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兵;周进军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预防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全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患者手术结束前10 min停用麻醉药,D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4 μg /kg 10 min,C组静注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麻醉前、拔管即刻、拔管后5 min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拔管后5、30、60、120 min躁动程度、镇静状态、躁动发生率进行评估.观察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 与C组比较,D组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 min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与麻醉前比较,D组拔管后5 min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C组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min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D组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躁动程度明显低于C组,D组VAS评分在拔管后5、30、60、120min均明显低于C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拔管后5、30 min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静脉泵注0.4 μg/kg右美托咪定能减轻拔管期应激反应,减少躁动,不延迟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可预防神经外科全麻术后躁动.
作者:曾琼;朱美华;梅凤美;刘莉;阮义峰;陆军;王宁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上肢骨折手术臂丛神经阻滞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定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择期臂丛神经阻滞下的上肢骨折手术9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对照组(C组),D组与C组分别于臂丛阻滞前15 min开始静脉注入等剂量的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 μg/kg、10 min注完)及生理盐水,M组于臂丛阻滞前15 min静脉注入咪达唑仑0.1 mg/kg,观察手术中芬太尼的用量并记录入室(T0)、臂丛穿刺前(T1)、切皮(T2)、骨折复位(T3)、手术结束(T4)时的HR、RR、MAP、SpO2和警觉/镇静评分(OAA/S).结果 与C组比较,D组T1~T4时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T2、T3时RR明显增快(P<0.05);D组T2时SpO2明显高于M组和C组(P<0.05).T1~T4时的M组和T1、T2时的D组OA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D组和M组需要使用芬太尼的量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骨折手术的辅助镇静.
作者:唐桂萍;王向兵;刘炜;吴春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用于患者清醒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困难气道需清醒经鼻插管口腔颌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表面麻醉组(S组)、表面麻醉+咪达唑仑组(SM组)、表面麻醉+右美托咪定组(SD组).S组1%丁卡因喉头、舌根喷雾;SM组静脉输注咪达唑仑0.1 mg/kg;S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1μg·kg-1 ·min-1,10 min后改为0.5 μg·kg- 1·h-1维持.分别于入室时(T0)、环甲膜穿刺前即刻(T1)、环甲膜穿刺后即刻(T2)、插管前即刻(T3)和插管后即刻(T4)记录MAP、HR、SpO2、BIS、Ramsay镇静评分、一次插管成功及体动、咳嗽、流泪、术后不良记忆等不良反应.结果 与S组比较,T3、T4时SM组和SD组MAP、BIS值降低,HR减慢,Ramsay镇静评分升高,术后患者不良记忆发生率降低,SD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升高,插管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SM组比较,T3、T4时SD组MAP降低,HR减慢,一次插管成功率升高,插管时不良反应及术后不良记忆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清醒患者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时效果良好,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陈永学;李红;苑进革;程艳欣;赵森明;徐贯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患者,男,53岁,身高131 cm,体重51 kg,ASAⅡ级,因双侧输尿管结石入院.术前访视患者为侏儒体型,头颅大小、躯于长度均似成人,四肢短小,下半身显著短于上半身,脊柱腰段前凸,间隙不清晰.智力发育正常,诊断为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症.患者术前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颈短,MallampaticⅢ级,张口度约三横指,可下牙反咬合上牙.拟在全麻下行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
作者:谢敏;黄建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丙泊酚是静脉麻醉药的主要代表,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类麻醉中.丙泊酚的麻醉效能与它的效应位点浓度有关,依赖于血液-组织分配系数,还与其血浆药物浓度有关.通过对其血浆药物浓度的定量,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监测方法和控制麻醉深度的有效手段,而直接采血检测的方法,因其有创性、滞后性等不能克服的缺点而不能被人们接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静脉给予丙泊酚的病人可从呼出气中检测到丙泊酚,借鉴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可通过监测呼出气中丙泊酚的浓度来间接反映血药浓度,继而调整麻醉深度.随着对微量呼出气体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就呼出气中丙泊酚监测研究进展做一综合阐述.
作者:郭志刚;王常松;李恩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患者,男,56岁,体重60kg,因“车祸致腹部闭合性损伤”入院.一般情况尚好,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既往患腹部包块病史数十年.查体:头、颈、胸部和心肺正常.血常规:Hb 152 g/L,RBC 5.2×1012/L,WBC 16.4×109/L,Plt 226×109/L.B超:盆腔少量积液,余(-).腹部X线片:左侧腹部见一椭圆型致密影,ECG正常.诊断性腹腔穿刺:未抽出不凝固血液.初步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腔内出血可能;后腹膜肿瘤.给予输液等治疗,观察病情变化.入院4h后复查血常规:Hb 147g/L,RBC5.1×1012/L,疑为腹腔内脏器破裂出血,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前放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入手术室行常规监测:BP 135/75 mm Hg,HR82次/分,SpO2 95%.行静脉综合全麻诱导,面罩加压给氧,通气良好,诱导顺利.
