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主;蒋强;苏帆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坐骨神经结扎损伤(CCI)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组)、手术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于CCI前、鞘内给药前和鞘内给药后1、2、3、4、5d时采用BME-410A型热痛刺激仪和37400-002型接触刺激仪,分别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 TWL)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痛阈值(MWT).于鞘内给药5d后取脊髓L4~L5节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背角FLFN(c-fos免疫阳性反应神经元)数目.结果 与S组比较,给药前、给药后各时点C组和D组TWL和MET均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给药后各时点D组TWL延长和MWT均明显升高(P<0.05);与S组比较,C组脊髓背角FLI-N明显增多(P<0.05),与C组比较,D组脊髓背角FLI-N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可减轻CCI引起的痛敏,可能与其抑制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仲吉英;杨承祥;徐枫;张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年龄对Tuffier's线所经腰椎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岁以上患者240例,以10岁为单位分不同年龄组,分别为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以上组,观察比较仰卧位腰椎平片上Tuffier's线所经腰椎水平的变化.结果 Tuffier's线所经腰椎水平位于L4椎体上缘至L5~S1椎体间隙之间,与年龄存在相关性(γp=0.219,P=0.001),70岁以上人群较50岁以下明显上移(P<0.05).结论 Tuffier's线所经腰椎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上移,且年龄越大越显著.
作者:金炳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预防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全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患者手术结束前10 min停用麻醉药,D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4 μg /kg 10 min,C组静注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麻醉前、拔管即刻、拔管后5 min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拔管后5、30、60、120 min躁动程度、镇静状态、躁动发生率进行评估.观察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 与C组比较,D组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 min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与麻醉前比较,D组拔管后5 min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C组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min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D组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躁动程度明显低于C组,D组VAS评分在拔管后5、30、60、120min均明显低于C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拔管后5、30 min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静脉泵注0.4 μg/kg右美托咪定能减轻拔管期应激反应,减少躁动,不延迟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可预防神经外科全麻术后躁动.
作者:曾琼;朱美华;梅凤美;刘莉;阮义峰;陆军;王宁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用于患者清醒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困难气道需清醒经鼻插管口腔颌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表面麻醉组(S组)、表面麻醉+咪达唑仑组(SM组)、表面麻醉+右美托咪定组(SD组).S组1%丁卡因喉头、舌根喷雾;SM组静脉输注咪达唑仑0.1 mg/kg;S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1μg·kg-1 ·min-1,10 min后改为0.5 μg·kg- 1·h-1维持.分别于入室时(T0)、环甲膜穿刺前即刻(T1)、环甲膜穿刺后即刻(T2)、插管前即刻(T3)和插管后即刻(T4)记录MAP、HR、SpO2、BIS、Ramsay镇静评分、一次插管成功及体动、咳嗽、流泪、术后不良记忆等不良反应.结果 与S组比较,T3、T4时SM组和SD组MAP、BIS值降低,HR减慢,Ramsay镇静评分升高,术后患者不良记忆发生率降低,SD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升高,插管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SM组比较,T3、T4时SD组MAP降低,HR减慢,一次插管成功率升高,插管时不良反应及术后不良记忆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清醒患者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时效果良好,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陈永学;李红;苑进革;程艳欣;赵森明;徐贯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对靶控输注(TCI)丙泊酚镇静深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肝癌切除术患者4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血液稀释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患者于气管插管完成后开始经桡动脉采血,采血量为血容量的10%.采血完毕后快速静注琥珀酰明胶溶液扩容,有效扩容量为采血量的2倍.于手术结束或Hct<25%时回输自体血,如回输后测得的Hct仍<25%时,则考虑输异体血.术中丙泊酚TCI浓度维持在3μg/ml,间断追加维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肌松和镇痛;B组不采血.分别记录诱导前、诱导后、稀释后、术毕的MAP、HR、Hb和Hct及诱导前、诱导后、稀释后BIS值.结果 与诱导前比较,诱导后两组患者MA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P<0.05);而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诱导后比较,稀释后A组患者Hb、Hct和BIS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 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能加深丙泊酚麻醉深度.
