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亚君;吕学峰;黄新潮
X连锁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OMIM#312700)是一种较少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主要累及双侧视网膜,造成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层之间的劈裂,患者具有典型的车轮状中心凹劈裂和视网膜电图b/a比值下降的特征性电生理改变,是由于XLRS1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的一种遗传性眼底疾病.就XLRS的发病机制、动物实验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冶卓;纪艳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背景 人类配对盒基因(PAX6)编码一个转录调节子,对眼和大脑形态的形成起关键作用.PAX6突变可导致许多先天性眼部发育异常,如先天性无虹膜症,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 目的 对三个先天性无虹膜症家系成员进行PAX6基因分析,探索这些家系发病的遗传基础. 方法 收集三个先天性无虹膜症家系的5例患病者和正常成员13名的外周血标本提取DNA,根据PAX6基因的序列设计4~ 13外显子序列,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引物并测序,将目标序列与已发表的PAX6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个家系中共有5例患病者,在家系A中2例患者发现一个杂合突变(c.718 C>T),导致第240位氨基酸由精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p.A rg240X),而其他正常表型者未发现此突变.家系B中的患病者和正常成员均未检测到PAX6基因的突变.家系C中1例患病者发现c.331 delG(p.Val111SerfsX13)的缺失突变,此单个碱基的缺失造成了移码突变,使PAX6蛋白羧基端的299个氨基酸缺失,而此家系的其他正常表型成员未发现此突变. 结论 家系A和家系C先天性无虹膜症的致病与PAX6基因的突变有关.
作者:闫乃红;王云;向浩天;马用信;刘旭阳;蔡素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背景 研究表明,翼状胬肉是眼表的一种异常细胞增生性疾病,血管因素在它的生长和复发中起重要作用.多种抗新生血管治疗方法被应用于翼状胬肉,但活体观察翼状胬肉血管情况的研究尚少见.目的 比较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翼状胬肉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研究的结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20例20眼为翼状胬肉组,手术中获取翼状胬肉组织;另收集年龄和性别匹配的行内眼手术及斜视手术的患者20例20眼为正常球结膜组,手术中获取正常鼻侧球结膜组织作为对照,翼状胬肉组患者均于术前用海德堡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采集5幅翼状胬肉头部的微血管图像,同时采集正常球结膜组正常球结膜微血管图像.对两组患者手术中获得的标本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组织标本中微血管密度值,对翼状胬肉组患者激光共焦显微镜所测的微血管密度值以及手术标本中的微血管密度值分别与正常球结膜组进行比较,并分别将两组用两种方法测得的血管密度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基质中的微血管密度( MVD)值为( 8929±2993) μm/mm2,正常球结膜中的微血管密度值为( 4202±692) μm/mm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1,P<0.01).翼状胬肉的组织标本中CD31染色阳性的微血管数为(21.00±4.06)个/高倍视野,正常球结膜组为(6.07±1.75)个/高倍视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12,P<0.01).翼状胬肉组和正常球结膜组激光共焦显微镜活体测得的MVD值与免疫组织化学离体测得的MVD值均呈显著正相关(翼状胬肉组:r=0.649,P<0.01;正常球结膜组:r=0.572,P<0.01).结论 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活体动态观察翼状胬肉组织微血管的方法优于离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对翼状胬肉的血管形态进行活体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翼状胬肉组织的生物学行为及其机制.
