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宪恩;王利霞;侯剑峰;张瑞成;王海永;杨辰垣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肺耐药蛋白(LRP)的表达.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存档蜡块食管癌组织、46例食管正常组织、32例新鲜食管正常及癌组织LRP蛋白的表达;对其中的32例新鲜标本,运用RT-PCR技术检测LRP mRNA的表达.结果:食管癌组织LRP蛋白阳性表达率54.3%(44/81),高于正常组织的35.9%(28/78)(x2=5.44,P<0.05).食管癌组织中LRP mRNA的表达水平(0.54±0.05)高于正常组织的(0.39±0.04)(t=2.30,P<0.05).LRP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食管癌病理特征不相关(P>0.05).结论:食管癌组织中LRP的高表达可能与食管癌的耐药性有关,该特性可能独立于病理特征之外.
作者:董鑫;郝志芳;李珊珊;司源;阎爱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由于临床牙冠过短或残根断端位于龈下而无法修复的牙齿,需采用牙冠延长术,以保证修复体有足够的固位及修复后牙周组织的健康[1].2001年8月至2004年8月,本科对30例32颗前牙行牙冠延长术,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焦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人微小病毒B19的方法.方法:根据B19病毒VP2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将PCR扩增的B19病毒VP2区基因片段克隆入pGEM-T载体,重组质粒pGEM-T-VP2经筛选、鉴定后,作为阳性模板,用于标准曲线的制定和样品检测;对15例B19病毒感染血标本和几种其他病毒进行PCR测定.结果:应用重组质粒制作的定量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与定量对照曲线比较计算,15例B19病毒感染标本中B19拷贝数为4.8×10 5μl-1~8.7×10 8μl-1;对其他几种病毒的扩增均无信号出现.结论:成功建立了检测B19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较常规PCR技术更为简便、快速、准确,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作者:赵国强;胡军;冷弘;王岚;陈宗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胃癌、20例癌旁正常组织Endostatin蛋白的表达,应用抗CD34单抗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测定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胃癌组织Endostatin阳性表达率(61.54%,40/65)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20.00%(4/20)(P<0.01);Endostatin阳性表达组的MVD值(22.80±10.82)低于Endostatin阴性表达组(29.84±9.28,P<0.01);随着Endostatin表达程度加强,MVD值减少.Endostatin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TNM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结论:Endostatin在抑制胃癌血管生成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常卫华;赵治国;张艳鸿;钱镭;刘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的蛋白和mRNA定位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RT-PCR法分别检测41例食管癌组织标本中MMP-2,-9的mRNA及蛋白定位表达.结果:用RT-PCR、原位杂交2种不同方法检测食管癌组织及癌细胞MMP-9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49%和53.66%,MMP-2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54%和9.76%,食管癌细胞与组织成分中MMP-9阳性表达相一致,但MMP-2明显不符.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MMP-9由食管癌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分泌,而MMP-2则非肿瘤细胞所分泌.
作者:温洪涛;张蕾;李继昌;张云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高位胆管癌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左右肝管汇合处和肝总管上1/3段的黏膜上皮癌,又称Klastskin瘤或肝门部肝管癌,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1].因其特殊的解剖关系及生物学特征,手术切除率极低.作者回顾分析本院1994年2月至2003年8月收治的24例高位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举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构建含人乳癌DF3/MUC1启动子转录调控序列和白喉毒素A链(DTA)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方法:利用PCR技术从人乳癌细胞MCF-7中扩增出DF3/MUC1启动子的转录调控序列并克隆入pMD18T载体中,再从pMD18T-DF3重组质粒中切下DF3/MUC1启动子的转录调控序列并亚克隆入pGL3-Basic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GL3-DF3.从质粒pIBI30-DTA中切下DTA片断,以DTA基因替换重组质粒pGL3-DF3中的虫荧光素酶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GL3-DF3-DTA.结果:构建了含人乳癌DF3/MUC1启动子转录调控序列和DTA的表达载体,酶切和测序结果与预期完全相符.结论:重组质粒pGL3-DF3-DTA构建成功.