作者:何满;高峰;田玉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三种剂量舒芬太尼麻醉诱导应用于患儿腹腔镜手术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儿48例,随机均分为S3组、S4组和S5组,分别给予舒芬太尼0.3、0.4和0.5μg/kg联合丙泊酚和罗库溴铵行麻醉诱导.术中根据麻醉深度追加舒芬太尼0.1 μg/kg,术后根据CHIPPS评分予舒芬太尼0.05 μg/kg镇痛.记录诱导前(基础值,T0),气管插管前(T1),插管中(T2),插管后5min(T3),气腹前(T4),气腹中(T5),气腹后5min(T6),气管拔管前(T7),气管拔管中(T8),气管拔管后5 min(T9)的HR、SBP.记录舒芬太尼总量及三组术中、PACU期间需追加舒芬太尼的例数.结果 与T0时比较,T1时三组HR明显减慢、SBP明显下降(P<0.05).与T1时比较,T2时HR明显增块、SBP明显升高(P<0.05).与T4时比较,T5~T9时三组只有SBP有所升高(P<0.05).S4组麻醉期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少于S5组(P<0.05),S3组舒芬太尼追加率明显高于S4和S5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身麻醉行短程患儿腹腔镜手术能有效减轻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提供足够的麻醉深度、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良好的术后镇痛,并推荐舒芬太尼诱导剂量为0.4μg/kg.
作者:朱云峰;彭丽;幸吉娟;全伟斌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用于婴儿先天性唇裂修复术麻醉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40例择期行唇裂修复术的患儿,年龄3~9个月,随机均分为: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组(R组)和七氟醚复合芬太尼组(F组).均采用七氟醚诱导麻醉后,R组采用0.1~0.2μg·kg-1·min-1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维持,F组采用0.05~0.1 μg·kg-1·min-1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观察诱导前(基础值,T0)、插管时(T1)、插管后2 min(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5 min(T4)、30min(T5)及拔管时(Ts)的HR、MAP、SpO2,记录苏醒期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有无呼吸功能不全、恶心呕吐及躁动不良反应及离开手术室时间.结果 T1、T3及T6时两组患儿HR均较T0时明显增快(P<0.05),且F组明显快于R组(P<0.05).T1、T3及T6时两组患儿的MAP均较T0时升高(P<0.05),且F组明显高于R组(P<0.05).R组患儿苏醒期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明显短于F组(P<0.01).R组呼吸功能不全、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F组,躁动发生率高于F组.结论 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在婴儿先天性唇裂修复术安全有效,但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可提供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快速苏醒及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吴隆延;薛庆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孕妇,23岁,体重67kg,孕39+6周,于2011年3月11日入院.入院查体正常,辅助检查:WBC 7.42×109/L,RBC4.23× 1012/L,Hb 118 g/L,Plt 106×109/L,尿酸462 μmol/L,果糖胺2.25 mmol/L,肝功能正常.因患者要求,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术前禁食6h,禁饮4h.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BP 125/80 mmHg,SpO2 99%,HR 90次/分,RR 20次/分,面罩吸氧4L/min.左侧卧位,选择T12~L1间隙以直入法行硬膜外穿刺,突破黄韧带时,患者突然活动,头后仰、腿伸直,呼痛,立即拔出穿刺针.安抚患者后,仍取T12~L1间隙穿刺成功后,头向置管3.5 cm,2%利多卡因3ml试验量.5min后元腰麻和局麻药中毒现象,注入0.9%甲磺酸罗哌卡因5ml,麻醉平面T8~L3,切皮前5 min再次追加0.9%甲磺酸罗哌卡因5ml.术中常规监测,手术历时34min,麻醉效果满意,术后麻醉平面T6~L4.
