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凡;田德安;但自力;柯昌庶;覃华;廖家智;王波;吴小力;张琼;何春萍
患者女,54岁,因反复黑便伴全身乏力8月入院.患者起病以来,平均每日解黑便1次,每次量约50~200 g不等,多次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诊为小肠隐源性出血.
作者:陈锦凤;刘秀梅;白杨;智发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初步探讨经胃(口)和经结肠(肛)双路径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学(NOTES)技术的可行性和利弊.方法 采用雌性猪模型.先经口路径用针刀在胃前壁穿透切开,用扩张球囊扩大通道,将胃镜送入腹腔,在经胃路径的内镜监视下,再经肛路径用针刀穿透结肠壁,用弓刀扩大肠壁切口,将内镜送入腹腔.两条内镜先分别单独寻找胆囊和输卵管,然后相互配合共同寻找和观察胆囊和输卵管.胃肠切口分别用止血夹闭合.术后立即剖腹探查,观察腹腔内脏器损伤及胃肠壁切口闭合情况.结果 胃肠壁通过球囊和弓刀扩大切口均无出血.经胃壁穿透切开时损伤肝脏表面.在经胃路径的内镜监视下完成结肠壁切开,避免了临近脏器的损伤.单内镜寻找胆囊和输卵管困难,时间较长.而双内镜配合寻找胆囊和输卵管相对容易,时间缩短,视野暴露好.用止血夹封闭胃壁切口比结肠切口困难.结论 经胃与经结肠联合路径腹腔内镜探查术是可行的,可能比单路径更容易完成NOTES操作.
作者:李闻;孙刚;王向东;王敬;孙国辉;杨云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置放记忆合金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其操作技术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张俨琳;周长城;贾宇新;徐洪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治疗性ERCP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治疗及减少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ABP患者依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内镜组行ERCP治疗和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比较其腹痛缓解时间及血、尿淀粉酶降至正常时间及肝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天数.随访所有ABP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结果 117例ABP患者中急性轻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99例(84.6%),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18例(15.4%).内镜组和对照组总例数分别为49例和68例.内镜组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轻症胆源性胰腺炎和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的腹痛缓解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镜组无明显内镜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5~37个月);7例失访,随访率94.0%.内镜组的复发率0(0/46)明显低于对照组46.8%(29/62)(P<0.01).结论 与常规治疗比较,ERCP治疗ABP是较好方法之一,不仅疗效好、恢复较快,而且安全,并能减少胆源性胰腺炎的复发.
作者:许洪伟;徐麟;冯凯;汪胡根;王洪波;张安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女,19岁,慢性贫血貌.主诉自幼频繁无痛性便血,分别于6、12岁时在乡镇卫生院及个体诊所行两次痔疮手术,12岁时痔疮手术后3个月再次行注射治疗痔疮(考虑为硬化治疗),治疗无效.
作者:兰永臻;于翠珍;王朔;鄢凤梅;周爱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 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患者中食管黏膜肥大细胞的改变.方法 选择14例NERD患者(NERD组)与1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取食管黏膜组织,行免疫组化法染色观察并计数肥大细胞,电镜下观察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NERD组患者食管黏膜肥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黏膜脱颗粒肥大细胞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电镜观察到NERD组患者肥大细胞内高尔基体、线粒体及内质网较多,有特异性分泌颗粒,存在较多脱颗粒后留下的空泡.结论 NERD患者食管黏膜肥大细胞数增多,功能活跃,可能在NER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丁西平;余跃;王巧民;解丽;胡闻;陈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女,66岁,因腹痛、腹胀1月来我院.查体:右眼球缺如,左眼视力尚可,全身皮肤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张全卯;张铭;解立武;王峰;郭斌;姜宝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大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4~6位,近年更呈上升趋势,大肠癌有可能成为21世纪我国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之一[1].
作者:索标;钟名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大肠息肉可分为炎性、增生性、腺瘤性等类型.目前Morson的腺瘤-癌因果学说得到公认[1],普遍认为腺瘤癌变倾向与其大小及形态学等因素有关.如何在病变早期作出诊治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平坦型大肠肿瘤的临床诊治.