作者:张炳付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经腹腔常频喷射通气(CHV)和高频喷射通气(HHV)给氧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家犬低血氧的改善效果.方法 15只家犬常规麻醉后在温盐水肺灌洗诱发ARDS模型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C组)、CHV组和HHV组,并进行各组相应处理.观察三组建模前(T0)、建模时(T1)、建模后15 min(T2)、30min(T3)、60min(T4)、90min(T5)、120min(T6)时动、静脉血氧分压、电解质、HR、MAP的变化.结果 与T0时比较,T1时三组PaO2、PvO2明显降低、PaCO2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2~T6时HFJV组、T2和T3时CHV组PaO2明显升高(P<0.05);T2~T4时HFJV组PaCO2和T3~T6时HFJV组和CFJV组PvO2明显升高(P<0.05).与CFJV组比较,T5、T6时HFJV组PaO2明显升高(P<0.05).三组电解质、HR、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CFJV和HFJV给氧对急性肺损伤家犬低血氧均有显著改善效果.
作者:李浩;陆利冲;李文媛;汪小海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用于烧伤手术保留自主呼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四肢10%~30%Ⅱ~Ⅲ度烧伤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研究组(M组)和对照组(K组),静注氯胺酮0.5mg/kg和丙泊酚1mg/kg诱导后,M组先泵入右美托咪定1μg/kg,10 min注完,然后以0.05 μg·kg-1·min-1维持,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2~4 μg/ml;K组靶控输注丙泊酚2~4 μg/ml.观察两组诱导前(T1)、诱导时(T2)、削痂结束时(T3)、取皮结束时(T4)、植皮结束时(T5)时的SpO2 、RR、VT、HR、MAP以及T1~T4时的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以及苏醒时(T6)、苏醒10 min( T7)、苏醒20 min( T8)时的躁动评分(RS评分)和警觉/镇静评分(OAA/S).结果 K组在T2~T4时,M组在T2时RR明显慢于T1时,HR明显快于T1时,MAP明显高于T1时(P<0.05),SpO2明显低于T1时(P<0.05).在T3、T4时K组的血浆皮质醇、E和NE明显高于T1时和M组(P<0.05).两组T6~T8时,K组RS明显高于M组(P<0.05),T7、T8时OAAS明显低于M组(P<0.05).术中丙泊酚、氯胺酮用量和术后PCIA用量K组均明显多于M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用于烧伤手术能较好的镇静镇痛,抑制应激反应,不容易发生呼吸抑制,苏醒质量高.
作者:王春光;蒋治中;孙冬云;黄红芳;张永华;曹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神经体表定位对腋入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120例拟行前臂、腕、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神经体表定位组(Ⅰ组)和神经刺激器组(Ⅱ组):Ⅰ组先经神经刺激器的体表定位后行穿刺定位,Ⅱ组借助神经刺激器直接穿刺定位.两组均采用0.45%罗哌卡因40 ml对所定位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进行阻滞,其中桡、尺、正中神经各10 ml,肌皮神经5 ml,另5 ml皮下浸润上臂内侧的皮神经.臂丛神经阻滞成功被定义为注药30 min后,肘部远端5支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完全.比较两组在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操作时间、穿刺次数、血肿发生率和术后满意度等差异.结果 Ⅰ组阻滞成功率、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Ⅱ组(P<0.05).Ⅰ组操作时间、穿刺次数、血肿发生率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 使用神经刺激器的神经体表定位,能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穿刺次数,降低血肿的发生率,增加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
作者:王连主;蒋强;苏帆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本研究评价关节腔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对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关节组关节腔内给予右美托咪定0.7 μg/kg(用生理盐水配置成15 ml),静脉给予生理盐水15 ml;静脉组静脉内给予右美托咪定0.7 μg/kg(用生理盐水配置成15ml),关节腔内给予生理盐水15 ml;对照组静脉和关节腔内给予生理盐水各15 ml.记录患者术后静息时和运动时VAS评分和术后2h改良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毕至首次需要镇痛药时间和术后24 h内曲马多用量.结果 关节组术后1~6h.静脉组术后1h静息时和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关节组(198.0±50.5)min明显长于静脉组(97.0±39.5)min和对照组(62.0±28.1)min(P<0.01).使用曲马多剂量关节组(82.0±36.5)mg明显低于静脉组(119.2±44.1)mg和对照组(163.0±52.5)mg(P<0.01),静脉组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h改良Ramsay镇静评分静脉组明显高于关节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关节腔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可提供膝关节镜术后的有效镇痛,延长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的时间和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
作者:姚敏;张兆平;房宁宁;张建余;顾美蓉;孙国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足月孕妇,32岁,ASAⅡ级,身高160 cm,体重107 kg.17年前因车祸伤致左下肢截肢,L3椎体压缩性骨折.孕妇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T 37.0℃,咳嗽元痰.因临产而头盆不称,要求剖宫产.检查脊柱轻中度侧弯,腰段各棘突及间隙无法扪清.决定应用B超辅助引导下穿刺.孕妇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给氧,取右侧卧位.首先,B超沿脊柱纵切,确定L3、L4棘突,标志L3~4间隙,再横切显示棘间韧带,腰椎的两关节突及蛛网膜下腔间隙.
