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周动脉-主动脉压力阶差及其临床意义

孙杰;刘存明;钱燕宁;丁正年;彭勇刚

关键词:外周动脉, 主动脉根部, 压力阶差, pressure gradient, blood pressure, 动脉压力, 中心动脉压, 心脏后负荷, 平均动脉压, 动脉收缩压, 重要脏器, 正确测量, 心脏手术, 心肺转流, 患者, 压力差, 压力波, 舒张压, 手术后, 桡动脉
摘要:压力阶差(pressure gradient)指流体通过狭窄部使前后产生的压力差.外周动脉-主动脉压力阶差(aortic-peripheral pressure gradient)是指外周动脉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明显低于主动脉SBP和MAP,其中以SBP变化为显著,常发生于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后[1].生理情况下,外周动脉(如桡动脉)MAP略低于主动脉根部MAP,而外周SBP和外周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却因为压力波的折返而表现为SBP更高,DBP更低.CPB后一部分患者可出现显著的压力阶差并持续至手术后.正确测量主动脉压力数值对准确评估心脏后负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血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如何在心脏手术中保持患者有效的中心动脉压仍然众说纷纭.
临床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膝关节置换术中心跳骤停复苏成功一例

    患者,男,58岁,体重71 kg.因双膝骨性关节炎,行走困难入院,拟行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前无明显循环、呼吸系统疾病,胸部X线片、ECG正常.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6.0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45 mmol/L.8:20入室后BP 140/95 mm Hg,HR72次/分,SpO2 95%.开放静脉通道,右侧桡动脉直接测压(ABP).

    作者:孙国明;兰基山;井郁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术的麻醉策略及围术期处理

    目的 研究小左心室患者心脏瓣膜术后早期形态学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探讨小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术的麻醉策略及围术期处理.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8月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合并小左心室的患者51例,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持续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并根据血流动力学及BIS监测,间断静注舒芬太尼及哌库溴铵,围术期维持BIS< 50.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CPB前(T3)、CPB后(T4)、手术结束关胸后(T5)的SBP、HR、CVP、平均肺动脉压(PAP)和肺动脉楔压(PCWP).结果 与T1时比较,T2、T3时SBP明显下降,T2~T5时HR明显减慢(P<0.05),T4、T5时CVP、PAP及PCWP均明显著降低(P<0.05).14例(27.5%)患者术后早期发生重度低心排,围术期死亡2例(3.9%).术前及术后早期(7~14 d)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大小无明显变化,左心室收缩功能较术前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左心室瓣膜术后早期易发生低心排,应积极防治;缩小的左室舒张末径在术后早期不会立即恢复,要对心肌功能予以较长时间的维护以保证左室功能的恢复.

    作者:陈婷婷;王刚;姜胜利;任崇雷;高长青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异氟醚、七氟醚对心肌单相动作电位的作用

    目的 在兔离体心脏模型上研究异氟醚、七氟醚对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APs)的作用.方法 健康家兔56只,离体Langendorff灌注,随机均分为七组:0.65肺泡小有效浓度(MAC)异氟醚组(A组),0.65 MAC异氟醚+庚醇组(B组),1.3 MAC异氟醚组(C组),0.65 MAC七氟醚组(D组),0.65MAC七氟醚+庚醇组(E组),1.3 MAC七氟醚组(F组),庚醇组(G组).观察记录平衡灌注期间(T0)和继续灌注期(T1)的HR、心内膜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100)和振幅(MAPA).结果 T1时B、E、G组HR明显减慢于T0时,T1时B组HR明显慢于A、C、D、E、F、G组,E组HR明显慢于D、F组(P<0.01);T1时心内膜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心肌部位的B组MAPD100、MAPA明显短于T0时和其它各组(P<0.01);T1时C、E、G组心内膜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心肌部位的MAPD100明显长于T0时和A、B、D、F组(P<0.01或P<0.05),E组心内膜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心肌部位的MAPD100明显长于D、F组(P<0.01).B组给药后有心律失常甚至心电活动停止现象.结论 异氟醚延长MAPD100,可能与庚醇相似,异氟醚也通过阻滞缝隙连接,对心肌单相动作电位产生作用.七氟醚对心肌单相动作电位可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谷宇;高鸿;杨烨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右心房和右心室心脏刀刺伤成功抢救一例

