物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MSCs组、CsA组和MSCs+CsA组,每组12只,每组中6只用于症状观察,6只用于免疫因子检测.术后第3天开始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角膜植片血管化程度、水肿程度及混浊程度评分.术后18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脾脏辅助性T细胞(Th)1及Th2细胞因子的表达. 结果 MSCs+CsA组植片存活时间为(21.3±3.9)d,明显长于MSCs组的(14.8±2.4)d和CsA组的(16.0±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4).术后18 d,MSCs组、CsA治疗组和MSCs+CsA组植片的角膜混浊程度评分分别为3.17± 0.17、3.00±0.00和2.17±0.17,角膜新生血管评分分别为2.67±0.21、2.33±0.21和1.83±0.21,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500,P<0.01;F=4.524,P=0.029),其中MSCs+CsA组角膜混浊程度及新生血管评分较MSCs组和CsA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MSCs组、CsA组和MSCs+CsA组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γ 干扰素( IFN-γ)质量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5.000、12.810、10.720、17.960,均P<0.01).与MSCs组和CsA组相比,MSCs+CsA组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中Th1亚群细胞因子IFN-γ及IL-2质量浓度明显降低,Th2亚群细胞因子IL-4、IL-10 质量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MSCs联合CsA治疗可以通过上调Th2亚群细胞因子的表达和抑制Th1亚群细胞因子的表达而显著延长高危角膜移植植片的存活时间.
作者:贾喆;李斐;吕瑛;曾孝宇;路晓晓;赵少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视网膜下间隙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ABMSCs)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安全性.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纳入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就诊并行视网膜下间隙移植ABMSCs的PDR患者4例4眼,其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55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0年,治疗前血糖均控制良好.所有入组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 结果 所有患者在成功接受移植手术后均未出现任何全身及眼部不适.彩色眼底照相及OCT观察到移植的细胞存在于视网膜下间隙,并持续至移植术后1个月. FFA检查显示,后极部荧光素渗漏在术后1~3个月逐渐减轻,无灌注区范围无明显变化;1例术前伴有黄斑水肿患者FFA及OCT检查显示水肿逐渐消退,疗效持续至术后3个月. 2例患者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由术前的手动/眼前(0 ETDRS)和数指/50 cm(0 ETDRS)提高至术后的20/20(84 ETDRS)和20/200(38 ETDRS),2例患者在移植前后视力稳定在20/100.所有患者在术后第3个月行移植眼全视网膜光凝,后续按照常规玻璃体手术治疗DR处理,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 视网膜下间隙移植ABMSCs治疗PDR是安全的,移植细胞发挥了局部抗炎的作用,未发现细胞的增生反应及循环改善效果.
作者:梁庆玲;李世迎;段平;刘勇;阴正勤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角膜缘干细胞是角膜上皮细胞再生的来源,是维持眼表稳态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对成体干细胞认识的加深以及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及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体外培养的细胞膜片移植,包括角膜缘和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膜片移植进行眼表重建的基础研究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临床应用中也得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眼表重建的临床效果和移植细胞的体内转归方面仍无定性的结论.本文主要对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的自体或异体角膜缘上皮细胞、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膜片移植重建眼表的基础研究进展、临床应用情况及移植细胞体内转归的进展进行介绍和比较,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方向.
作者:王付燕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微脉冲激光小梁成形术(MLT)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就诊的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患者共56例56眼,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50. 4±19. 0)岁;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8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3例,高眼压症5例. MLT治疗前视力为0. 7±0. 3,眼压为(20. 4±5. 8)mmHg (1 mmHg=0. 133 kPa),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数量平均为1. 7种,包括全身用药和局部用药.每例患者任意选择一眼,采用微脉冲激光治疗仪进行MLT治疗,治疗后2 h、1 d、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复查,记录患者的视力眼压、不良反应和用药情况. 结果 治疗后2 h、1 d、1 周、1 个月和3 个月眼压分别为(20. 2±6. 7)、(17. 6±4. 4)、(18. 1±4. 5)、(17. 4±3. 4)和(17. 0±2. 1)mmHg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 320,P<0. 001).治疗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眼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 MLT治疗后3个月,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数量平均为1. 5种,均为局部用药.所有患者未见感染、前房积血、角膜损伤、组织灼伤等并发症. 结论 MLT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的眼压,并减少青光眼药物的使用.
作者:洪颖;宋思佳;李书珊;刘擘;张纯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在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CS)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 RP)发展过程中,介导细胞免疫的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γ干扰素( IFN-γ)的变化. 方法 选取出生后20日龄(P20)、P40、P60 RCS-rdy--P+大鼠(简称RCS大鼠)和相应日龄RCS-rdy+-P+大鼠(简称对照大鼠)各12只,细胞因子液相悬浮芯片检测大鼠视网膜匀浆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质量浓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日龄大鼠视网膜中白细胞介素-2(IL-2)、CC类趋化因子配体2(CCL2)、CXC趋化因子配体9(CXCL9)、CXCL10和IFN-γ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视网膜中T淋巴细胞(CD4+、CD8+)和NK细胞(CD161+)的分布;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视网膜中T淋巴细胞(CD4+、CD8+)和NK细胞(CD161+)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匀浆中IFN-γ的质量浓度. 结果RCS组大鼠视网膜中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mRNA表达水平均表现出随日龄增加而表达上调的趋势,P60 RCS大鼠视网膜中IL-2、CCL2、CXCL9、CXCL10、CXCL11和IFN-γ mRNA表达水平均较P20 RCS大鼠和对照组大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P60 RCS大鼠视网膜中CD4、CD8、CD161细胞阳性率分别为(9.09±0.89)% 、(18.77±0.38)%和(9.41±0.38)% . P60 RCS大鼠视网膜中IFN-γ阳性细胞比例为(8.29±0.27)%,较对照大鼠的(0.28±0.02)%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3,P=0.00). P60 RCS大鼠视网膜中CD4+、CD8+和CD161+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内层视网膜,且IFN-γ阳性标记与淋巴细胞表面标记呈共定位.不同日龄RCS大鼠和对照大鼠视网膜中IFN-γ质量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6.49,P<0.01;F时间=21.05,P<0.01),其中P60 RCS大鼠视网膜中 IFN-γ质量浓度较 P20 RCS大鼠、P40 RCS大鼠和对照组大鼠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RCS大鼠RP改变了视网膜内相对免疫豁免的微环境,视网膜中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并在病变后期引起淋巴细胞的浸润和激活,导致IFN-γ在视网膜中浓度显著升高,表明细胞免疫参与其病理机制.
