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徐欣;龙江;宋来君
目的:探讨基因枪转化方法不同轰击条件和启动子的选择对转化杜氏盐藻的影响.方法:以抗除草剂(bar)基因作为报告基因,用基因枪法将其导入杜氏盐藻.通过草丁膦筛选培养获得转化藻株,对转化藻株进行分析.结果:在氦气压力为100 L/min条件下,微弹轰击2次比微弹轰击1次或3次的效果都好;杜氏盐藻碳酸酐酶(CA1)基因启动子可驱动bar基因在杜氏盐藻中瞬时表达,而双拷贝碳酸酐酶(DCA1)基因启动子可驱动bar基因在杜氏盐藻中稳定表达.结论:在氦气压力为100 L/min条件下微弹轰击2次,可能是基因枪法转化杜氏盐藻的较好转化条件.在转基因杜氏盐藻研究中,DCA1基因启动子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启动子类型.
作者:吕玉民;谢华;牛向丽;姜国忠;薛乐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杜氏盐藻与其他藻类和高等植物间的亲缘关系.方法:将杜氏盐藻的叶绿体16S rRNA序列与一些藻类和陆生植物叶绿体的16S rRNA序列资料进行同源性比较与分析,并构建进化树.结果:进化树显示整个植物界明显分为3个大的类群:蓝藻门、红藻门、隐藻门、金藻门、褐藻门、硅藻门和甲藻门形成一个类群,裸藻门单独形成一个类群,而绿藻门和陆生高等植物共同形成一个大的类群.陆生高等植物间的亲缘关系非常近,拥有一个共同的绿藻祖先,而杜氏盐藻、莱茵衣藻等所归属的团藻目则与其他绿藻及高等植物分离,独立形成一个极为分散的类群.结论:杜氏盐藻所隶属的团藻目属于较为原始的绿藻,彼此之间亲缘关系较远,而且与进化主干上的其他绿藻及高等植物较早分离.
作者:潘卫东;张娟;张贵星;袁保梅;王建民;薛乐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998年9月至2000年12月,作者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郑若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咽喉部开放性损伤常损伤咽、喉、气管及颈部的重要血管及神经,处理不当可因病情加重而危及患者生命或引起并发症导致病情迁延,畸形愈合,甚至导致功能障碍或组织变形[1].本科1990年至2001年共收治咽喉部开放性损伤患者56例,报道如下.
作者:宋喜成;张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腹裂(gastroschisis)是新生儿期危及生命的严重腹壁发育畸形.本院于1994年至2003年8月共收治11例,应用3种手术方法治疗,存活8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孙玉梅;王淑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对离体兔心的保护及机制.方法:选健康成年家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应用Langendroff离体兔心灌注模型;缺血预适应组:在长缺血之前(心脏保存前),停灌5 min,复灌10 min,即缺血预适应,余同对照组;多粘菌素组:在缺血预适应后经主动脉逆灌多粘菌素B 50μmol/L 5 min,余同缺血预适应组,在长时程缺血(30 min)之前即心脏保存之前给予缺血预适应,复灌30 min后,测定心功能及生化指标.结果:缺血预适应组左室收缩末压恢复率((85.5±4.7)%)高于对照组((75.3±2.1)%)和多粘菌素组((75.4±4.7)%),P<0.05;心肌组织肌酸激酶缺血预适应组((233.6±24.6)u/g)高于对照组和多粘菌素组((132.5±24.8)u/g,(135.1±28.8)u/g),P<0.05;同功酶缺血预适应组((201.0±17.4)u/g)高于对照组和多粘菌素组((180.3±16.8)u/g,(184.5±16.9)u/g),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对离体兔心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作者:高颖欣;谢云志;张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了10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VT组)与106例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的MTHFR基因677碱基C-T的突变情况.结果: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THFR基因677位点纯合突变基因型频率(27.2%)明显高于对照组(15.1%),P<0.05;变异型等位基因(T)频率为0.55,高于正常对照0.38,P<0.05.结论:提示MTHFR基因纯合突变型(T/T)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遗传性风险因子,为探讨血栓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
作者:贺颖;连建华;齐华;郑红;游文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营养不良和进行性体重下降是癌症晚期常见的并发症,而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又可使此症状加重,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1],因此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1999年10月至2002年6月,作者观察了中晚期癌症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服用甲孕酮与不用甲孕酮相比,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及对化疗的耐受性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欣爱;樊青霞;王瑞林;王留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儿童突眼的病因与成人有所不同.作者收集了本院CT室1987年4月至2003年3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及临床随访的45例突眼儿童的CT资料,旨在探讨不同病因突眼的CT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高雪梅;周志刚;赵艺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蝶骨嵴脑膜瘤起源于蝶骨大小翼部,肿瘤多侵犯脑神经、血管、海绵窦,手术全切较为困难,术后并发症多.现对本院1990年至2001年经手术治疗的蝶骨嵴脑膜瘤23例的诊断治疗分析如下.
