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与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施节亮;冯一帆;郁继国;王勤美

关键词:圆锥角膜,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 穿透角膜移植术, 循证医学, 系统评价/Meta分析
摘要:背景 临床上正在广泛开展各种角膜移植术以治疗圆锥角膜,其中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P)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备受关注. 目的 探讨临床研究中DLKP和穿透角膜移植术(PKP)治疗圆锥角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应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荷兰医学与文摘(EMbase)和中国知网(CNKI),对有关DLKP和PKP治疗圆锥角膜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与非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和质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采用RevMan 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纳入已发表的关于DLKP和PKP治疗圆锥角膜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11篇,样本量2950眼,其中RCT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8篇.结果显示,DLKP组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BCVA)≥0.5的眼数少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91,95% CI.0.84 ~0.99,P=0.030);两组BCVA≥1.0者差异不明显.DLKP组术后残余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度数较PKP组更偏向于近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0,95%CI:-1.43 ~0.23,P=0.150),而术后散光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权平均数(WMD)=0.21,95% CI:-0.48~0.91,P=0.550];在保护角膜内皮方面,DLKP组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多于PKP组;在移植排斥反应方面,DLKP组术后总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较PKP低(RR=0.47,95% CI:0.27 ~0.80,P=0.006),尤其是内皮型移植排斥反应,DLKP组基本不发生(RR=0.06,95% CI:0.01~ 0.31,P=0.001). 结论 PKP在术后BCVA和屈光力方面有一定优势,但DLKP术后发生内皮型排斥反应和内皮衰竭的概率低,安全性更好.因此,DLKP为治疗轻度、中度圆锥角膜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选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趋化因子受体4拮抗剂对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背景 基质细胞源性细胞因子1 α/趋化因子受体4(SDF-1α/CXCR4)信号途径是机体内介导多种细胞趋化、黏附以及增生的关键分子,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祖细胞向肿瘤组织的迁移而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发生,同时也参与新生血管性眼病的病理过程. 目的 探讨阻断CXCR4信号通路对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CNV)发生发展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收集8周龄BALB/c小鼠80只,将浸有1 mol/L NaOH的滤纸贴附在左眼角膜中央40 s以诱导小鼠CNV,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透明质酸钠组(质量分数0.2%透明质酸钠点眼)及CXCR4拮抗剂组(0.2%透明质酸钠配制的CXCR4拮抗剂点眼),自碱烧伤当日分别用相应的药物点眼共14d,于第14天裂隙灯下观察两组小鼠的CNV,然后制备角膜悬液,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角膜悬液中CD31的表达值;制备角膜组织切片,以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XCR4 mRNA和蛋白在小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内CD31阳性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以ELISA法检测角膜组织裂解液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使用CXCR4拮抗剂干预小鼠腹腔来源的巨噬细胞,检测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刺激后培养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结果 小鼠角膜碱烧伤后2周,裂隙灯下可见CNV达高峰,与透明质酸钠组比较,CXCR4拮抗剂组CNV明显减少;角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XCR4拮抗剂组小鼠角膜中CD31阳性染色强度弱于透明质酸钠组,CD31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进一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CXCR4拮抗剂组CD31阳性表达率为(9.50±2.34)%,明显低于透明质酸钠组的(17.50±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2,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表明,碱烧伤后2、4、7d小鼠角膜组织中CXC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小鼠角膜组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CXCR4拮抗剂点眼后4d、7d角膜组织内VEGF表达明显低于透明质酸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27、5.151,P<0.05).体外实验发现,细胞培养后12、24和48 h,GM-CSF+CXCR4拮抗剂组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GM-CS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XCR4拮抗剂能通过下调VEGF的表达抑制实验性CNV的形成.