作者:王福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和术后镇痛对胸壁结核患者术后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浆皮质醇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静脉复合全麻+术后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B组:静脉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术后PCIA,C组:静脉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术后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分别于麻醉前30 min(T0)、术后4 h(T1)、术后1 d(T2)、术后2 d(T3)、术后3 d(T4)及7 d(T5)晨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和CD8+,用放免法测定各时点血浆皮质醇水平,记录T1~T4各时疼痛VAS和镇静RSS评分.结果 T1、T2时A组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C组的RSS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5).在T1和T2时三组患者的CD3+、CD4+、CD8+、CD4+ /CD8+均明显低于T0时(P<0.05,P<0.01);C组T4时恢复至T0水平,A组和B组T5时恢复至T0时水平.T3、T4时A、B两组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静脉复合全麻基础上联合硬膜外阻滞和PCEA可使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亚群比例较早恢复到术前水平,其机制与抑制皮质醇水平上升有关.
作者:林浩;张绍刚;潘熊熊;于淑侠;钱燕宁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预注依达拉奉对单肺通气开胸侧肺萎陷过程中TNF-α、IL-6和IL-10变化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单肺通气开胸手术患者32例,随机均分为依达拉奉组(E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E组在行单肺通气前5 min静脉滴注依达拉奉1mg/kg,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等速滴注.所有患者在麻醉诱导后(T0)、单肺通气后60min(T1)、术毕(T2)和术后120 min(T3)四个时点抽取动脉血5 ml,测定TNF-α、IL-6、IL-10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同时监测BP、SpO2、PETCO2、动脉血气和气道压等.结果 两组患者T0时的TNF-α、IL-6及IL-10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1~T3时TNF-α、IL-6及T2、T3时IL-10明显高于T0时(P<0.05);E组在T2、T3时TNF-α、IL-6明显低于C组(P<0.05),而IL-1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2、T3时E组SOD升高而C组降低,且E组明显高于C组(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1~T3时MDA均明显升高,且T2、T3时E组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预注依达拉奉干预,可抑制单肺通气肺萎陷过程中TNF-α、IL-6水平,减轻肺损伤早期的全身炎性反应.
作者:何文胜;胡远;张军;姜维;李侠;陈亮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丙泊酚是静脉麻醉药的主要代表,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类麻醉中.丙泊酚的麻醉效能与它的效应位点浓度有关,依赖于血液-组织分配系数,还与其血浆药物浓度有关.通过对其血浆药物浓度的定量,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监测方法和控制麻醉深度的有效手段,而直接采血检测的方法,因其有创性、滞后性等不能克服的缺点而不能被人们接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静脉给予丙泊酚的病人可从呼出气中检测到丙泊酚,借鉴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可通过监测呼出气中丙泊酚的浓度来间接反映血药浓度,继而调整麻醉深度.随着对微量呼出气体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就呼出气中丙泊酚监测研究进展做一综合阐述.
作者:郭志刚;王常松;李恩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NO在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C)减少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四动脉阻断法建立全脑IR模型.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200~250 g,随机分为四组:Sham组,IR组,IR+RIPoC组,L-NAME+ IR+ RIPoC组.IR后7d取脑组织行Nissl染色,观察海马CA1区存活神经细胞的数目;48 h取脑组织行TUNEL检测,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检测IR后1.5、12、24、48 h血清以及海马CA1区的NO含量及NOS活性.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7d的CA1区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48 h的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1).与IR组比较,IR+RIPoC组7d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增加(P<0.01),48 h的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IR后血清及CA1区的NO含量和NOS活性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IR+RIPoC组比较,L-NAME+ IR+ RIPoC组7d CA1区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48 h的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IR后血清及CA1区的NO含量明显减少,血清NOS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RIPoC对全脑IR后损伤的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RIPoC调节血清及脑内的NO及NOS有关.
