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中期合并表层剥脱性食管炎一例

吴海华;杨新宇;李贤慧;杜箐

关键词:妊娠中期, 表层, 剥脱性, 胸骨后疼痛, 膜状物, 胎心监测, 食管入口, 胃镜检查, 食管黏膜, 急诊, 血红蛋白, 胃内容物, 呕吐, 咖啡, 进食, 患者, 充血, 全过程, 可移动, 急性病
摘要:患者女,26岁,因胸骨后疼痛不适2 h伴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来我院急诊.患者2 h前进食较大鸡肉块时出现吞咽受阻感,随后出现胸骨后疼痛不适,停止进食后不适感持续,约2 h后呕吐咖啡样物1次,量约200 ml,内含新鲜血块.急诊查体:孕30周,急性病容,生命征正常,心肺未见异常.化验血红蛋白102 g/L.请妇产科会诊,B超检查胎儿无异常,持续胎心监测.表麻下行急诊胃镜检查示(图1~3):食管入口黏膜充血潮红,距门齿约17 cm开始食管左侧壁见大片白色膜状物附着,延续至距门齿约30 cm,以活检钳钳夹,质软,可移动,上缘与周围食管黏膜相连,移开白色膜状物见底部组织潮红糜烂,表面有少量新鲜渗血,食管其余部分黏膜充血潮红,钳取膜状物3块送病理.检查全过程胎心监测无明显异常,检查顺利.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心理指导在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肠癌、肠道息肉的患病率不断升高.肠镜检查因可以直接观察病变的部位和范围,还可以对可疑病变进行病理取材以明确其性质,并可以进行内镜下多种微创治疗,成为诊治下消化道疾病好的手段.常规的肠镜检查常因患者紧张、恐惧、肠道牵拉而引起肠痉挛、腹痛、腹胀等不适,使部分患者惧怕并拒绝此类检查.另外,在检查过程中由于患者不适难以配合医生完成检查,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病灶.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我院通过心理指导方式以减轻肠镜检查的恐惧与不适,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冒雨虹;许春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内镜治疗胆总管下段相对狭窄合并胆总管结石15例

    胆总管可分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及十二指肠壁内段.胰腺段胆总管有2/3在人体中是在胰腺头部的组织中贯穿通过,另1/3则在胰头部后面的沟内下行[1].贯穿胰腺头部的胆总管往往比十二指肠上后段的胆总管稍细;如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引起中上段胆总管扩张,则胰腺段胆总管显得更为狭窄,这种胆总管下段狭窄是一种生理性狭窄,有别于炎症引起的良性狭窄.存在胆总管下段相对狭窄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有时结石并不巨大,但较难取出,临床上也鲜有报道对此总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十年15例胆总管下段相对狭窄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ERCP诊治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周建波;宋奇峰;吴伟萍;邵彩儿;张俊;周哲波;戚素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小肠胶囊内镜检查中胶囊滞留的临床现状

    胶囊内镜是一种安全的检查手段,并发症比较少,其主要的并发症是胶囊滞留和滞留引起的小肠梗阻或穿孔以及误入气道等,现就胶囊内镜滞留相关问题作一综述.一、胶囊内镜滞留的定义2005年国际胶囊内镜会议对胶囊内镜滞留定义为吞服后2周内未排出体外,其发生率为0.75%~1.0%[1].胶囊滞留时间长者达2.5 年[2].尽管胶囊内镜滞留发生的风险较低,但其后果较为严重,必要时需外科手术或内镜取出,因此胶囊内镜滞留的并发症受到广泛的重视.

    作者:赵娅敏;刘锦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胆道镜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残余脓肿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在胰腺炎残余脓肿的治疗上, 各家说法不一:有的倾向外科手术引流,有的主张采用非手术治疗.近年来我们采取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结合胆道镜清除残余脓肿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堃;张炳印;汤礼军;汪涛;任早亮;庞勇;李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超声内镜下胃间质瘤特征与病理诊断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侵袭危险性的胃间质瘤的内镜超声特征,探讨内镜超声检查在胃间质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Fletcher推荐的胃肠间质瘤生物学行为评价标准进行分组,将其内镜超声特点进行归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胃间质瘤大径平均为6.7 cm.侵袭危险性高的组其回声不均、肿瘤巨大、外形不规则、溃疡形成特点常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内镜超声表现中大小、形态、回声、有无溃疡4个特征对胃间质瘤进行治疗前综合评价,有利于指导胃间质瘤的进一步治疗.