    患者,男,28岁,因被刀刺伤胸部1h余入院,患者意识模糊、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伴气促、胸闷,HR 120次/分,RR25次/分,BP 80/50 mm Hg,剑突处可见长约3.0cm伤口,伴少许活动性渗血,右侧胸廓稍膨隆、肋间隙稍增宽,右侧呼吸动度及语颤均减弱,叩诊右下中肺浊音,听诊右下肺呼吸音消失,右侧胸腔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血.拟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

    作者:郭鑫;刘文玲;罗德兴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右美托咪定对心肺转流心内直视手术患儿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连续输注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PB心内直视手术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CPB心内直视矫治手术患儿30例,ASAⅡ或Ⅲ级,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接受初始剂量为1.0 μg/kg的右美托咪定(给药时间大于10 min),随后以0.5~1.0μg·kg-1·h-1的速度维持直至手术结束,C组则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T0)、给药后10 min(T1)及15min(T2)、切皮后(T3)、锯胸骨后(T4)、停CPB后(T5)、手术结束时(T6)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分别于T0、T4~T6时检测血糖(Glu)、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浓度.结果 与C组比较,T1~T6时D组HR减慢,SBP、DBP及MAP明显降低,以T2时降低为显著(P<0.05).与T0时比较,T4~T6时两组的Glu、Cor、NE及E浓度显著增加(P<0.05),并以T5时升高为显著,但与C相比较,D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连续输注能够缓解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PB心内直视手术时的血流动力学及应激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减轻心内直视手术和CPB的应激反应.

    作者:李晓松;刘海涛;任建军;董振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的麻醉三例

    2011年5月我院经股动脉穿刺逆血流行球囊扩张人工主动脉瓣植入术男性患者3例,平均年龄70岁,为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脏钙化.一般情况均较差,按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或Ⅳ级.术前常规禁饮食,未使用抗胆碱类药物,停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患者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完成桡动脉穿刺测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监测IBP,CVP,以及ECG、NIBP和SpO2.胸前相应位置贴上心脏除颤电极片并与除颤仪相连以备术中紧急除颤所需.

    作者:马宇;吉栋;张冉;夏莹;邓小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FloTrac/Vigileo监测不同CO2气腹压对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应用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CO2气腹下不同腹内压(IAP)对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三组:IAP分别为8 mm Hg(A组)、12 mm Hg(B组)、15 mm Hg(C组).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麻醉后5 min(T0)、气腹后1 min(T1)、气腹后5 min改变体位时(T2)、气腹后15 min(T3)、气腹结束恢复体位后1 min(T4)、5 min(T5)时HR、MAP、CVP、外周血管阻力(SVR)和心输出量(CO),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T1~T3时三组HR明显增快,MAP和SVR明显升高(P<0.05);T1~T3时A组、T2、T3时B组CVP明显升高(P<0.05);T1~T3时B、C组CO明显降低(P<0.05).T1~T3时C组的HR明显快于,MAP和SVR明显高于A、B组(P<0.05);T1~T3时B、C组CO明显低于A组,且C组明显低于B组(P<0.05).C组术中心律失常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0.05).结论 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下的CO2气腹腹内压12 mmHg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适合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