作者:罗威;黄文广;殷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前,巨块型肝癌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但是,临床应用TACE治疗并不能使肿瘤细胞完全坏死[1].作者对TACE治疗的60例巨块型肝癌栓塞后进行DSA图像与病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刘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IL-1β对人眼球后成纤维细胞(RF)产生趋化因子RANTES的影响及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的趋化作用.方法:取Graves眼病(GO)患者和斜视患者眼球后结缔组织,胶原酶消化法获得RF,分别以0μg/L、0.04μg/L、0.40 μg/L、8.00 μg/L、10.00 μg/L的IL-1β在RPMI培养基中孵育24 h,RT-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RANTES mRNA表达和RF培养上清中RANTES的含量,并观察活性核因子κB抑制剂CAPE对RANTES表达量的影响.采用96微孔板Chemo TX System进行趋化实验检测RF产生的RANTES对PBL的趋化作用,并观察鼠抗人RANTES抗体对PBL游走能力的影响.结果:RF在体外几乎不能产生RANTES,经IL-1β刺激之后,RANTES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都升高,GO患者RF产生RANTES的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RF((182.9±14.1)μg/L vs(77.9±3.8)μg/L,t=16.765,P<0.01),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浓度依赖性.CAPE可明显抑制IL-1β对RF表达RANTES的诱导效应.经IL-1β刺激的RF培养上清可增强PBL的游走能力,此效应可被鼠抗人RANTES抗体所抑制.结论:IL-1β诱导RF表达的RANTES参与了GO眶后淋巴细胞浸润,且RANTES的表达可能与NF-κB的激活有关.
作者:秦贵军;罗方;赵艳艳;张素华;宋方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心肌肥大组、心衰组,每组8只.心肌肥大组和心衰组均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构建模型.假手术组和心肌肥大组大鼠于第4周处死,心衰组大鼠于第12周处死.分别检测各组血流动力学和左室肥大指标,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心力衰竭组与心肌肥大组比较,左室收缩末压、左室舒张末压、心室内压变化大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心衰组较心肌肥大组心肌细胞凋亡增加,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减少(P<0.01).结论:心肌细胞凋亡在心脏由心肌肥大向衰竭的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与凋亡蛋白Bax和Bcl-2表达改变有关.
作者:付春景;郭龙辉;申琦;黄幼田;许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一种方便、准确测定小鼠小肠乳糖酶活性的方法.方法:采用不同pH的底物溶液与肠黏膜提取物反应,计算相应的酶活性;取不同反应时间(45 min,60 min,75 min),不同显色时间(45 min,60 min,75 min)和不同显色剂用量(2.0 ml,2.5 ml,3.0 ml)按L9(34)正交实验设计方法,测定不同条件下的底物溶液与肠黏膜反应的A值作为正交实验的评分标准.结果与结论:由正交实验得出,该方法的佳反应条件为:pH 4.6,水浴75min,显色时间45 min,显色剂用量3.0 ml;批内酶活性(0.029±0.003)U/ml,CV=2.49%,批间酶活性(0.032±0.004)U/ml,CV=4.19%.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作者:何伟;黄磊;吕斌;黄承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单纯聚乙醇酸和聚乳酸共聚物(PLGA)以及经Ⅱ型胶原表面修饰后的PLGA,对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粘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抽取成年兔骨髓,流式细胞仪分离骨髓MSC,以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及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的无血清F-12培养基诱导培养.取2周后MSC,接种于24孔培养板,其中Ⅱ型胶原修饰PLGA材料的12孔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单纯PLGA材料的另12孔.采用RT-PCR、细胞计数、免疫组化、MTT等方法检测细胞生长、粘附及分化情况.结果:诱导后的MSC,表达Ⅱ型前胶原mRNA,且能在经Ⅱ型胶原修饰的PLGA上粘附、增殖,并持续表达Ⅱ型胶原;而单纯PLGA使其脱分化.结论:Ⅱ型胶原能促进经诱导的MSC在PLGA上粘附、增殖并维持软骨细胞表型.
作者:许建中;范东伟;张文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贲门癌是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CT扫描对肿瘤术前分期和评估手术切除率有重要价值,但对腔内病变的CT表现研究较少.2000年11月至2003年3月,作者利用自制可调式角度板对96例中晚期贲门癌患者行臀高头低位CT扫描,并与手术病理及上消化道造影(GI)进行比较,旨在探讨CT对中晚期贲门癌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吕庆才;段成洲;郝安林;蒋明;师晓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以B19 VP2基因为靶基因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作为基因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用PCR方法以pGEM1-B19为模板扩增出B19 VP2目的基因;将其重组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将重组子pcDNA3-VP2及空质粒分别用脂质体包裹接种家兔;ELISA方法检测家兔血清中B19 VP2抗体产生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VP2;其作为基因疫苗接种家兔后可产生滴度较高,持续时间较长的抗体.结论:B19 VP2基因可作为B19病毒基因疫苗构建的靶基因.