    作者:郎翠翠;李玉红;董新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后食管巨大溃疡一例

    患者男,51岁,2005年12月主因腹胀2个月来院就诊,以腹水原因待查收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内镜检查示:食管距门齿30 cm始可见4条迂曲呈蚯蚓状灰蓝色曲张静脉,下段明显增粗呈串珠状,有交通支形成,未见红色征,胃底未见明显曲张静脉.镜检诊断为食管静脉曲张,F2 CB Lm RC(-)(图1).此次入院因患者无出血史,预防性硬化治疗不能明显减少首次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患者本人及家属也未迫切要求预防治疗,故未行内镜下治疗.

    作者:汪嵘;陈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双镜联合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对比研究

    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取石术(OCHTD),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ndoscopic sphineterotomy combined with laparo-seopie eholeeystectomy,EST+LC)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aparoseopie eholecysteetomy and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能同时解决胆囊和胆总管梗阻的情况.

    作者:徐宏伟;吴坚芳;陆喜荣;王云峰;徐进康;郭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内镜下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124例

    恶性胆道梗阻是指由肝门部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壶腹癌、胰头癌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压迫胆道以及肝癌、胆管癌癌栓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它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导致肝脏功能迅速恶化[1].经十二指肠镜胆管引流术是胆管梗阻的重要治疗手段,外引流即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内引流包括内镜下塑料胆道支架引流(ERBD)和金属支架内引流术(EMBE).我们于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间经十二指肠镜行胆道内支架置入术124例,姑息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陈永忠;王红建;冯百岁;程鹏;李建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125I粒子食管支架在晚期食管癌治疗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125I粒子食管支架对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而评价其疗效.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对37例接受125I粒子食管支架治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进行随访研究,详细记录患者的生存期,并使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量表标准问卷(QLQ-C30)和食管癌专用量表(QLQ-OES18)评价食管支架植入前、植入后1周、植入后3个月时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观察时点间的差异.结果 37例患者的3个月生存率为94.6%(35/37),半年生存率为51.4%(19/37).食管支架植入后1周较支架植入前,QLQ-C30量表中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体健康状况、疲倦、疼痛、经济困难得分及QLQ-OES18量表中疼痛得分明显升高(P<0.05),QLQ-C30量表中恶心呕吐得分及QLQ-OES18量表中吞咽功能、进食不适、咽口水困难、吞咽梗阻得分明显降低(P<0.05),两量表中其他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支架植入后3个月较支架植入前,QLQ-C30量表中经济困难得分仍明显升高(P<0.05),QLQ-C30量表中恶心呕吐得分及QLQ-OES18量表中吞咽功能、进食不适、咽口水困难、吞咽梗阻得分仍明显降低(P<0.05),两量表中其他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支架植入后1周,QLQ-C30量表中经济困难得分及QLQ-OES18量表中吞咽功能、吞咽梗阻得分升高(P<0.05),QLQ-C30量表中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疲倦得分及QLQ-OES18量表中疼痛得分明显降低(P<0.05),两量表中其他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I粒子结合食管支架能够有效延长食管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彩丽;刘岳;孙泽群;董媛;刘勇;刘颖;王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家猪模型中胆胰管循序插管培训在ERCP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家猪模型中胆胰管循序插管培训在ERCP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名学员先接受胆管插管培训,培训次数在5~10次不等,由ERCP操作专家评估培训结果,评估结果合格后进入胰管插管阶段的培训.所有培训结果,由操作专家采用3分法进行评价,1分为较差,2分为尚可,3分为优秀,评价内容包括成功插镜至十二指肠乳头平面并取直镜身的时间、培训前后单个患者的总操作时间、操作技巧评分,培训结束后收集学员的反馈信息.结果 5名学员均成功完成胆胰管循序插管培训.培训前平均插镜时间为(5.2±1.5)min,培训后明显缩短为(2.5±0.7)min(P<0.05);培训前平均操作技巧为(1.3±0.5)分,培训后增加为(2.7±0.5)分,操作技巧较培训前有了显著提高(P<0.05).培训结束后学员对教学的印象深刻,认为教学的实践操作性较强,通过反复地模拟训练,克服了恐慌心理,增加了今后临床操作时的信心,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操作流程,提高了临床操作技能.结论 胆胰管循序插管培训方法,可在不增加培训成本的前提下,先后完成胆胰管的插管培训,增加了操作次数和操作难度,可以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作者:刘岩;李兆申;邹多武;吴仁培;刘枫;王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外套管辅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外套管辅助内镜直视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经内镜检查和病理证实为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并伴有局部症状的患者53例进行内镜治疗,将外套管套在内镜外,随内镜一起插入患者食管内,将内镜退至外套管内,边退外套管边观察,见外套管头部刚好退至病变部位口侧,固定外套管,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53例患者采用一次性切除者45例,2次切除者5例,3次切除者3例.平均每例所需时间为6.5 min(4.5~7.5 min),内镜下完全切除率达100%.术后3个月随访时43例症状消失,占81.1%; 6个月随访时45例症状消失,占85%.内镜及活检病理均未见复发.无食管狭窄、穿孔及心肺意外等并发症.结论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合并局部症状者,采用外套管辅助固定内镜直视下黏膜切除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的特点.