作者:苏玉林;张鹏远;王建祯;陶胜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本院神经内科自1997年10月至2002年2月,采用颅脑穿刺治疗脑出血57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且经系统、精心护理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秀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prin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简称PCNSL)较少见,临床报道不多.1993年至2001年作者共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原发于颅内的恶性淋巴瘤12例,现将综合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赵明;徐欣;龙江;宋来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时T淋巴细胞亚群和TNFα的变化.方法:将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并发肺部感染组和肺部正常组38例,采用桥联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与健康对照组52例比较.结果: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组CD3(64.69%±5.40%)、CD4(41.15%±9.07%)、CD4/CD8(1.40±0.22)比值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70.65%±4.39%,48.02%±8.27%,1.96±0.24)降低,CD8(30.08%±7.87%)、TNFα(197.24±23.51 ng-L-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4.42%±7.10%,57.62±21.64 ng@L-1)增高,P<0.01.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细胞因子TNFα可能是影响肺部感染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献;陈品;屈宝华;齐进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大鼠结肠上皮水、电解质转运的影响和内在的机制.方法:在药物和特异性通道阻断剂的作用下,用短路电流(Isc)技术,体外测量结肠上皮短路电流的变化.结果:离体大鼠远端结肠,在基础状态下的跨上皮电位差(PD)和Isc分别为(-5.5±0.8)mV(n=8)(黏膜面为负)和(60.3±6.7)μA/cm2(n=16),Rt为(94.9±5.9)Ω@cm2.在结肠上皮的基底膜加入川芎嗪(0.01~5 mmoL/L),能记录到一个呈剂量依赖性升高的短路电流,EC50为0.5 mmol/L(n=16);将Cl-或HCO3-从溶液中替换,分别抑制了该电流的58.4%(n=5,P<0.01)和70.8%(n=4,P<0.01),2种离子都被替换时,该电流减少了98.1%(n=6,P<0.001);川芎嗪在结肠上皮产生的短路电流能被顶膜Cl-通道阻断剂DPC(2 mmol/L)(一种非选择性的Cl-通道阻断剂)和glibenclamide(1mmol/L)[囊性纤维变性跨膜电导调节器(CFTR)的特异性阻断剂]完全阻断,但对DIDS(100 mmol/L)[Ca2+激活的Cl-通道(CaCC)阻断剂]不敏感;在结肠上皮的顶膜加入Na+通道阻断剂amiloride(10 mmol/L)或将Na+从顶膜侧的溶液中替换,不影响随后川芎嗪产生的短路电流;将Na+从结肠上皮基底膜侧的溶液中替换或从顶膜和基底膜侧同时替换,完全抑制了川芎嗪在结肠上皮产生的短路电流;在结肠上皮的基底膜加入Na+-K+-Cl-共转运体(NKCC)阻断剂bumetanide(100 mmol/L)或基底膜Na+HCO3-共转运体(NBC)和Cl-/HCO3-交换器抑制剂DIDS(100 mmol/L)分别使川芎嗪产生的短路电流减少了89.3%(n=6,P<0.001)和68.9%(n=4,P<0.01),DIDS对川芎嗪的抑制作用与HCO3-从溶液中替换时产生的抑制作用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膜非选择性K+通道阻断剂Ba2+(3 mmol/L)完全抑制了川芎嗪在结肠上皮产生的短路电流(n=4,P<0.001),基底膜Ca2+激活的K+通道阻断剂TEA(5 mmol/L)对此电流无影响;用BAPTA-AM(100 mmol/L)螯合细胞内、外的Ca2+,不影响川芎嗪在结肠上皮产生的短路电流.结论:川芎嗪能刺激大鼠远端结肠上皮分泌Cl-和HC03-,作用呈量效关系;川芎嗪在结肠上皮产生的短路电流是由位于结肠上皮顶膜的CFTR,以及位于基底膜的Na+-K+泵、NKGC、NBC、Cl-/HCO3-交换器和基底膜K+通道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邢莹;何琼;朱进霞;陈小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P62的表达及其与P53和Rb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44例食管鳞癌及正常食管黏膜中P62、P53和Rb的表达水平.