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琦;赵江月;彭程;陆博;马立威;张劲松
背景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5%~ 29%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存在≥1.5D的角膜散光,角膜散光矫正已成为白内障屈光手术的重要部分.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矫正角膜散光的一种新方法.AcrySof Toric IOL矫正具有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早期临床研究显示了其良好的稳定性,但是其远期临床疗效评价文献较少见. 目的 观察术前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Toric IOL术后的长期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临床试验设计.选择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的患者78例120眼,术前角膜规则散光度为≥1.0D.植入Toric IOL AcrySof SN60TT,术后随访2年.评价术后1d,1、3、6个月,1年、2年的裸眼视力和佳矫正远视力(BCDVA)、残余散光度、散光矢量、散光矫正准确性及散光IOL旋转度.结果 共67例患者101眼完成2年的随访,患者19例19眼术后1个月因合并其他疾病行动不便而失访.患者植入AcrySof Toric IOL术后2年裸眼视力(logMAR)为0.16(0.20),BCDVA为0(0.1),残余散光-0.75(0.5)D,IOL轴位旋转2.87°±1.78°,眼内散光矫正的矢量大小为(1.2±0.6)D,散光矫正指数(CI)为0.90±0.41,术后2年术眼的实际矫正矢量(SIA)和目标矫正矢量(TIA)呈正相关(r=0.740,P=0.000).与术后1、3、6个月,1年的检查结果比较,术后2年时患者的视力、残余散光和IOL的旋转度有轻度增大的趋势,CI减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rySof Toric IOL植入术后2年仍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这种IOL通过眼内散光弥补了角膜的散光,具有良好的矫正准确性,患者获得较好的裸眼远视力.AcrySof Toric IOL植入术具有长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作者:孙琦;赵江月;彭程;陆博;马立威;张劲松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后发性白内障(PCO)是现代白内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白内障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迁移、上皮-间质转化(EMT)、胶原沉积、残留LECs向晶状体纤维的再生和转化是形成PCO的主要原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目前已知的与诱导LECs转分化和组织病理性纤维化关系为密切的细胞因子,许多研究已经证实Smad经典通路参与了TGF-β诱导的EMT过程,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多条非Smad通路共同参与TGF-β诱导的EMT过程,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 K/Akt) Akt激酶、Rho、Wn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等.就参与PCO病理过程的TGF-β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晓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背景 白内障患者术中的视觉体验是患者对手术满意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局部麻醉因未阻滞视神经功能,患者术中可能出现多种视觉体验.缓解患者由术中视觉体验带来的恐慌感对于改善患者的手术的满意度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局部麻醉下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摘出术中的主观视觉体验和眼科医生对患者这种体验的认识,探讨医生进行术前告知和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的必要性. 方法 参考国外通用的患者调查问卷表,对资料完整的153例在局部麻醉下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患者进行患者术中主观视觉体验的调查,包括患者在术中的光感、色觉、闪光感,以及对医生动作、光线变化的感觉等;参考2010中国医生调查问卷表,调查70位眼科医生(年资≥10年33位;年资<10年37位)对局部麻醉和表面麻醉下接受白内障摘出术患者术中视觉体验的认识和态度. 结果 153例接受调查的患者表述术中无光感者27例,占17.6%;有光感者98例,占64.1%;有色觉者28例,占18.3%;有闪光感者25例,占16.3%;感知医生的动作者49例,占45.1%;看见手术器械者26例,占17.0%;看见手术医生的手指者11例,占7.2%;看见手术医生者4例,占2.6%;感知光线的变化者65例,占42.5%;看见IOL襻及其他者12例,占7.8%.接受调查的70位眼科医生中有21.4%认为白内障患者在局部麻醉下无光感,72.9%的医生认为患者术中有光感.分别有93.9%的高年资医生和75.6%的低年资医生(x2=4.393,P<0.05)认为对患者进行术前告知和心理安抚对手术有帮助,但分别仅有45.5%的高年资医生和24.3%的低年资医生进行了常规的术前告知. 结论 局部麻醉下大部分白内障患者术中有多种不良主观视觉体验,多数眼科医生知道这种视觉体验,并认为术前心理安抚对手术有帮助作用,但仅有少数医生对白内障患者进行常规术前告知.本研究的结果提示眼科医生应重视在术前谈话中告知术中视觉体验的内容,并给予心理安抚.
