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戊二醛固定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改性方法评价

张竞超

关键词:牛颈静脉带瓣管道, 戊二醛, 2, 3-丁二醇, 抗钙化, 犬
摘要:目的:改性后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植入犬的右室流出道,观察其长期的防钙化性能.方法:从屠宰场取新鲜牛颈静脉,筛选后放入循环固定槽内,用体积分数为0.625%的戊二醛固定1 d,取出分为2组,分别于体积分数为100%2,3-丁二醇和体积分数为0.3%戊二醛中保存60 d,然后分组植入犬的右室-肺动脉之间,将犬的肺动脉近端结扎,饲养1 a后行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及钙含量测定.结果:2,3-丁二醇保存组管道内腔及瓣膜表面发现有内皮样细胞存在.戊二醛保存组较2,3-丁二醇组管道组织均存在较严重的炎性反应.2,3-丁二醇改性后的牛颈静脉管壁平均钙含量((8.72±0.71)mg/g)明显比戊二醛组((22.05±10.78)mg/g)低,P<0.05;2组瓣膜平均钙含量相比(2,3-丁二醛组:(1.38±0.86)mg/g),戊二醛组:((0.88±0.69)m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二醛鞣制的生物组织材料经2,3-丁二醇改性后可明显减轻组织钙化程度.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年龄组住院患者4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查结果分析

    为了解本院患者在住院前经血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作者对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9 800例住院患者的血清标本,按年龄分组分别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苑新;李小芳;朱爱枝;吴小祯;邓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经皮穿刺球囊二尖瓣成形158例护理体会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风湿性心脏病遗留的慢性瓣膜病变,表现为瓣膜口的狭窄及(或)关闭不全,其中以二尖瓣病变为常见[1].对单纯二尖瓣狭窄的内科治疗以经皮穿刺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效果好[2].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作者对接受PBMV的158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进行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理体会;张素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85例围手术期管理体会

    垂体腺瘤是起源于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为颅内常见肿瘤之一,约占颅内肿瘤的10%.临床大多以内分泌障碍起病,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溢乳、双颞侧头痛、视力减退等[1].手术治疗包括经额下入路和经鼻蝶窦入路.额下开颅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传统的经口鼻蝶窦入路虽能满意切除肿瘤,但因唇龈交界血运丰富,容易出血,损伤鼻腭神经引起口唇上切齿麻木[2].本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1月至2005年4月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85例,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管理报道如下.

    作者:程文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33例体会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是一种常见传染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表达状态和机体特殊的免疫应答状态是两个主要因素[1].CHB重型的发生可能与HBV DNA的大量复制及免疫应答损害加重有关[2].因此,抑制HBV DNA复制是否有利于CHB重型的治疗,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存活率值得探讨.有研究报道拉米夫定具有抑制HBV DNA复制的作用[3,4],为此作者对拉米夫定治疗CHB重型的效果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淑凤;冯慧芬;张俊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肱动脉血管扩张程度和内皮素及一氧化氮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肱动脉血管扩张程度和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0例,其中冠脉单支病变48例(A组)、2支病变28例(B组)、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C组).采用高分辨超声测定肱动脉的内皮依赖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FMD),并检测血管活性因子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结果:A组分别与B组及C组比较,FMD、ET、N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上述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皮功能障碍程度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

    作者:林虹;郭进;王风;林英忠;赵毅兰;李泓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实验性隐睾大鼠生殖细胞凋亡及Bcl-xl、Bad蛋白表达检测

    目的:检测实验性隐睾大鼠生殖细胞凋亡及Bcl-xl、Bad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50只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隐睾组(n=23)和对照组(n=27).建立单侧隐睾动物模型,术后3 d,7 d,10 d取材隐睾侧睾丸,对照组同侧取材.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生殖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Bcl-xl,Bad蛋白表达.结果:凋亡细胞主要是初级精母细胞和圆形精子细胞.隐睾组生殖细胞凋亡指数术后3 d组((5.54±1.93)%)、7 d组((7.33±1.61)%)、10 d组((9.48±2.9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26±0.92)%,P<0.01);隐睾组Bcl-xl蛋白表达术后3 d组((67.30±6.11)%)、7 d组((54.00±8.75)%)、10 d组((35.85±6.55)%)均低于对照组((76.00±6.83)%,P<0.01);Bad蛋白表达术后7 d组((46.22±9.30)%)、10 d组((41.30±5.81)%)均高于对照组((13.88±3.58)%,P<0.01).结论:实验性隐睾大鼠生殖细胞凋亡增多,可能与Bcl-xl蛋白表达降低、Bad蛋白表达升高相关.

