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选择性增菌在产TEM型ESBL菌株痰标本检测中的应用

郭小兵;张志坚;张钦宪

关键词:选择性增菌, ESBL, 痰
摘要:目的:探索选择性增菌在痰标本TEM型ESBL菌株痰标本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份不重复的痰标本中分离出TEM型ESBLs菌株,采用LB液体培养基进行增菌培养,应用氨苄青霉素(终质量浓度为100 mg/L)进行选择抑菌,采用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及PCR技术进行ESBLs确证.结果:酶抑制剂增强试验中头孢噻肟与头孢噻肟/克拉维酸抑菌环直径差大于5 mm;PCR扩增产物在约900 bp处有明显条带.结论:选择性增菌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痰标本中TEM型ESBL菌株的检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家族史阳性食管癌组织中hMSH2和PTEN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家族史阳性和阴性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hMSH2和PTEN蛋白的表达变化与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64例食管癌患者(家族史阳性31例)手术切除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025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670956;河南省医学创新人才工程资助项目 200084本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MSH2和PTE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家族史阳性食管癌患者hMSH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5%(17/31),低于家族史阴性患者的82%(27/33)(P<0.05).家族史阳性和阴性患者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3/31)和21%(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SH2表达异常与食管癌高易感性密切相关,而PTEN蛋白表达与食管癌遗传易感性无相关性.

    作者:常云丽;郑鹏远;郭涛;常志伟;任景丽;李吉林;范宗民;王苒;李江曼;尹艳春;李丹;郭志刚;王立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高分辨染色体的制备与分析

    目的:了解高分辨染色体的制备方法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160例MDS患者,同时应用常规方法和高分辨染色体的制备方法制备骨髓染色体.常规染色体的制备:患者骨髓经短期(24 h)培养后,加入秋水仙胺,37℃孵育1 h后收获细胞.骨髓高分辨染色体的制备:取初诊MDS患者骨髓,按有核细胞(1.5~2.0)×106mL-1接种子RPMI 1640培养基中,置37℃恒温箱中,培养48h.在收获前2 h加溴化乙锭(EB),再于收获前1 h加入秋水仙胺,按常规方法制片,G-显带.以同期住院的40例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为对照.结果:应用高分辨染色体制备方法制备出的骨髓染色体,每一单倍体带达550条左右.在160例MDS患者中,共发现90例骨髓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其中-5/5q-17例,-7/7q-31例,-Y 11例,t(9,22)15例,其余16例为4、6、10、11号染色体异常.应用常规染色体制备方法制备的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与高分辨染色体方法制备的骨髓染色体相同,但每一单倍体带在400条左右.4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染色体未发现数目和结构异常.结论:骨髓高分辨染色体可检出更多的异常染色体,并可确定精细的断裂点.

    作者:张云普;邹典斌;李锦堂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laudin-7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laudin-7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标本中Claudin-7和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laudin-7的异常表达率为72%(52/72),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为66.7%(48/72),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静脉侵犯有关(P均<0.05).Claudin-7和E-cadherin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35,P=0.001).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laudin-7和E-cadherin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两指标的联合检测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有指导作用.

    作者:贺德志;李建生;梁倩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菌渣中截短侧耳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目的:建立截短侧耳素的提纯及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甲醇从发酵菌渣中提纯截短侧耳素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含量.色谱分析条件:采用Agilent-ODS C18色谱柱(5 μm,4.6 mm×250 mm),流动相为甲醇-体积分数为0.5%甲酸溶液(体积比为60:40),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为205 nm,进样量20μL,柱温30℃.结果:截短侧耳素在341~2 73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相对标准偏差为0.54%(n=6).结论:此方法简便、灵敏、稳定、可靠,可用于截短侧耳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吴春丽;覃春菀;张俊霞;史云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与心肌非同步运动的关系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CHF)左心功能与心肌非同步运动的关系.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取标准心尖位左室长轴观、两腔观和四腔观,获得正常人和CHF患者各30例左心室18个节段的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曲线,测量各节段自QRS波起始至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Ts和Te,并计算反映左心室非同步运动程度的指标,即18个心肌节段Ts和Te的大差值(*Tsmax和*temax);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Tei指数.结果:CHF组*tsmax和*temax较正常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tsmax和*temax与LVEF呈负相关(r=-0.75与-0.63,P均<0.05),与Tei指数呈正相关(r=0.61和0.70,P均<0.05).结论:CHF患者左心室存在非同步收缩与舒张,可对左心功能产生影响.