作者:杨烨;王萍;严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背景 C57B L/6.NOD-Aec1 Aec2小鼠是研究人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较理想的动物模型,但其干眼体征、眼表组织的病理学特点尚不清楚. 目的 观察C57 BL/6.NOD-Aec1 Aec2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眼表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明确其是否能够自发地产生干眼. 方法 实验分为模型组(45只C57BL/6.NOD-Aec1 Aec2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和对照组(45只C57BL/6J小鼠).在两组小鼠第4、8、12、16、20周龄时依次进行空腹血糖检测、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和结膜丽丝胺绿染色及评分;5个时间点每组各取5只小鼠处死、取材,进行中央角膜上皮厚度测量、结膜杯状细胞计数,泪腺淋巴细胞浸润评估及角膜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观察. 结果 第4周龄时,两种小鼠均未见明显干眼体征.随着周龄的增加,C57BL/6.NOD-Aec1 Aec2小鼠泪液分泌逐渐减少,第8、12、16、20周龄酚红棉线长度依次为(2.7±0.9)、(2.5±0.8)、(1.8±0.6)、(1.9±0.1)mm,均明显短于同龄的C57BL/6J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57BL/6.NOD-Aec1 Aec2小鼠角膜结膜丽丝胺绿染色评分值随周龄增加明显升高,12、16和20周龄时其角膜结膜丽丝胺绿染色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同龄C57BL/6J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57BL/6.NOD-Aec1 Aec2小鼠角膜上皮厚度值随周龄的增加逐渐降低,8、12、16、20周龄小鼠中央角膜上皮厚度值均明显低于同龄C57BL/6J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57BL/6.NOD-Aec1 Aec2小鼠结膜杯状细胞数随周龄的增加逐渐减少,8、12、16、20周龄时分别为(8.2±2.4)、(6.2±2.1)、(6.1±2.2)、(4.1±2.0)个,均明显少于同龄C57BL/6J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泪腺淋巴细胞浸润及腺体破坏加重;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角膜上皮细胞脱落增多,微绒毛减少,细胞紧密连接减少或中断;至第16周龄时,中央角膜上皮细胞完全脱落,可见内层排列规则的基质层胶原纤维.两种小鼠在第4、8、12、16、20周龄时的空腹血糖值均<6.0 mmol/L,相同周龄时2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37、0.610、0.163、0.086、0.938),而C57BL/6J小鼠的泪液分泌值、中央角膜上皮厚度值、结膜杯状细胞数目及角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密度等干眼指标均未随着小鼠周龄的增加而有所减少. 结论 C57BL/6.NOD-Aec1 Aec2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可自发地产生干眼,且随着周龄的增加,其干眼体征加重.该模型小鼠可以较好地模拟人的干眼进程,可作为研究干眼发病机制的理想动物模型.