    作者:蔡琴华;刘高勤;夏春林;陆培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眼眶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免疫球蛋白G4(IgG4)相关性疾病作为一种新的临床疾病正逐渐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尽管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是血清IgG4质量浓度增高和组织中IgG4阳性浆细胞的大量浸润是其共有的特征.该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常见的是胰腺,其次为腮腺、胆管、肝脏、肺脏和淋巴结等,累及眼眶者较为少见.目前研究初步显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Castleman病、黄色肉芽肿、RosaiDorfman病等几种眼眶病具有IgG4相关性疾病的特征.就IgG4相关性眼眶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黑睛排斥汤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研究

    背景 高危角膜移植患者虽然常规应用免疫抑制性药物,但角膜移植片的排斥率仍很高.近年来传统中药在角膜移植中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黑睛排斥汤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的 探讨黑睛排斥汤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方法 16只正常雌性SD大鼠角膜作为供体,32只雌性Wistar大鼠作为受体,用角膜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NV),建立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模型,然后行封闭群大鼠SD-Wistar组间同种异体全板层角膜移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个组,包括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灌服)、CsA组[10 mg/(kg·d) CsA灌服]、黑睛排斥汤组[4g/(kg·d)黑睛排斥汤灌服]和联合用药组[10 mg/(kg·d)CsA+4 g/(kg·d)黑睛排斥汤灌服],各组大鼠均于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后4d开始灌服相应药物,于术后第4天起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眼前节反应,每隔2天观察1次,连续观察30 d.参考Larkin等的标准对角膜混浊程度、水肿程度及新生血管程度进行评分,记录移植排斥指数(RI)并观察植片的存活状况,对角膜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受体角膜局部和全身免疫状态进行检测,对4个组大鼠的各种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角膜移植术后10d左右发生排斥反应,CsA组和黑睛排斥汤组大鼠均于术后12 ~ 13 d发生排斥反应,而联合用药组大鼠于术后22 d发生排斥反应.与模型对照组比较,CsA组、黑睛排斥汤组和联合用药组大鼠角膜移植后角膜混浊程度评分、角膜水肿评分和新生血管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用药组上述各指标的评分均明显低于CsA组和黑睛排斥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sA组与黑睛排斥汤组的各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角膜移植片存活时间平均为(10.38±1.69)d,联合用药组平均为(22.50±3.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90,P=0.000).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术后15d联合用药组大鼠角膜基质中淋巴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评分少于CsA组和黑睛排斥汤组.流式细胞学检查证实,黑睛排斥汤组、CsA组和联合用药组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外周血中CD4+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低于模型对照组,联合用药组CD4+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低于CsA组和黑睛排斥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黑睛排斥汤对高危角膜移植模型大鼠术后角膜排斥反应有抑制作用,其疗效与0.1%CsA接近,二者联合用药有协同作用.

    作者:解孝锋;田庆梅;毕宏生;温莹;张竖;郭爱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分析

    背景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重建视功能的惟一有效手段,部分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摘出术后泪膜的稳定性和眼表结构受到一定影响,而研究表明泪膜功能异常是导致干眼的重要原因.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液的变化. 方法 采用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人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36例54眼及同期就诊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2例40眼,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匹配,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术前与术后局部用药相同.分别于术前3d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以干眼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患者的主觉症状结果并进行评分,同时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检测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有干眼症状者占36.2%,术后有干眼症状者占75.8%.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患者术后干眼症状的评分明显重于单纯白内障组,且2个组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干眼症状评分均增加,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39.347,P=0.000;F时间=342.741,P=0.000).2个组术眼FL评分不同组间和不同时间点间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32.697,P=0.000;F组别=14.073,P=0.000),其中2个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FL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FL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患者术后FL评分明显高于单纯白内障组.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BUT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28.198,P=0.000;F时间=868.364,P=0.000),其中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术后各时间点BUT均缩短,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SⅠt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64.017,P=0.000),其中2个组术后1d、1周SⅠt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2个组SⅠt值均恢复至术前水平. 结论 糖尿病患者泪膜功能较差,是干眼症的易患人群,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状较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发生得早,症状更明显,持续时间更长.