作者:杨绮红;舒建昌;梁少娟;吕霞;谢东红;张晓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表现结合电子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UC患者699例,其中汉族522例,维吾尔族177例,对比汉族、维吾尔族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分布、临床表现、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等的异同.结果 维吾尔族组UC结肠镜检出率明显高于汉族组(P<0.05).汉族组发病年龄较维吾尔族组发病年龄大(P<0.05),且汉族组年龄分布广泛.维吾尔族组发热、里急后重及消瘦症状明显(P<0.05),且慢性持续型和急性爆发型患者明显多于汉族组(P<0.01).汉族组与维吾尔族组全结肠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1%vs 30.51%,P<0.05).维吾尔族组中、重度患者明显多于汉族组(76.3%vs47.7%,P<0.01),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汉族组(18.6%vs 6.9%,P<0.05),UC患者的ANCA阳性率61.5%明显高于汉族组35.5%(P<0.05).结论 在新疆地区,不同民族UC患者具有不同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
作者:高峰;刘兴;丁努;李月娴;江雪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在治疗和预防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国启;张秀刚;于永礼;魏思枕;孙鑫义;孙宁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小肠是消化道长的器官,小肠疾病的诊断受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和病变部位深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非常困难.
作者:陈洁;杜奕奇;徐晓蓉;高峻;李兆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消化道息肉临床较常见,内镜下电凝电切术为目前首选治疗方法,但其出血发生率较高,特别是粗大息肉切除时更易发生出血及穿孔.1998至2005年我们对32例消化道息肉患者采取止血夹钳夹加电凝电切切除法,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管廷勇;张天奇;兰海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上消化道异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特别是锐利的异物,易造成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文献报道约95%以上的上消化道异物能在内镜下安全取出,患者的依从性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1].
作者:王昌雄;曾丽芬;杨国军;陈光兰;陈丽珍;黎红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畸胎瘤衍生生长因子1(teratocarcinoma-derived growth factor-1,TDGF1)基因是表皮生长因子家族重要成员之一[1].研究发现,TDGF1基因在许多实体瘤中过度表达,而正常组织表达极低或者不表达[2-6].
作者:范钰;张尤历;吴莺;张宇川;王崇强;郑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一、病情介绍患者男,40岁,因上腹部隐痛1年,剧痛1 d,伴腹胀、发热就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无明显腹胀、反酸、发热.
作者:张亚历;蓝琳;潘德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当前,一般意义上的腹部手术,其标准方法是开腹手术和采用腹腔镜进行,均要求腹壁切开.而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和器械的改进,逐渐要求仅较小的损伤即能完成手术过程,并能降低手术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理想阶段是省去所有剖腹步骤,完全避开腹壁切口,却能达到剖腹手术所能达到的目的.
作者:王少鑫;孙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中,影响食管黏膜损伤严重程度的因素.方法 将消化专科门诊具有典型反流症状,并经24 h食管pH监测异常或(和)胃镜检查证实的GERD患者,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组、轻度糜烂性食管炎组和重度糜烂性食管炎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情况和食管pH监测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食管裂孔疝、烟酒嗜好、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食管酸暴露程度对食管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 共有156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非糜烂性反流病组83例,轻度糜烂性食管炎组51例,重度糜烂性食管炎组22例.重度糜烂性食管炎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和合并食管裂孔疝比例显著高于轻度糜烂性食管炎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组(P<0.05).食管pH监测指标中卧位长反流次数在严重的食管黏膜损伤患者中显著增加(P<0.05).食管裂孔疝是食管黏膜损伤程度的独立相关因素(OR=15.032,95%CI:3.767~22.723,P<0.01).结论 GERD患者中高龄、男性、合并食管裂孔疝和卧位反流增加的患者中严重的食管黏膜损伤更加常见,食管裂孔疝在食管黏膜损伤的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彭穗;林金坤;肖英莲;汪安江;陈为;胡品津;陈旻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KAI1基因是一个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研究表明,它对多种肿瘤有抑制转移作用[1].为研究它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KAI1基因的mR-NA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的表达,寻找其变化规律,探讨它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作者:范开席;徐忠法;杨锡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们通过回顾研究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胃镜检查的病例资料情况,探讨胃镜诊断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影响因素.
作者:岑朝;王超;周喜汉;喻文强;黄明宜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