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哲;朱全道;王喜华
目的:检测河南地区消化性溃疡人群中幽门螺杆菌babA2的表达情况.方法:分别从河南地区6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和41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体内分离幽门螺杆菌,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cagA、iceA、vacA和babA2在患者体内的表达情况,并分析babA2与幽门螺杆菌中cagA、iceA和vacA的相关性.结果:从消化性溃疡患者体内分离到的67株幽门螺杆菌中,babA2阳性27株(40.3%);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体内分离到的41株幽门螺杆菌中,15株(36.6%)babA2阳性,2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1).babA2与幽门螺杆菌中cagA、iceA和vacA的出现无关.结论:河南地区人群中幽门螺杆菌babA2并不是一个实用的可预测消化性溃疡的毒力标志物.
作者:李宪民;郑鹏远;卢高峰;祁元明;方华圣;李健;李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人精子顶体膜相关蛋白32(hSAMP32)mRNA在体外细胞NIH3T3中的表达.方法:利用RT-PCR及亚克隆技术构建pcDNA3.1(+)-hSAMP32质粒,实验组以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法将pcDNA3.1(+)-hSAMP32真核表达载体导入NIH3T3细胞中,同时设置空白和阴性对照组(转染空载体pcDNA3.1(+)).原位杂交检测hSAMP32 mRNA在3组细胞中的表达.结果:①RT-PCR扩增产物与预期的目的基因hSAMP32长度一致.亚克隆酶切鉴定可见目的片段.②实验组阳性细胞胞浆中可见hSAMP32 mRNA的表达,镜下可见蓝紫色阳性颗粒,空白和阴性对照组未见蓝紫色阳性颗粒.结论: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法能够将pcDNA3.1-hSAMP32真核表达载体高效导入NIH3T3细胞中,实现了hSAMP32基因的体外表达.
作者:臧卫东;陈雪梅;任秀花;赵青赞;曹静;郝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且发病年龄提前,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和健康[2].2003年至2004年,作者采取社区干预及合理用药指导综合治疗高血压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段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腹腔液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26例内异症患者(Ⅰ、Ⅱ期11例,Ⅲ、Ⅳ期15例)及16例对照组(其他妇科手术,术中可见腹腔积液者)腹腔液及血清中IL-12和TNF-α含量.结果:内异症组腹腔液及血清IL-12含量均低于对照组,2组腹腔液IL-12均低于同组的血清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异症组Ⅲ、Ⅳ期腹腔液IL-12((19.56±0.83)ng·L-1)和血清IL-12((23.62±0.59)ng·L-1)均低于Ⅰ、Ⅱ期腹腔液((23.59±0.56)ng·L-1)和血清((28.71±0.54)ng·L-1)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内异症组腹腔液及血清TNF-α含量均高于对照组,2组腹腔液TNF-α含量均高于同组的血清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异症组Ⅲ、Ⅳ期腹腔液TNF-α((60.24±0.96)ng·L-1)和血清TNF-α((49.90±1.36)ng·L-1)均高于Ⅰ、Ⅱ期腹腔液((53.37±0.89)ng·L-1)和血清((42.20±0.99)ng·L-1)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IL-12和TNF-α在内异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检测其含量变化有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爱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老年肺炎为老年人肺实质的急性炎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老年肺炎病死率达5.6%~23.3%,80岁以上老年人中,肺炎是第一死因,90岁以上者有一半死于肺炎[1].现就本院2000年5月至2005年8月收治的216例老年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田蕊;徐析;朱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3年至2005年,作者采用吡格列酮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肾病22例,并与常规方法及单用吡格列酮相比较,以探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新方案.
作者:王建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998年1月至2004年6月,作者采取微创下经胸内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2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周中华;赵鹏飞;张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自体肺移植治疗合并心内癌栓的左中央型肺癌的可行性.方法:左肺上叶中央型肺癌并左房内癌栓1例,正中入胸建立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摘除左房内癌栓,然后右侧卧位,左后外入胸,心包内外联合切除左全肺,体外修剪去除病变的上叶及下叶局部,将无癌残留的下叶重植于左胸腔.结果:患者术后15h二次开胸止血,机械辅助通气25 h后拔除气管插管,重植肺膨胀良好,术后48 h纤支镜吸痰1次,72 h下床活动.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肺血管灌注、回流良好,支气管通畅.随访28个月,患者生活质量良好,并恢复正常工作.结论:合并心内癌栓的晚期中央型肺癌,可以通过体外循环下自体肺移植达到根治性切除.