    作者:吴娜;孙丰源;唐东润;张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的研究

    背景 眼表疾病导致的角膜盲已成为全球致盲性角膜疾病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组织工程角膜为眼表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到兔角膜基质后的分化发育情况,探讨人UC-MSCs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以及治疗兔角膜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获取人脐带组织,采用Ⅳ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纯化人UC-MSCs并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扩增和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及诱导成骨分化鉴定.24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将人UC-MSCs接种于去上皮的猪角膜基质上,培养4d后行实验组兔左眼板层角膜移植;对照组以相同的手术方法单纯移植去上皮猪角膜基质.术后对角膜定期行活体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并分别于术后2、4、8周摘除各组实验眼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检查,评价移植到兔角膜基质的人UCMSCs的存活、分化以及移植局部的反应等;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移植后角膜上皮细胞中角蛋白3(CK3)、CK12以及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ABCG2)的表达. 结果 消化培养的人UC-MSCs呈圆形,细胞胞体较大,贴壁后细胞呈长梭形.培养获得的人UC-MSCs的细胞表型CD105 +/CD29+/CD44+/CD34-/CD45-,并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实验组人UC-MSCs接种到去上皮猪角膜基质后贴附良好、生长迅速,术后植片在植床上存活良好,种植了人UC-MSCs的去上皮猪角膜移植到兔眼,可见实验组受体角膜较对照组透明,未见明显新生血管,在活体共焦显微镜下可见新生的角膜上皮样细胞,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免疫荧光检测可见在重建的角膜上皮层检测到CK3及CK12的阳性表达,而未见ABCG2的表达. 结论 将种植了人UC-MSCs的猪角膜基质移植到损伤的兔角膜后,人UC-MSCs可以存活、增生并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可用于修复甚至重建损伤的角膜表层.

    作者:徐舒怡;侯光辉;吴静;徐锦堂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白细胞介素17中和性抗体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背景 白细胞介素17(IL-17)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在多种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致病作用.IL-17拮抗剂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被广泛研究,但其对角膜移植后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抗小鼠IL-17单克隆抗体对小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方法 选取8 ~10周龄C57 BL/6小鼠25只和BALB/c小鼠50只,将直径2 mm的C57BL/6小鼠双眼中央角膜作为供体角膜移植到50只BALB/c小鼠右眼角膜植床上,11-0尼龙线间断缝合8针,建立小鼠角膜移植模型.将建立的40只角膜移植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术后腹腔内分别注射小鼠IL-17中和性抗体(IL-17中和性抗体组)或同型对照抗体(同型对照抗体组),并于术后不同时间点根据Plskova等的标准对受体角膜植片的炎症反应情况进行评分,≥5分为发生排斥反应.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受体植片炎性细胞的浸润;用逆转录PCR法对植片中的炎性细胞进行定量;应用ELISA法分析两组受体小鼠Th1、Th2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脾脏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同型对照抗体组相比,IL-17中和性抗体可以提高角膜植片的存活率(P<0.05).IL-17中和性抗体组受体植片中性粒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mRNA含量分别为2.22±0.10、1.64±0.04、1.32±0.10,明显低于同型对照抗体组的3.61±0.08、2.69±0.06、2.17±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同型对照抗体组受体小鼠脾脏中γ-干扰素(IFN-γ)、IL-12 p40和IL-17质量浓度分别为(741.48±10.51)、(1156.90±69.93)、(366.13 ±7.93) ng/L,明显高于IL-17中和性抗体组的(529.80±13.83)、(539.58±10.74)、(173.70±8.11)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00).结论 中和IL-17的生物学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作者:陈雪冬;赵士勇;唐先玲;葛红岩;刘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与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背景 临床上正在广泛开展各种角膜移植术以治疗圆锥角膜,其中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P)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备受关注. 目的 探讨临床研究中DLKP和穿透角膜移植术(PKP)治疗圆锥角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应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荷兰医学与文摘(EMbase)和中国知网(CNKI),对有关DLKP和PKP治疗圆锥角膜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与非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和质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采用RevMan 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纳入已发表的关于DLKP和PKP治疗圆锥角膜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11篇,样本量2950眼,其中RCT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8篇.结果显示,DLKP组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BCVA)≥0.5的眼数少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91,95% CI.0.84 ~0.99,P=0.030);两组BCVA≥1.0者差异不明显.DLKP组术后残余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度数较PKP组更偏向于近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0,95%CI:-1.43 ~0.23,P=0.150),而术后散光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权平均数(WMD)=0.21,95% CI:-0.48~0.91,P=0.550];在保护角膜内皮方面,DLKP组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多于PKP组;在移植排斥反应方面,DLKP组术后总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较PKP低(RR=0.47,95% CI:0.27 ~0.80,P=0.006),尤其是内皮型移植排斥反应,DLKP组基本不发生(RR=0.06,95% CI:0.01~ 0.31,P=0.001). 结论 PKP在术后BCVA和屈光力方面有一定优势,但DLKP术后发生内皮型排斥反应和内皮衰竭的概率低,安全性更好.因此,DLKP为治疗轻度、中度圆锥角膜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选择.

