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IS联合AAI指导妇科腔镜手术麻醉深度调控的临床研究

康芳;李娟;柴小青;王松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 听觉诱发电位, 妇科腔镜手术, 应激
摘要: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指导妇科腔镜手术全麻深度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20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BIS组(B组)、AAI组(A组)、BIS+AAI组(BA组)和对照组(C组).麻醉深度:B组BIS为40~55;A组AAI为15~25;BA组BIS为40~55、AAI为15~25;C组为有创血压和心率波动范围不超过基础值±20%.记录丙泊酚用量及去氧肾上腺素、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用量、喉罩拔出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并于入室后5 min(T0)、气腹后1 min(T1)、3min(T2)、分离病变组织(T3)时,缝皮结束时(T4)抽取动脉血,测定血糖(Glu)、β内啡肽(β-EP)和肾上腺素(E)的浓度.结果 与T0时比较,T1~T4时四组患者Glu、-EP及E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T1、T2和T4时A组、BA组和C组Glu、β-EP及E浓度明显降低(P<0.05)、丙泊酚用量明显增加、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BA组比较,T1、T2和T4时A组和C组Glup-EP及E浓度明显升高(P<0.05),B组和A组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减少、A组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用量明显增加(P<0.05).与A组比较,B组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减少、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用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 BIS联合AAI监测更有利于及时合理调控麻醉深度,降低应激反应.
临床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围术期液体容量的评估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第三间隙液,血浆和血细胞等有形成份构成了血管内容量.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有效循环的血量称为有效循环血量,不包括贮存于肝、脾和淋巴血窦或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如何在围术期准确评估人体的液体容量,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作者:孙杰;杨建军;徐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第二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第二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择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449例,当镇痛效果确切,进入第二产程后分别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持续镇痛组,R组,n=287)或生理盐水(暂停镇痛组,N组,n=162).胎儿娩出后,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程镇痛满意度、会阴部修复时VAS评分.结果 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及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组产妇第二产程镇痛满意度(91±6)分,明显高于N组(84±7)分(P<0.05),而R组会阴部修复时VAS评分为(0.7±0.6)分,明显低于N组(1.2±0.8)分(P<0.05).结论 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第二产程及分娩方式无明显影响,而且第二产程及会阴部修复时镇痛满意度较高.

    作者:王娴;徐世琴;冯善武;沈晓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鼻内给予右美托咪定与口服水合氯醛在患儿CT检查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鼻内给予右美托咪定与口服水合氯醛在患儿CT检查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接受CT检查需实施中深度镇静治疗的患儿66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2月~7岁.患儿随机均分为六组,分别口服水合氯醛50 mg(CH组)和鼻内给予右美托咪定1.0 μg/kg(D1组)、1.5 μg/kg(D2组)、2.0 μg/kg(D3组)、2.5μg/kg(D4组)和3.0μg/kg(D5组).记录患儿MAP、HR、SpO2和RR及入睡时间、检查时间、苏醒时间.与给药前,给药后D3组HR明显减慢;给药后、苏醒后D5组MAP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CH组比较,给药后D1、D2、D3、1D4和D5组,苏醒后D3、D4和D5组HR明显减慢(P<0.05或P<0.01).与D3组比较,给药后D2和D5组,苏醒后D1和D2组HR明显增快(P<0.05).结果 D5组入睡时间明显短于CH、D1、D2、D3和D4组(P<0.05),D1、D2、D3、D4和D5组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CH组(P<0.01).CH、D1组的镇静疗效明显低于D2、D3、IN和D5组(P<0.05).六组患儿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鼻内给予右美托咪定1.5~3.0 μg/kg比鼻内给予右美托咪定1.0μg/kg和口服水合氯醛50mg/kg更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小儿CT镇静治疗中.

