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品标准制定应遵循何种准则

梁秋蓉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 标准制定, 企业产品, 市场准入制度, 相关指标, 工作经验, 产品标准, 操作
摘要:随着食品质量与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全面实施,各企业产品所执行的标准也进入了审查中.实际操作中,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审查经常出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首先是产品归类的问题,产品所归属的类别不同,其要求就会大相径庭;其次是对于产品相关指标的要求应以什么为准绳,意见不一.在此,笔者就自身的工作经验谈些看法.
食品安全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茶叶中农残检测改良方法

    食品农残检测中,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微萃取,在线HPLC萃取等先进的样品提取手段和气质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等高级的检测手段不断涌现,使农残检测取得了越来越理想的效果,但由于这些方法需要昂贵的设备和特殊的仪器,不适合基层实验室的基本检测.

    作者:王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市场需求VS科技支撑

    从食品安全的管理过程来看,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科学技术包括了风险评估技术,检验检测技术,溯源技术,预警技术,全程控制技术等;而从整个食品产业链来看,分析化学技术,毒理学评价技术,微生物分析技术、食品卫生检验技术,同位素技术、信息学技术,质量控制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都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科技支撑.

    作者:夏强;马永娇;房慧;闫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压榨制油法与黄曲霉素去除技术

    压榨法作历史悠久的制油方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实际生产中企业会根据不同需要选择浸出法和压榨法制油,压榨法既可在生产风味油脂时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浸出法补充和辅助,有效提高出油效率,完善制油工艺.

    作者: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食用植物油生产的质量安全因素分析

    油脂生产企业要确保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不能仅依靠终端检验,还必须加强生产管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要渗透到生产过程中实行全程监控.分析每一个生产过程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以利于生产过程的控制和改进,生产出更好的产品.

    作者:白新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验室安全与防护

    从2002年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推广实施以来,已有28大类525种以上食品纳入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特别是到2007年底按国务院要求全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OO%通过OS认证,标志着我国几十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已基本上全部建立了出厂检验实验室.

    作者:刘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机遇VS挑战

    回首2007年,食品行业经历了很多,细数国内外食品安全大事,从中美水产品之争到大白兔奶糖在菲律宾遭禁,再到国外媒体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炒作,这些无不给中国的食品企业造成极大的打击和影响.面对国内外对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的怀疑,中国政府在两个月内实施了六项举措,一方面为中国的食品企业正名,一方面净化中国的食品市场.典型的举措就是发布了<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和开展为期4个月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作者:《食品安全导刊》编辑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丹麦玉桂面包的制作工艺及质量控制

    面包是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与酵母和其他辅料一起加水调制成面团,再经发酵、整形,烘烤等工序加工制成的焙烤食品.面包以其营养丰富,组织蓬松,易于消化,食用方便等特点成为大众化的酵母焙烤食品.本文简要介绍了丹麦玉桂面包的生产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和质量鉴别方法,供面包生产企业的质量控制人员参考.

    作者:李志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食用油脂的转基因检测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除卫生标准中的酸值,过氧化值,羰基值和黄曲霉毒素外,人们对食用油脂的检验需求已逐渐扩展到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当转基因食品成为又一食品安全话题之后,如何鉴别食用油脂是否为转基因食品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提供了一种食用油成品的转基因检测方法.供业内人士参考.

    作者:赵磊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食品追溯战略实施中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遭质疑,不仅影响了百姓的生活,破坏了市场的竞争秩序和正常运行,而且导致部分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贸易禁运和自动扣留,使我国进出口贸易深受影响.因此,加快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建立企业、消费者、政府都受益的食品追溯与监管的长效机制显得非常必要.而如何才能在长效机制的建设过程中使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都乐于参与,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作者:刘运富;赵莹;钱恒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智能自动化检测技术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在线100%智能自动化检测技术可以实现未经检验合格食品无法进入市场流通,从而满足食品工业对检测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业界出现了视觉检测和自动化控制两大核心技术,先进的工业检测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设备供应商也运应而生.

    作者:启科(上海)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果脯色泽不均的质控措施探讨

    蜜饯加工在我国果蔬加工行业中发展相对落后,加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卫生条件差,产季明显,人员素质偏低,技术缺乏.为了适应国内外对食品安全和人身健康日益重视的趋势,在国外超市的要求下,一种健康型猕猴桃果脯产品成功问市,这种产品低糖,低酸,不含任何防腐剂和化学添加剂.