作者:薛春燕;朱婷;夏元;吴艳;黄振平;田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背景 C57BL/6及B10RⅢ小鼠是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动物模型常用的小鼠种系,其中C57B L/6小鼠免疫后眼部炎症较轻,而B10RⅢ小鼠免疫后眼部表现为典型的后葡萄膜炎病理改变.目的 观察培养的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抗原特异性Th1、Th17细胞对小鼠视网膜星形细胞的杀伤作用,研究EAU中Th1及Th17细胞的致病机制. 方法 选取C57BL/6小鼠、B10RⅢ小鼠各10只,尾根部及躯干皮下注射200 μl含有200 μg IRBP1-20或IRBP161-180抗原及完全弗氏佐剂(CFA)的乳化液,共均匀注射6个点以免疫动物.流式细胞仪分析B10RⅢ小鼠模型的眼内浸润T细胞类别.分离培养C57BL/6小鼠淋巴结及脾脏IRBP特异性T细胞,分别加入白细胞介素2(IL-2)或IL-23以适于Th1、Th17细胞生长.将培养至第5天的Th1、Th17细胞分别加入到经干扰素-γ(IFN-γ)预处理的单层视网膜星形细胞中,观察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质量浓度. 结果 B10RⅢ小鼠EAU模型眼球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含有IFN-γ+、IL-17+细胞和CD45+细胞,分别占9.5%、5.1%和41.4%.IRBP1-20刺激后6d,含IL-2和IL-23培养基中IFN-γ+细胞分别为44.0%、8.0%,IL17+细胞分别为1.0%、26.0%.Th1、Th17与视网膜星形细胞相互作用24 h后,可见视网膜星形细胞死亡脱落,Th17较Th1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Th1、Th17细胞分别与星形细胞共培养48 h,两种培养基中TNF-α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00±10)、(801±2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6,P=0.00).结论 Th1、Th17对视网膜星形细胞均有杀伤作用,Th17细胞杀伤作用更强,在葡萄膜炎致病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杀伤过程中既有细胞直接接触作用,又有通过细胞因子介导的间接作用.
作者:崔彦;毕宏生;Deming Sun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背景 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细胞的衰老直接影响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代谢功能,导致视网膜功能的异常和视力丧失.深入研究RPE细胞的衰老机制将有助于研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预防和治疗. 目的 研究人胚胎RPE细胞在传代过程中的衰老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收集胎龄16 ~ 28周的人胎儿眼球6个,对人胚胎RPE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和传代以制作RPE细胞复制性衰老模型,选择3~12代的RPE细胞用于实验.对培养和传代的RPE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以人角蛋白对细胞进行鉴定.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代细胞的增生活力,以RPE细胞的吸光度(A490)表示.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细胞周期和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ψm)的变化.结果 培养和传代的细胞呈六角形,人角蛋白检测呈棕色,第3代以后的细胞色素消失,3~6代的细胞形态正常,生长活跃,之后生长能力和增生活力下降.培养第3 ~12代RPE细胞随着传代的增加,处于G0/G1期的细胞百分比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0.430,P=0.000),由第3代细胞的68.40%增加到第12代细胞的87.33%,细胞生长趋于停滞.各代间处于G0/G1期细胞的百分比比较,第6代细胞明显高于第3代,第9代明显高于第6代,第12代则明显高于第9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02,P<0.05;t=12.885,P<0.01;t=16.387,P<0.01).MTT法对RPE细胞活力的检测结果表明,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多,反映RPE细胞活力的A490值逐渐下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70,P=0.000),第9代、第12代RPE细胞的A490值分别明显低于第6代和第9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91、11.983,P<0.01).同时,3~12代PRE细胞随着传代的增加,罗丹明123染色荧光强度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680,P=0.000),第6、9、12代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低于第3、6、9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18、7.620、11.207,P<0.01). 结论 成功制作了RPE细胞随年龄而逐渐衰老的模型,提示衰老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线粒体功能受损可能是RPE细胞衰老的机制之一.