    作者:胡建;张蕊;鲍红光;陶林;章壮云;韩流;蒋卫清;斯妍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全身麻醉期间呼气末正压通气对骨肿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期间使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骨肿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ASA Ⅰ或Ⅱ级择期全麻下行骨肿瘤科大型手术患者1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行机械通气,于患者循环和容量状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逐渐增加PEEP水平,观察并记录PEEP为0、5、8 cm H2O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功能参数和脉搏指数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指标.结果 随PEEP的增加,气道峰压(Ppeak)及气道平台压(Ppla)显著增加(P<0.01).HR、MAP及CVP及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及每搏量变异(SVV)等在不同PEEP水平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机械通气患者加用不同PEEP,Ppeak、Ppla相应增加,但对PiCCO各项指标的测定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洁;张欢;杨拔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快通道麻醉拔管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快通道麻醉围拔管期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单纯小儿房室缺修补手术者60例,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和石蜡油组(C组),每组30例.观察并记录诱导前、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1、3、5 min SBP、DBP和HR,记录术毕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以及拔管时呛咳、躁动、屏气及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麻醉药物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各时点L组SBP、DBP降低、HR减慢(P<0.05),呛咳、屏气及躁动、术后咽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有效抑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快通道麻醉时气管拔管反应,有利于维护麻醉苏醒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减少呼吸并发症.

    作者:康芳;李娟;汪树东;黄祥;马骏;柴小青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冠心病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心病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的应用时机.方法 本文前瞻性随机研究,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行OPCABG的冠心病高危患者60例,均分为主动性植入IABP组(A组)和常规处理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 B组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IABP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围术期死亡率及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术后1年生存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主动性植入IABP可改善冠心病高危患者行OPCABG的预后.

    作者:王辉;卢家凯;吕誉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喉罩通气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效应室靶控输注(TCI)联合喉罩通气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或Ⅱ级,年龄3~9岁拟择期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36例,随机分为喉罩组(LMA组,n=120)和气管内插管组(ET组,n=116).麻醉诱导TCI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分别为4.0 μg/ml和4.0 ng/ml),ET组同时给予单次剂量的维库溴铵0.15 mg/kg,LMA组不使用肌松药.麻醉维持TCI丙泊酚效应室浓度2.5~4.0μg/ml、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4.0 ng/ml,术中调节丙泊酚浓度使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维持在25~30.于诱导前、插管(喉罩)时、术中、插管(喉罩)时监测SBP、HR、SpO2、PETCO2和术中AAI,记录术中患儿体动、停药至拔除导管(喉罩)时间、拔管(喉罩)时呛咳、烦躁,拔管后患儿体动和配合情况.结果 插管(喉罩)时和拔管(喉罩)时ET组BP明显高于、HR快于诱导前和LMA组(P<0.01);两组术中BP低于、HR慢于诱导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T组拔管时间明显长于LMA组(P<0.01);ET组拔管时呛咳、烦躁发生率明显高于LMA组(P<0.01).两组术中均未出现体动.结论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喉罩全身麻醉在先心病介入治疗麻醉中具有循环稳定、苏醒迅速完全,呛咳和躁动发生率低等特点,麻醉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作者:薛晓东;杨改生;夏舒萌;黄俊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丙泊酚对小型猪心肺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丙泊酚在小型猪心肺复苏模型中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S100β蛋白及大脑皮层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小型猪12只,采用电击致颤制作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模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对照组,心跳骤停4 min开始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分别给予丙泊酚1mg/kg,随后按照丙泊酚10 mg·kg-1 ·h-1持续静脉泵注6h,对照组给予同等量的10%脂肪乳剂,观察6h拔除气管导管,24 h后静脉注射氯化钾处死,取大脑皮层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其变化,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为两组基础值、RSOC即刻、15 min、1、2、4、6、24 h血清IL-1β及S100β蛋白浓度.结果 ROSC即刻两组HR明显快于、MAP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丙泊酚组ROSC 1、2、4、6、24 h血清IL-1β及ROSC 6、24 h S100β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大脑皮层超微结构受损较轻.结论 丙泊酚能降低血清中IL-1β及S100β蛋白的浓度,减轻脑水肿,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但对于血流动力学及短期存活率并无影响.

