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套管辅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中的价值探讨

李之印;李兆申

关键词:外套管,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 内镜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外套管辅助内镜直视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经内镜检查和病理证实为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并伴有局部症状的患者53例进行内镜治疗,将外套管套在内镜外,随内镜一起插入患者食管内,将内镜退至外套管内,边退外套管边观察,见外套管头部刚好退至病变部位口侧,固定外套管,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53例患者采用一次性切除者45例,2次切除者5例,3次切除者3例.平均每例所需时间为6.5 min(4.5~7.5 min),内镜下完全切除率达100%.术后3个月随访时43例症状消失,占81.1%; 6个月随访时45例症状消失,占85%.内镜及活检病理均未见复发.无食管狭窄、穿孔及心肺意外等并发症.结论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合并局部症状者,采用外套管辅助固定内镜直视下黏膜切除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的特点.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部巨大锯齿状腺瘤一例

    患者男,48岁.因剑突下腹痛伴酒后加重3个月而行胃镜检查,发现在胃窦部小弯侧近幽门管口一半环形条带状黏膜微隆起病变,表面见不规则糜烂,质地软,胃窦壁扩张及蠕动良好(图1).局部多块活检病理显示为锯齿状腺瘤样组织特征.常规抑酸护胃治疗10 d后入院准备行内镜下治疗.术前胃镜复查显示原病灶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但是表面不规则糜烂无改善.在异丙酚静脉麻醉条件下实施内镜下胃窦部病变的黏膜下剥离术,通过病变周围黏膜标记、黏膜下注射、黏膜环形切开、黏膜下层剥离步骤,顺利一次性完整将病灶全部切除(图2~7).

    作者:刘明;施华秀;蔡宝英;杨柳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后食管巨大溃疡一例

    患者男,51岁,2005年12月主因腹胀2个月来院就诊,以腹水原因待查收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内镜检查示:食管距门齿30 cm始可见4条迂曲呈蚯蚓状灰蓝色曲张静脉,下段明显增粗呈串珠状,有交通支形成,未见红色征,胃底未见明显曲张静脉.镜检诊断为食管静脉曲张,F2 CB Lm RC(-)(图1).此次入院因患者无出血史,预防性硬化治疗不能明显减少首次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患者本人及家属也未迫切要求预防治疗,故未行内镜下治疗.

    作者:汪嵘;陈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ERCP术中确定的肝吸虫病变一例

    患者女,41岁.患者于2010年8月20日行腹腔镜下右侧卵巢囊肿剥除术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中因损伤变异副肝管,转开腹行副右肝管修补+取石+T管引流术.术中探查肝总管时见多发黑色小片状物流出,疑为结石;剖开胆囊见内有许多米粒大小息肉,胆囊黏膜无局限性隆起.病理结果:慢性胆囊炎合并多发性胆固醇性息肉.9月3日出院.出院后时感腹部不适, 9月17日超声检查肝、胆、胰腺、脾脏未见异常, 10月14日拔除T管.1周后腹痛有所加剧,并于11月9日第2次入院.住院后血、尿、便常规正常,B超、CT查肝胆胰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苏鲁;陈正义;吕静;云小余;文丹;许保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诊断慢性胃炎胃黏膜改变的临床价值

    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及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等作为消化内镜的新技术,优势在于在图像增强的情况下有助于早期病变的发现,根据黏膜的变化可以更加有选择性地进行取材活检,以提高标本的阳性率,同时在近距离放大模式下观察,区分黏膜微细形态和毛细血管的形态有助于早期判断病变性质.本研究回顾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因上腹部不适症状就诊而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NBI-ME在诊断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病变中的作用.