作者:谭莲;谢汉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背景 视力检查是传统的评价视觉质量的标准,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仅用视力指标评价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是不全面的,因此对比敏感度、眼内散射光等相关指标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评估的临床应用中. 目的 应用C-quant散射光仪测量不同类型白内障眼内散射光值,探讨白内障形态与人眼视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例80眼,根据LOCSⅢ评分标准分为核性白内障22眼、皮质性白内障19眼、混合性白内障23眼、后囊下白内障16眼,应用C-quant测量眼内散射光值,比较不同类型白内障眼内散射光值的差异,并分析不同组内年龄、佳矫正视力(BCVA)与眼内散射光值的相关性.收集年龄匹配的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 结果 白内障组共有62眼顺利完成C-quant眼散射光值的检查,完成率为77.5%,正常对照组检查完成率为100%.完成检查的白内障眼平均散射光值为(2.06±0.88) log,正常对照组为(1.25±0.87) lo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1,P<0.01).核性白内障患者眼内平均散射光值为(1.96±0.42) log,皮质性白内障为(1.91±0.16) log,混合性白内障为(2.05±0.19)log,后囊下白内障为(2.48±0.66) lo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6,P=0.019),其中后囊下白内障产生眼内散射光高,其次为混合性.核性白内障组眼内散射光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回归方程为Y=0.0010X+1.025(r=0.455,P<0.05),混合性和后囊下白内障眼内散射光值与BCVA相关性均不明显(r=-0.240、-0.235,P>0.05),而核性白内障和皮质性白内障组眼内散射光值与BCVA均呈负相关(r=-0.590、-0.697,P<0.01). 结论 白内障患者术前可以使用C-quant散射光检测仪评估核性和皮质性白内障患者的视觉功能情况,因为后囊下白内障对患者视觉质量产生更大的影响,眩光等症状出现早,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作者:邢晓杰;汤欣;宋慧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先证者(Ⅰ),女,60岁.自幼双眼视力低下,畏光,上睑下垂,于2010年5月于外院行左眼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2010年8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既往史:高血压3年,无其他疾患.智力、身体发育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为第三胎足月顺产.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1,矫正无提高;左眼:0.03,矫正视力0.1(0.75 DC×180°).双眼上睑下垂,眼球水平震颤,角膜透明,未见虹膜,右眼晶状体核呈棕褐色混浊,可见晶状体赤道部及悬韧带,晶状体震颤;左眼IOL在位,后囊膜混浊.右眼眼底无法窥入,左眼底模糊,视盘边界清楚颜色可,血管走行清晰,黄斑部显示欠清.眼压正常.B型超声检查显示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在位.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可见残余虹膜根部.诊断:双眼先天性无虹膜伴发右眼白内障;左眼IOL眼;双眼眼球震颤;双眼上睑下垂;双眼弱视.局部麻醉下行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IOL植入术.术后右眼视力0.1.
作者:王林妮;刘增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背景 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化(EMT)过程是后发性白内障(PCO)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寻求有效抑制这一作用的药物对于防治PCO有重要意义. 目的 观察雷帕霉素(RAPA)对人LECs增生和TGF-β2诱导的EMT的抑制作用. 方法 采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细胞培养液对人LECs系SRA01/04进行体外培养,换以无血清培养液培养后分别用TGF-β2(5 mg/L)、TGF-β2+ 10 mg/L RAPA、TGF-β2+ 100 mg/L RAPA、TGF-β2+ 1000 mg/LRAPA、TGF-β2+10 000 mg/L RAPA共培养SRA01/04 72 h,仅用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SRA01/04作为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各组SRA01/04的吸光度(A490)值以评估SRA01/04的增生情况,并计算RAPA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各组细胞作用48 h后,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LECs ETM的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的表达.选取TGF-β2 +400 mg/L RAPA分别作用于培养的SRA01/04 24、48、72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RA01/04中α-SMA、E-cad的表达水平. 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TGF-β2组、TGF-β2+10 mg/L RAPA组、TGF-β2+ 100 mg/L RAPA组、TGF-β2+1000 mg/L RAPA组和TGF-β2+10 000 mg/L RAPA组SRA01/04的A490值分别为0.680±0.020、0.550±0.013、0.480±0.014、0.400±0.011和0.200±0.019,表明随着RAPA质量浓度的增加,SRA01/04增生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920,P=0.000),且RAPA的抑制率逐渐增加.