作者:王江兵;周进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患者,女,37岁,体重57 kg,身高约160 cm,烧伤部位为双上肢、颈部及第1~6肋骨,深Ⅰ~Ⅱ度烧伤,面积为25 %,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烧伤科进行4次自体皮肤移植术,均采用全身麻醉.2011年1月行后一次双手及颈部植皮术.术前访视,患者自诉第3次术中存有模糊记忆及噩梦.为此,我们采用PHILIPS多功能监护仪,Drager麻醉机和BIS监测.病历显示患者前3次手术均未使用BIS.常规术前准备,入室后静注依托咪酯17 mg、咪达唑仑3 mg、阿曲库铵50 mg、芬太尼0.2 mg麻醉诱导,插管顺利,机械通气,插管后10 min手术开始.术中间断注射芬太尼及阿曲库铵,丙泊酚以4~6 mg·kg-1·h-1持续泵入,并根据BIS调节.
作者:王柏榆;张大权;韩树海;范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防止兔气管黏膜损伤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低有效压力.方法 22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向气管内插入ID 3.5 cm带套囊气管导管并向套囊内充气.使用三通分别连接压力弹簧表和注射器测量和调节套囊内的压力.维持套囊内压力在预定水平2h后处死大白兔,取套囊压迫区气管组织行病理观察.如果光镜下病理切片显示黏膜受损就定义为压力实验“阳性”,相反就定义为压力实验“阴性”.气管导管套囊内的起始压力设定为50 cm H2O,如果前一只兔的压力实验为“阳性”,则下一只兔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压力就降低5 cm H2O,反之则下一只兔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压力就升高5 cm H2O,直到观察到六个从“阴性”到“阳性”的交叉点后终止全部实验.结果 防止50%的兔发生气管黏膜损伤的套囊内低有效压力值Pre50为24.83 cm H2O(95%可信区间:21.27~28.29 cm H2O),防止95%的兔发生气管黏膜损伤的套囊内低有效压力值Pre95为18.19 cm H2O(95%可信区间:14.29~22.31 cm H2O).结论 维持兔气管导管套囊内压力在20cm H2O内可以在短期内有效防止兔气管黏膜损伤.
作者:阮履强;罗林丽;周军;王洪阳;王利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单/双肺通气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1~12月收治349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依据术中通气方式分为单肺通气组(OLV组)和双肺通气组(TLV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中部分因素的差异.结果 OLV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TLV组(34.3%vs.24.6%,P<0.05),OLV住院时间明显长于TLV组[(27.1±9.1) dvs.(23.0±6.6)d,P<0.05].结论 在OLV条件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感染率明显高于TLV,并可能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作者:王丽君;高蓉;许仄平;万梅方;鲁振;顾连兵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在患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差异.方法 将53例行心脏外科或消化道手术的患儿(0~36个月)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U组,28例)和体表定位组(L组,25例).前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术,后者使用传统的体表标志定位法行颈内静脉置管术.记录两组成功率、穿刺时间、试穿次数及并发症.结果 U组一次成功率为96.43%,明显高于L组的80% (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U组仅3.57%,明显低于L组28%(P<0.01),同时U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L组(P<0.05),穿刺次数明显少于L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应用于患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赵柏松;孟凌新;邢准;于铁英;赵广翊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全身麻醉药物除了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外,还具有遗忘(amnesia)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导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临床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之一,丙泊酚具有起效快、苏醒迅速、持续输注后无蓄积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麻醉诱导与维持、ICU镇静.临床上发现使用丙泊酚的患者苏醒后出现兴奋、活跃、术中遗忘等精神症状,尤其在患者停药后数小时内仍有学习、语言、判断等认知功能异常,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丙泊酚对海马脑区密切相关的空间学习记忆影响的研究为广泛,本文就丙泊酚这一影响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律峰;闵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三种剂量舒芬太尼麻醉诱导应用于患儿腹腔镜手术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儿48例,随机均分为S3组、S4组和S5组,分别给予舒芬太尼0.3、0.4和0.5μg/kg联合丙泊酚和罗库溴铵行麻醉诱导.