    作者:郑丰平;陶力;林显艺;郭云蔚;文卓夫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联合D-二聚体判断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研究

    传统的Child-Turcotte-Pugh(CTP)肝功能分级在临床应用已有数十年历史,但因其采用的大部分指标受主观影响大且较笼统而受到质疑.近年来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肝硬化失代偿期尤其是终末期肝病病情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但MELD没有将晚期并发症列入考虑[1-4],而临床上终末期肝病的转归往往与并发症有关.临床实践证明MELD需要不断完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首次出血后2年内再出血的发生率约80%,每次出血的病死率约20%[5].因此,用MELD评分判断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是不合理的.我们的研究探讨MELD联合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

    作者:米海燕;赵建妹;孙克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家猪模型中胆胰管循序插管培训在ERCP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家猪模型中胆胰管循序插管培训在ERCP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名学员先接受胆管插管培训,培训次数在5~10次不等,由ERCP操作专家评估培训结果,评估结果合格后进入胰管插管阶段的培训.所有培训结果,由操作专家采用3分法进行评价,1分为较差,2分为尚可,3分为优秀,评价内容包括成功插镜至十二指肠乳头平面并取直镜身的时间、培训前后单个患者的总操作时间、操作技巧评分,培训结束后收集学员的反馈信息.结果 5名学员均成功完成胆胰管循序插管培训.培训前平均插镜时间为(5.2±1.5)min,培训后明显缩短为(2.5±0.7)min(P<0.05);培训前平均操作技巧为(1.3±0.5)分,培训后增加为(2.7±0.5)分,操作技巧较培训前有了显著提高(P<0.05).培训结束后学员对教学的印象深刻,认为教学的实践操作性较强,通过反复地模拟训练,克服了恐慌心理,增加了今后临床操作时的信心,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操作流程,提高了临床操作技能.结论 胆胰管循序插管培训方法,可在不增加培训成本的前提下,先后完成胆胰管的插管培训,增加了操作次数和操作难度,可以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作者:刘岩;李兆申;邹多武;吴仁培;刘枫;王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胆道镜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残余脓肿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在胰腺炎残余脓肿的治疗上, 各家说法不一:有的倾向外科手术引流,有的主张采用非手术治疗.近年来我们采取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结合胆道镜清除残余脓肿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堃;张炳印;汤礼军;汪涛;任早亮;庞勇;李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小肠胶囊内镜检查中胶囊滞留的临床现状

    胶囊内镜是一种安全的检查手段,并发症比较少,其主要的并发症是胶囊滞留和滞留引起的小肠梗阻或穿孔以及误入气道等,现就胶囊内镜滞留相关问题作一综述.一、胶囊内镜滞留的定义2005年国际胶囊内镜会议对胶囊内镜滞留定义为吞服后2周内未排出体外,其发生率为0.75%~1.0%[1].胶囊滞留时间长者达2.5 年[2].尽管胶囊内镜滞留发生的风险较低,但其后果较为严重,必要时需外科手术或内镜取出,因此胶囊内镜滞留的并发症受到广泛的重视.

    作者:赵娅敏;刘锦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浅表扩散型早期胃癌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的诊断及微创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早期胃癌黏膜的很多微细特征逐渐被认知.一种特殊类型的早期胃癌,浅表扩散型早期胃癌(superficial spreading type early gastric cancer,SSC)引起了临床医师的注意,其显著的特征是病变大范围的浅表扩散浸润,但浸润深度并不平行,癌组织在侵及黏膜下层以前向侧方扩延能力强.我们对SSC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寰;刘海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慢性结肠粪性穿孔一例

    患者男,82岁,因左下腹痛、腹胀1个月入院.呈持续胀痛,无放射,不伴畏寒、发热、腹泻、便血,无恶心、呕吐、呕血、黑便,长期便秘.查体:腹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痛,肝浊音界存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正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04×109/L,中性粒细胞0.86,血红蛋白118 g/L,血小板计数174×109/L.大便常规:白细胞(+ +),红细胞(+ +).肠镜检查:乙状结肠距肛门约19 cm处见一孔洞,直径约3 cm,洞底部为盲端,中央呈圆形黏膜缺损,直径约1 cm,代以黄色脂肪组织显露,周边广泛充血、糜烂.遂终止检查.术毕患者腹痛加剧,呈弥漫性,伴肌紧张、反跳痛,以左下腹明显.