    作者:张瑞芳;刘保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鼠肺缺血预处理后肺组织中热休克蛋白27检测

    目的:探讨鼠肺缺血预处理后肺组织中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变化.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缺血预处理组和对照组大鼠常规开胸后建立左上肺缺血再灌注模型,均遭受了缺血再灌注损伤,但缺血预处理组在缺血再灌注前给予缺血预处理干预,假手术组大鼠开胸后不予特*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2004036433;湖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05sk3063;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B2004024殊处理.以免疫印迹方法比较不同组间肺组织中HSP27的表达差异.采用二维凝胶电泳分离缺血预处理组和对照组样本的总蛋白质,对相对分子质量介于20 000~30 000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结果:缺血预处理组和对照组中HSP27的表达量均多于假手术组,但缺血预处理组中HSP27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质谱分析显示有9个蛋白质斑点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其中3个斑点(点11、17和28)为同一个蛋白.结论:缺血预处理对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HSP27的高表达有关.

    作者:郭海周;张春芳;张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儿童腹部节细胞神经瘤4例CT表现

    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交感神经细胞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脊柱两侧,如后纵隔和腹膜后.成人较多见,儿童发病率较低,文献报道较少.作者搜集2002年8月至2006年7月间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儿童腹部节细胞神经瘤,分析其CT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作者:岳松伟;高剑波;杨学华;周志刚;郭华;张永高;郑颖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血脂康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观察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口服血脂康对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纳入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74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血脂康组(n=35例)和对照组(n=39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血脂康组患者术前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血脂康1200 mg/d,共1周,对照组除未服血脂康外其他治疗均与血脂康组相同.2组患者分别于术前至术后5 d每d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PCI术后2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升高,血脂康组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前预服血脂康可显著减少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幅度.

    作者:刘鹏;卢长青;宋文翔;邱春光;黄斌;张文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维生素D3对EC9706细胞增殖、裸鼠移植瘤生长及NDRG1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1,25-(OH)2维生素D3对食管癌EC9706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周期、食管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及对NDRG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0.3 μmol/L的1,25-(OH)2维生素D3作用于EC9706细胞后,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BALB/c小鼠荷瘤后,用5 μg/kg 1,25-(OH)2维生素D3溶液皮下注射于移植瘤周围,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NDRG1蛋白表达水平.实验中均以未经1,25-(OH)2维生素D3处理作为对照组.结果:①MTT实验结果显示,1,25-(OH)2维生素D3作用1~5 d时各组吸光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1,25-(OH)2维生素D3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1 d:7.4%,3 d:21.1%,5 d:23.8%).②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培养时间组G1期细胞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1,25-(OH)2维生素D3可上调NDRG1蛋白表达水平.结论:1,25-(OH)2维生素D3可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并通过上调NDRG1的表达而抑制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作者:贺付成;张岚;高冬玲;李惠翔;陈奎生;张云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HeLa细胞系中核转录因子-kB与Bcl-2的表达

    目的:分析宫颈鳞癌HeLa229细胞中核转录因子(NF-KB)的激活状态及其与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宫颈鳞癌HeLa229细胞中NF-KB亚单位p50和p65及其下游调控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宫颈鳞癌HeLa229细胞中p50和p65 mRNA的表达.EMSA法检测HeLa229细胞核中NF-KB与DNA的结合活性.结果:宫颈鳞癌HeLa229细胞质中NF-KB的亚单位p50和p65均有表达,p50/p65在细胞核中具有较高的DNA结合活性.RT-PCR结果表明,p50和p65的mRNA在细胞质中也存在表达,并且在HeLa229细胞中也检测到Bcl-2蛋白的表达.结论:在宫颈鳞癌HeLa229细胞中存在有NF-KB及其下游基因Bcl-2的表达,提示激活的NF-KB信号通路可能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及抗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田卫红;田芳;许培荣;刘红涛;薛乐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CT增强扫描检查中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造影剂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高压注射器可使造影剂按要求快速连续注射,极大地提高了小病灶的检出率[1],但造影剂本身具有溶解度、渗透压、亲水性、黏稠度、电荷等理化特性,CT增强扫描静脉团注时剂量大,速度快,动态扫描时无法全程床边监护,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科2004年10月至2007年8月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对7230例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现将操作及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李素兰;谢静;王超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稳定表达HIV-1 GagPol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构建能稳定表达HIV-1 GagPol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用PCB方法扩增HIV-1 GagPol基因,克隆入pMD18-T,然后亚克隆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2(一)中,将构建的重组质粒pcDNA3.1(-)/GagPol分别瞬时和稳定转染HEK293细胞,经G418筛选,建立稳定转染GagPol基因的细胞系,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鉴定表达产物.结果:酶切鉴定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重组质粒pcDNA3.1(-)/GagPol构建正确,并能稳定表达HIV-1GagPol蛋白.结论:成功构建携带HIV-1 GagPol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agPol,并在HEK293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