术中根据麻醉深度追加舒芬太尼0.1 μg/kg,术后根据CHIPPS评分予舒芬太尼0.05 μg/kg镇痛.记录诱导前(基础值,T0),气管插管前(T1),插管中(T2),插管后5min(T3),气腹前(T4),气腹中(T5),气腹后5min(T6),气管拔管前(T7),气管拔管中(T8),气管拔管后5 min(T9)的HR、SBP.记录舒芬太尼总量及三组术中、PACU期间需追加舒芬太尼的例数.结果 与T0时比较,T1时三组HR明显减慢、SBP明显下降(P<0.05).与T1时比较,T2时HR明显增块、SBP明显升高(P<0.05).与T4时比较,T5~T9时三组只有SBP有所升高(P<0.05).S4组麻醉期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少于S5组(P<0.05),S3组舒芬太尼追加率明显高于S4和S5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身麻醉行短程患儿腹腔镜手术能有效减轻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提供足够的麻醉深度、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良好的术后镇痛,并推荐舒芬太尼诱导剂量为0.4μg/kg.
作者:朱云峰;彭丽;幸吉娟;全伟斌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NO在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C)减少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四动脉阻断法建立全脑IR模型.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200~250 g,随机分为四组:Sham组,IR组,IR+RIPoC组,L-NAME+ IR+ RIPoC组.IR后7d取脑组织行Nissl染色,观察海马CA1区存活神经细胞的数目;48 h取脑组织行TUNEL检测,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检测IR后1.5、12、24、48 h血清以及海马CA1区的NO含量及NOS活性.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7d的CA1区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48 h的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1).与IR组比较,IR+RIPoC组7d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增加(P<0.01),48 h的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IR后血清及CA1区的NO含量和NOS活性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IR+RIPoC组比较,L-NAME+ IR+ RIPoC组7d CA1区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48 h的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IR后血清及CA1区的NO含量明显减少,血清NOS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RIPoC对全脑IR后损伤的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RIPoC调节血清及脑内的NO及NOS有关.
作者:彭蓓;郭曲练;贺智晶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正常肺功能患者术中单纯降低潮气量(VT)或呼吸频率(RR)是否可以避免过度通气.方法 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全麻诱导后分别采用不同通气模式,传统组:VT 8 ml/kg,RR 12次/分;低频组:VT 8 ml/kg,调整RR使PETCO2维持在39~41 mm Hg;小潮气量组:RR 12次/分,调整VT使PETCO2维持在39~41 mm Hg,PETCO2稳定后30 min后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 与传统组比较,低频组和小潮气量组的分钟通气量(MV)、气道峰压(Ppeak)、pH、PaO2均明显降低,但三组PaO2均高于300 mm Hg.与低频组和小潮气量组比较,传统组发生明显的过度通气和低碳酸血症,PaCO2由基础值(38.7±3.1)mm Hg降至(27.3±4.6) mmHg.结论 传统通气模式将呼吸参数设定为VT8~10 ml/kg,RR 10~16次/分,有发生低碳酸血症的可能.根据PETCO2,降低VT到5~7 ml/kg或降低RR至7~10次/分避免过度通气可行.
作者:肖赛松;王刚;陈婷婷;周琪;高长青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对靶控输注(TCI)丙泊酚镇静深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肝癌切除术患者4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血液稀释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患者于气管插管完成后开始经桡动脉采血,采血量为血容量的10%.采血完毕后快速静注琥珀酰明胶溶液扩容,有效扩容量为采血量的2倍.于手术结束或Hct<25%时回输自体血,如回输后测得的Hct仍<25%时,则考虑输异体血.术中丙泊酚TCI浓度维持在3μg/ml,间断追加维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肌松和镇痛;B组不采血.分别记录诱导前、诱导后、稀释后、术毕的MAP、HR、Hb和Hct及诱导前、诱导后、稀释后BIS值.结果 与诱导前比较,诱导后两组患者MA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P<0.05);而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诱导后比较,稀释后A组患者Hb、Hct和BIS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 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能加深丙泊酚麻醉深度.
作者:何满;高峰;田玉科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