    作者:范应中;万清廉;王家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应用ProTaper机用镍钛锉预备根管160例体会

    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作者采用Protaper机用镍钛锉预备根管160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腹腔液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26例内异症患者(Ⅰ、Ⅱ期11例,Ⅲ、Ⅳ期15例)及16例对照组(其他妇科手术,术中可见腹腔积液者)腹腔液及血清中IL-12和TNF-α含量.结果:内异症组腹腔液及血清IL-12含量均低于对照组,2组腹腔液IL-12均低于同组的血清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异症组Ⅲ、Ⅳ期腹腔液IL-12((19.56±0.83)ng·L-1)和血清IL-12((23.62±0.59)ng·L-1)均低于Ⅰ、Ⅱ期腹腔液((23.59±0.56)ng·L-1)和血清((28.71±0.54)ng·L-1)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内异症组腹腔液及血清TNF-α含量均高于对照组,2组腹腔液TNF-α含量均高于同组的血清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异症组Ⅲ、Ⅳ期腹腔液TNF-α((60.24±0.96)ng·L-1)和血清TNF-α((49.90±1.36)ng·L-1)均高于Ⅰ、Ⅱ期腹腔液((53.37±0.89)ng·L-1)和血清((42.20±0.99)ng·L-1)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IL-12和TNF-α在内异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检测其含量变化有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爱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检测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微血管密度(MVD)与肝细胞癌(HCC)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判断病程及预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1例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其中包膜完整者12例,不完整者29例;无癌栓者13例,有癌栓者28例;病理分级Ⅰ+Ⅱ级者17例,Ⅲ+Ⅳ级者24例)和5例正常肝组织中bFGF和MVD的表达.结果:5例正常肝组织中bFGF和MVD均无表达.HCC组织中bFGF阳性率为70.7%,bFGF表达与肝癌分化程度、有无癌栓、包膜是否完整有关(P<0.05),HCC组织中MVD为21.02±9.57.bFGF表达与MVD值有关(P<0.01).在高侵袭转移组与低侵袭转移组间,bFGF阳性率分别为86.4%和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MVD值分别为24.62±9.98,16.79±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CC组织中bFGF呈高表达,与HCC肿瘤血管生成有关,检测bFGF、MVD有助于判断肿瘤侵袭转移能力.

    作者:韩斌;梁冰;王广田;庞志刚;孙培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维生素K3生产工艺的优化

    目的:优化维生素K3的生产工艺.方法:通过比较反应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得到优化的反应条件.结果:在佳工艺条件下(2-甲基-1,4-荼醌(2-MNQ)与NaHSO3的物质的量比为1:1.5;m(2-MNQ):V水/(g/ml)=1.5;m(2-MNQ):V乙醇/(g/ml)=4.0;反应温度为52~55℃;反应时间为1h),维生素K3的收率稳定在75%以上.结论:本研究为维生素K3生产工艺的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刘艳凯;吴春丽;张秋荣;张楠;杜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及血浆NO、内皮素水平检测

    目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T174M多态性和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ET)的水平.方法:对100例EH患者、40例正常血压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及电泳分型的方法对AGT基因M235T、T174M多态性进行分析,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2组血浆NO、ET水平.结果:①EH组中M235TT、T174TM、T174MM基因型频率及T174M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②EH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NO水平降低;ET水平升高(P<0.001).③EH组中T174MM型血浆NO水平明显低于T174TM型和T174TT型(P均<0.001);而ET水平T174MM型和T174TM型明显高于T174TT型(P均<0.001);血浆NO、ET水平在M235T 3种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T174MM基因型和T174M等位基因是EH发病的危险因素.②EH存在血管内皮舒缩功能障碍,表现为血浆NO水平降低、ET水平升高.