    作者:李碧莲;宋兴荣;李玉琼;黎苑明;刘齐兴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连续无创血红蛋白监测在肝脏外科手术的应用

    目的 评价连续无创血红蛋白监测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择期肝脏部分切除手术患者25例,ASAⅡ或Ⅲ级,无创血红蛋白监测仪连续监测血红蛋白(SpHb)和末梢灌注指数(PI).输血决策前、输血前后各抽取颈内静脉血测总血红蛋白(tHb),与SpHb比较,Bland-Altman分析评价SpHb的准确性和指导输血决策的有效性.结果 25例患者完成研究,有效数据65对,SpHb与tHb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824 5[95%CI 0.726 7~0.889 5(P<0.05)].SpHb和tHb的偏倚0.5 g/dl、精确度1.0 g/dl和限定一致性95%CI-1.48~2.48 g/dl,4对(6.2 %)SpHb值在95%CI之外.以tHb为血红蛋白测量的“金标准”,SpHb用于决定输血决策的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95%、正确诊断指数70%.结论 SpHb用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肝脏外科手术患者,与实验室检测有良好的相关性,对术中输血决策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锐;虞雪融;黄宇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地塞米松对胸科术后舒芬太尼镇痛效果的影响

    目的 观察术中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地塞米松对胸科术后舒芬太尼镇痛效果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开胸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氯胺酮组(K组)、地塞米松组(D组)、氯胺酮联合地塞米松组(KD组)和对照组(C组).切皮前K组静脉注射氯胺酮0.5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后持续泵注氯胺酮2μg·kg-1·min-1至手术结束;D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KD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及氯胺酮0.5 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后持续泵注氯胺酮2μg·kg1·min 1至手术结束;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术毕均采用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并记录四组患者术后1、2、4、12、24和48 h时的V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48 h内患者PCA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和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幻觉、呼吸抑制不良反应.结果 与D和C组比较,术后1、2、4h时K、KD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不同时点四组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D组比较,K、KD组PCA有效按压次数、48 h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K组和C组恶心发生例数明显增加(P<0.05).与C组比较,K、KD组PCA有效按压次数、48 h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与KD组比较,K组和C组恶心发生例数明显增加(P<0.05).四组呕吐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出现头晕、幻觉和呼吸抑制不良反应.结论 胸科患者术中静脉给予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地塞米松,可以改善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效果,减少舒芬太尼使用量,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杜健华;王龙;叶力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经椎间孔注射皮质类固醇误入血管的不良反应

    硬膜外皮质类固醇注射常用于治疗由椎管狭窄或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根性疼痛.按照进入硬膜外腔的不同径路分为硬膜外后正中法(interlaminar)、骶管法(caudal)和经椎间孔法(transforaminal).与其他方法相比,经椎间孔法具有目标明确、注射容积小、注射点接近背根神经节以及更容易使药液扩散至腹侧神经根等优点[1].随着经椎间孔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严重并发症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经椎间孔法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是脑/脊髓水肿、脑梗死等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其原因:(1)穿刺针导致的血管机械性损伤和血管痉挛;(2)血管内注射药物,误入动脉内[2].其中,不慎将药物误入血管内可能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重要原因.本文就经椎间孔硬膜外皮质类固醇误入血管内注射的后果作一综述报道.

    作者:杜素娟;叶西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压力控制通气与容量控制通气在小儿全麻纤支镜诊疗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压力控制通气(PCV)与容量控制通气(VCV)在小儿全麻纤支镜诊疗术的应用.方法 选择我院纤支镜诊疗术患儿60例,均行喉罩通气,随机分为PCV组和VCV组,每组30例.记录进镜后、治疗中(冷冻、电凝、钳取病理等)、退镜前患儿的吸气VT、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PErCO2,计算漏气率.记录术后恶心、呕吐、胃胀气、低氧血症、喉痉挛、呼吸困难不良反应.结果 PCV组漏气率为(26.4±7.3)%,明显低于VCV组的(33.2±8.5)% (P<0.05);Ppla及PIP明显低于VCV组(P<0.05),其中VCV组12例(40%)患者PIP>25 cm H2O,而PCV组6例(20%)(P<0.05).PCV组恶心和胃胀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VCV组(P<0.05).结论 纤支镜诊疗术小儿全麻喉罩通气期间,压力控制通气可以提供更有效的肺通气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杨振东;王少超;胡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利多卡因5 ml局麻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发声音嘶哑一例

    患者,女性,71岁,50 kg,术前诊断为右股骨头坏死,拟行右侧髋关节全关节置换术.无药物过敏史.术前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均为正常.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ng和苯巴比妥钠100mg,人室呼吸循环稳定.常规监测ECG、HR、NIBP和SpO2,清醒状态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选择前路进针,平卧,右肩部略垫高,头偏向左侧,在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中点,左手食指和中指先触摸到颈总动脉搏动,向内推开颈总动脉,偏开动脉0.5 cm为穿刺点,穿刺针干与皮肤呈45°角,针尖指向右侧乳头.