    作者:施节亮;冯一帆;郁继国;王勤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正常大鼠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的频谱特性分析

    背景 暗适应视网膜电图(ERG)的振荡电位(OPs)在多种视网膜疾病的视功能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波形的确切起源尚未完全明确.OPs波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OPs的发生和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观察正常大鼠的暗适应ERG OPs与刺激光强度和动物年龄的关系. 方法 选择出生后21、25、32、35、37、46、60及90 d的RCS-rdy+-p+大鼠各3只,采用RETI scan记录系统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OPs波记录,记录电极为环形角膜电极,参考电极为不锈钢针状电极,刺激强度分别为-20、-10、-5、0、5 dB,通过Matlab提取OPs成分,分析其频谱特性.结果 上述各种刺激强度下不同年龄组大鼠OPs的大能量振幅值对应的频率值(即主频)范围为80 ~ 120 Hz.随着刺激光强度的增加,开始出现高频(200 ~ 250 Hz)成分,对应的振幅值随着刺激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低频成分,即主频随着刺激光强度的增加其对应振幅值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刺激光强度达到O dB时,低频成分出现双峰现象.25日龄大鼠OPs主频振幅小,60日龄大鼠OPs主频振幅大;25日龄大鼠OPs主频的带宽窄,60日龄大鼠OPs主频的带宽宽.结论 大鼠ERG的OPs频域特性分析说明,刺激光强度对大鼠OPs振幅产生正向的影响,而大鼠的年龄主要影响OPs的主频分布.

    作者:戴加满;陈莹迪;李世迎;阴正勤;翁传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组织工程化角膜支架的研究进展

    近20年来,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角膜组织——组织工程化角膜的构建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组织工程化角膜的构建仍不够完善.组织工程化角膜支架是构建组织工程化角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探寻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并具有足够生物力学强度的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化角膜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就组织工程化角膜支架的发展历程进行概括总结,评价不同支架材料的优缺点,拓展理想支架材料的研发视野,为可广泛用于临床的组织工程化角膜的研制提供信息.

    作者:张凯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的作用

    背景 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在保持晶状体的透明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一些类型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且炎性因子对LECs的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但其对LECs移行的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4种炎性因子混合物对人LECs细胞系HLEB-3迁移的影响. 方法 HLEB-3细胞用含质量分数0.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进行饥饿培养,将10 μg/L的IL-1α、IL-1β、IL-6、TNF-α及这4种炎性因子的混合物分别加入培养液中作用24 h后进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于上述因子处理后即刻和24 h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用数码相机记录划痕区,在200倍显微镜下计数划痕线内移行的细胞数量.Transwell实验24 h后取出小室用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15 min,草酸铵结晶紫溶液染色2 min,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选取12:00、3:00、6:00和9:00位以及中心部位5个观察区在200倍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以评价炎性因子对LECs移行的作用.用仅含0.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进行培养的LECs作为空白对照组. 结果 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各种炎性因子作用后24 h,对照组划痕区LECs数量明显低于IL-1β作用组及TNF-α作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混合因子组划痕区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IL-1β作用组及TNF-α作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IL-1α作用组、IL-6作用组与对照组比较,划痕区细胞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0、0.098).Transwell实验显示,混合因子组作用24 h小室膜下层LECs密度大,与IL-1β作用组、TNF-α作用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且IL-1 β作用组、TNF-α作用组小室膜下层LECs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IL-1α作用组和IL-6作用组可见少量穿膜细胞的生长和迁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327). 结论 IL-1α和IL-6对LECs的移行无明显影响,IL-1β和TNF-α能够促进LECs移行,当多种炎性因子共同作用时促进LECs移行的作用强于单个细胞因子.