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阴性对照组SRA01/04中α-SMA mRNA(α-SMA mRNA/β-actin mRNA)及其蛋白(α-SMA /β-actin)仅有少量表达,TGF-β2组可见SRA01/04中α-SMA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但不同质量浓度的RAPA作用于SR A01/04后,随着RAPA质量浓度的增加,SRA01/04中α-SMA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均逐渐减少,但E-cadmRNA及其蛋白表达逐渐增多,各组间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α-SMA mRNA:F=294.660,P=0.000;α-SMA蛋白:F=346.950,P=0.000;E-cad mRNA:F=264.250,P=0.000;E-cad蛋白:F=317.327,P=0.000).400 mg/L RAPA作用于SRA01/04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α-SMA蛋白的表达量逐渐下降,而E-cad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α-SMA:F=693.864,P=0.000;E-cad:F=369.286,P=0.000). 结论 RAPA可抑制体外培养的SRA01/04增生,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此外RAPA具有抑制TGF-β2诱导的LECs ETM作用,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作者:林婷婷;王思敏;刘加勇;冯浩;宁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背景 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使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1CU AIOL)的拟调节力及远近视功能明显下降,影响其远期临床效果.目前国内外关于后发性白内障对IOL眼内移动度的影响及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是否可恢复IOL眼内移动度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 探讨后发性白内障及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对1CU AIOL眼内移动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试验设计.收集因单纯性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联合1CU AIOL植入术后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者20例24眼,分别于IOL植入术后3个月、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1d、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检测术眼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DCNVA),并用IOL Master检测10 g/L匹罗卡品滴眼液点眼前及点眼后的前房深度,计算其差值作为IOL的眼内移动度.比较上述3个时间点IOL的眼内移动度变化,评价后发性白内障及激光治疗对1CU AIOL眼内移动的影响. 结果 1CU AIOL植入术后3个月IOL的眼内移动度为(0.44±0.21)mm,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后,术眼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1 d IOL的眼内移动度为(0.27±0.11)mm,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3个月IOL的眼内移动度为(0.34±0.10)mm,3个时间点间IOL的眼内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80,P=0.001),与IOL植入术后3个月比较,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1d IOL的眼内移动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与后囊膜切开术前1d相比,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3个月IOL的眼内移动度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1CU AIOL植入术后3个月术眼DCNVA为(3.1±0.9)J,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1d为(6.2±0.8)J,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3个月为(3.4±0.7)J,3个时间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270,P=0.000),其中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1d术眼DCNVA明显低于IOL植入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后囊膜切开术前1d相比,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3个月术眼DCNVA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OL植入术后3个月、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1d、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3个月DCNVA与1CU AIOL的眼内移动度均无显著的相关性(r1=-0.150,P1=0.486;r2 =-0.320,P2=0.122:r3=-0.100,P3=0.633). 结论 后发性白内障使1CU AIOL的眼内移动度明显下降,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对IOL的移动度并无明显影响,但术后术眼仍可恢复较好的视近功能,可能与多种因素产生的拟调节有关.