    作者:马国平;刘松;杨京利;顾懿;黄成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每搏变异度与维持低中心静脉压对半肝切除术患者肝肾功能和出血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每搏变异度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行肝叶切除手术肝肾功能和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肝泡状棘球蚴患者择期行半肝切除术35例,男16例,女19例,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每搏变异度组(SVV组,n=19例)和传统方法组(LCVP组,n=16例).SVV组:SVV维持在8~12%指导容量治疗;LCVP组:在肝实质完全离断过程中CVP控制在0~5 cm H2O.检测患者术前、术后Hb、Hct、尿素氮(BUN)、肌酐(Cr)含量;记录芬太尼、麻黄碱和阿托品的用量;记录术中浓缩红细胞输注率;记录术中输液量、输血量、输血浆量、出血量、尿量、肝门阻断时间和手术时间;观察肝功能障碍、出血、感染和肠瘘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CVP、输血量、输血浆量、尿量、肝门阻断时间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LCVP组比较,SW组输液量、出血量明显增加(P<0.05).术中SVV组浓缩红细胞输注率为42.1%,明显高于LCVP组31.3%(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的Hb、Hct明显减少(P<0.05);而BUN、Cr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LCVP组比较,术后SVV组的Hb、Hct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无一例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SW 8~12为目标指导容量治疗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和有效组织灌注,但LCVP更好地减少肝叶切除患者围术期输血、输液量,减少出血量;与SVV相比较更为经济适用.

    作者:洪毅;叶建荣;郑宏;郭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深圳市手术室内卤代类麻醉剂污染状况调查

    目的 检测深圳市手术室内卤代类麻醉剂的污染状况.方法 用空气采样器和固体吸附剂管,以100 ml/min流量采集60 min空气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卤代类麻醉剂浓度,对深圳市30家医院240间手术间内空气中卤代类麻醉剂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 有层流手术室医院22家,无层流手术室医院8家;有层流系统手术间152间(63.3%),无层流系统88间(36.7%).有麻醉机手术间216间(90.0%),其中有麻醉废气回收装置手术间83间(38.4%),无麻醉废气回收装置手术间133间(61.6%);无麻醉机手术间24间(10.0%).手术患者168 832例,其中全身麻醉患者54 426例(32.2%)、吸入麻醉患者38 035例(22.5%),另76 371(45.2%)患者采用其他麻醉方式.18家(60.0%)医院采用七氟醚麻醉、5家(16.7%)医院采用异氟醚麻醉、6家(20.0%)医院采用七氟醚+异氟醚麻醉、1家(3.3%)医院采用安氟醚麻醉.240间手术间空气监测,63间(26.2%)为吸入麻醉,检出麻醉废气手术间为59间(24.6%);其中麻醉废气浓度<2.0 ppm 28间(47.5%),麻醉废气浓度≥2.0 ppm 31间(52.5%),检出麻醉废气高浓度为11.4 ppm,平均浓度为2.9 ppm.结论 深圳市手术室内卤代类麻醉剂污染状况超出中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学会建议的允许范围,值得引起重视.

    作者:高瑞君;胡振宇;沈有舟;李文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新生儿麻醉光索插管五例

    足月新生儿5例,男4例,女1例,出生5~19 d,体重(3.05±0.23)kg,十二指肠梗阻2例、无肛会阴瘘2例、腹腔内肿物1例.选择的Light wand J型光索(Jerome Medical公司)备用,光棒外径为2.8mm、内置红色光源,在5 cm处折弯成60°,使用Murphy Eye(Covidien公司)不带气囊ID3.5气管插管.用消毒石蜡油润滑光棒和气管插管前端,将光索放入气管插管内,其前端距导管尖端为3mm.