    作者:赵颖莹;马霄雯;皋源;闻大翔;杭燕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外周动脉-主动脉压力阶差及其临床意义

    压力阶差(pressure gradient)指流体通过狭窄部使前后产生的压力差.外周动脉-主动脉压力阶差(aortic-peripheral pressure gradient)是指外周动脉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明显低于主动脉SBP和MAP,其中以SBP变化为显著,常发生于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后[1].生理情况下,外周动脉(如桡动脉)MAP略低于主动脉根部MAP,而外周SBP和外周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却因为压力波的折返而表现为SBP更高,DBP更低.CPB后一部分患者可出现显著的压力阶差并持续至手术后.正确测量主动脉压力数值对准确评估心脏后负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血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如何在心脏手术中保持患者有效的中心动脉压仍然众说纷纭.

    作者:孙杰;刘存明;钱燕宁;丁正年;彭勇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缺氧预处理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机制

    缺血性心脏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的研究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对于心肌保护作用研究始于70年代以前,主要侧重于调节心肌血氧的供需平衡,降低心肌的负荷,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以及如何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1986年Masolv等[1]首次提出心肌在经受了多次短暂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后,能在随后的长时间缺血中延迟并减轻心肌细胞损伤.此后对发病机理的认识上升到细胞分子水平,心肌保护的重点也转移到细胞保护层面,即增强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损伤的抵抗力,防止细胞损伤向不可逆性方向的发展,从而提高细胞存活率.目前内源性抗损伤被认为是可能有效的保护措施,涉及细胞保护机理的研究.

    作者:黄杰;郑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瑞芬太尼在七氟醚快诱导无肌松气管插管期间防止高血压反应的佳效应室浓度

    目的 确定吸入七氟醚诱导无肌松气管插管期间为了防止高血压反应时瑞芬太尼的佳效应室浓度.方法 ASA Ⅰ或Ⅱ级,年龄18~55岁的患者80例,按入室顺序随机分为四组,吸入3%七氟醚麻醉诱导,之后每组患者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Ce)分别设定为3、4、5或6 ng/ml(Ce3、Ce4、Ce5、Ce6组),注毕90 s后气管插管.采用概率分析法计算使95%的患者气管插管时不出现高血压反应的效应室靶浓度.结果 95%患者插管时无高血压反应的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5.36 ng/ml(95%CI:4.73~7.07 ng/ml).结论 3%七氟醚诱导无肌松气管插管期间无高血压反应的瑞芬太尼佳效应室浓度为5.36 ng/ml.

    作者:栾海星;张天伟;于忠元;刘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不同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右心功能变化

    目的 研究不同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中右心功能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50例择期行OPCABG的患者,ASAⅡ或Ⅲ级,其中EF≥50%组30例,EF≤35%组20例,麻醉诱导后放置肺动脉导管,分别记录开心包后(基础值)、前降支(LAD)搭桥、回旋支(LCX)搭桥、后降支(PDA)搭桥及关胸骨后的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心脏指数(CI)、右室射血分数(RVEF)、右室舒张末容积指数(RVEDVI)等.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LAD、LCX、PDA搭桥两组CVP、MPAP、PAWP明显升高(P<0.05); LCX、PDA搭桥两组CI、RVEF明显降低(P<0.05);而EF≥50%组RVEDVI明显降低、EF≤35%组RVEDVI明显升高(P<0.05).与EF≤35%组比较,LCX、PDA搭桥、关胸后EF≥50%组RVEF明显升高(P<0.05);而LCX、PDA搭桥EF≥50%组RVEDVI明显降低(P<0.05).结论 在OPCABG术中行LCX和PDA搭桥期间可见右心功能受限,而不同射血分数患者之间右心功能变化规律有不同.