    作者:李之印;李兆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金属夹腔内闭合人造肠穿孔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内镜下金属夹腔内夹闭行肠穿孔修补术的安全行和可行性.方法 对4头巴马小型猪进行长约2 cm的肠全层穿孔造模.1头未行修补术,作对照;其余3头采用三爪和二爪金属夹各2枚闭合,其中1头在金属夹闭合创口后表面注射纤维蛋白胶.4头均在术后第14天处死,行大体标本观察、亚甲蓝渗漏试验、腹腔液细菌培养和病理学检查.术后2周内观测和记录4头猪的体温、白细胞等一般情况变化,并行分类比较.结果 4头猪均成功完成了肠穿孔造模术.3头猪内镜下肠穿孔修补术均获成功,术后2周内体温、血白细胞计数均较对照猪明显降低或减少(P<0.05),一般情况更好.解剖后大体标本显示,对照猪肠创口未完全闭合,周围有多处粘连,病理示全层缺损;2头行金属夹闭合术的猪,肠创口完全闭合,病理示基本修复,腹腔内未见明显粘连现象;1头行金属夹联合注射纤维蛋白胶的猪,肠创口周围有多处粘连,病理示不完全修复.结论 内镜下对直径2 cm大小的肠穿孔行金属夹闭合的方法安全可行,可有效修复创口,但联合使用纤维蛋白胶对闭合创口是否具有优势尚需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作者:袁庆丰;张啸;张筱凤;吕文;杨建锋;周益峰;范震;徐鸿;蒋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心得安单纯或联合使用在二级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中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单纯心得安、套扎+心得安、硬化剂+心得安二级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探寻心得安二级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佳组合.方法 78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6例,止血后分别给予心得安(心得安组)、套扎+心得安(套扎组)、硬化剂+心得安(硬化剂组),比较各组12个月内再出血率、死亡率,以及各组门脉高压性胃病、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食管曲张静脉复发率.结果 12个月内再出血率套扎组为30.77%,明显低于心得安组(53.85%)及硬化组(42.31%)(P均<0.05);套扎组和心得安组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相似,都明显低于硬化组(P均<0.05);而食管静脉曲张再发率高于硬化组(P<0.05).结论 在应用心得安的基础上进行套扎治疗可能是目前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有效的二级预防方法.