    作者:黄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浅谈油脂品质管理及精炼控制

    经压榨或浸出方式得到的初榨油含有大量的杂质、水分、磷脂及游离脂肪酸,其质量及卫生指标达不到国家食用油的标准,故不可直接食用,只能作为油脂深加工的原料.大多数油脂是要通过精炼处理后才能获得可以达到符合国家质量及卫生标准的食用油.

    作者:吴晓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鲜乳常规指标的检测技术

    要更好的提高乳品质量,从源头抓起是根本,也是有效的方法.鲜乳检测涉及的内容较多,以牛乳为例,牛乳的检测主要指标有感官、脂肪、蛋白质、抗生素、酸、温度、密度、酒精试验、掺假项目(掺淀粉、掺尿素、掺碱等)、微生、冰点等.

    作者:吴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鸭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毛污控制

    在全国养禽业中,鸭加工企业占了很大比例,而在鸭产品加工过程中,毛污控制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鸭毛不像鸡毛那样容易褪去,鸭子日龄越长,鸭毛越难褪除.以白条鸭为例,其主要检查指标为毛净度、血冰、色泽、计量、失水率等.一般而言鸭头、鸭颈、鸭翅等副产品毛污一直是难以控制的质量问题.笔者就以白条鸭加工为例,浅析-下鸭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毛污控制.

    作者:李素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弄清概念,再谈食品安全及相关问题——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魏益民

    如今,提到食品安全,没有人会觉得陌生,但食品安全到底是怎么回事,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又有哪些,或许能讲清楚的人并不多,为了让更多的人对食品安全有正确的认识,我们专程拜访了长期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的魏益民教授,于是有了这样一次对话.

    作者:闫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推广应用ERP,提升食品企业产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访中华网软件中国区总裁、全球研发副总裁余翔

    众所周知,ERP(Enterprise P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由MRPII(制造资源计划)发展而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Gartner Group Inc.在当时流行的工业企业管理软件MRPII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估MRPII的内容和效果的软件包,这些软件包被称之为ERPo ERP管理思想在主要体现供应链管理(SCM)思想的同时,还吸纳了准时生产(JIT)、精益生产、并行工程、敏捷制造等先进的管理思想.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食品企业应用ERP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综合竞争力的热情.但是,ERP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并不顺利,原因何在?ERP对于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有何作用?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专注于食品企业ERP系统应用的中华网软件中国区总裁、全球研发副总裁余翔.

    作者:马永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自动学习型Rapid 5000金属检测器

    近两年,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产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在添加剂的生产过程中,常会因研磨等设备的磨损,人工的疏忽等原因造成金属杂质混入产品中,给添加剂的安全性带来危害,同时,对生产商的信誉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企业常采用金属检测设备来对产品进行检测,以提高产品纯度,保证产品质量.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纯净的添加剂才能从源头保证终成品的安全性.

    作者:李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食品行业实施工序能力控制的前期考虑

    目前,很多食品企业的领导者仍认为提高产品质量,势必引起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影响到企业效益.这种担心确实有-定的道理,但事实上,一些管理技术和手段完全可以,做到在不增加产品成本的基础上,即可提高产品质量.

    作者:徐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超静音拍击式均质器实现高效安全均质

    均质器是实验室微生物检测时经常要用到的前处理仪器,通过均质作用,使样品混合均匀,并达到良好的一致性.均质器一般分为拍击式均质器和旋刀式均质器两种,前者较多应用于微生物样品均质,而后者多用于理化指标检测时的均质.

    作者:法国AES Chemunex公司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体系建设VS企业提升

    2007年,中国除实施了很多有效的监管举措外,还在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其中包括了标准体系的修订,认证体系的深化,法律体系的完善等.标准体系我国现行食品相关标准体系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标准构成,虽然其中涵盖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标准,但许多标准都表现出一方面缺乏统一性,交叉,重复现象较多,另一方面又有很多领域存在空白的矛盾;同时,一些标准标龄过长,时效性不强,缺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作者:夏强;马永娇;房慧;闫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食品安全导刊杂志

食品安全导刊杂志

主管:中国商业联合会

主办:商业科技质量中心 北京肉类食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