作者:李姝燕;张敏;杜驰;温秀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背景 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照射的环境中可通过破坏细胞线粒体的跨膜电位等机制促进相应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包括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干扰素/维甲酸诱导细胞凋亡相关基因-19(GRIM-19)位于线粒体呼吸链Ⅰ上,与紫外线照射诱导的LECs凋亡过程是否有关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GRIM-19与长波紫外线照射诱导的人LECs损伤的关系.方法 将人LECs系SRA01/04用常规培养方法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当细胞生长至对数生长期并达到80%融合时用长波紫外线照射,时间分别为5、10、15、20、25 min,长波紫外线剂量分别为30、60、90、120、150 mJ/cm2,照射后继续培养1h,对照组细胞与实验组培养方法相同,但不用长波紫外线照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各组培养的凋亡率,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培养上清液中GRIM-19蛋白的表达强度和相对表达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组间LECs凋亡率和GRIM-19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差异进行比较,用Pearson积矩线性相关分析法评估LECs凋亡率与GRIM-19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关系. 结果 不同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培养的LECs后各组细胞凋亡率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9.32,P<0.01),其中60、90、120及150 mJ/cm2紫外线照射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7.02、-25.20、-29.41、-8.61,P<0.01).不同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培养的LECs后细胞上清液中GRIM-19的表达明显增强,各组LECs上清液中GRIM-19的相对表达量(GRIM-19/β-actin)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7,P<0.05),其中60、90、120、150 mJ/cm2紫外线照射组细胞上清液中GRIM-19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01±0.76、2.98±1.80、3.97±1.61和2.42±1.2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6±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12、-5.04、-7.09、-3.85,P<0.01).Pearson积矩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ECs上清液中GRIM-19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与LECs凋亡率呈正相关(r=0.71,P<0.01).结论 正常人LECs中可见GRIM-19的表达,但紫外线引起的人LECs凋亡过程与细胞中GRIM-19的表达上调一致;GRIM-19蛋白相对表达量与长波紫外线照射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王思敏;冯浩;林婷婷;刘加勇;宁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背景 随着白内障手术的广泛开展,后发性白内障(PCO)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去整合素类药物对PCO有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去整合素echistatin(Ecs)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株SRA01/04增生、黏附和移行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SRA01/04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去整合素Ecs(0、2.5、5.0、7.5、10.0、15.0、20.0 mg/L)共培养细胞24、48、72 h,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生的影响及药物作用90 min后对细胞黏附的影响;对融合的细胞进行划痕试验,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划痕宽度,干预培养24 h、48 h后测量记录划痕愈合情况.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去整合素Ecs(2.5、5.0、7.5、10.0、15.0、20.0mg/L)作用24、48、72h后对SRA01/04细胞增生的抑制率分别为2.6%、15.4%、21.2%、34.7%和46.1%、58.2%,6.6%、21.9%、38.2%、50.0%、60.7%、76.9%以及9.8%、29.0%、46.6%、63.4%、69.1%、92.4%.除2.5 mg/L组外,各质量浓度组吸光度(A490)值与0 mg/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Ecs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的A490值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s对各质量浓度组SRA01/04细胞的黏附抑制率分别为2.6%、15.0%、26.1%、35.3%、45.2%、54.5%,除2.5 mg/L组外,各质量浓度组A490值与0 mg/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s作用24 h、48 h后各质量浓度组SRA01/04细胞的移行距离与0 mg/L组相比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Ecs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移行距离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整合素Ecs可抑制人LECs的增生、黏附和移行,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Ecs对PCO的防治可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周星;谭少健;梁皓;陈迎迎;李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量的研究发现,细胞外基质(ECM)在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形成过程中亦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学者对多种ECM的成分及其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纤维连接蛋白(FN)、层黏连蛋白(LN)、胶原蛋白、基膜聚糖、骨桥蛋白(OPN)、核心蛋白多糖、透明质酸、波形蛋白等,每种ECM成分以其不同的作用机制通过不同的细胞信号通路引发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生物学行为变化,如细胞的移行、黏附和增生等.深入研究ECM在PCO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明确PCO的发病机制,同时也有望以此为靶点对PCO进行防治.就与PCO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多种ECM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艳艳;刘红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硫氧还蛋白(TRx)是一种广泛表达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内源性蛋白质,其活性位点的邻位双巯基使其具有强大的还原活性,能有效还原蛋白质-蛋白质二硫化物,对于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的稳态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TRx具有多种功能,对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包括眼部疾病.TRx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视网膜疾病以及视神经疾病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许多研究对上述疾病过程中TRx的保护性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为探讨眼科疾病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刘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背景 随着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发展和进步,探索在更小切口下安全、有效地摘出混浊晶状体的手术方式,从而减轻术中组织的损伤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 目的 探讨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本研究为系列病例观察研究.纳入2012年4-5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2例32眼,其中Ⅱ级核者8例8眼,Ⅲ级核者16例16眼,Ⅳ级核者8例8眼.所有患眼行A型超声测量眼轴长度,IOL度数按照SRK-Ⅱ公式计算.对患眼行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于10:00 ~11:00位用专用手术刀行1.8mm隧道式透明角膜切口,于2:00位做侧切口,其他步骤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并通过1.8mm的切口植入Akreos MI60型人工晶状体(IOL).观察术中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视力和手术并发症.结果 所有术眼手术顺利.各级核患眼术中平均超声乳化有效时间为(7.0±3.6)s,平均超声能量为(15.3±6.1)%.术后1d、1周及1个月时裸眼视力≥0.5的术眼分别为18、28和30眼,分别占56.25%、87.50%及93.75%;术后1个月佳矫正视力≥0.5和0.8者分别为31眼、26眼,分别占96.88%和81.25%.所有患者术中前房稳定,均无切口部位的热损伤.结论 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安全、有效,并可通过1.8mm的切口植入IOL,术后疗效良好.