    作者:杜敏娟;周健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提高对睑板腺功能障碍的认识重视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性干眼的药物治疗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以睑板腺终末导管的阻塞和/或睑板腺分泌物质或量的改变为特征,导致脂质向泪膜的排出减少,引起泪液蒸发过强.睑缘和睑板腺的炎症是引起睑板腺阻塞,进而导致MGD的直接原因,可引起眼表功能的异常.MGD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与体征,其症状与干眼的症状相似,因此无诊断特异性.体征主要包括睑缘形态的变化、睑板腺分泌异常和睑板腺缺失.MGD的治疗方法包括热敷、清洁睑缘、促进睑板腺的分泌、抗菌、抗炎治疗及润滑眼表,中度、重度MGD患者可给予必要的抗炎治疗,常用的抗炎药物有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免疫抑制剂.临床医师在进行眼部疾病的检查时应重视睑板腺的功能状态,尤其在角膜屈光手术及内眼手术前更应重视MGD的筛查,以免术后引起严重的眼表并发症,有效规避医疗风险.

    作者:洪晶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首诊于眼科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一例

    患者,男,53岁,因右眼视物模糊4个月于2011年4月11日至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就诊.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眼视物模糊,伴眼红,无眼痛、畏光、流泪、恶心、呕吐、头晕、发热等不适,曾在当地医院治疗,视力较前提高,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右眼视物模糊.眼部B型超声检查示右眼玻璃体中重度混浊.临床诊断:右眼玻璃体混浊.药物治疗7d后门诊复查症状无改善.

    作者:赵晟;郑穗联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Ⅰ型Stickler综合征家系临床和基因突变研究

    背景 Stickler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主要以眼部、关节、口面部及听力损伤为特征.确定Stickler综合征的基因突变位点能够为该综合征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的 研究一个Ⅰ型Stickler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并确定致病基因突变. 方法 对一个患Ⅰ型Stickler综合征的家系进行临床研究和系谱分析.采集Stickler综合征家系中3例患者和6位表型正常者的外周血标本,采用PCR法扩增COL2A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同时检测100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外周血标本进行对照. 结果 该家系共4代11位成员,2位成员去世,其中包括1例患病者.现存的9位成员中共3例患者,调查显示该家系符合常染色显性遗传方式.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高度近视、膜型玻璃体异常及面中部扁平、短鼻、腭裂等,符合Ⅰ型Stickler综合征的临床诊断.COL2A1基因突变筛查结果显示,该家系中3例患者COL2A1基因内含子12的第一个碱基发生了单个碱基缺失(IVS12+1G del)的杂合性剪接位点突变,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证实该突变致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子,形成一种包括306个氨基酸在内的截短蛋白,导致该基因的功能异常,而家系中表型正常者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者均未发现该基因突变. 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一个Ⅰ型Stickler家系,并在该家系确定了一个新的COL2A1基因突变,这是中国首次报道Stickler综合征家系的基因突变.

    作者:李凤荣;周崎;李惠;睢瑞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一家系的线粒体分子遗传学研究

    背景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由线粒体DNA(mtDNA)遗传的可致盲眼病,了解DNA突变位点对该疾病发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分析一个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mtDNA突变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江西省鹰潭市一个LHON家系中72名母系成员进行系谱分析和突变基因筛选,对其中的11例患者、13例突变基因携带者和49名正常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按照视力损害的程度分级,视力>0.3者为正常,0.1 ~0.3者为轻度损害,<0.05 ~0.1者为中度损害,<0.02 ~ 0.05者为重度损害,<0.01者为极重度损害,分析该家系的临床特征.收集受检者周围静脉血2~4 ml进行单个核细胞分离,用改进高盐法提取mtDNA,进行PCR扩增,对突变基因位点进行DNA测序. 结果 突变基因的PCR扩增产物DNA测序结果显示72名受检的家系成员中,有24例同时具有G11778A和T14502C两个突变位点,包括11例LHON患者,其余13名为突变基因携带者,但至今尚未发病,故该家系的LHON外显率不足50%,而其他家系成员未检测到G11778A和T14502C突变位点.11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为8~ 50岁,平均为24.36岁,显著低于13例基因携带者年龄5~72岁,平均40.3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2,P=0.049). 结论 该家系成员的线粒体DNA G11778A和T14502C突变是LHON发病的主要原因,原发性mtDNA突变为LHON发病所必需,但其并非充分条件,一个有效的“二次打击”过程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田博;周和政;郑山根;张绍阳;张文强;陈云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浅层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