作者:赵颖;牛膺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背景 人视网膜胶质细胞在视网膜增生性疾病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者已成功地培养了人视网膜胶质细胞,但方法学有待进一步改进以达到细胞收获量更大的目的. 目的 建立快速、收获量大且纯度高的视网膜胶质细胞的培养方法,对目标细胞的抗原表达特点进行分析. 方法 取正常人角膜移植供体眼球分离视网膜组织,采用质量分数2%胰蛋白酶和质量分数0.133%胶原酶Ⅵ用二步法消化获取人视网膜胶质细胞,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人内皮细胞培养液,其中添加内皮细胞生长因子(β-ECGF)和肝素钠,对分离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培养皿用纤维黏连蛋白(FN)包被以促进人视网膜胶质细胞贴壁.观察收获的目标细胞的形态特征,采用活体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常规组织学观察法观察目标细胞的生长,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CD34、Ⅷ因子在细胞中的表达以鉴定目标细胞. 结果 应用胰蛋白酶、胶原酶二步消化法可成功获取人视网膜胶质细胞,原代培养的细胞72 h贴壁,第9~10天细胞达到融合状态呈花瓣状;常规组织学观察显示细胞核呈鲜亮蓝色,细胞质(盘膜)呈淡红色,培养细胞GFAP、Vimentin呈强阳性表达,NSE、S100、CD34、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呈阴性反应. 结论 应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消化法以及利用10%胎牛血清的人内皮细胞培养基,添加生长因子和肝素钠,并用FN包被培养皿进行体外培养可达到快速、大量分离和纯化人视网膜胶质细胞的目的,鉴定结果提示培养的目标细胞为人视网膜胶质细胞,其形态与以往报道的有所不同,具体特点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林少芬;毛羽翔;李斌;张平;郑健樑;罗燕;胡洁;唐仕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特应性角膜结膜炎( atopic keratoconjunctivitis,AKC)是IgE 介导、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参与的超敏反应.本研究采用质量分数0.1%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和质量分数0.05%环孢素A滴眼液(RESTASIS Cyclosporine Ophthalmic Emulsion 0.05%)治疗AKC,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亚君;吕学峰;黄新潮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背景 临床研究表明多数角膜营养不良的发病与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TGFBI)基因突变有关,但其发病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 研究TGFBI基因在人角膜组织及体外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角膜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对人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进行培养和传代,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检测TGFBI mRNA在人角膜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将供体角膜组织制成石蜡包埋切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FBI蛋白在角膜组织、人角膜上皮细胞和角膜基质细胞中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GFBI蛋白在细胞爬片的表达. 结果 RT-PCR检测显示人角膜组织和基质细胞中在1274 bp处可见TGFBI mRNA的清晰条带,而角膜上皮细胞中亦有TGFBI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TGFBI蛋白在人角膜组织中基质细胞的细胞质中呈阳性表达,但人角膜上皮细胞中未见TGFBI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技术显示,人角膜基质细胞胞质中TGFBI蛋白呈红色荧光,而角膜上皮细胞未见TGFBI蛋白表达. 结论 TGFBI主要在人角膜基质层表达,而在上皮层几乎不表达,有助于进一步研究TGFBI在角膜营养不良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牛静宜;刘婧;刘莲;吕依洋;陈建苏;徐锦堂;钟敬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背景 黄斑区病变的形态学检查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屈光间质混浊眼的检查受到限制,传统的10 MHz B型超声检查对黄斑病变的分辨率较低,20 MHzB型超声检查在黄斑区疾病中的应用是一种新的方法. 目的 应用频域OCT和20 MHz B型超声对黄斑病变进行形态学对比观察,探讨20 MHz B型超声对黄斑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确诊的黄斑病变患者51例51眼,患眼均行频域OCT扫描,然后行20 MHz B型超声检查.黄斑病变按频域OCT检查的形态学改变进行分类,分析20 MHz B型超声的声像学特征,探讨病因. 结果 根据频域OCT检查检出黄斑裂孔 10眼,B型超声显示黄斑区实性圆顶状回声表浅隆起,病变中央呈孔状凹陷.频域OCT检出的黄斑水肿16眼、神经上皮层脱离6眼和视网膜劈裂4眼,B型超声均显示黄斑区球壁表面的局限性带状表浅隆起,其下见液性无回声间隙.频域OCT检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脱离15眼,B型超声检查显示黄斑区球壁表面局限带状强回声表浅隆起,光带较厚,其下见液性无回声间隙. 结论 20 MHz B型超声能对几种常见的黄斑病变进行初步鉴别,与频域OCT相比,黄斑病变B型超声表现的识别能力稍欠,但在屈光间质混浊的情况下,B型超声的诊断作用优于频域OCT.