作者:胡军;戚敏;张世杰;宋建伟;赵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随访的冠脉造影资料较全的100例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依据术后冠脉造影复查结果将其分为无再狭窄组和再狭窄组,比较2组临床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靶血管病变特点(如病变部位、病变分型、病变长度、术前狭窄程度、小管腔直径、病变血管支数),分析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2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高脂血症患病率、病变部位、病变分型、病变血管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狭窄组男女比例(39:6)较无再狭窄组(29:26)高(P=0.02);再狭窄组吸烟比例(80%)较无再狭窄组(58.6%)高(P=0.03);再狭窄组术前狭窄程度(94.65%±3.62%)较无再狭窄组(88.81%±3.23%)重(P=0.04);再狭窄组病变长度(23.2±10.8)mm较无再狭窄组的(17.6±11.8)mm长(P=0.04).结论: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高脂血症患病率、病变部位、病变分型、病变血管支数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无关,男性、吸烟、病变长度、术前狭窄程度与其有关.
作者:刘灵芝;侯翠红;刘恒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P53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形态定量学方法,检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良性囊腺瘤17例,交界性肿瘤15例,恶性肿瘤29例)中VEGF和P53蛋白的表达,并测定其积分光密度(IOD)和平均光密度(MOD).结果: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组织中VEGF的IOD和MOD值分别为213.6±94.8和0.19±0.07、419.4±71.6和0.26±0.08、667.2±32.9和0.41±0.03,P53蛋白表达的IOD和MOD值分别为164.2±44.8和0.17±0.04、521.3±57.1和0.24±0.07、872.2±37.4和0.41±0.04,良性肿瘤分别与交界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相比,IOD和MO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且VEGF与P53表达呈正相关(rs=6.24,P<0.05).结论: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展中VEGF起重要作用,P53蛋白可能参与卵巢肿瘤的血管生成调节.
作者:马海彦;王珏辉;张红新;高冬玲;陈奎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也称恶性肿瘤相关物质,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已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1].为探讨TSGF与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疗效的关系,2001年以来,作者对126例晚期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分别进行了血清TSGF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瑞玲;张士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70例CHF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3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常规抗心衰治疗,在心衰初步控制后加服倍他乐克,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HRV;出院后随访半年,记录再住院率、病死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HRV各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总有效率97.1%(34/35),高于对照组的71.4%(25/35)(P<0.05).随访半年,治疗组再住院率17.1%(6/35),低于对照组42.9%(15/35)(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治疗慢性CHF,可提高患者HRV,增强疗效,改善预后.
作者:高寒梅;郭龙枝;裴济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构建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人微小病毒B19VP2蛋白的原核高效表达系统.方法:用PCR扩增HBsAg基因及B19病毒VP2基因,分别与pGEM-T重组,构建出pGEM-T-HBs及pGEM-T-VP2并测序分析;测序证实序列正确后,将pGEM-T-HBs中的HBs基因克隆入pGEX-5X-1表达载体中,得到pGEX-5X-1-HBs;再将pGEM-T-VP2中的VP2基因克隆入pGEX-5X-1-HBs中,得到pGEX-5X-1-HBs-VP2后转化至BL21(DE3)宿主菌中,并以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以Western-blot鉴定.结果:pGEX-5X-1-HBs-VP2可在大肠杆菌BL21中高效表达,表达产物经Western-blot鉴定具有HBsAg及B19 VP2的双重抗原性.结论:成功构建pGEX-5X-1-HBs-VP2原核表达载体,且其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为HBV和B19病毒重组多价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国强;张世杰;刘全离;徐慧丹;陈宗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FVLeiden和FⅡG20210A基因多态性与布-加综合征(B-CS)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Multiplex PCR-RFLP)方法,检测了53例布-加综合征患者与106例正常对照的FVLeiden和FⅡG20210A的突变情况,并加以对照分析.结果:53例B-CS患者与106例正常对照FVLeiden和FⅡG20210A基因多态,均为野生型,未发现纯合突变型与杂合突变型.结论:FVLeiden和FⅡG20210A的分布存在着地理差异与种族异质性,在中国人B-CS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极小.
作者:郑红;连建华;齐华;贺颖;林国岭;许培钦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