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右心功能变化

王长卿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射血分数, 肺动脉导管, 右心功能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中右心功能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50例择期行OPCABG的患者,ASAⅡ或Ⅲ级,其中EF≥50%组30例,EF≤35%组20例,麻醉诱导后放置肺动脉导管,分别记录开心包后(基础值)、前降支(LAD)搭桥、回旋支(LCX)搭桥、后降支(PDA)搭桥及关胸骨后的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心脏指数(CI)、右室射血分数(RVEF)、右室舒张末容积指数(RVEDVI)等.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LAD、LCX、PDA搭桥两组CVP、MPAP、PAWP明显升高(P<0.05); LCX、PDA搭桥两组CI、RVEF明显降低(P<0.05);而EF≥50%组RVEDVI明显降低、EF≤35%组RVEDVI明显升高(P<0.05).与EF≤35%组比较,LCX、PDA搭桥、关胸后EF≥50%组RVEF明显升高(P<0.05);而LCX、PDA搭桥EF≥50%组RVEDVI明显降低(P<0.05).结论 在OPCABG术中行LCX和PDA搭桥期间可见右心功能受限,而不同射血分数患者之间右心功能变化规律有不同.
临床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下肝叶切除术患者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的变化

    目的 观察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LCVP)下肝叶切除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的变化,探讨LCVP对围术期心肌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行肝叶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正常中心静脉压(NCVP)组(N组)和LCVP组(L组).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T1)、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T2)、肝实质离断时(T3)、手术结束即刻(T4)、术后24 h(T5)的SBP和HR的乘积值(RPP)、CVP和T1~T4时心电标准监护Ⅱ导联的ST段绝对值.在T1、T4及T5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心肌cTnI浓度.结果 与T1时比较,L组T3、T4时HR明显增快(P<0.05);T2、T3时SBP、T2时RPP、T3时CVP明显降低(P<0.05);而T4时L组RPP、CVP明显升高(P<0.05).与N组比较,L组T3、T5时SBP;T3时CVP明显降低(P<0.05).T1~T4时两组患者ST段绝对值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在正常范围之内.T1、T4、T5时两组患者cTnI浓度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结论 LCVP下肝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cTnI浓度无明显变化.

    作者:卢寒冬;张光英;林成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右美托咪定对心肺转流心内直视手术患儿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连续输注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PB心内直视手术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CPB心内直视矫治手术患儿30例,ASAⅡ或Ⅲ级,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接受初始剂量为1.0 μg/kg的右美托咪定(给药时间大于10 min),随后以0.5~1.0μg·kg-1·h-1的速度维持直至手术结束,C组则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T0)、给药后10 min(T1)及15min(T2)、切皮后(T3)、锯胸骨后(T4)、停CPB后(T5)、手术结束时(T6)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分别于T0、T4~T6时检测血糖(Glu)、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浓度.结果 与C组比较,T1~T6时D组HR减慢,SBP、DBP及MAP明显降低,以T2时降低为显著(P<0.05).与T0时比较,T4~T6时两组的Glu、Cor、NE及E浓度显著增加(P<0.05),并以T5时升高为显著,但与C相比较,D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连续输注能够缓解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PB心内直视手术时的血流动力学及应激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减轻心内直视手术和CPB的应激反应.

    作者:李晓松;刘海涛;任建军;董振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静脉预注甲氧明对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低血压的防治效果

    目的 探讨静脉预注和补救性静脉注射甲氧明对择期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低血压防治作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0例足月单胎妊娠拟行剖宫产产妇随机均分为:甲氧明静脉预注组(Ⅰ组),腰-硬联合麻醉,在腰麻药注入后,即刻静脉预注甲氧明2 mg,如上述处理后仍出现低血压,再静注甲氧明1~2 mg;无甲氧明预注组(Ⅱ组),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标准治疗基础上,在腰麻药注入后,即刻不给予甲氧明及其它升压药物预注,患者麻醉后出现血压下降(下降>20%或SBP<90mmHg)静脉注射甲氧明2mg,如上述处理后仍出现低血压,再静注甲氧明1~2 mg.记录腰麻前(T0),腰麻后5 min(T1),10 min(T2),15min(T3)和手术结束(T4)时HR,BP,以及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和1 minApgar评分.记录两组低血压发生率,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T3时Ⅰ组SBP、DBP明显高于Ⅱ组(P<0.05),T0、T4时两组SBP、DB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Ⅰ组低血压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两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及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预注甲氧明能有效降低剖宫产腰麻后低血压发生率,相对于补救性静脉注射甲氧明,其升高血压的效果更明显、稳定;两种方式防治产妇低血压对胎儿都比较安全.