作者:林松;漆晨;赵乐冬;陈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背景 眼部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肿瘤,预后较差.了解眼部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于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眼部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部位、病理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自198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华西医院眼科就诊,并经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组织超微结构观察证实为眼部恶性黑色素瘤的110例标本及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眼部黑色素瘤的组织发生、病理组织成分进行分类,并分析不同类型黑色素瘤与扩散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眼部黑色素瘤的发病部位依次为:葡萄膜66例(60.00%)、眼表组织27例(24.55%)、眼眶继发性肿瘤8例(7.27%)、眼睑皮肤7例(6.36%)、泪囊2例(1.82%).按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可分为梭A细胞型31例(28.18%)、梭B细胞型31例(28.18%)、混合细胞型25例(22.73%)、上皮细胞型17例(15.46%)和其他型6例(5.45%).上述5种病理分型的110例肿瘤患者的扩散或复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其他型、上皮细胞型、混合细胞型、梭B细胞型、梭A细胞型,各型总体扩散或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63,P=0.006).眼部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与其发生的部位有关,但多无特异性. 结论 眼部恶性黑色素瘤的好发部位绝大多数为葡萄膜和眼表组织,组织病理学分类中以梭形细胞型常见,分类为其他型的黑色素瘤扩散率较高.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成磊;何为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背景 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是后囊膜胶原产生进而形成后发性白内障的生物学基础,去整合素可与细胞外基质(ECM)竞争结合整合素分子,理论上可以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研究去整合素kistrin对兔眼晶状体后囊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kistrin注射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2只.两组兔均行右眼透明晶状体囊外摘出术,建立兔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模型,术毕kistrin注射组囊袋内注入80 mg/L kistrin 0.2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3、5、7、14 d,在裂隙灯下观察实验动物晶状体PCO情况,并按照Odrich法进行分级.术后14d及3个月分别处死两组兔各6只,取出晶状体进行常规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晶状体病理改变;行Masson染色观察晶状体囊袋内胶原纤维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兔晶状体后囊Ⅳ型胶原的表达. 结果 术后14 d,生理盐水对照组与kistrin注射组各级PCO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术后1、2、3个月,生理盐水对照组形成2~3级PCO的眼数明显多于kistrin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14、0.022).晶状体组织学检查表明,术后14 d生理盐水对照组LECs层数明显多于kistrin注射组,瞳孔区后囊膜可见单层细胞黏附,kistrin注射组后囊则保持光滑,术后3个月可见生理盐水对照组晶状体后囊的LECs转化为纤维细胞,kistrin注射组较少见.Masson染色显示术后3个月生理盐水对照组晶状体前囊膜撕囊口处与后囊膜之间胶原纤维的蓝绿色染色明显多于kistrin注射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术后14 d及30 d,生理盐水对照组晶状体后囊膜Ⅳ型胶原的灰度值均明显低于kistrin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 结论 去整合素kistrin能够抑制兔眼晶状体囊外摘出术术后晶状体后囊LECs和Ⅳ型胶原增生.