    作者:郑铁华;刘国亮;张建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胺碘酮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五组(n=10):假手术组(S组)开胸后穿线做套环,但不收紧结扎线;缺血-再灌注组(IR组)收紧结扎线缺血30min,结扎线放松行再灌注120 mim;A1组于缺血前10 min静脉注射胺碘酮2.5mg/kg,注射后持续泵注0.15 mg·kg-1·min-1直至再灌注末;A2组和A3组于缺血前10 min静脉注射胺碘酮5.0mg/kg,其中A3组注射后持续泵注0.15mg·kg1·min 1直至再灌注末,观察五组大鼠心律失常评分以计算左心室(LV)、缺血危险区(AAR)和梗死区(IS)的体积,用AAR/LV和IS/AAR表示心肌梗死的程度.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A1组、A2组、A3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A1组、A2组、A3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A3组明显低于A1、A2组(P<0.05).S组未见心肌梗死区;与IR组比较,A1组、A2组、A3组IS/AAR明显减少(P<0.05),且A1组、A2组和A3组IS/AAR依次递增;梗死面积IR组>A1组>A2组>A3组(P<0.05).结论 静脉注射胺碘酮可以有效减少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律失常,同时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其中以5.0 mg/kg静脉注射加0.15 mg·kg-1 ·min-1持续泵注的给药方式效果更为明显.

    作者:徐向钊;张冬梅;刘明舟;彭亮;贾永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丙泊酚舒张人体肺内动脉与内皮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丙泊酚对静息状态及预收缩人体肺内动脉张力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是否依赖内皮功能.方法 选取24例患者肺组织标本,随机分为三组:血管内皮完整组(N组)、机械去血管内皮组(D组)及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抑制内皮功能组(L组).分离人体肺内动脉,采用微血管张力测定技术,分别测定三组人体肺内动脉静息及预收缩后舒张率.结果 三组静息状态下人体肺内动脉舒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呈浓度依赖性舒张由U46619预收缩的血管环(N组EC50 =206.7μmol/L,D组EC50=152.8μmol/L,L组EC50=331.0 μmol/L),L组Emax和内皮舒张率明显低于N组和D组(P<0.05),二者呈正相关(r=0.872,P<0.01).结论 丙泊酚能舒张人肺内动脉,且内皮影响其舒张效应.

    作者:崔建修;陈怡静;梅莉;张光燕;赵国栋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早期监测乳酸清除率与休克转归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失血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监测乳酸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2年4月失血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53例,检测入院时、人院6h股动脉血乳酸浓度,计算入院6h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50%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30%或<50%为中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30%为低乳酸清除率.记录入院24 h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观察休克好转率及血流动力学.记录乳酸浓度与休克指数、体循环血管阻力(SVR)、CVP、心脏指数(CI)的相关性.结果 乳酸浓度与休克指数、SVR呈正相关(r=0.762,0.587,P<0.01),乳酸浓度和CVP、CI呈负相关(r=-0.647,-0.477,P<0.01),随着乳酸清除率的降低,人院24 h休克好转率明显降低、尿量明显减少(P<0.05).人院6h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685,P<0.05).结论 动态监测乳酸可提示失血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复苏.

    作者:单希胜;詹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蒙古族与汉族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比较

    目的 比较蒙古族与汉族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应激反应.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患者蒙古族(M组)、汉族(H组),每组100例,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并记录麻醉前(基础值,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后1 min(T3)、5min(T)、10 min(T5)时MAP、HR,同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5ml应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法)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浓度.结果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5时M组MAP、HR、E、NE、DA明显高于H组(P<0.01).结论蒙古族患者气管插管应激反应明显强于汉族患者.

    作者:于建设;石海霞;都义日;秦毅强;解雅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地佐辛术后镇痛专家建议

    术后镇痛的必要性和地佐辛的临床药理手术后疼痛是手术导致的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中到重度疼痛通常伴有机体各系统,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等系统功能不良,也导致内分泌、代谢、免疫、心理和精神障碍.手术后疼痛常在手术后或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刻发生,通常不超过3~7 d,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术后痛控制不良也可能是转变为术后持续性疼痛的主要原因,术后持续性疼痛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似机制.

