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芹;李喜英
输尿管扩张在小儿泌尿外科比较常见,很多原因均可造成输尿管扩张.无论何种原因,输尿管严重扩张时移植手术后发生返流的可能性加大[1],因此,有必要增加手术时的抗返流机制.Politano-Leadebetter法是输尿管移植常用的方法之一,本院1990年以来对此方法加以改良,治疗输尿管扩张患儿17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夏自强;毛远讯;许华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覆膜内支架置入气道治疗胸腔胃-气道瘘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根据胸腔胃-气道瘘口的位置、大小、数目选择内支架.透视下,6例患者8处瘘在气道内置入8枚气道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结果:6例内支架均置入成功,瘘口完全封闭,即刻消除呛咳症状.5例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提高;1例支架置入5 d后支架移位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随访4~15个月,3例死于机体衰竭,1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正常生活至今.结论:气道覆膜内支架能有效封堵胸腔胃-气道瘘,操作简单、安全、近期疗效可靠.
作者:韩新巍;吴刚;李永东;高雪梅;杨瑞民;李天晓;马南;王艳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胰腺炎组和胰腺炎甘氨酸治疗组(1g/kg).分别测定各组6 h、12 h和24 h血清淀粉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胰、肺匀浆中谷胱甘肽(GSH)、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观察胰、肺病理学变化并比较各组动物3 d.结果:与胰腺炎组比较,采用甘氨酸治疗后,对各时相的淀粉酶和胰、肺的GSH无明显影响,但可降低24 h血清TNFα水平;甘氨酸不改变胰MPO和病变程度,明显降低肺MPO活性并改善急性肺损伤,提高生存率.结论:甘氨酸治疗不改善胰腺炎时胰腺局部病变,但可减轻其并发的肺损伤,可能与其抑制白细胞浸润激活有关.
作者:刘超;庞志刚;郑蔚;王广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肾脏前列腺素(PGs)是调节肾脏功能的主要激素系统之一,该系统的异常与肾病恶化有关[1].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尿中PGs代谢产物的变化能反映肾脏PGs合成改变[2].因此,作者测定了老年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尿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la(6-keto-PGFla),为探讨其病理生理和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刘云;马利军;李建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病与慢性炎症有关[1],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可作为慢性炎症的标志物.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中较少可降低血浆CRP的水平,国外近报道,普伐他汀能降低血浆CRP浓度,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国内此方面的研究甚少,为证实普伐他汀能否降低血浆中CRP浓度,作者进行了临床观察.
作者:郭应先;刘怀霖;刘祥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复发性口疮(RAU)患者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微量元素(TE)的变化.方法:用Disilvestro方法测定50例复发性口疮患者及5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SOD活性,用光谱分析仪测定锌(Zn)、铜(Cu)、铁(Fe)含量并加以比较.结果:复发性口疮患者血液中SOD活性((17.13±2.26)u/ml)较正常人((21.08±1.46)u/ml)明显降低(P<0.01),血清中Zn((0.712 7±0.069 8)mg/L)、Fe((1.029 1±0.121 6)mg/L)含量低于正常人Zn((0.963 9±0.129 3)mg/L)、Fe((1.285 8±0.127 1)mg/L)含量(P<0.01),Cu的含量与正常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RAU的发病过程中SOD活性及Zn、Fe含量低下可能是RAU多因素致病环节,可提高SOD活性和适当补充锌、铁制剂治疗RAU患者.
作者:季旭东;石晶;韩冰;曲旭红;石爱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胸腔积液(胸液)的病原学诊断对其治疗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作者对年龄在60岁以上的胸液患者,联合应用胸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胸膜活检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原学诊断阳性率达87.5%,报道如下.