作者:胡凤婷;谭少健;梁皓;何剑峰;李霞;黄敏丽;陈金卯;陈迎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背景 内皮抑素(ES)是目前已知强的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因子,能抑制新生血管的发生,而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的聚合能增强ES基因的功能. 目的 探讨改良ES基因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VEGF受体2(Flk-1)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102只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pCI空载体组、pCI-ES转染组、pCI-RGDRGD-ES转染组,每组24只;正常组6只.用浸有1 mol/L NaOH溶液的直径3 mm圆形滤纸片快速贴于大鼠角膜中央40 s建立角膜碱烧伤CNV模型,以pCI质粒作为改良前后ES基因的表达载体,每周2次结膜下注射3μg含质粒的转染液进行基因治疗.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水肿及CNV生长情况,计算CNV面积.于碱烧伤后1、4、7、14 d用过量麻醉法处死模型鼠并获取角膜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NV内皮细胞中CD34的表达以计算CNV密度,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角膜VEGF mRNA及Flk-1在角膜中的表达. 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7~14d,pCI-ES转染组、pCI-RGDRGD-ES转染组CNV面积均明显小于pCI空载体组和模型组,CNV密度均明显小于pCI空载体组和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CI-RGDRGD-ES转染组CNV面积均明显小于pCI-ES转染组,CNV密度均明显少于pCI-ES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碱烧伤后4d,pCI-ES转染组、pCI-RGDRGD-ES转染组大鼠角膜Flk-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后4d,pCI-ES转染组、pCI-RGDRGD-ES转染组大鼠角膜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RGDRGD-ES转染组大鼠角膜VE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CI-ES转染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结膜下注射ES基因或RGDRGD-ES基因均能抑制碱烧伤诱导的CNV,但RGDRGD-ES基因对CNV的抑制作用更强,其作用机制为抑制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
作者:葛红岩;肖楠;田霈;王琳;罗鑫;刘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背景 理想的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是研究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机制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 比较各种建立兔高危角膜移植排斥模型方法的临床特点,探索合适的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45只新西兰白兔作为角膜移植受体,并按照造模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缝线组、碱烧伤组和异种移植组,每组15只.分别用在角膜4个象限各间断缝1根5-0丝线法和1 mol/LNaOH碱烧伤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NV),再建立兔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另一组以猫角膜为供体,建立猫-兔异种角膜移植模型.于第2周和第4周观察植片的组织学情况,对3个组角膜植片裂隙灯下观察植片排斥反应、炎症和新生血管,对植片水肿程度及炎症指数(IF)进行评分,根据角膜混浊、水肿及新生血管合计值计算排斥指数(RI).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植片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缝线组、碱烧伤组和异种移植组分别有14、15、15只兔完成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2周,3个组IF中位数分别为0.556、0.778、0.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5.736,P=0.000),异种移植组IF值低于缝线组和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41、3.993,P=0.000),缝线组IF值低于碱烧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68,P=0.000).术后2周,3个组RI中位数分别为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2.432,P=0.000),异种移植组RI高于缝线组而低于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73,P=0.018;Z=3.936,P=0.000),缝线组RI低于碱烧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29,P=0.000).3个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17.9±2.0)、(13.4±2.4)、(15.5±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74,P=0.001).异种移植组的新生血管面积均低于缝线组和碱烧伤组(P<0.05).术后2周和4周,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异种移植组植片中的炎性细胞少于缝线组和碱烧伤组,3个组植片中均出现以CD4+T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结论 猫-兔异种角膜移植模型较缝线和碱烧伤法制作的角膜移植模型炎症反应轻、新生血管少,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稳定、适度,是理想的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
