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隐裂牙86例分析

郭留云;楚金普;岳阳丽

关键词:隐裂牙, 就诊时间, 治疗方法
摘要:上、下颌后牙在咀嚼过程中受牙冠解剖形态、医源性因素及生物受力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易发生隐裂[1].作者收集了2000年5月至2004年5月所诊治的86颗隐裂牙的临床资料,就诊时间和疗法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如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HeLa细胞系中核转录因子-kB与Bcl-2的表达

    目的:分析宫颈鳞癌HeLa229细胞中核转录因子(NF-KB)的激活状态及其与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宫颈鳞癌HeLa229细胞中NF-KB亚单位p50和p65及其下游调控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宫颈鳞癌HeLa229细胞中p50和p65 mRNA的表达.EMSA法检测HeLa229细胞核中NF-KB与DNA的结合活性.结果:宫颈鳞癌HeLa229细胞质中NF-KB的亚单位p50和p65均有表达,p50/p65在细胞核中具有较高的DNA结合活性.RT-PCR结果表明,p50和p65的mRNA在细胞质中也存在表达,并且在HeLa229细胞中也检测到Bcl-2蛋白的表达.结论:在宫颈鳞癌HeLa229细胞中存在有NF-KB及其下游基因Bcl-2的表达,提示激活的NF-KB信号通路可能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及抗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田卫红;田芳;许培荣;刘红涛;薛乐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进餐对中老年女性腰椎骨密度测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进餐因素对中老年女性腰椎骨密度测量的影响.方法:60例女性志愿者,年龄45~75岁.按照年龄段分为3组,每组20例.采用美国GE公司Lunar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正位(L2-4)骨密度,每令年龄组选取10例作为实验组,于检查当日上午空腹状态下行腰椎骨密度测量,并于进餐约2 h后行第2次腰椎骨密度测量.余10例作为对照组,在行第1次扫描后下床,然后再重新摆位进行第2次扫描.结果:各年龄段实验组进餐前后腰椎骨密度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实验组进餐前后骨密度测量的精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实验组和对照组骨密度总体测量的精确性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餐因素不影响中老年女性DXA腰椎骨密度测量值.

    作者:尚伟;林强;余卫;李保庆;田均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内窥镜在食管癌高发区高危人群筛查中的局限和对策

    内窥镜和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目前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高危人群筛查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无症状高危人群筛查中,近80%的居民食管上皮组织病理属于正常范围,也就是说,在无症状高危人群筛查中存在内窥镜应用过度的现象,加之内窥镜检查复杂的规范程序、昂贵的价格以及有经验的内窥镜医师的缺乏等,导致其成本较高而效率较低,不能满足大范围人群筛查的要求.作者提出食管癌普查的三级筛查制度,第一级筛查为无创的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有关肿瘤相关分子的水平间接了解食管上皮增生状态;第二级为脱落细胞学检查;内窥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为第三级筛查.3者结合,可以降低内窥镜应用的频率,降低筛查成本,提高检出效率,适应于大范围人群筛查.三级筛查模式与现行农村(社区)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是该模式推广应用的重要保证.

    作者:王立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固有腺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特征

    目的:探讨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食管固有腺的组织分布和组织化学特征.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和组织化学奥新蓝-雪夫染色(AB-PAS染色)法,对来自河南林州食管癌高发区的4 263例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切除标本中食管固有腺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4263例患者中,检出食管固有腺2591例(61%),不同性别各年龄段均可检出食管固有腺,40岁以上年龄段检出率较高.从2591例中挑选出切片完整、染色均匀、无折叠的787例共1428张切片进行腺体分类:黏液腺占42.4%,混合腺占25.2%,贲门腺占24.5%,浆液腺仅占7.9%.抽取2653张切片进行腺体分布部位分析:黏膜下层腺体占49.0%,同有层腺体占26.7%,固有层/黏膜下层腺体占24.3%(P<0.05).AB-PAS染色结果显示,食管黏膜固有层腺体以中性黏液腺为主,与贲门腺相似;食管黏膜下层以酸性黏液腺为主.食管固有层腺体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肠化和癌发生率均高于黏膜下层腺体(P<0.05).腺体良性增生主要表现为腺体呈肿瘤侵袭性生长,侵犯食管上皮或破坏食管上皮,直至全部取代食管上皮.结论:食管固有腺增生,尤其是固有层内腺体增生是河南食管癌高发区较为常见的病理改变;固有层腺体从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和肠化、取代食管上皮到癌变可能是该地区特殊的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组织学发生模式.