作者:彭蓓;郭曲练;贺智晶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患者,男,56岁,体重60kg,因“车祸致腹部闭合性损伤”入院.一般情况尚好,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既往患腹部包块病史数十年.查体:头、颈、胸部和心肺正常.血常规:Hb 152 g/L,RBC 5.2×1012/L,WBC 16.4×109/L,Plt 226×109/L.B超:盆腔少量积液,余(-).腹部X线片:左侧腹部见一椭圆型致密影,ECG正常.诊断性腹腔穿刺:未抽出不凝固血液.初步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腔内出血可能;后腹膜肿瘤.给予输液等治疗,观察病情变化.入院4h后复查血常规:Hb 147g/L,RBC5.1×1012/L,疑为腹腔内脏器破裂出血,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前放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入手术室行常规监测:BP 135/75 mm Hg,HR82次/分,SpO2 95%.行静脉综合全麻诱导,面罩加压给氧,通气良好,诱导顺利.
作者:张炳付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患者在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机体氧代谢变化.方法 选择接受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术患者50例,按Pugh-Child评分法分为A组(A级12例)、B组(B级18例)、C组(C级20例).左桡动脉置管后常规麻醉诱导,经右颈内静脉放置Swan-Ganz导管.分别在麻醉后手术前(T1),无肝期前10 min(T2),无肝期30 min(T3),新肝期30 min(T4)及术毕(T5),采集桡动脉血和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监测和计算以上各时点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Ov2)、心脏指数(CI)、氧供(DO2)、氧耗(VO2)及氧摄取率(ERO2).结果 三组患者在T3时VO2、SvO2和DO2均明显低于T1时(P<0.05或P<0.01).三组VO2在T4时上升,明显高于T3时(P<0.05),T5时恢复至T1时水平.B、C组的ERO2在T3时均明显高于T1时(P<0.05).T3时B、C组的SvO2和DO2低于A组(P<0.05),ERO2则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患者肝移植术中机体氧代谢整体变化趋势一致,均以无肝期异常为严重.Pugh- Child分级B级和C级患者DO2和ERO2变化较A级患者更为剧烈.
作者:刘志武;胡元威;马勇;薄丰山;赵晓玲;季振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防止兔气管黏膜损伤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低有效压力.方法 22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向气管内插入ID 3.5 cm带套囊气管导管并向套囊内充气.使用三通分别连接压力弹簧表和注射器测量和调节套囊内的压力.维持套囊内压力在预定水平2h后处死大白兔,取套囊压迫区气管组织行病理观察.如果光镜下病理切片显示黏膜受损就定义为压力实验“阳性”,相反就定义为压力实验“阴性”.气管导管套囊内的起始压力设定为50 cm H2O,如果前一只兔的压力实验为“阳性”,则下一只兔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压力就降低5 cm H2O,反之则下一只兔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压力就升高5 cm H2O,直到观察到六个从“阴性”到“阳性”的交叉点后终止全部实验.结果 防止50%的兔发生气管黏膜损伤的套囊内低有效压力值Pre50为24.83 cm H2O(95%可信区间:21.27~28.29 cm H2O),防止95%的兔发生气管黏膜损伤的套囊内低有效压力值Pre95为18.19 cm H2O(95%可信区间:14.29~22.31 cm H2O).结论 维持兔气管导管套囊内压力在20cm H2O内可以在短期内有效防止兔气管黏膜损伤.
作者:阮履强;罗林丽;周军;王洪阳;王利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足月孕妇,32岁,ASAⅡ级,身高160 cm,体重107 kg.17年前因车祸伤致左下肢截肢,L3椎体压缩性骨折.孕妇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T 37.0℃,咳嗽元痰.因临产而头盆不称,要求剖宫产.检查脊柱轻中度侧弯,腰段各棘突及间隙无法扪清.决定应用B超辅助引导下穿刺.孕妇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给氧,取右侧卧位.首先,B超沿脊柱纵切,确定L3、L4棘突,标志L3~4间隙,再横切显示棘间韧带,腰椎的两关节突及蛛网膜下腔间隙.