    作者:蒋志凌;邓桂英;付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内镜治疗胆总管下段相对狭窄合并胆总管结石15例

    胆总管可分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及十二指肠壁内段.胰腺段胆总管有2/3在人体中是在胰腺头部的组织中贯穿通过,另1/3则在胰头部后面的沟内下行[1].贯穿胰腺头部的胆总管往往比十二指肠上后段的胆总管稍细;如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引起中上段胆总管扩张,则胰腺段胆总管显得更为狭窄,这种胆总管下段狭窄是一种生理性狭窄,有别于炎症引起的良性狭窄.存在胆总管下段相对狭窄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有时结石并不巨大,但较难取出,临床上也鲜有报道对此总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十年15例胆总管下段相对狭窄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ERCP诊治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周建波;宋奇峰;吴伟萍;邵彩儿;张俊;周哲波;戚素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胃石切割碎石器治疗胃内巨大柿石症18例

    闽浙边界盛产柿子,是胃柿石症的高发区.我院消化内科每年接诊不少胃石症患者,依据<消化内镜学>将胃石长径≥4 cm者界定为胃内巨大结石,较小的胃石症内镜下碎石较容易,巨大柿石内镜下碎石难度大.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5月采用内镜下胃石切割碎石器治疗胃内巨大柿石症1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以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125I粒子食管支架在晚期食管癌治疗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125I粒子食管支架对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而评价其疗效.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对37例接受125I粒子食管支架治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进行随访研究,详细记录患者的生存期,并使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量表标准问卷(QLQ-C30)和食管癌专用量表(QLQ-OES18)评价食管支架植入前、植入后1周、植入后3个月时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观察时点间的差异.结果 37例患者的3个月生存率为94.6%(35/37),半年生存率为51.4%(19/37).食管支架植入后1周较支架植入前,QLQ-C30量表中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体健康状况、疲倦、疼痛、经济困难得分及QLQ-OES18量表中疼痛得分明显升高(P<0.05),QLQ-C30量表中恶心呕吐得分及QLQ-OES18量表中吞咽功能、进食不适、咽口水困难、吞咽梗阻得分明显降低(P<0.05),两量表中其他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支架植入后3个月较支架植入前,QLQ-C30量表中经济困难得分仍明显升高(P<0.05),QLQ-C30量表中恶心呕吐得分及QLQ-OES18量表中吞咽功能、进食不适、咽口水困难、吞咽梗阻得分仍明显降低(P<0.05),两量表中其他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支架植入后1周,QLQ-C30量表中经济困难得分及QLQ-OES18量表中吞咽功能、吞咽梗阻得分升高(P<0.05),QLQ-C30量表中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疲倦得分及QLQ-OES18量表中疼痛得分明显降低(P<0.05),两量表中其他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I粒子结合食管支架能够有效延长食管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彩丽;刘岳;孙泽群;董媛;刘勇;刘颖;王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外套管辅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外套管辅助内镜直视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经内镜检查和病理证实为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并伴有局部症状的患者53例进行内镜治疗,将外套管套在内镜外,随内镜一起插入患者食管内,将内镜退至外套管内,边退外套管边观察,见外套管头部刚好退至病变部位口侧,固定外套管,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53例患者采用一次性切除者45例,2次切除者5例,3次切除者3例.平均每例所需时间为6.5 min(4.5~7.5 min),内镜下完全切除率达100%.术后3个月随访时43例症状消失,占81.1%; 6个月随访时45例症状消失,占85%.内镜及活检病理均未见复发.无食管狭窄、穿孔及心肺意外等并发症.结论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合并局部症状者,采用外套管辅助固定内镜直视下黏膜切除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的特点.

    作者:李之印;李兆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心得安单纯或联合使用在二级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中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单纯心得安、套扎+心得安、硬化剂+心得安二级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探寻心得安二级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佳组合.方法 78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6例,止血后分别给予心得安(心得安组)、套扎+心得安(套扎组)、硬化剂+心得安(硬化剂组),比较各组12个月内再出血率、死亡率,以及各组门脉高压性胃病、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食管曲张静脉复发率.结果 12个月内再出血率套扎组为30.77%,明显低于心得安组(53.85%)及硬化组(42.31%)(P均<0.05);套扎组和心得安组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相似,都明显低于硬化组(P均<0.05);而食管静脉曲张再发率高于硬化组(P<0.05).结论 在应用心得安的基础上进行套扎治疗可能是目前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有效的二级预防方法.