作者:崔巍;刘志英;高伟;路强;马晓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前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植入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因MIOL设计上固有的缺陷,术后可能导致患者对比敏感度不同程度的下降或/和异常光学症状,影响患者的术后视功能,因此MIOL植入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扬长避短,提高M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已成为眼科医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围绕如何提高M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这一主题,从患者适应证的选择、术前准备及手术操作等细节进行阐述.
作者:陈伟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背景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典型的母系遗传性疾病,已经发现线粒体的多个突变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 目的 报道2个携带线粒体G11778A位点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家系及其临床预后. 方法 对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集到的2个LHON家系40人进行家系分析和基因检测.2个家系成员中包括母系成员28人,其中LHON病患者10例,作为研究组,母系男性成员的后代及配偶2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受试者外周血2 ml,常规酚-氯仿-异戊醇法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目的基因,对受试者基因进行测序,对3个常见突变位点G3460A、G11778A、T14484C进行检测和筛查. 结果 本研究中的2个家系所有母系成员(包括患者)均携带G11778A位点突变,家系内对照者未携带该突变位点.所有的家系成员未携带G3460A和T14484C位点的原发突变.这2个家系中的LHON患者视力均等于或低于0.1,未见有视力自行恢复者. 结论 本研究2个家系患者均携带G11778A点突变,视力预后较差.
作者:粟小丽;金学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背景 本课题组前期已筛选得到了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Ⅱ型受体(TβRⅡ)的核酸适配子S58,并证明S58可抑制TGF-β介导的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TFs)转分化作用.壳聚糖纳米微粒(CS-NP)已被证实可作为药物载体,但其包埋S58后抑制HTFs增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关注. 目的 制备CS(S58)-NP,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观察CS-NP对S58的保护及缓释作用.方法 本研究所用细胞由本课题组前期原代培养的HTFs传代而来,取第4~10代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实验.以S58为实验对象,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出不同浓度CS-NP与S58表面电荷比(N/P比)的CS(S58)-NP.应用Zeta粒径分析仪检测CS(S58)-NP粒径及其Zeta电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粒径的大小、形态及分布情况;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CS-NP与S58的结合情况,并评估CS(S58)-NP对核酸酶的抵抗能力;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不同时间点缓释液PBS中S58的含量,以判断CS(S58)-NP缓释S58的情况;利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CS(S58)-NP对HTFs的细胞毒性. 结果 制备的CS(S58)-NP粒径分布于130~ 270 nm之间,其Zeta电位分布范围为+16 ~ +28 mV;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CS(S58)-NP呈球形,分布均匀,粒径在300 nm以内.当CS-NP与S58 N/P比例为10、20、30、40时,CS(S58)-NP平均包封率分别为88.9%、89.3%、91.7%、90.5%;加入DNase Ⅰ组与无DNase Ⅰ组比较,S58经CS-NP包裹后能够明显抵御DNase Ⅰ的酶解作用;体外缓释实验发现,CS-NP在PBS中持续缓慢释放S58,随着时间的延长,S58累计释放量增加,以24 ~ 36 h释放速率高,96 h S58累计释放量为100%.随着CS(S58)-NP浓度的增加,HTFs上清液中LDH相对释放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8.018,P=0.000).50 nmol/L CS(S58)-NP处理HTFs 48 h时LDH相对释放率大,为(12.853±0.375)%. 结论 CS-NP对S58具有保护及缓释作用,其浓度在50 nmol/L以下时对HTFs的毒性作用小,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于核酸适配子的载体研究.CS(S58)-NP可用于抑制TGF-β介导的HTFs转分化研究.