    作者:张一折;王鹏;张守涛;刘伟;刘国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6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神经前体细胞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诱导作用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胎鼠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向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分化的机制,为临床上应用细胞移植替代治疗诸如帕金森病等神经精神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获取胎龄14.5 d的SD大鼠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10μg/L)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0μmol/L)分别或联合对胎鼠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进行诱导.诱导2周后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RT-PCR检测NSE、TH及转录因子Nurrl和Lmxlb 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IL-6处理组、BDNF处理组及2者联合处理组均较对照组NSE和TH阳性率高,且IL-6和BDNF联合处理组较单用IL-6或BDNF处理组的细胞阳性率高(P<0.05);RT-PCR结果显示对照组仅有NSE的表达,而IL-6处理组、BDNF处理组及2者联合处理组均有NSE、Nurrl、Lmxlb和TH mRNA的表达.结论:IL-6和BDNF均可在体外诱导胎鼠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向DA神经元分化,并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赵荷剑;柴立辉;吴素霞;高林;贺维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食管上皮癌变与胎儿食管上皮发育过程中过氧化物还原酶6和分泌型磷脂酶A2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和过氧化物还原酶6(Prx6)蛋白在食管上皮癌变以及胎儿食管上皮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河南食管癌高发区8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SC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基底细胞过度增生、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及65例3~9个月不同胎龄胎儿食管上皮发育分化过程中Prx6、sPLA2蛋白的表达.结果:成人正常食管上皮及各级病变组织中Prx6和sPLA2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随病变程度加重,Prx6蛋向阳性表达率下降,而sPLA2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胎儿食管上皮分化发育过程中(3~9个月)Prx6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胎龄无相关性(P>0.05),sPLA2阳性表达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P>0.05).高分化食管癌组织Prx6和sPLA2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低分化食管癌组织(P<0.05).结论:Prx6在食管上皮细胞分化诱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sPLA2蛋白可能与食管上皮细胞的增殖有关.

    作者:郭军辉;王立东;袁翎;齐红;靳艳;邢国兰;范宗民;冯笑山;陈志国;丁广成;郭涛;宋昕;申秋;杜娴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凝血酶敏感蛋白-1对人肝癌细胞株HCCLM3生长增殖的作用

    目的:研究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及受体CD36、CD47对人肝癌细胞株HCCLM3生长及细胞周期的作用,初步探讨TSP-1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根据处理因素将细胞株分为:TSP-1组(加入TSP-1蛋白,40 mg/L)、空白对照组、CD36阻断组、CD47阻断组.阻断组细胞接种后先加入5 mg/L对应的单抗,待单抗与细胞充分结合后再加入40 mg/L TSP-1.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分别观察TSP-1及CD36、CD47单抗对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增殖指数(PI)及TGF-β1分泌的影响.结果:TSP-1组、CD36阻断组、CD47阻断组细胞生长受抑,且CD36阻断组的细胞生长抑制率低于CD7阻断组.TSP-1组G0/G1期细胞数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数减少,与对照组和CD36阻断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SP-1组、CD36阻断组及CD47阻断组PI分别为:(42.70±2.09)%、(27.85±0.71)%、(38.04±1.35)%和(31.78±0.43)%,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TGF-β1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SP-1主要通过与受体CD36的结合对人肝癌细胞株HCCLM3的生长增殖有抑制作用.TSP-1对HCCLM3的抑制可能不是通过调节TGF-β1的分泌而发挥作用.