    作者:程文芳;凌亭生;施瑞华;陈晓星;丁静;陈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胆总管结石内镜治疗与开腹手术的临床对比观察

    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内镜手术和开腹手术都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其疗效、安全性以及性价比哪个更高?我们为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2001年3月至2007年3月,我院共收治胆总管结石患者600余例,排除有胆道手术史、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脏及胆道恶性肿瘤、2种及以上心肺等基础疾病并存的病例后,符合研究所需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共496例.所有病例均经超声、MRCP、ERCP检查明确诊断或经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证实.

    作者:吴国栋;张丰深;孙海;邓小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内镜下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124例

    恶性胆道梗阻是指由肝门部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壶腹癌、胰头癌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压迫胆道以及肝癌、胆管癌癌栓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它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导致肝脏功能迅速恶化[1].经十二指肠镜胆管引流术是胆管梗阻的重要治疗手段,外引流即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内引流包括内镜下塑料胆道支架引流(ERBD)和金属支架内引流术(EMBE).我们于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间经十二指肠镜行胆道内支架置入术124例,姑息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陈永忠;王红建;冯百岁;程鹏;李建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纵轴超声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

    我院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采用纵轴超声诊断后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25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25例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 25~70岁,平均47.5岁.因腹胀、腹痛、反酸等上消化道消化道症状而行胃镜检查,检查时发现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病变部位位于食管上段2例,中段9例,下段14例.

    作者:何洁;方慧祺;邓燕;段明科;杨伟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体质量指数与食管裂孔疝及反流性食管炎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食管裂孔疝(HH)及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 具有典型反酸、烧心等症状的227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根据BMI(单位:kg/m2)将患者分为3组,正常组(18.5≤BMI<24)、超重组(24≤BMI<28)、肥胖组(BMI≥28).胃镜诊断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及HH.pH监测DeMeester积分≥15提示存在病理性酸反流.Logistic回归分析BMI与HH及RE的关系.结果 RE检出率为30.0%(68/227),HH检出率为5.7%(13/227);HH中76.9%(10/13) 存在RE.RE及HH检出率随BMI增加而升高(P均<0.05),且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中B级及以上RE所占比例也随BMI增加而升高(6.4%、16.9%、31.6%,P=0.003);pH监测DeMeester积分在上述3组分别为15.9、19.8和36.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患者下午、夜间及24 h食管内平均pH值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肥胖是HH的危险因素,OR值为7.058(95%可信区间1.294~38.488,P=0.024).男性、超重、肥胖及HH是RE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537(95%可信区间1.350~4.766,P=0.004)、1.921(95%可信区间1.005~3.670,P=0.048)、3.305(95%可信区间1.123~9.724,P=0.030)及6.879(95%可信区间1.695~27.913,P=0.007).结论 BMI与HH、RE及其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肥胖是HH及RE的共同危险因素,HH可促进RE的发生.

    作者:高炳霞;段丽萍;王琨;夏志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原发于十二指肠球部的T细胞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64岁,因纳差、消瘦半个月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下起病,食欲不佳,进食以半流质为主,每餐约100 g,较既往减少一半,伴有明显乏力,半个月来体质量下降3 kg,无畏寒、发热,无胸闷、气急,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腹泻,无返酸、嗳气,无皮肤眼白发黄,无夜间盗汗,大便稀烂,每天1~2次.入院体检:体温36.3℃,心率111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5/80 mm Hg(1 mm Hg=0.133 kPa),消瘦,体质量41 kg,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脾肋下未及,肝区无叩痛,全腹未扪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双踝部轻度浮肿,双肾区无叩痛,双巴氏征阴性.

    作者:闻瑜;廖炳福;徐松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