作者:赵高峰;秦建军;赵松;齐宇;胡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基因多态性与环境暴露因素交互作用对煤工尘肺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病例研究方法,对110例汉族煤工尘肺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其TGF-β1基因-509位点多态性,对煤工尘肺患者TGF-β1基因-509位点基因型与环境暴露等因素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煤工尘肺患者TGF-β1基因-509位点C/T和T/T基因型在吸烟组中的比例高于不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adj=2.357,95%CI1.254~4.430,P<0.05);在接尘工龄≥20 a组中的比例高于接尘工龄<20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adj=3.022,95%CI 1.645~5.553,P<0.05).结论:TGF-β1基因-509位点多态性与吸烟、接尘工龄存在交互作用,增加了煤尘接触者发生煤工尘肺的危险性.
作者:毋小玉;姚武;李丽;郝长付;王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宫颈癌是危害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早期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对于预防宫颈癌具有重要价值.电子阴道镜是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手段[1].本科近年来对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阳性门诊患者采用电子阴道镜进一步检查,以筛查早期宫颈病变,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赵学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改性后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植入犬的右室流出道,观察其长期的防钙化性能.方法:从屠宰场取新鲜牛颈静脉,筛选后放入循环固定槽内,用体积分数为0.625%的戊二醛固定1 d,取出分为2组,分别于体积分数为100%2,3-丁二醇和体积分数为0.3%戊二醛中保存60 d,然后分组植入犬的右室-肺动脉之间,将犬的肺动脉近端结扎,饲养1 a后行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及钙含量测定.结果:2,3-丁二醇保存组管道内腔及瓣膜表面发现有内皮样细胞存在.戊二醛保存组较2,3-丁二醇组管道组织均存在较严重的炎性反应.2,3-丁二醇改性后的牛颈静脉管壁平均钙含量((8.72±0.71)mg/g)明显比戊二醛组((22.05±10.78)mg/g)低,P<0.05;2组瓣膜平均钙含量相比(2,3-丁二醛组:(1.38±0.86)mg/g),戊二醛组:((0.88±0.69)m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二醛鞣制的生物组织材料经2,3-丁二醇改性后可明显减轻组织钙化程度.
作者:张竞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T174M多态性和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ET)的水平.方法:对100例EH患者、40例正常血压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及电泳分型的方法对AGT基因M235T、T174M多态性进行分析,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2组血浆NO、ET水平.结果:①EH组中M235TT、T174TM、T174MM基因型频率及T174M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②EH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NO水平降低;ET水平升高(P<0.001).③EH组中T174MM型血浆NO水平明显低于T174TM型和T174TT型(P均<0.001);而ET水平T174MM型和T174TM型明显高于T174TT型(P均<0.001);血浆NO、ET水平在M235T 3种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T174MM基因型和T174M等位基因是EH发病的危险因素.②EH存在血管内皮舒缩功能障碍,表现为血浆NO水平降低、ET水平升高.
作者:张强;崔天祥;李莉;乔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对5个中国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convulsion,BFIC)家系进行基因定位研究.方法:选择D18S460、D18S474等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作为DNA标记,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银染技术,采用LINKAGE软件包中的MLINK程序进行连锁分析.结果:在常染色体显性(AD)模式下,在标记位点D18S460和D18S474,5个家系在重组率为0.000,外显率从90%到50%时,获得两点对数优势计分(log odds score,LOD)值总和均为-∞;在标记位点D18S474处,5个家系在重组率为0.400,外显率为70%时,获得大两点LOD值总和仅为0.002.结论:位点D18S460和D18S474与BFIC疾病基因不存在连锁关系.