    作者:李黎;姜丽华;顾士敏;李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低出生体重儿及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 总结70例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及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麻醉处理,并探讨其围术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3年6月至2011年4月共完成70例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及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孕周26~42 (33.52±3.98)周,出生体重640~2 500(1 713.30±522.43)g.手术时日龄4~55(26.50±15.72)d,体重650~2 712(1 963.20±454.72)g.其中52例为早产儿.所有患儿均在全麻下完成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其中非CPB手术34例,CPB下手术36例,其中心脏不停跳3例,深低温(<20℃)10例.结果 术中死亡5例(7.14%),术后早期死亡(72 h内)7例(10%),放弃治疗3例(4.29%).CPB时间35~326 (129.0±76.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7~173 (77.8±47.3)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2~648 (116.9±128.1)h.16例延迟关胸,7例术后出血,心包填塞,需再次开胸止血.结论 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实施简单或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低体重儿可实施早期手术治疗;良好的麻醉管理有助于降低围术期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术后的生存率.

    作者:王晟;梁杰贤;陈萍;曾嵘;陈寄梅;庄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对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的影响.方法 15例ASAⅠ级的择期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暴露动脉瘤期间静脉泵注尼卡地平0.5~1 μg·kg-1 ·min-1,逐渐降低术前基础MAP的10%、20%和30%,夹闭动脉瘤后停止降压,观察降压过程中MAP、HR和rScO2的变化趋势.结果 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过程中,随着MAP的逐渐下降,rScO2略有升高,T5时rScO2恢复至T1水平,各时点MAP、HR、PETCO2、BIS和rS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尼卡地平行控制性降压安全可行,不会影响脑氧供需平衡.

    作者:张凯颖;韩如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肺组织细胞的变化

    目的 观察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进一步证实此过程中肺损伤的程度.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组),急性心肌缺血模型(C组).取肺组织切片行TUNEL染色,计算CAO3、6h细胞凋亡率(RA);肺组织蛋白中caspase-3活性变化.结果 C组肺组织RA明显高于S组(P<0.05).两组CAO 6 h时RA值和caspase-3活性明显高于CAO 3 h时(P<0.05).肺组织蛋白中caspase-3活性C组高于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缺血后大鼠肺组织细胞可能通过caspase-3激活途径凋亡数增加,并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作者:吴洁;雒珉;郭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针刺辅助全身麻醉对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时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针刺辅助全身麻醉用于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时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部手术的冠心病患者80例,ASAⅡ或Ⅲ级,随机均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和针刺辅助全麻组(B组).A组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芬太尼以及阿曲库铵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芬太尼及阿曲库铵,B组麻醉诱导前取“内关”、“足三里”穴持续刺激20 min后行全身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及维持同A组,针刺辅助全身麻醉持续至手术结束.记录麻醉前(T1)、麻醉后30 min(T2)、60 min(T3)、180 min(T4)及术毕30 min(T5)血流动力学、Narcotrend指数及T1、T2、T5时心电图ST段变化.检测T1和T5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糖原磷酸化酶BB(GP-BB)含量.结果 与T1时比较,T2、T3时A组患者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或P<0.01);T2时A组患者HR与SBP乘积(RPP)大于12 000(P<0.05).T5时A组患者ST段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中需用硝酸甘油14例(35%)、艾司洛尔10例(25%),明显多于B组6例(15%)和3例(7.5%)(P<0.05).与术前比较,A组术毕30 min Cor、NE、E、cTnI及GP-BB含量均明显升高,且高于B组(P<0.05).结论 针刺辅助全身麻醉应用于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时可降低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莉;余剑波;张圆;穆蕊;王靖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右心房和右心室心脏刀刺伤成功抢救一例

    患者,男,28岁,因被刀刺伤胸部1h余入院,患者意识模糊、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伴气促、胸闷,HR 120次/分,RR25次/分,BP 80/50 mm Hg,剑突处可见长约3.0cm伤口,伴少许活动性渗血,右侧胸廓稍膨隆、肋间隙稍增宽,右侧呼吸动度及语颤均减弱,叩诊右下中肺浊音,听诊右下肺呼吸音消失,右侧胸腔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血.拟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

    作者:郭鑫;刘文玲;罗德兴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的麻醉三例

    2011年5月我院经股动脉穿刺逆血流行球囊扩张人工主动脉瓣植入术男性患者3例,平均年龄70岁,为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脏钙化.一般情况均较差,按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或Ⅳ级.术前常规禁饮食,未使用抗胆碱类药物,停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患者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完成桡动脉穿刺测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监测IBP,CVP,以及ECG、NIBP和SpO2.胸前相应位置贴上心脏除颤电极片并与除颤仪相连以备术中紧急除颤所需.