作者:李乃洋;王晓然;万鹏霞;黄明海;武征;梁轩伟;刘颖;葛坚;王智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背景 氯离子通道阻滞剂5-硝基-2-(3-苯丙胺)苯甲酸(NPPB)对家兔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细胞凋亡有促进作用,而小梁细胞上也存在ClC型氯离子通道及容积敏感性氯离子通道,但NPPB究竟会对小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产生什么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氯离子通道阻滞剂NPPB对人眼小梁细胞增生及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永生株人眼小梁细胞进行培养并以1×106个/ml的密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将不同浓度(10、50、100 μmol/L)的NPPB分别加入小梁细胞培养基中,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各组小梁细胞的增生情况以吸光度(A)值表示;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小梁细胞的细胞周期.将100 mg/L 5-氟尿嘧啶(5-FU)加入培养的细胞中,而另一组培养的细胞中加入100 mg/L 5-FU+100μmol/L NPPB,用Annexin V-PI法检测各组小梁细胞的凋亡情况;罗丹明123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分别评估各浓度NPPB对培养的人小梁细胞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 3种不同浓度的NPPB与小梁细胞共同孵育48 h后4个组小梁细胞的增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30,P=0.006),50 μmol/L、100μmoL/L NPPB作用后小梁细胞的A值明显低于10 μmol/L NPPB组,50 μmol/L NPPB组、100μmol/LNPPB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10,P=0.025;t=12.270,P=0.001).小梁细胞培养基中加入NPPB 48 h后,G0/G1期的细胞比例增多,S期细胞比例减少,各细胞周期小梁细胞的比例与未加NPPB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5-FU作用24 h及48 h后,100 mg/L 5-FU组和100 mg/L5-FU+100μmol/L NPPB组的细胞凋亡率均较其各自空白对照组增加(t24h=2.130,P=0.023;t48h=4.810,P=0.011);100 mg/L 5-FU+100 μmol/L NPPB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100 mg/L 5-FU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h=1.980,P=0.037;t48h=1.290,P=0.028),小梁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h=1.580,P=0.029;F48h=6.200,P=0.015).结论 氯离子通道阻滞剂NPPB可抑制小梁细胞增生,抑制小梁细胞通过G1/S期限制点进入S期;NPPB对5-FU诱导的小梁细胞凋亡有促进作用,与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
作者:尹元;郑雅娟;王霁雪;梁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背景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取出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高,如何降低术后复发率是研究的热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确认适宜的取油时机,是否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目的 OCT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取出术前黄斑区视网膜的解剖形态,分析影响硅油成功取出的因素.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9例55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联合硅油填充术者40例45眼,术后3~6个月,OCT检查黄斑区形态,行硅油取出术,随访时间均为硅油取出术后1年以上.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前、硅油取出术前和硅油取出术后1年患眼黄斑区的OCT表现以及佳矫正视力(BCVA).OCT检查黄斑裂孔愈合标准分为一类愈合及二类愈合.结果 硅油取出前OCT示40眼视网膜成功复位,占88.89%,其中2眼裂孔愈合,裂孔边缘消失,属于一类愈合;38眼裂孔边缘平贴于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层,但中心凹处神经纤维层存在缺损及RPE层暴露,属于二类愈合.硅油取出术后,二类愈合眼中l眼于术后2年发现视网膜脱离复发;联合硅油填充术者40例45眼术前BCVA为1.93±0.06,硅油取出后1年BCVA为1.16±0.07,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 结论 OCT检查可以作为硅油取出的术前评估.OCT证实黄斑裂孔闭合或黄斑裂孔的贴附眼可行硅油取出术;OCT检查示黄斑裂孔未闭合的贴附眼行硅油取出后预后较差,是视网膜再脱离的危险因素之一,需长期进行随访.
作者:张旭;沈丽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男,55岁,因双眼突出伴视力下降20 d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既往有糖尿病史3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1月余,否认有高血压病史.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5,+2.0 DS →1.0,左眼视力0.6,+1.5 DS→ 1.0;右眼眼压1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7 mmHg.眼球运动未受限,双眼眼球突出度均为19 mm,上睑退缩,结膜轻度充血,双眼底视盘色稍红,血管稍迂曲,可见数十条以视盘为中心呈放射状明暗相间的条纹,右眼为甚(图1).