    作者:王立东;周胜理;李吉林;任景丽;张连群;申秋;李江曼;郭涛;孙志强;陈宝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食管癌变过程中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

    目的:观察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居民正常食管、癌前病变和癌组织中肿瘤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该地区居民食管癌变多阶段演进的分子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居民的正常食管(1400例)、癌前病变(基底细胞过度增生1679例,不典型增生826例,原位癌380例)和癌组织(鳞状细胞癌2788例)中65种肿瘤相关蛋白进行检测,对阳性表达频率及其与病变进展关系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随病变程度加重,P53、Rb、RARβ、TGF-β1、Survivin、Bcl-2、C-myc、MDM2、Id-1、NF-kβp50、polβ、P40、EGFR、sPLA2-Ⅱ A等14种蛋白表达升高,而P62、Koc、CyclinB1、IMP1、P21WAF1、XPC、MGMT、P16等8种蛋白表达下降.结论:上述蛋白有可能成为高危人群预警和早期发现的一组重要候选分子标志物.

    作者:王立东;任景丽;宋昕;申秋;郭涛;杜娴娟;李吉林;范宗民;秦豫培;郭军辉;樊慧;冯常炜;张延瑞;刘宾;李江曼;常志伟;常扶保;周福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在超排卵中的垂体抑制效果

    目的:观察在超排卵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拮抗剂的垂体抑制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4月在本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的32例患者,分为试验组(11例)和对照组(21例).试验组应用GnRH拮抗剂抑制垂体,对照组应用GnRH激动剂降调节垂体(长方案).2组均于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检测血清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并观察比较2组注射HCG日血清LH、E2的水平.结果:注射HCG日试验组的血清LH水平[(3.24±3.11)IU/L]与对照组[(3.18±2.83)IU/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起到了抑制内源性的LH峰的效果;试验组血清E2水平[(993.93±685.47)IU/L]明显低于对照组[(1720.93±625.69)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nRH拮抗剂抑制垂体方案能有效地抑制内源性的LH峰,在临床应用上与GnRH激动剂垂体降调节长方案一样取得了相同的垂体抑制效果.GnRH拮抗剂降低了注射HCG日血清E2含量,因此可能减少卵巢过激的发生.

    作者:赵冬梅;李月白;谭丽;项云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放疗前后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53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

    目的:检测放疗前后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53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探讨2者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前胃镜活检标本及放疗后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标本P53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2者放疗前后表达的差异及其与放疗后病理反应分级的关系.结果:放疗前后标本中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0±0.18、0.27±0.14,2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后标本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3±0.18、0.43±0.27,2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Caspase-3蛋白的表达与放疗后病理反应程度有关(P<0.05).结论:Caspase-3的表达可作为中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前放疗的筛选指标之一.

    作者:叶柯;葛红;蒋月;刘海龙;马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147、MMP-9及TIMP-2蛋白的表达

    目的: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1例SCC,17例正常皮肤组织石蜡标本中CD147,MMP-9及TIMP-2蛋白的表达.结果:SCC组织中CD147,MMP-9蛋白的阳性表达率(65%和59%)明显高于正常皮肤(12%和18%,P<0.05),TIMP-2(37%)明显低于正常皮肤(76%,P<0.05).SCC组织中CD147的阳性表达率与MMP-9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r=0.466,P<0.05),与TIMP-2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r=-0.427,P<0.05).结论:在SCC的发生过程中CD147,MMP-9和TIMP-2起一定作用.

    作者:陈旻静;武海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为预防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95例,按空腹甘油三酯和脂肪餐试验4 h后甘油三酯水平分为餐后正常组、餐后增高组、空腹高脂组,所有患者均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血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血压,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因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相关分析.结果:餐后增高组、空腹高脂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别为(1.23±0.64)mm、(1.12±0.63)mm,均高于餐后正常组[(0.75±0.63)mm](P<0.05),而餐后增高组与空腹高脂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餐后4 h血甘油三酯水平、空腹血胰岛素、体质量指数、腰臀比有相关性(P<0.01).结论:2型糖尿病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导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蒋钰;李春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69例脑电图分析

    脑电图(EEG)是用于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项检查技术,已广泛用于颅脑疾病的检测,为研究EEG对CO中毒的诊断、病情判断、疗效观察和预后方面的价值,作者对69例CO中毒患者进行173例次EEG描记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余敏;余淑红;张劭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隐裂牙86例分析

    上、下颌后牙在咀嚼过程中受牙冠解剖形态、医源性因素及生物受力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易发生隐裂[1].作者收集了2000年5月至2004年5月所诊治的86颗隐裂牙的临床资料,就诊时间和疗法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如下.

    作者:郭留云;楚金普;岳阳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家族史阳性食管癌组织中hMSH2和PTEN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家族史阳性和阴性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hMSH2和PTEN蛋白的表达变化与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64例食管癌患者(家族史阳性31例)手术切除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025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670956;河南省医学创新人才工程资助项目 200084本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MSH2和PTE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家族史阳性食管癌患者hMSH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5%(17/31),低于家族史阴性患者的82%(27/33)(P<0.05).家族史阳性和阴性患者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3/31)和21%(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SH2表达异常与食管癌高易感性密切相关,而PTEN蛋白表达与食管癌遗传易感性无相关性.