    作者:马宇;吉栋;张冉;夏莹;邓小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冠心病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心病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的应用时机.方法 本文前瞻性随机研究,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行OPCABG的冠心病高危患者60例,均分为主动性植入IABP组(A组)和常规处理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 B组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IABP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围术期死亡率及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术后1年生存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主动性植入IABP可改善冠心病高危患者行OPCABG的预后.

    作者:王辉;卢家凯;吕誉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气腹后心排血量下降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气腹后不同时点心排血量(CO)下降的相关因素.方法 拟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实时监测患者气腹前后CO的变化.采用单因素Logisitic回归法分析气腹后不同时点CO下降的因素.结果 气腹后30 min,与患者CO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是老年(x2=12.22,P=0.001)、高血压(x2=6.17,P=0.013)、高气腹压力(x2=4.59,P=0.03)和超重(x2=7.54,P=0.006);待放气后则仅有老年与CO下降相关,然而在气腹后即刻和头高位时,考察的因素与患者CO下降无关.结论 在气腹后不同时间点,引起患者CO下降的相关因素是可变的.

    作者:吴周全;刘平;李立;崔苏扬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联合子宫切除术的围麻醉期处理一例

    患者,女,49岁,术前诊断:法洛四联症、主动脉瓣少量反流,心功能Ⅲ~Ⅳ级,子宫肌瘤,贫血,陈旧性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于出生后4个月被确诊为法洛四联症,肺结核病史30年,子宫肌瘤病史10年,已婚,育有1女,30年吸烟史.入院后静息状态吸空气,经皮SpO2 0.4%~0.5%,Hb 93 g/L.肺功能检查: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腹部彩超子宫后壁见一约11 cm×9.3 cm×6.5 cm不均质低回声区,考虑子宫肌瘤.

    作者:程文莉;赵聚钊;薛玉良;王洪武;辛连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FloTrac/Vigileo监测不同CO2气腹压对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应用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CO2气腹下不同腹内压(IAP)对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三组:IAP分别为8 mm Hg(A组)、12 mm Hg(B组)、15 mm Hg(C组).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麻醉后5 min(T0)、气腹后1 min(T1)、气腹后5 min改变体位时(T2)、气腹后15 min(T3)、气腹结束恢复体位后1 min(T4)、5 min(T5)时HR、MAP、CVP、外周血管阻力(SVR)和心输出量(CO),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T1~T3时三组HR明显增快,MAP和SVR明显升高(P<0.05);T1~T3时A组、T2、T3时B组CVP明显升高(P<0.05);T1~T3时B、C组CO明显降低(P<0.05).T1~T3时C组的HR明显快于,MAP和SVR明显高于A、B组(P<0.05);T1~T3时B、C组CO明显低于A组,且C组明显低于B组(P<0.05).C组术中心律失常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0.05).结论 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下的CO2气腹腹内压12 mmHg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适合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

    作者:胡建;张蕊;鲍红光;陶林;章壮云;韩流;蒋卫清;斯妍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糖原合成激酶3β抑制剂增强异氟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糖原合成激酶(GSK)3β抑制剂SB216763是否增强异氟醚(ISO)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新西兰白兔,体重2.5~3.0 kg,将模型制备成功的48只白兔随机分为八组(n=6),缺血-再灌注组(A组);ISO 0.5 MAC组(B组)或1.0MAC组(C组);GSK3β抑制剂SB216763(SB)0.2 mg/kg组(D组)或0.6mg/kg(E组);ISO+ SB组(F组);SB+苍术苷(Atr)组(G组);ISO+ SB+ Atr组(H组).于缺血前(基础值,T0)、缺血30 min(T1)、再灌注30 min(T2)、60min(T3)和120 min(T4)时分别记录HR和MAP;再灌注结束时,TTC法染色心肌切片并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的百分比.结果 T0时各组血液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各组T3、T4时HR明显减慢、T2~T4时MAP明显降低(P<0.05).与A组比较,C组、E组和F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5).苍术苷废除了E组和F组的保护作用.结论 GSK3β抑制剂能够增强异氟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且该过程经由线粒体通透性转化孔调控.

    作者:白延丽;沈途;刘国利;张锦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谷氨酰胺预处理对心肺转流手术患者核因子-κB的影响