    193 nm氩-氟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自1995年被FDA批准用于临床以来,在浅层角膜病变的治疗中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1-2],但目前对活动性感染性角膜病变治疗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应用PTK治疗难治性浅层真菌性角膜炎,报道如下.

    作者:李良毛;赵立全;瞿玲辉;李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运用唾液腺治疗重症干眼的应用解剖

    背景 唾液腺移植或导管转位可提供持续性分泌的、生理性的泪液替代物,为重症干眼的理想治疗方法,但其相关解剖学资料较少,且一些研究中的结论尚存在争议,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改良和推广.目的 探讨三大唾液腺移植或其导管移位治疗重症干眼的解剖学基础、手术可行性及各自的优缺点,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辅助下对34侧颈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颈部标本进行解剖,观察面神经腮腺外分支与腺体的关系,三大唾液腺的形态、大小,导管的长度和外径,追寻其血供来源及分支走行、血管外径、毗邻关系等,并对眼眶周围及额面部血管进行解剖,寻找可供吻合的受区动静脉.在人体标本上模拟腮腺导管转位、下颌下腺及舌下腺游离移植手术.结果 腮腺导管位置较固定,导管长度为(4.20±1.10)cm,外径为(0.60±0.30) cm,腮腺导管转位术部分需用颊黏膜或静脉等做导管延长,术中应避免损伤面神经颊支、颧支和颞支;下颌下腺移植术,血管蒂为面血管,外径为(2.70±0.28) mm,移植血管蒂长(1.90±0.30)cm,受区血管为颞浅血管;舌下腺移植术,血管蒂为舌下血管(30侧,占88.2%)或颏下血管(4侧,占11.8%),其外径分别为(1.92±0.36)mm和(1.96±0.54) mm,移植血管蒂长分别为(2.60±1.10) cm和(3.50±0.40)cm,受区血管为颞浅血管额支,本组中3侧标本舌下腺阚如,占8.8%.结论 基于解剖学研究,三大唾液腺移植或其导管移位治疗重症干眼是可行的,并各具优势.腮腺导管转位和下颌下腺移植已应用于临床,舌下腺移植尚需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其应用价值.

    作者:肖璇;杨安怀;杨燕宁;余黎;陶圣祥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微小RNAs在眼组织的表达及其与眼科疾病的关系

    微小核糖核酸(miRNAs)是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调控RNAs,通过抑制转录或降解mRNA调控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miRNAs涉及组织分化和生长等许多重要的生物进程,显示出组织特异性和生长阶段特异性,也参与新生血管形成及很多病理进程,如肿瘤血管新生、氧化应激、免疫反应和炎症.目前,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miRNAs转录组已经建立,并可能在未来作为眼科疾病治疗的手段之一.就miRNAs在眼组织中的分布及其在眼病中的异常表达进行综述.