作者:唐环宇;卢紫阳;何军材;郜原;阴正勤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角膜缘干细胞(LSCs)移植是治疗化学眼烧伤、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导致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主要方法,也是全身干细胞移植领域临床转化为成功的移植方法.近年来,LSCs移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面临多种挑战.将来应在获取稳定种子细胞来源、寻找新的载体材料、提高干细胞扩增效率、改善基质微环境、抑制免疫排斥等方向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LSCs的临床疗效,开创LSCs移植的新局面.
作者:刘祖国;王国良;李程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患儿,男,12岁,于外院拟诊为左眼Coats病,2016年10月29日转诊厦门市儿童医院,拟行眼底激光光凝治疗.家长诉患儿视力自幼较好,生活自如,学校体检时发现左眼视力较差,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发现,左眼眼底鼻下象限周边视网膜可见多个血管瘤和白色胶质纤维及少量出血,色暗红,诊断为左眼Coats病,建议转诊行激光治疗.
作者:傅征;杨晖;龚颂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角膜位于眼球外侧,对眼球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是主要屈光介质之一.外伤、炎症、营养不良、先天性疾病、肿瘤、角膜接触镜的使用,以及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并发症都可能引起角膜损伤.目前,对于严重的角膜损伤仍没有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案.近年来,干细胞在该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进展,其中角膜上皮干细胞在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角膜基质干细胞和角膜内皮干细胞在该过程中的作用仍有争议.同时,应用其他来源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角膜干细胞也给移植治疗带来了更多可能.现就干细胞在角膜上皮、基质和内皮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虹丽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核酸酶(Cas)系统是一种存在于细菌和古菌内抵抗外源病毒和质粒侵袭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自其发现的30余年来,研究者对其在生物体内免疫过程和利用其进行基因编辑的作用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研究发现,由Ⅱ型CRISPR/Cas改造而来的CRISPR/Cas9系统准确和有效地进行基因编辑.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多种眼科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诊断更加明确,同时随着在真核细胞里Cas9作用特异性的提高,基因编辑技术在遗传性眼病的诊疗方面正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目前,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眼科的应用已扩展到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RP)、先天性角膜营养不良、Leber先天性黑矇(LCA)和Usher综合征等遗传性眼病的基因治疗.此外,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与腺相关病毒载体( AAV)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iPSCs)研究的结合为遗传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新的途径.本文就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机制以及该技术在眼遗传病基因治疗方面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吴世靖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利用Rock抑制剂联合低氧-常氧培养方式构建基于胚胎干细胞( ESCs)的组织工程角膜上皮. 方法 应用贴壁培养作为分化方式,用全反式维甲酸(RA)+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诱导人源ESCs细胞系H1向角膜上皮样细胞分化.以SHEM与KSFM培养基1 : 2混合配比作为扩增基础培养基,分别添加或不添加Rock抑制剂Y27632,扩增ESCs来源的角膜上皮样细胞.将诱导后的角膜上皮样细胞接种于去上皮羊膜载体上,在低氧、常氧、低氧-常氧相结合等不同条件下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通过形态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RTFQ-PCR)、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效果、ESCs来源角膜上皮样细胞的扩增能力及组织工程角膜上皮表型.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诱导组诱导后8 d ESCs标志物Oct4 mRNA,Notc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Notch1、Jagged1 mRNA以及Wnt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c-myc和Cyclin D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表皮外胚层标志物p63和K18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63、20.15、93.50、11.60、19.30、18.44、22.63,均P<0.05).与Y27632未添加组相比,Y27632添加组细胞的p63、K14 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Notch信号通路受体Notch1和Jagged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Wnt信号通路下游靶向基因c-myc和CylinD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29、59.22、2.90、39.59、5.32、10.14,均P<0.05);2个组 K18 mRNA 的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P>0.05).Y27632添加组用低氧-常氧相结合的方式构建ESCs来源的上皮片较持续低氧或常氧培养复层化更明显,排列更紧密,并全层表达上皮细胞标志物Pan-CK和K18及上皮干细胞标志物p63和K14. 结论 Y27632的添加可增加ESCs来源角膜上皮样细胞的增生能力,激活Notch信号通路,抑制Wnt信号通路.采用低氧-常氧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添加Y27632的培养基扩增构建ESCs来源的组织工程角膜上皮有助于上皮片的复层化.
作者:瞿杨洛娃;欧尚坤;刘婷婷;张丽颖;邹笃雷;李娟;何卉;贾长凯;左程友;张敏杰;何昕;刘祖国;李炜 刊期: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