    作者:常云丽;郑鹏远;郭涛;常志伟;任景丽;李吉林;范宗民;王苒;李江曼;尹艳春;李丹;郭志刚;王立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Fas-670基因多态性检测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Fas-670的基因多态性.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55例AIH与69例PBC患者外周血DNA Fas-670基因型,并与12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对照比较.结果:AIH、PBC及正常对照组人群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AIH患者Fas-670基因型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5,P=0.038),AIH组AA基因型频率有增高趋势(40% vs 22%,P=0.012,OR=2.4).PBC患者Fas-670基因型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外报道比较发现,中国汉族正常人群Fas-670基因型频率与高加索人、日本人、韩国人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本人与韩国人,日本人与高加索人基因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670基因多态性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AIH易感性有关,正常人群Fas-670位点基因型分布存在种族差异.

    作者:孙继红;徐芸;汪群英;张晓君;罗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选择性增菌在产TEM型ESBL菌株痰标本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选择性增菌在痰标本TEM型ESBL菌株痰标本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份不重复的痰标本中分离出TEM型ESBLs菌株,采用LB液体培养基进行增菌培养,应用氨苄青霉素(终质量浓度为100 mg/L)进行选择抑菌,采用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及PCR技术进行ESBLs确证.结果:酶抑制剂增强试验中头孢噻肟与头孢噻肟/克拉维酸抑菌环直径差大于5 mm;PCR扩增产物在约900 bp处有明显条带.结论:选择性增菌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痰标本中TEM型ESBL菌株的检测.

    作者:郭小兵;张志坚;张钦宪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大鼠脂肪干细胞与不同去细胞神经支架的体外相容性比较

    目的:观察大鼠脂肪干细胞与2种不同去细胞神经支架的体外相容性,为周围神经组织工程寻求合适的种子细胞载体.方法:将大鼠脂肪干细胞与传统去细胞神经支架和改良法去细胞神经支架体外复合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2种支架上的生长、黏附情况,测定细胞活性及细胞吸附率,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脂肪干细胞可在2种去细胞神经支架上生长、黏附,在改良法去细胞神经支架上的细胞吸附率优于传统去细胞神经支架.结论:脂肪干细胞与2种去细胞神经支架均有较好的体外组织相容性,改良法去细胞神经支架可作为更有效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细胞载体.

    作者:高嵩涛;邓展生;杜英;李宝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CT增强扫描检查中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造影剂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高压注射器可使造影剂按要求快速连续注射,极大地提高了小病灶的检出率[1],但造影剂本身具有溶解度、渗透压、亲水性、黏稠度、电荷等理化特性,CT增强扫描静脉团注时剂量大,速度快,动态扫描时无法全程床边监护,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科2004年10月至2007年8月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对7230例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现将操作及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李素兰;谢静;王超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胸椎椎管哑铃形肿瘤16例诊治体会

    胸椎椎管内外肿瘤不仅生长于椎管及椎间孔,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胸髓压迫症,并长入胸腔,压迫椎旁组织如主动脉、腔静脉、奇静脉等,与上述结构紧密相连,导致手术困难[1].2002年5月至2008年1月,作者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胸椎椎管哑铃形肿瘤1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鹏;宋来君;王树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维生素D3对EC9706细胞增殖、裸鼠移植瘤生长及NDRG1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1,25-(OH)2维生素D3对食管癌EC9706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周期、食管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及对NDRG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0.3 μmol/L的1,25-(OH)2维生素D3作用于EC9706细胞后,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BALB/c小鼠荷瘤后,用5 μg/kg 1,25-(OH)2维生素D3溶液皮下注射于移植瘤周围,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NDRG1蛋白表达水平.实验中均以未经1,25-(OH)2维生素D3处理作为对照组.结果:①MTT实验结果显示,1,25-(OH)2维生素D3作用1~5 d时各组吸光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1,25-(OH)2维生素D3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1 d:7.4%,3 d:21.1%,5 d:23.8%).②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培养时间组G1期细胞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1,25-(OH)2维生素D3可上调NDRG1蛋白表达水平.结论:1,25-(OH)2维生素D3可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并通过上调NDRG1的表达而抑制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作者:贺付成;张岚;高冬玲;李惠翔;陈奎生;张云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电击致死兔对称肢体骨骼肌中c-fos mRNA测定

    目的:探求电击死者电流通路的推断方法.方法:1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2组,即电击死组与对照组,每组5只.电击死组,用220 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致死.对照组,经耳缘静脉注射空气致死.采用荧光RT-PCR技术检测左、右后肢股四头肌与左、右前肢肱二头肌中c-fos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通电肢体兔骨骼肌c-fos mRNA水平远高于非通电肢体骨骼肌(P<0.05).结论:机体对称部位骨骼肌c-fos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有助于推断电流通路.

    作者:王晔;闫红涛;程薇波;刘敏;李凡;廖志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L型菌血症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

    L型细菌(L form of bacteria)或称细胞壁缺陷型细菌,是缺失了细胞壁的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L型细菌的形成与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有关.近年来L型细菌的致病作用以及与某些疾病的迁延、复发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1].为探讨L型细菌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的种类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作者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送检的426例阳性标本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林新平;邢志广;高霞;田丰;杨小方;杨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