    作者:王长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糖原合成激酶3β抑制剂增强异氟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糖原合成激酶(GSK)3β抑制剂SB216763是否增强异氟醚(ISO)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新西兰白兔,体重2.5~3.0 kg,将模型制备成功的48只白兔随机分为八组(n=6),缺血-再灌注组(A组);ISO 0.5 MAC组(B组)或1.0MAC组(C组);GSK3β抑制剂SB216763(SB)0.2 mg/kg组(D组)或0.6mg/kg(E组);ISO+ SB组(F组);SB+苍术苷(Atr)组(G组);ISO+ SB+ Atr组(H组).于缺血前(基础值,T0)、缺血30 min(T1)、再灌注30 min(T2)、60min(T3)和120 min(T4)时分别记录HR和MAP;再灌注结束时,TTC法染色心肌切片并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的百分比.结果 T0时各组血液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各组T3、T4时HR明显减慢、T2~T4时MAP明显降低(P<0.05).与A组比较,C组、E组和F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5).苍术苷废除了E组和F组的保护作用.结论 GSK3β抑制剂能够增强异氟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且该过程经由线粒体通透性转化孔调控.

    作者:白延丽;沈途;刘国利;张锦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肺组织细胞的变化

    目的 观察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进一步证实此过程中肺损伤的程度.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组),急性心肌缺血模型(C组).取肺组织切片行TUNEL染色,计算CAO3、6h细胞凋亡率(RA);肺组织蛋白中caspase-3活性变化.结果 C组肺组织RA明显高于S组(P<0.05).两组CAO 6 h时RA值和caspase-3活性明显高于CAO 3 h时(P<0.05).肺组织蛋白中caspase-3活性C组高于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缺血后大鼠肺组织细胞可能通过caspase-3激活途径凋亡数增加,并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作者:吴洁;雒珉;郭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针刺辅助全身麻醉对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时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针刺辅助全身麻醉用于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时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部手术的冠心病患者80例,ASAⅡ或Ⅲ级,随机均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和针刺辅助全麻组(B组).A组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芬太尼以及阿曲库铵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芬太尼及阿曲库铵,B组麻醉诱导前取“内关”、“足三里”穴持续刺激20 min后行全身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及维持同A组,针刺辅助全身麻醉持续至手术结束.记录麻醉前(T1)、麻醉后30 min(T2)、60 min(T3)、180 min(T4)及术毕30 min(T5)血流动力学、Narcotrend指数及T1、T2、T5时心电图ST段变化.检测T1和T5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糖原磷酸化酶BB(GP-BB)含量.结果 与T1时比较,T2、T3时A组患者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或P<0.01);T2时A组患者HR与SBP乘积(RPP)大于12 000(P<0.05).T5时A组患者ST段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中需用硝酸甘油14例(35%)、艾司洛尔10例(25%),明显多于B组6例(15%)和3例(7.5%)(P<0.05).与术前比较,A组术毕30 min Cor、NE、E、cTnI及GP-BB含量均明显升高,且高于B组(P<0.05).结论 针刺辅助全身麻醉应用于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时可降低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莉;余剑波;张圆;穆蕊;王靖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谷氨酰胺预处理对心肺转流手术患者核因子-κB的影响

    目的 研究谷氨酰胺预处理对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在CPB下行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谷氨酰胺预处理组(G组)和对照组(C组),术前4dG组患者静注谷氨酰胺0.5 g/kg,1次/天,手术当天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前经中心静脉给予相同剂量的谷氨酰胺,总计5次;C组采用相同的方法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1)、开放主动脉后1 h(T2)、6 h(T3)、12 h(T4)、24 h(T5)抽取桡动脉血15 ml分离提取中性粒细胞,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测定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cTnI)浓度,记录两组患者心脏自动复跳情况、多巴胺以及硝普钠总用量.结果 T2~T4时C组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明显高于T1时和G组(P<0.05) ;T2时G组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明显高于T1时(P<0.05).T2~T5时两组患者心肌cTnI浓度明显高于T1时,且C组明显高于G组(P<0.05).两组硝普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多巴胺的用量明显高于G组(P<0.05).结论 谷氨酰胺预处理能有效降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的活性,对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文捷;郭曲练;李玉成;胡啸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主管:南京市卫生局

主办: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