    目的 研究谷氨酰胺预处理对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在CPB下行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谷氨酰胺预处理组(G组)和对照组(C组),术前4dG组患者静注谷氨酰胺0.5 g/kg,1次/天,手术当天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前经中心静脉给予相同剂量的谷氨酰胺,总计5次;C组采用相同的方法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1)、开放主动脉后1 h(T2)、6 h(T3)、12 h(T4)、24 h(T5)抽取桡动脉血15 ml分离提取中性粒细胞,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测定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cTnI)浓度,记录两组患者心脏自动复跳情况、多巴胺以及硝普钠总用量.结果 T2~T4时C组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明显高于T1时和G组(P<0.05) ;T2时G组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明显高于T1时(P<0.05).T2~T5时两组患者心肌cTnI浓度明显高于T1时,且C组明显高于G组(P<0.05).两组硝普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多巴胺的用量明显高于G组(P<0.05).结论 谷氨酰胺预处理能有效降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的活性,对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文捷;郭曲练;李玉成;胡啸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心肺转流控制动脉氧分压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心肺转流(CPB)中控制动脉氧分压(PaO2)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探讨其对红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控制PaO2组(Ⅰ组,PaO2100~250 mm Hg)和高PaO2组(Ⅱ组,PaO2350~450 mm Hg).入手术室后行桡动脉、中心静脉穿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建立CPB,CPB后通过调节吸入氧浓度调节控制PaO2.两组均在麻醉前(T1)、CPB前(T2)、CPB后15 min(T3)、主动脉开放15 min(T4)、术后24 h(T5)抽动脉血分别作酵母菌花环试验、检测红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PF-Hb)及血浆MDA含量.结果 与T1时比较,T3~T5时两组RBC-C3bRR明显降低、RBC-ICRR明显升高(P<0.05);T2~T5时两组PF-Hb明显升高(P<0.05).与Ⅰ组比较,L、T5时Ⅱ组RBC-ICRR明显降低(P<0.05);T3~T5时Ⅱ组PF-Hb、红细胞MAD含量和T3、T4时血浆内MAD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 CPB可导致损伤及免疫功能下降,CPB中控制PaO2可减轻红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减轻对红细胞的免疫功能的损伤,对CPB中的红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彦平;张红;蔡回钧;丁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双膝关节置换术中心跳骤停复苏成功一例

    患者,男,58岁,体重71 kg.因双膝骨性关节炎,行走困难入院,拟行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前无明显循环、呼吸系统疾病,胸部X线片、ECG正常.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6.0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45 mmol/L.8:20入室后BP 140/95 mm Hg,HR72次/分,SpO2 95%.开放静脉通道,右侧桡动脉直接测压(ABP).

    作者:孙国明;兰基山;井郁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全身麻醉期间呼气末正压通气对骨肿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期间使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骨肿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ASA Ⅰ或Ⅱ级择期全麻下行骨肿瘤科大型手术患者1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行机械通气,于患者循环和容量状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逐渐增加PEEP水平,观察并记录PEEP为0、5、8 cm H2O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功能参数和脉搏指数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指标.结果 随PEEP的增加,气道峰压(Ppeak)及气道平台压(Ppla)显著增加(P<0.01).HR、MAP及CVP及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及每搏量变异(SVV)等在不同PEEP水平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机械通气患者加用不同PEEP,Ppeak、Ppla相应增加,但对PiCCO各项指标的测定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洁;张欢;杨拔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Sirt3在心肌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

    Sirt3是NAD依赖的去乙酰酶,是目前认为其高表达和人类长寿唯一有关的蛋白[1].Sirt3除了与延缓衰老密切相关外,还具有心肌保护作用[2].本文对Sirt3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相关研究.Sirt3的心肌保护机制Sirt3参与能量代谢 目前的观点认为,Sirt3可通过线粒体中ATP生成有关的酶去乙酰化而调节ATP的生成.早期发现Sirt3的底物是乙酰辅酶A合成酶2(AceCS2),Sirt3通过去乙酰化使其活化.AceCS2大量存在于心肌细胞的线粒体中.在饥饿时,AceCS2利用来自肝脏释放的乙酸,使辅酶A和乙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后者进入三羧酸循环产能[3].在离体细胞中也发现,Sirt3能使电子传递链复合物Ⅰ、Ⅱ、Ⅲ、Ⅳ去乙酰化[4],提高复合物Ⅰ、Ⅱ、Ⅲ、Ⅳ的活性.同时,在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中,也有被Sirt3去乙酰化而激活的分子,如异柠檬酸脱氢酶以及琥珀酸脱氢酶[5],它们通过调节三羧酸循环的进程来影响产能.以上研究均说明,Sirt3在ATP的生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邬云斌;刘新伟;刘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心房栓子二例

    例1,女,82岁,因摔倒致右股骨转子间骨折11d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5年,心房纤颤,胸椎压缩性骨折,拟行右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麻诱导平稳,诱导完成后建立左侧桡动脉直接测压.气管插管后以七氟醚吸入复合瑞芬太尼0.1~0.5 μg·kg-1 ·min-1持续泵注维持麻醉.于全麻下置放经食管超声(TEE,VIVID i,GE,美国)监测心脏功能与状态.

    作者:陈晔明;徐建设;陈雯婷;古妙宁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主管:南京市卫生局

主办: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