    作者:徐建国;罗爱伦;吴新民;田玉科;岳云;王国林;俞卫锋;米卫东;李天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七氟醚预处理对肺癌单肺通气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氧自由基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七氟醚预处理对肺癌单肺通气(OLV)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探讨七氟醚的肺保护机制.方法 选择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患者3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对照组(C组).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后插入双腔管,经纤支镜定位双腔管位置准确,行机械通气.S组OLV前吸入七氟醚30 min,行七氟醚预处理,维持1.0的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停用七氟醚快速充氧气气体交换,使OLV前七氟醚吸入浓度为0.C组采用丙泊酚和芬太尼麻醉.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OLV后30 min(T2)、OLV后60min(T3)、术毕(T4)时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IL-8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浓度.结果 与T1时比较,T2~T4时两组TNF-α、IL-6和MDA浓度、T3、T4时两组IL-8浓度明显升高、两组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T2~~T4时S组TNF-α、IL-6、IL-8和MDA浓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T3、T4时S组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 七氟醚预处理可减轻肺癌患者单肺通气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并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脂质过氧化,对单肺通气所致的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东昕;侯文杰;刁世琪;阚红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异氟醚对大鼠S100、Tau和β淀粉样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异氟醚对成年大鼠S100、Tau和β淀粉样(Aβ)蛋白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10周龄,体重25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气组,A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阳性对照组(氧气组,O组):大鼠于自制麻醉箱中吸入纯氧30 min;麻醉组(T组):大鼠分别放入自制麻醉箱吸入异氟醚30 min苏醒2 h(T1组)、24 h(T2组)、7d(T3组)和14 d(T4组,每组6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浆S100蛋白含量.分别在海马CA1、CA3区域测定Tau、Aβ蛋白阳性反应平均光密度.结果 血浆S100蛋白A组为(211.5±105.4)pg/ml、O2组(197.2±81.9)pg/ml、T1组(142.6±42.4)pg/ml、T3组(214.6±90.2)和T4组(158.6±4 5.1) pg/ml,明显低于T2组(329.1±73.4) pg/ml(P<0.05或P<0.01).与T2组比较,CA1区A组海马Tau蛋白阳性反应平均光密度明显增加(P<0.05).与T1组比较,CA3区A组、O组、T2组和T4组Aβ3蛋白阳性反应平均光密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大鼠吸入异氟醚后S100、Tau、Aβ蛋白改变,可能导致大鼠一过性认知功能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记忆逐渐改善,不会对学习记忆造成永久性损害.

    作者:郑雪;朱昭琼;张超;臧宏刚;龚涛武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预注地佐辛对全麻诱导期依托咪酯导致肌阵挛的影响

    目的 评估预注地佐辛对全麻诱导期依托咪酯导致肌阵挛的影响.方法 选择108例患者,ASA Ⅰ或Ⅱ级,年龄20~65岁,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和对照组(S组),每组54例.患者预先给氧2 min后D组静注地佐辛0.1mg/kg;S组给予相同容积生理盐水;1 min后两组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后持续观察2 min肌阵挛发生情况和评估严重程度.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记录恶心、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结果 D组无一例患者发生肌阵挛,明显低于S组41例(75.9%)(P<0.01).麻醉诱导期间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均平稳,未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结论 预注0.1mg/kg地佐辛可有效减少全麻诱导期依托咪酯导致的肌阵挛发生.

    作者:何亮;丁颖;陈惠裕;钱燕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纤维支气管镜用于抢救患儿术中误吸一例

    患者,男,7岁,体重32 kg,拟在局麻下行单侧眼睑疤痕修复术.术中因患儿无法配合改用氯胺酮静脉全麻.麻醉诱导:静注氯胺酮50 mg、丙泊酚40 mg;麻醉维持:丙泊酚3mg/kg持续泵注.面罩吸氧,术中进行SpO2、无创血压和心电监护.术中患儿呼吸异常,SpO2进行性下降,低至42%,停止手术,发现患儿面部轻度发绀,即刻进行面罩加压供氧,SpO2升至85%左右.听诊右肺无呼吸音,立即静注琥珀胆碱50 mg,进行气管插管(D 5.5)实施机械通气.经气管导管插入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OLYMPUS LF-GP),气管和左支气管通畅,右侧各段支气管开口被误吸物大米粥覆盖,无法通气.试用纤支镜的吸引通道进行吸引,因口径太小而无法吸出误吸物.

    作者:孙传玉;林红;王月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主管:南京市卫生局

主办: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