作者:陈侠;李磊;鲜光军;王薇;朱晓燕;谢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囊袋阻滞综合征(capsular block syndrome,CBS)是一类较罕见的与晶状体摘出术中连续环形撕囊相关的并发症,少数也可发生于白内障囊外摘出开罐式截囊或固定于睫状沟的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白内障手术.其特点为环形撕囊口被晶状体核或IOL光学面机械性阻塞导致囊袋内液体聚积、浅前房,甚至可引起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BS可发生于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晚期[1-2],术后晚期CBS目前多采用Nd∶YAG激光治疗,关于其手术治疗效果的报道较少.就3例5眼术后迟发型CBS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进行报道.
作者:俞江;徐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背景 研究发现,白内障患者的血液、房水、泪液及晶状体内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均升高.NO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生物自由基,其生成依赖于NOS.目前NOS抑制剂对白内障防治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 制作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模型,应用NOS抑制剂-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滴眼液进行干预,探讨L-NAME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的作用. 方法 清洁级Wistar大鼠6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L-NAME组3个组,每组各20只.对照组20只大鼠皮下注射质量分数0.9%生理盐水30 ml/kg;模型组与L-NAME组各20只大鼠均给予皮下注射等体积质量分数50% D-半乳糖溶液,L-NAME组大鼠同时用L-NAME滴眼液点眼,每日3次.注射后第10、20、30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各组鼠眼情况并对晶状体混浊程度进行评分,于注射后第30天摘出晶状体,检测各组大鼠晶状体中NO及NOS的含量.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凋亡基因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的含量.采用重复测量两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晶状体混浊评分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比较各组大鼠晶状体中NO、NOS及caspase-3含量,以平均荧光强度指数(MFI)表示蛋白表达量.结果 模型组和L-NAME组大鼠皮下注射50% D-半乳糖溶液后晶状体出现混浊,模型组大鼠晶状体混浊评分均明显高于L-NAME组;模型组和L-NAME组大鼠的晶状体混浊评分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 =435.251,P=0.000;F分组=395.120,P=0.000).对照组大鼠晶状体中NO含量为(0.45±0.15) μmol/g,模型组为(2.67±0.47) μmol/g; L-NAME组为(1.68±0.34) μmol/g,3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872,P=0.000).对照组大鼠晶状体中NOS含量为(0.0160±0.0020) U/ml(商品单位),模型组为(0.0370±0.0040) U/ml(商品单位),L-NAME组为(0.0270±0.0010) U/ml,3个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174,P=0.000).对照组、模型组和L-NAME组大鼠晶状体中caspase-3含量分别为339.4±37.9、697.7±46.5和650.7±53.1,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005,P=0.000). 结论 大鼠晶状体中NO、NOS和caspase-3含量的多少与晶状体混浊程度有关,L-NAME的局部应用可以抑制半乳糖性白内障晶状体中NOS的表达,减少NO的生成,抑制LECs的凋亡.