    作者:程文芳;凌亭生;施瑞华;陈晓星;丁静;陈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ERCP术中确定的肝吸虫病变一例

    患者女,41岁.患者于2010年8月20日行腹腔镜下右侧卵巢囊肿剥除术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中因损伤变异副肝管,转开腹行副右肝管修补+取石+T管引流术.术中探查肝总管时见多发黑色小片状物流出,疑为结石;剖开胆囊见内有许多米粒大小息肉,胆囊黏膜无局限性隆起.病理结果:慢性胆囊炎合并多发性胆固醇性息肉.9月3日出院.出院后时感腹部不适, 9月17日超声检查肝、胆、胰腺、脾脏未见异常, 10月14日拔除T管.1周后腹痛有所加剧,并于11月9日第2次入院.住院后血、尿、便常规正常,B超、CT查肝胆胰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苏鲁;陈正义;吕静;云小余;文丹;许保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内镜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胰管多发结石一例

    胰管结石是慢性胰腺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可以引起慢性腹痛,甚至急性胰腺炎的反复发作,针对胰管结石治疗的目标是彻底取净结石,解除胰管梗阻,保持胰液引流的通畅[1].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胰管多发结石简便有效,现报道我院内镜联合ESWL治疗胰管多发结石一例.

    作者:赵淑磊;李鹏;于中麟;张澍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慢性结肠粪性穿孔一例

    患者男,82岁,因左下腹痛、腹胀1个月入院.呈持续胀痛,无放射,不伴畏寒、发热、腹泻、便血,无恶心、呕吐、呕血、黑便,长期便秘.查体:腹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痛,肝浊音界存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正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04×109/L,中性粒细胞0.86,血红蛋白118 g/L,血小板计数174×109/L.大便常规:白细胞(+ +),红细胞(+ +).肠镜检查:乙状结肠距肛门约19 cm处见一孔洞,直径约3 cm,洞底部为盲端,中央呈圆形黏膜缺损,直径约1 cm,代以黄色脂肪组织显露,周边广泛充血、糜烂.遂终止检查.术毕患者腹痛加剧,呈弥漫性,伴肌紧张、反跳痛,以左下腹明显.

    作者:蒋志凌;邓桂英;付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43例胃肠道类癌特征分析

    类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低度恶性的少见神经内分泌肿瘤,约74%发生于消化道,占消化道肿瘤的0.4%~1.8%.正确认识消化道类癌的临床特征、内镜及超声内镜特点,对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总结了5年来我院确诊的胃肠道类癌共43例,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一、对象与方法2005年5月至2010年11月本院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确诊的43例胃肠道类癌患者,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54.07岁.回顾性分析这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和超声内镜表现、治疗方法及随访患者预后.

    作者:贺奇彬;张晓琦;吕瑛;李运红;徐肇敏;邹晓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麻醉方法比较

    目的 比较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中2种静脉麻醉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40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0例.Ⅰ组为咪唑安定+异丙酚,Ⅱ组为咪唑安定+依托咪酯.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麻醉效果、清醒时间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2种麻醉方式均能满足内镜治疗的需要.Ⅰ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较检查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Ⅱ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相对平稳,与检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Ⅰ组比较部分观察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氧饱合度均在正常范围,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患者肌震颤或阵挛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心动过缓及低血压发生率低于Ⅰ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少数患者术后有疼痛、恶心及头晕等不适,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异丙酚和依托咪酯麻醉均能满足消化内镜治疗的要求,使用依托咪酯麻醉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作者:王海燕;刘晓艳;孙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纵轴超声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

    我院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采用纵轴超声诊断后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25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25例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 25~70岁,平均47.5岁.因腹胀、腹痛、反酸等上消化道消化道症状而行胃镜检查,检查时发现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病变部位位于食管上段2例,中段9例,下段14例.

    作者:何洁;方慧祺;邓燕;段明科;杨伟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部巨大锯齿状腺瘤一例

    患者男,48岁.因剑突下腹痛伴酒后加重3个月而行胃镜检查,发现在胃窦部小弯侧近幽门管口一半环形条带状黏膜微隆起病变,表面见不规则糜烂,质地软,胃窦壁扩张及蠕动良好(图1).局部多块活检病理显示为锯齿状腺瘤样组织特征.常规抑酸护胃治疗10 d后入院准备行内镜下治疗.术前胃镜复查显示原病灶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但是表面不规则糜烂无改善.在异丙酚静脉麻醉条件下实施内镜下胃窦部病变的黏膜下剥离术,通过病变周围黏膜标记、黏膜下注射、黏膜环形切开、黏膜下层剥离步骤,顺利一次性完整将病灶全部切除(图2~7).

    作者:刘明;施华秀;蔡宝英;杨柳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