    作者:薛建锋;刘康栋;彭淑牖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选择性增菌在产TEM型ESBL菌株痰标本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选择性增菌在痰标本TEM型ESBL菌株痰标本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份不重复的痰标本中分离出TEM型ESBLs菌株,采用LB液体培养基进行增菌培养,应用氨苄青霉素(终质量浓度为100 mg/L)进行选择抑菌,采用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及PCR技术进行ESBLs确证.结果:酶抑制剂增强试验中头孢噻肟与头孢噻肟/克拉维酸抑菌环直径差大于5 mm;PCR扩增产物在约900 bp处有明显条带.结论:选择性增菌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痰标本中TEM型ESBL菌株的检测.

    作者:郭小兵;张志坚;张钦宪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股骨颈骨折后不同时期股骨头内细胞凋亡与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的表达

    目的:研究股骨颈骨折后的不同时期股骨头软骨细胞、骨细胞凋亡以及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的表达.方法:采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末端标记法对31例新鲜股骨颈骨折(新鲜骨折组)、21例陈旧股骨颈骨折(陈旧骨折组)、28例股骨颈骨折后坏死(坏死组)患者的股骨头骨细胞和软骨细胞进行组织学观察、FADD蛋白及细胞凋亡检测.结果:3组患者的标本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软骨、骨细胞空陷窝化、FADD的表达及凋亡.其中,坏死组软骨细胞FADD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凋亡(分别为0.3176±0.0413和22±6)较新鲜骨折组和陈旧骨折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旧骨折组(分别为0.1338±0.0278和8±2)与新鲜骨折组(分别为0.1046±0.0215和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陈旧骨折组骨细胞FADD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凋亡(分别为0.2515±0.0379和34±7)与新鲜骨折组(分别为0.1923±0.0314和2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坏死组(分别为0.4584±0.0756和50±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骨折组骨细胞FADD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凋亡较坏死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DD的表达与股骨颈骨折后软骨细胞、骨细胞的凋亡关联密切,对于股骨颈陈旧骨折如能及时正确地进行保头治疗,可以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作者:王志生;王慧丽;王志强;李立东;庞海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那格列奈的流动注射化学发生法测定

    目的:建立那格列奈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的新方法.方法:在硫酸介质中,利用高锰酸钾能直接氧化那格列奈产生较强的化学发光,结合流动注射技术,测定那格列奈的含量.结果:高锰酸钾直接氧化那格列奈产生的化学发光强度与那格列奈含量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该法线性范围为8.0×10-9~5.0×10-7g/mL,检出限为3.9×10-9g/mL,对1.0×10-7g/mL的那格列奈连续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2%,且重现性较好.结论: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那格列奈,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

    作者:石杰;陈桂娟;吴拥军;常晓平;孔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摆式联合口外弓矫治恒牙期远中《牙合》12例疗效观察

    对于恒牙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轻中度拥挤的患者,通常采用摆式或口外弓等一种矫治器推上颌磨牙向远中,以达到矫治的目的[1],效果良好.但当第二磨牙萌出以后,单一矫治器往往难以完成,或矫治时间较长,或引起前牙过度前倾[2].作者采用简易摆式联合口外弓同时推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获得理想的矫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月兰;崔淑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同卵双胞胎食管、贲门组织P53、PCNA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同卵双胞胎食管贲门组织中P53和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蛋白表达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分析来自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同卵双胞胎食管(19对)、贲门(17对)组织中P53和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19对同卵双胞胎食管组织中,2个成员均为正常组织(NOR)11对,单发不典型增生(DYS)4对,单发食管鳞癌(SCC)3对,双发SCC1对,病理组织一致性为63.16%(12/19).17对同卵双胞胎贲门组织中,2个成员均为NOR 5对,单发DYS 12对,病理组织一致率为29.41%(5/17).食管与贲门组织病理组织一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1对食管上皮组织均为NOR的同卵双胞胎中P53蛋白表达一致4对(36%),不一致7对(64%);PCNA蛋白表达一致10对(91%),不一致1对(8%).1对双发SCC同卵双胞胎中P53、PCNA蛋白表达均为阳性.5对贲门上皮组织均为NOR的同卵双胞胎P53蛋白表达均为阴性,PCNA蛋白表达均为阳性.结论:后天环境因素对食管上皮分子改变起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樊慧;王立东;李吉林;张延瑞;周福有;冯常炜;高社干;焦新英;张广平;李学民;周胜理;岳文彬;王晗晶;宋昕;郭明;范宗民;崔娟;杜娴娟;申秋;郭军辉;樊冬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