作者:张筠;何静;闫志鹏;赵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背景 白内障手术目前已经由单纯挽救视力的手术发展为屈光性手术,因此视力不再作为术后惟一的评价标准,目前研究更多的关注在术后的视觉质量上.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OL)通过降低人眼的球差提高视网膜的成像质量. 目的 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联合非恒定像差非球面IOL植入术后3个月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0例42眼,分别植入XL-Stabi ZO型非球面IOL(ZO组,21眼)及球面IOL(ADAPT组,21眼).术后3个月检查患者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BCVA),明、暗、低眩光、高眩光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CS),明暗不同背景亮度(5%、10%、25%、100%)下的对比度视力,3、4、5 mm瞳孔直径下的眼球像差,调制传递函数(MTF)及客观调节力,对2个组间的测量指标进行比较,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CS与球差均方根、彗差均方根和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3个月ZO组与ADATP组间患者的裸眼视力、BCVA及球镜度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暗视环境下6、12、18 cpd空间频率时,低眩光6 cpd、12 cpd空间频率时以及高眩光12 cpd、18 cpd时ZO组的CS值均明显高于ADAP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暗背景对比度为100%时以及亮背景5%对比度下ZO组的对比度视力均明显高于ADAP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217,P=0.000;t=4.568,P=0.039).3、4、5 mm瞳孔直径下ZO组球差(Z4)值均小于ADAP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63.000,P=0.000; U=52.000,P=0.000; U=36.000,P=0.000);3 mm、4 mm瞳孔直径下ZO组三叶草像差(Z6)值与ADAP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04.000,P=0.678;U=215.000,P=0.890),5 mm瞳孔直径下ZO组三叶草像差(Z6)值小于ADAP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000,P=0.000);3、4、5 mm瞳孔直径下ZO组的彗差(Z7、Z8)值与ADAP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7:U=156.000,P=0.159;U=196.000,P=0.538;U=199.000,P=0.587;Z8:U=163.000,P=0.148;U=214.000,P=0.870;U3.000,P=0.061).高阶像差下瞳孔直径为4 mm时5、10、15、20 cpd 4个空间频率下ZO组MTF值均高于ADAP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阶像差下瞳孔直径为5 mm时10、20、25、30 cpd5个空间频率下ZO组MTF值明显均高于ADAP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ZO组术眼的客观调节力稍低于ADAPT组,但2个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3,P=0.9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暗视环境下的CS变化与球差相关(β=0.544,R2 =0.519,P=0.000),而与彗差和患者的年龄无关. 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联合非恒定像差非球面IOL植入后可减少术眼的球差,其视觉质量优于球面IOL植入眼.
作者:李红惠;赵娟;王俐泓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背景 白内障手术诱发干眼的发病机制除切口对角膜神经纤维的影响外,可能还与手术改变角膜的规则性有关. 目的 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前表面规则性改变及泪膜和角膜散光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46例5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其中30例30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16例2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于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测量角膜不规则指数(CIM)、形状系数(SF)和散光值,对患者主观感觉进行评分,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测量泪膜稳定性值、泪膜破裂时间(BUT)与基础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值;分别行各组内、两组间参数比较.结果 两组术眼CIM值随着手术前后时间的不同发生变化,术后CIM值均明显高于手术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2.864,P=0.000),其中术后1d、1周、1个月两组术眼CIM值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点两组间术眼CI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62,P=0.804).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间S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4.600,P=0.428;F分组 =0.009,P=0.925).两组术眼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BUT值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9.384,P=0.000),术后1周、1个月各组BUT值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但各时间点两组间术眼BUT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00,P=0.983).小切口组术眼手术后1周、1个月SⅠt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d、1周、1个月均存在手术源性散光(SIA),但随时间的推移,两组SIA值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1.479,P=0.000),不同时间点两组间的SI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8.709,P=0.005);其中术后各时间点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组SIA值均明显低于小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术后早期,角膜前表面不规则性增加,泪膜稳定性下降,均可产生SIA.
作者:张富存;瞿佳;徐栩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