作者:王江兵;周进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上肢骨折手术臂丛神经阻滞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定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择期臂丛神经阻滞下的上肢骨折手术9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对照组(C组),D组与C组分别于臂丛阻滞前15 min开始静脉注入等剂量的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 μg/kg、10 min注完)及生理盐水,M组于臂丛阻滞前15 min静脉注入咪达唑仑0.1 mg/kg,观察手术中芬太尼的用量并记录入室(T0)、臂丛穿刺前(T1)、切皮(T2)、骨折复位(T3)、手术结束(T4)时的HR、RR、MAP、SpO2和警觉/镇静评分(OAA/S).结果 与C组比较,D组T1~T4时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T2、T3时RR明显增快(P<0.05);D组T2时SpO2明显高于M组和C组(P<0.05).T1~T4时的M组和T1、T2时的D组OA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D组和M组需要使用芬太尼的量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骨折手术的辅助镇静.
作者:唐桂萍;王向兵;刘炜;吴春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患者,女,37岁,体重57 kg,身高约160 cm,烧伤部位为双上肢、颈部及第1~6肋骨,深Ⅰ~Ⅱ度烧伤,面积为25 %,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烧伤科进行4次自体皮肤移植术,均采用全身麻醉.2011年1月行后一次双手及颈部植皮术.术前访视,患者自诉第3次术中存有模糊记忆及噩梦.为此,我们采用PHILIPS多功能监护仪,Drager麻醉机和BIS监测.病历显示患者前3次手术均未使用BIS.常规术前准备,入室后静注依托咪酯17 mg、咪达唑仑3 mg、阿曲库铵50 mg、芬太尼0.2 mg麻醉诱导,插管顺利,机械通气,插管后10 min手术开始.术中间断注射芬太尼及阿曲库铵,丙泊酚以4~6 mg·kg-1·h-1持续泵入,并根据BIS调节.
作者:王柏榆;张大权;韩树海;范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本研究评价关节腔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对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关节组关节腔内给予右美托咪定0.7 μg/kg(用生理盐水配置成15 ml),静脉给予生理盐水15 ml;静脉组静脉内给予右美托咪定0.7 μg/kg(用生理盐水配置成15ml),关节腔内给予生理盐水15 ml;对照组静脉和关节腔内给予生理盐水各15 ml.记录患者术后静息时和运动时VAS评分和术后2h改良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毕至首次需要镇痛药时间和术后24 h内曲马多用量.结果 关节组术后1~6h.静脉组术后1h静息时和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关节组(198.0±50.5)min明显长于静脉组(97.0±39.5)min和对照组(62.0±28.1)min(P<0.01).使用曲马多剂量关节组(82.0±36.5)mg明显低于静脉组(119.2±44.1)mg和对照组(163.0±52.5)mg(P<0.01),静脉组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h改良Ramsay镇静评分静脉组明显高于关节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关节腔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可提供膝关节镜术后的有效镇痛,延长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的时间和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
作者:姚敏;张兆平;房宁宁;张建余;顾美蓉;孙国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腹腔镜手术不同CO2气腹压力对机体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Ⅰ、Ⅱ、Ⅲ组.麻醉诱导成功后,三组分别以10、12和15 mm Hg气腹压力建立CO2气腹进行手术.分别于麻醉成功后(T0)、气腹建立后(T1)、摆放手术体位前(T2)、术毕气腹消除后回复正常体位(T0)及术后24 h(T4)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IL-1β、IL6和TNF-α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与T0时比较,T1、T2时三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同时T1~T3时Ⅲ组IL-1β、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1~T3时Ⅰ组、Ⅱ组IL-1β、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Ⅲ组(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不同的CO2气腹压力对炎性细胞因子可能有着不同的影响,压力越小影响越小.
作者:谢涛;肖金苗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