    作者:杨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胰高血糖素对豚鼠巩膜成纤维细胞增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背景 胰高血糖素与近视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抑制近视的发展,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研究胰高血糖素对豚鼠巩膜成纤维细胞(GSFCs)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获取出生15d的健康纯种豚鼠的巩膜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GSFCs的培养和传代,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培养的细胞中波形蛋白抗体、细胞角蛋白抗体及S-100抗体的表达.用完全随机法将培养的细胞分组,分别在不同组的培养孔中加入5、10、50、100、200 μg/L胰高血糖素培养GSFCs 24 h,不加胰高血糖素培养的为对照组.利用MTT比色法观察各质量浓度胰高血糖素作用后及50 μg/L胰高血糖素作用1、2、3、5、7dGSFCs的生长情况,酶联免疫检测仪测量波长490 nm处各孔细胞的吸光度(A490)值,并用ELISA法检测培养72h不同质量浓度胰高血糖素对GSFCs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MMP-2/TIMP-2)表达水平的影响,以酶标仪测定450 nm波长处各孔细胞的A450值. 结果 GSFCs传代培养后密度较低时呈枝状排列,密度较高时呈束状或漩涡状排列,波形蛋白抗体反应阳性.随着胰高血糖素质量浓度的增加,细胞的A490值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40,P=0.013),胰高血糖素质量浓度>10μg/L时,细胞的A490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75、6.627、16.074、12.003,P<0.05).培养孔中加入50 μg/L胰高血糖素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的A490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 =10.610,P=0.024),且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的A490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9.068,P=0.039).胰高血糖素质量浓度在5~200 μg/L时,随胰高血糖素质量浓度的增加,MMP-2含量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639,P=0.036),但TIMP-2含量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770,P=3.250).结论 胰高血糖素可促进体外培养的GSFCs的增生,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下调MMP-2在GSFCs中的表达,MMP-2/TIMP-2失衡所致.

    作者:高岩;韩明磊;牟丽丽;刘桂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植片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

    背景 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角膜移植免疫调节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关于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报道较少. 目的 探讨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 方法 采用雌性6~8周龄BALB/c小鼠及C57BL/6小鼠分别建立小鼠自体角膜移植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每组各10只,自体角膜移植术组供体和受体同为BALB/c小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组供体为C57 BL/6小鼠,受体为BALB/e小鼠.于术后1d开始临床观察角膜植片并对炎症程度进行评分,当植片评分总和≥5分或植片混浊≥2分时为发生植片排斥反应.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只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组15只,后者分别于术后6h及1、3、7、14 d对角膜植片行逆转录PCR(RT-PCR)检测植片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 (IL-4)、γ-干扰素(IFN-γ)、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 在60 d的观察期中,自体角膜移植术后小鼠角膜植片混浊评分均<2分,植片的炎症评分之和均<5分,植片存活率为100%,但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水肿、混浊,伴有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至术后24 d角膜植片排斥反应评分之和均≥5分,植片混浊评分≥2分,全部发生排斥反应,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7.80±4.66)d.RT-PCR检测结果表明,正常角膜中IL-4和IFN-γ呈阳性表达,IL-10和TNF-α表达阴性.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6h可检测到IL-4呈阳性表达,IFN-γ和IL-10表达呈强阳性,而未检测到TNF-α的表达.术后1~3d角膜植片中IL-4呈强阳性表达,IFN-γ阳性表达,TNF-α表达增强,IL-10表达逐渐消失.角膜移植术后7d,可见IL-4表达阴性,而IFN-γ、IL-10和TNF-α仍呈强阳性表达.至术后14d,角膜植片中IL-4、IFN-γ和TNF-α均未见表达,仅检测到IL-10呈阳性表达.结论 TNF-α是角膜移植术后局部参与调控的主要因子.

    作者:闫峰;石尧;蔡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再近视一例

    患者,男,22岁,因在外院行双眼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术后3年视力明显下降,于2010年5月21日至济南市明水眼科医院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3,-3.00 DS-1.25 DC×10°→0.8,眼轴长25.40 mm,中央角膜厚度(眼前节OCT检查)为543 μm.左眼裸眼视力0.25,-3.50 DS-0.50 DC×180°→0.8,眼轴长25.41 mm,中央角膜厚度(眼前节OCT检查)为545 μm.裂隙灯检查:双眼角膜中周部可见12条放射状、线状瘢痕,角膜中央透明区约3 mm.经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检查排除圆锥角膜.诊断:双眼RK术后屈光回退.采用IntraLase F60飞秒激光制瓣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usis,LASIK)进行治疗,术中飞秒激光参数设定:瓣厚为130μm,瓣直径为8.5 mm,能量为0.7 μJ,瓣蒂位于上方,边切角为70°.飞秒激光制瓣过程顺利.掀瓣较困难,首先将透明区钝性分离,然后将掀瓣器置于原RK放射状切痕中心,使得瘢痕两侧受力一致,由内向外分离,余类推.

    作者:雷玉琳;郑秀云;党光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