作者:张罗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prin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简称PCNSL)较少见,临床报道不多.1993年至2001年作者共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原发于颅内的恶性淋巴瘤12例,现将综合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赵明;徐欣;龙江;宋来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测定不同状态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载量,为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病程判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病程状态的乙肝患者血清样本190份,其中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5例47份样品,HBeAg阴性的4例CHB患者4份样品,接受α-干扰素治疗后发生HBeAg血清学转归的患者5例40份样品,非活动性HBV携带者37例57份样品.由CHB康复患者21例42份样品.结果:HBeAg阳性的CHB血清中HBV DNA水平为8.3×108拷贝/m1,明显高于HBeAg阴性的CHB患者(7.0×106拷贝/m1)和HBeAg血清转归患者HBV DNA水平(6.2×103拷贝/ml)以及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HBV DNA水平(5.6×103拷贝/ml).乙型肝炎康复者中未检出HBV DNA.结论:定量PCR方法可以作为确认HBV感染不同状态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秦东春;巫光宏;曹孟德;郭小兵;梅园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2001年3月至2001年12月,本科应用输尿管镜(URS)行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170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作者:王梅;王友志;时秋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验证莱茵衣藻叶绿体atpA启动子在杜氏盐藻叶绿体中的转录活性.方法:以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为报告基因,将报告基因插入莱茵衣藻叶绿体atpA启动子与rbcL终止子之间,构建载体pSP71-atpA-EGFP,用基因枪法转入杜氏盐藻叶绿体中,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基因在atpA启动子控制下的表达,以验证atpA启动子在杜氏盐藻叶绿体中的生物活性.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EGFP在杜氏盐藻叶绿体中得到了表达.结论:莱茵衣藻叶绿体atpA启动子在杜氏盐藻叶绿体中有转录起始活性,可以应用于杜氏盐藻的叶绿体转化.
作者:潘卫东;吕玉民;张贵星;牛向丽;侯桂琴;薛乐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获得杜氏盐藻硝酸盐还原酶cDNA片段.方法:根据Dunaliella tertiolecta、衣藻、团藻等生物硝酸盐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高度保守序列EGWWFKP、WNVMGMM设计一对简并引物,以含硝酸盐培养基培养的的盐藻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产物克隆至T载体后转化大肠杆菌JM109,经筛选后测序,将测序结果推导成氨基酸序列,并与Dunaliella tertiolecta、团藻、衣藻、小球藻等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在盐藻中所获得的cDNA片段,核苷酸长度为381 bp,编码127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下列物种的硝酸盐还原酶进行同源性比较:Dunaliella tertiolecta为88.2%同源,团藻为78%,衣藻为67%,小球藻为59%.结论:所克隆的序列为盐藻硝酸盐还原酶cDNA片段.
作者:谢华;姜国忠;吕玉民;牛向丽;许培荣;王建民;薛乐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杜氏盐藻与其他藻类和高等植物间的亲缘关系.方法:将杜氏盐藻的叶绿体16S rRNA序列与一些藻类和陆生植物叶绿体的16S rRNA序列资料进行同源性比较与分析,并构建进化树.结果:进化树显示整个植物界明显分为3个大的类群:蓝藻门、红藻门、隐藻门、金藻门、褐藻门、硅藻门和甲藻门形成一个类群,裸藻门单独形成一个类群,而绿藻门和陆生高等植物共同形成一个大的类群.陆生高等植物间的亲缘关系非常近,拥有一个共同的绿藻祖先,而杜氏盐藻、莱茵衣藻等所归属的团藻目则与其他绿藻及高等植物分离,独立形成一个极为分散的类群.结论:杜氏盐藻所隶属的团藻目属于较为原始的绿藻,彼此之间亲缘关系较远,而且与进化主干上的其他绿藻及高等植物较早分离.
作者:潘卫东;张娟;张贵星;袁保梅;王建民;薛乐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因枪转化方法不同轰击条件和启动子的选择对转化杜氏盐藻的影响.方法:以抗除草剂(bar)基因作为报告基因,用基因枪法将其导入杜氏盐藻.通过草丁膦筛选培养获得转化藻株,对转化藻株进行分析.结果:在氦气压力为100 L/min条件下,微弹轰击2次比微弹轰击1次或3次的效果都好;杜氏盐藻碳酸酐酶(CA1)基因启动子可驱动bar基因在杜氏盐藻中瞬时表达,而双拷贝碳酸酐酶(DCA1)基因启动子可驱动bar基因在杜氏盐藻中稳定表达.结论:在氦气压力为100 L/min条件下微弹轰击2次,可能是基因枪法转化杜氏盐藻的较好转化条件.在转基因杜氏盐藻研究中,DCA1基因启动子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启动子类型.