作者:周军卫;杜培洁;陈辉;宋国英;刘华;李晓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检测豫医无毛小鼠近交系(YYHL)与HLC小鼠近交系的遗传纯合程度.方法:依据GB/T14927.1-2001检测分布于8条染色体上的13个生化标记基因位点:Car-2、Hbb、Es-1、Trf、Mod-1、Idh-1、Es-2、Es-3、Mup、Pgm-1、Gpd-1、Ce-2、Gpi-1;每个品系抽样4只,并用标准近交系C57BL/6、DBA/2、615、BALB/c作对照,对YYHL小鼠近交系和HLC小鼠近交系进行遗传检测.结果:YYHL与HLC小鼠近交系在所检测的13个生化标记基因位点上达到100%纯合.但2个近交系在Hbb、Idh-1、Ce-2生化标记基因位点上不同.结论:YYHL小鼠近交系与HLC小鼠近交系在遗传纯度方面均已达到近交系要求,可作为新的近交系应用于科学研究.
作者:薛敬礼;章金涛;杜春燕;邢金山;杜献堂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胸腺瘤是前纵隔常见的肿瘤,约占前纵隔肿瘤的83%~90%,全部纵隔肿瘤的20%[1].作者将本科1997年至2005年收治的3例胸腺瘤合并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赵松;秦建军;胡伟;付明倜;赵高峰;王铁;齐宇;李昂;李向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血清组织相容性抗原(HLA-B27)阳性.该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髋关节、椎小关节和肋椎关节,其中以骶髂关节受累常见[1].CT扫描是诊断AS骶髂关节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2,3].作者总结了幼年与成人AS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岳松伟;高剑波;杨学华;陈学军;周志刚;郭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持续性枕后位(persistent occiput posterior posterior,POPP)是头先露中一种常见的头位异常,占头位难产中的首位,降低POPP发生率是降低头位难产的关键[1].作者选择进入活跃期产程阻滞的POPP 54例,采用经阴道徒手旋转及经腹部推胎背为脊前方位的联合手法纠正POPP,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陈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顺铂、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单独或联合应用对横纹肌肉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不同质量浓度的TRAIL和顺铂单独或联合作用于培养的RD型人横纹肌肉瘤细胞,通过MTT比色法、电镜、流式细胞仪(FCM)观察RD型人横纹肌肉瘤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结果:TRAIL质量浓度为1.0 μg/L、10.0μg/L、100.0μg/L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8.9±0.4)%、(20.8±0.5)%、(43.5±0.9)%;顺铂质量浓度为1.0 mg/L、5.0 mg/L、10.0 mg/L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8±0.2)%、(23.4±0.5)%和(43.8±0.9)%.而质量浓度为100μg/L的TRAIL与质量浓度为5 mg/L的顺铂联合作用时,细胞生长抑制率达(66.4±1.4)%.FCM分析显示2者联合应用后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透射电镜下观察顺铂和TRAIL单独或联合作用均可诱导细胞凋亡,表现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性变化.结论:TRAIL和顺铂联合应用对横纹肌肉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协同杀伤效果,这一作用可能与降低线粒体跨膜电位有关.
作者:徐玉生;许建中;苗金红;杨迪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TR)D21S11、D21S1270、D21S1437的多态性判断先天愚型患者21号额外染色体的双亲起源.方法:选择先天愚型关键区域(DSCR)内部及其附近的STR D21S11、D21S1270、D21S1437对11个核心家系进行PCR扩增并进行DNA定量分析.结果:先天愚型患者出现1:1:13条或2:12条DNA电泳带.在9个可确定21号额外染色体来源的家庭中,7名患儿的21号额外染色体来源于母亲,2名来源于父亲.结论:根据这3个遗传标记可确定大多数先天愚型患儿额外染色体的双亲起源,为研究染色体不分离的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陈辉;郑红;贺颖;刘华;连建华;张钦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外周血T淋巴细胞初步纯化方法.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低剂量IL-2维持下,利用细胞培养淘汰法筛选纯化T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表面标志的改变.结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B淋巴细胞于第1周时基本死亡,第3周时完全消失;NK细胞于第1周时明显增加,第4周时大部分死亡;第4周时,所培养的细胞绝大多数为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的整体变化趋势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D4+百分数稍增加,CD8+百分数明显增加,CD4+/CD8+比值明显降低,CD3+CD16+CD56+百分数明显增加.结论:在IL-2维持下,人PBMCs培养4周时,收获培养细胞为初步纯化的T淋巴细胞.
作者:李付广;李沛;靳静;董子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