结果:44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62、P53、R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2%、70.5%、45.4%;P62胞核阳性为36.4%、胞浆阳性为9.1%,胞核胞浆同时阳性为22.7%;P62细胞核、细胞浆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P53阳性表达与食管癌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相关(P<0.05);Rb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相关(P<0.01),与食管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P62阳性表达与P53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s=0.82,P<0.05),而与Rb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s=-0.78,P<0.05).结论:P62、P53、Rb可能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它们的表达可作为判断食管癌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对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任秀花;赵培荣;郭坤;阎爱华;李珊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本院自1993年3月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来,共完成各类腹腔镜手术5000例,其中208例应用于急腹症的诊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万德礼;刘树清;司亚卿;杨菊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60%的食管癌患者发现时已失去了外科手术机会[1],该类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且易并发食管气管瘘,这些均导致患者进食不良和预后不好.本科自1995年以来对5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了带膜金属内支架置人术,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任建庄;韩新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腰椎爆裂骨折,屈曲压缩Ⅱ~Ⅲ型骨折,其骨碎块后移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引起瘫痪.选择前人路可在直视下切除椎管前方致压物并行椎间植骨和内固定.但是前人路对于恢复伤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往往不够理想,且手术创伤较大.本院自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选择适当病例,采用改良侧前方减压后路内固定,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吴学建;王利民;李甲振;王卫东;皮国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百草枯(Paraquat,PQ)又名克芜踪,是一种对人畜有很强毒性的有机杂环类接触性除草剂,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误服或自杀性服用均可造成中毒.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很高[1].百草枯中毒可引起肺、心、肝、肾等脏器严重损害,由于病变主要发生在肺,故又称百草枯肺.有关百草枯中毒的基础研究与治疗较多[1,2],而相关影像报道较少[3].作者总结了14例百草枯中毒患者肺部的X线与CT所见,报道如下.
作者:韩东明;王清华;孙建明;窦文广;孙凤霞;李玉侠;李长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胰腺炎组和胰腺炎甘氨酸治疗组(1g/kg).分别测定各组6 h、12 h和24 h血清淀粉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胰、肺匀浆中谷胱甘肽(GSH)、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观察胰、肺病理学变化并比较各组动物3 d.结果:与胰腺炎组比较,采用甘氨酸治疗后,对各时相的淀粉酶和胰、肺的GSH无明显影响,但可降低24 h血清TNFα水平;甘氨酸不改变胰MPO和病变程度,明显降低肺MPO活性并改善急性肺损伤,提高生存率.结论:甘氨酸治疗不改善胰腺炎时胰腺局部病变,但可减轻其并发的肺损伤,可能与其抑制白细胞浸润激活有关.
作者:刘超;庞志刚;郑蔚;王广田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