作者:苏钰;陈长征;李璐;郁想想;郑红梅;李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感染性角膜炎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致盲眼病,其年发病率为0.36/104~79.90/104.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染性角膜炎流行病学地区分布特点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在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地区间有很大差别.就近年来感染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人口学分布特征以及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感染性角膜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鲜依鲆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背景 玻璃体切割手术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厚度影响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的 观察比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眼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角膜厚度的变化趋势. 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因DR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的连续病例70例75眼,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由同一检查医师检查.于术前和术后7d、1个月、3个月测量角膜顶点、角膜薄处及距角膜顶点4 mm垂直线与右眼240°、120°、60°交点或与左眼300°、120°、60°的交点共5个部位的角膜厚度进行动态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的比较性研究.进一步研究不同角膜部位是否行23 g玻璃体切割术、手术持续时间、不同玻璃体腔填充物对角膜厚度变化率的影响.结果 玻璃体切割术前,术后7d、1个月、3个月角膜平均厚度分别为(639.9±103.1)、(689.5±119.3)、(666.5±113.7)、(650.8±108.6)μm.按糖尿病病程为13年、年龄为57.2岁水平修正角膜厚度变化率,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角膜厚度变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928,P=0.000);不同部位角膜厚度变化率不同(F=24.843,P=0.000),角膜厚度变化率按大小顺序依次为P4 >P3 >p1>P2 >P5.行23 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术(TSV)对角膜厚度的影响小于传统的20 g手术(F=53.843,P=0.000);玻璃体内填充惰性气体对角膜厚度的影响明显大于填充平衡盐溶液者(F=5.288,P=0.022);但是不同的手术持续时间对角膜厚度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33,P=0.293). 结论 DR有晶状体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对于角膜是安全的,23 g TSV及平衡盐溶液填充对角膜的影响更小.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不仅能获得中央角膜厚度值,同样可以获得周边角膜厚度信息.
作者:邵彦;胡博杰;刘慧;李筱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已成为老龄人口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的发展,AMD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湿性AMD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主要特征,病情进展迅速,对视力危害严重,一直以来,临床上却没有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近20年,随着对疾病治疗的探索,针对CNV的治疗成为关注的焦点,从实验室到临床,针对新生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研究给湿性AMD的药物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望大大减少湿性AMD的致盲率.总结临床前沿科研结果,介绍湿性AMD的新治疗进展.
作者:黎晓新;白玉婧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背景 研究发现,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组织修复反应可诱导房水中活性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增加,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移行、分化,细胞外基质沉积,引起上皮-间质转化,导致后囊膜混浊(PCO)的发生.寻求有效的抑制LECs增生的药物对于临床上防治PCO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核心蛋白多糖( decorin)对兔LECs增生的抑制作用及其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的关系. 方法 兔LECs细胞株进行培养和传代,将处于指数生长期的细胞以8×106个/L密度接种于96孔板,将0.1、1.0、10.0 mg/Ldecorin分别加入培养基中培养24、48、72 h,加入体积分数0.1% DMSO培养的细胞为阳性对照组,常规培养基培养的细胞为空白对照组.MTT比色法分别测定不同质量浓度的decorin作用于LECs不同时间后的细胞生长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用ELISA法检测各组培养液上清中TGF-β的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TGF-βmRNA在LECs中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 ELISA检测结果表明,各组培养基上清液中TGF-β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24,P=0.03),不同质量浓度组TGF-β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 mg/L、10.0 mg/L decorin组TGF-β水平均明显低于0.1 mg/L decorin组(P<0.05).MTT比色法结果显示,≥1.0 mg/L decorin组LECs增生的抑制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各质量浓度decorin组药物作用48 h和72 h后LECs增生的抑制率明显高于24 h的值,药物作用72 h后LECs增生的抑制率明显高于48 h的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质量浓度decorin组G0/G1期LECs所占比例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显示,TGF-β mRNA的表达随着decorin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10.0 mg/L decorin组α-SMA在LECs中的表达明显弱于空白对照组. 结论 Decorin可以抑制LECs的增生,也可以诱导LECs凋亡,其效应呈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有望成为具潜力的防治PCO的药物之一.
作者:向建南;张桂兰;张海江;王国华;霍鸣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