    作者:张强;崔天祥;李莉;乔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输卵管妊娠保留功能性手术36例

    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本院采用保留功能性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36例,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周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晚期中央型肺癌合并心内癌栓体外循环下自体肺移植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自体肺移植治疗合并心内癌栓的左中央型肺癌的可行性.方法:左肺上叶中央型肺癌并左房内癌栓1例,正中入胸建立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摘除左房内癌栓,然后右侧卧位,左后外入胸,心包内外联合切除左全肺,体外修剪去除病变的上叶及下叶局部,将无癌残留的下叶重植于左胸腔.结果:患者术后15h二次开胸止血,机械辅助通气25 h后拔除气管插管,重植肺膨胀良好,术后48 h纤支镜吸痰1次,72 h下床活动.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肺血管灌注、回流良好,支气管通畅.随访28个月,患者生活质量良好,并恢复正常工作.结论:合并心内癌栓的晚期中央型肺癌,可以通过体外循环下自体肺移植达到根治性切除.

    作者:赵高峰;秦建军;赵松;齐宇;胡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联合经腹部推胎背纠正持续性枕后位54例

    持续性枕后位(persistent occiput posterior posterior,POPP)是头先露中一种常见的头位异常,占头位难产中的首位,降低POPP发生率是降低头位难产的关键[1].作者选择进入活跃期产程阻滞的POPP 54例,采用经阴道徒手旋转及经腹部推胎背为脊前方位的联合手法纠正POPP,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陈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心包积液65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体会

    2002年12月至2005年9月,作者采用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65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夏志坚;刘闯;张丽;张金盈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转染血红素氧化酶-1基因大鼠肝细胞系BRL体外抗凋亡作用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heme oxygenase,HO-1)基因转染对大鼠肝细胞系BRL的抗凋亡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BRL细胞转染HO-1基因后(对照组采用转染空载体pcDNA3的BRL细胞),应用RT-PCR检测肝细胞系BRL中HO-1基因的表达.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进行细胞计数,TUNEL染色等方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转染的肝细胞系BRL中均有HO-1 mRNA表达.转染HO-1的BRL细胞经TNF-α诱导凋亡后,细胞凋亡率(55.42%±3.12%)明显低于同等刺激下转染pcDNA3的BRL细胞(81.29%±3.08%)(P<0.05).结论:BRL肝细胞系中HO-1表现出较强的抗凋亡能力,为以细胞凋亡为主要病理表现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陈国勇;曲青山;孙建军;钱建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9例治疗体会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y postoperotive inyammatory ileus,EPII)在术后肠梗阻中约占90%[1],且有2/3的病例发生在小肠手术后[2].如认识不足,处理不当,易增加患者创伤甚至引起肠瘘、重症感染等并发症[3].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作者共收治EPⅡ患者9例,经积极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红军;杨聪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股骨粗隆间骨折滑动鹅头钉治疗257例体会

    1998年3月至2005年3月,作者应用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5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重;田克;张立贵;朱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食管鳞癌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检测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TP)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经病理证实的48例食管鳞癌组织、24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和24例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TP的表达.结果:①食管鳞癌组织中TP阳性表达率(81.25%(39/48))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8.33%(2/24))和不典型增生组织(41.67%(10/24,P<0.01)).②TP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均无关(P>0.05);但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TP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抑制TP的表达能抑制肿瘤的血管形成,阻断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为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尚育红;王进;李继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先天愚型患者21号额外染色体双亲起源的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判断

    目的: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TR)D21S11、D21S1270、D21S1437的多态性判断先天愚型患者21号额外染色体的双亲起源.方法:选择先天愚型关键区域(DSCR)内部及其附近的STR D21S11、D21S1270、D21S1437对11个核心家系进行PCR扩增并进行DNA定量分析.结果:先天愚型患者出现1:1:13条或2:12条DNA电泳带.在9个可确定21号额外染色体来源的家庭中,7名患儿的21号额外染色体来源于母亲,2名来源于父亲.结论:根据这3个遗传标记可确定大多数先天愚型患儿额外染色体的双亲起源,为研究染色体不分离的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陈辉;郑红;贺颖;刘华;连建华;张钦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