作者:吕玉民;谢华;牛向丽;姜国忠;薛乐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血管性脉管瘤约60%发生在口腔颌面部,占整个头面部良性肿瘤的50%,以往统称为血管瘤,1982年Mulliken根据血管性脉管瘤组织病理结构特点的不同及临床生物学行为,将传统的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1].由于该类疾病一般不发生恶性变,故有机会探索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以便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和后遗症.手术治疗常不同程度影响患者容貌和口腔功能,因此,除动静脉畸形之外,临床对血管性脉管瘤多选择硬化剂注射、激光、激素等非手术方法,或与手术组合的综合方法治疗[1,2].目前已明确将血管性脉管瘤根据其血液流速分为高流速和低流速2种[3,4],血液流速是影响硬化剂注射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降低血管性脉管瘤的血液流速,延长局部治疗因子的作用时间,是血管性脉管瘤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作者采用瘤周环扎和瘤间结扎的方法减缓瘤体血液流速,然后再注射平阳星,从而延长药物的局部作用时间,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李新明;龚建民;崔文光;刘学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单纯肥胖对男性青少年性发育的影响.方法:测量58例单纯肥胖青少年(肥胖组)和46例同年龄、同身高体重正常者(对照组)的体重指数(BMI)、臀围比值(WHR)、阴毛发育程度、首次遗精发生率、阴茎大小、睾丸体积,放免法测定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总睾酮(TT)、雌二醇(E2)、催乳素(PRL)和空腹胰岛素(INS)水平.结果:肥胖组的阴毛发育程度、首次遗精发生率、阴茎和睾丸大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而血清LH、FSH、PRL、IN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E2水平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肥胖组BMI与阴毛发育程度、阴茎长度、睾丸大小、血清TT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291,-0.302,-0.317,-0.319,P均<0.05.BMI及WHR均与空腹INS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01,0.357,P均<0.05.结论:肥胖引起男性青少年性发育滞后.
作者:丁德刚;李启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核基质蛋白与p16基因上游序列的结合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outhwestern印迹技术及Genetools定量分析软件,对22例胃癌及相应正常组织的核基质蛋白与P16基因上游序列的结合进行了检测.结果:正常胃组织核基质蛋白与p16基因上游序列结合主带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28000、30000、40000、43000、50000,胃癌组织中为40000、66000.与正常胃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核基质蛋白与P16基因上游序列结合的66000主带阳性信号明显增强(P<0.05);而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临床分期胃癌组织间,此主带阳性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66000蛋白与p16基因上游区结合量的异常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
作者:丁一;李卓;乐晓萍;邢文英;朱晓燕;张钦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釉原蛋白基因在良恶性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为判断成釉细胞瘤细胞分化程度寻找有效指标.方法:收集存档的良恶性成釉细胞瘤标本72例,其中良性55例(包括滤泡型18例,丛状型20例,棘皮瘤型11例和颗粒细胞型6例),恶性17例,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釉原蛋白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以12例牙胚标本作阳性对照.结果:釉原蛋白mRNA阳性表达位于肿瘤性上皮细胞胞浆内,55例良性肿瘤中,42例呈阳性表达(76.4%),各组织学类型间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17例有2例呈阳性表达(11.8%),其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良性成釉细胞瘤(P<0.01).结论:釉原蛋白基因可以作为判断成釉细胞瘤细胞分化程度的一个特异性指标.
作者:刘进忠;崔淑霞;汪说之;陈新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不同养育环境的家庭和幼儿机构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根据幼儿园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选择郑州市4个不同的日托型幼儿园,对其4~6.5岁的在园儿童进行调查,包括儿童生活经历、家庭及父母一般情况;用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对儿童进行智商(IQ)测量.结果: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组间儿童IQ不同(P<0.05);儿童主要带养人不是父母者占51.66%,带养人文化程度不同组间儿童I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不吸烟组其儿童IQ显著高于父亲吸烟组(P<0.05~0.01);教育环境较好幼儿园儿童IQ显著高于生活环境较好、教育环境一般组儿童IQ(P<0.01),教育环境一般、生活环境较好组儿童IQ与两方面皆一般组儿童IQ比较,男P<0.05,女P>0.05.结论:主要带养人的文化程度对儿童IQ存在明显影响.幼儿园的教育环境相对于生活环境对儿童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作者:娄晓民;胡巧云;吴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红细胞锌的方法.方法:取一定体积的红细胞,低渗破膜,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为0.86%~1.86%.回收率为94.67%~97.60%.结论:方法简便,精密度好,准确度高,为测定红细胞锌的良好方法.
作者:张洪权;常爱武;吴予明;吴拥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