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腔粘液瘤30例诊治体会

陈学昆;张强;许建华;张超

关键词:心腔粘液瘤, 手术时机, 手术方式
摘要:1987年11月~1997年11月共诊治心腔粘液瘤30例,28例经心内直视手术治愈.术后恢复良好,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未见复发病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31~66岁,病史1月~2a.术前临床症状心慌、胸闷、气短者17例,体位性晕厥者6例,轻度脑梗死者3例.低热、贫血者6例.曾误诊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者7例.术前血沉>30mm/h者10例,高者60mm/h.心功能Ⅱ级者22例,Ⅲ级者5例,右心衰竭者3例.右房粘液瘤6例,左房粘液瘤23例,右室粘液瘤1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56例分析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MSOF)是指机体在各种感染、炎症、创伤、缺氧缺血等刺激后,同时或序贯性地发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以致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或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MSOF是儿科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儿科医师十分关心的问题.小儿肺炎是常见病,也是小儿时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发生MSOF时,病死率更高.为了进一步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作者将本院1988年至1998年10月间儿科住院肺炎合并MSOF56例患者的诊治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孙京电;宋全奇;刘秋梅;梁金铸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直立倾斜试验及药物疗效观察

    目的:对74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方法:采用自制手动式直立倾斜试验台,对阳性病例选用氨酰心安或倍它乐克治疗,原有或经β-受体阻滞剂后发生心动过缓者同服654-2或改用氨茶碱,用药6d后重复试验.结果:诱发出晕厥者42例(56.76%),其中心脏抑制型4例(9.52%),血管抑制型6例(14.28%),混合型32例(76.19%),阳性组发作时低血压为零,低心率40次/min,心电图主要改变为交界性逸搏心律,发作时症状为晕厥、心悸、恶心、发汗,经平卧位后,上述改变均可恢复,无任何并发症.经氨酰心安治疗的11例中9例转阴,倍它乐克14例中11例阴转,氨茶碱3例中无1例阴转.结论:①直立倾斜试验既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简便有效的措施,也是判断药物疗效的可靠方法.②β-受体阻滞剂氨酰心安、倍它乐克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药物.

    作者:霍本良;蒋杞英;霍金华;徐用祜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215例

    1987~1998年,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狭窄21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15例,男161例,女54例,年龄20~71岁,其中21~45岁158例.有腰椎间盘突出者193例,单纯腰椎管狭窄者2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者78例.

    作者:吕明雷;王剑军;翟艳红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胸锁乳突肌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了解胸锁乳突肌和副神经的解剖关系及在痉挛性斜颈中的作用,为手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切口和方法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观测活体成人男女各100名例胸锁乳突肌长度、宽度,标本65具(男35具,女30具)该肌长、宽和厚度及其周围结构.结果:见乳突尖向胸锁乳突肌前缘4cm(上1/4下3/4交点)和向下至后缘5cm(上中1/3交点)处连线深面有副神经(80%±5%),该处是切断胸锁乳突肌及其副神经肌支的佳部位之一.二腹肌后腹深面为高位结扎切断副神经点,若再向上易伤颈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深面的副神经大横径为(2.3±0.5)mm.结论:沿副神经的体表投影线,设计出和投影线相应的手术切口,切断副神经和部分胸锁乳突肌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较好部位.

    作者:高晓群;王延芬;高文龙;高龙远;徐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低剂量利多卡因治疗妊娠剧吐38例临床分析

    1990年~1997年,本院妇产科共收治妊娠剧吐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补充治疗,对补充治疗效果不佳的38例患者采用低剂量利多卡因静脉点滴,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汪爱兵;张军;王秋宇;付风丽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200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式改良疗效观察

    目的:为寻求一种对脑瘫双下肢痉挛治疗创伤小,且症状改善较彻底的手术方式.方法:依据腰骶部脊神经后根应用解剖学研究结果,改良了传统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术式,即部分切断腰2,3,5和骶1脊神经后根,保留腰2,4和骶1椎板及腰4脊神经后根的完整性,治疗脑瘫双下肢痉挛200例.结果:改良SPR术式创伤小,脊柱稳固,运动改善早而快等,优于非改良SPR手术切除腰2,4和骶1椎板及部分切断腰4脊神经后根的疗效.结论:改良SPR术式可行.

    作者:高晓群;高文龙;王延芬;娄季宇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72h快速扩张术在烧伤患者创面早期修复中的应用

    皮肤扩张术自80年代引入国内后受到广大整形烧伤外科学者的极大关注,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自1996年以来将72h快速扩张术直接用于深度烧伤创面的早期修复中,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田社民;马文元;牛希华;魏莹;刘凤云;李强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的护理

    白血病是小儿常见恶性肿瘤,1993年4月北海会议制定了统一的小儿白血病的治疗方案.但强烈的化疗易致骨髓抑制期的严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增加治疗相关死亡率.现将本科血液组使用该方案在普通病房治疗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观察及所采取的相关防护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李丽;杨丽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舒必利治疗以拒食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患者45例

    精神病患者的拒食问题在精神科比较常见,尽快消除精神病患者拒食症状是精神科临床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作者对1996年1月~12月用舒必利治疗的45例以拒食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曙亮;陈四军;丁永利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吸入性损伤4例治疗体会

    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死亡率较高,国内文献报道为30.7%[1],继发肺部感染为主要死亡原因.患者伤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支),加之吸入性损伤更增加了治疗难度.本院于1998年8月~1999年1月收治4例吸入性烧伤患者,均患有慢支,报道如下.

    作者:谭秀丽;王和平;刘春丽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一种有效方法,1997年8月22日本院成功地为1例晚期肝癌患者实施了肝移植手术[1].现将肝移植手术前、后的护理报告如下.1 术前护理1.1 心理护理肝癌患者表现出焦虑、恐惧无望的心理,入院后接受肝移植要求比较迫切.但患者对手术成功与否心理压力很大,面对这些情况,医务人员主动向患者介绍国内外肝移植的成功率及术后生活情况,并介绍为肝移植的成功作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增强了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及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术前带领患者参观了ICU病房,介绍一流的监护设备和过硬的特护小组,使患者坚定手术的决心,积极配合术前准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2].

    作者:蒋婧;张水军;李星;苟丽;李金花;李晓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献血员庚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和部分基因序列分析

    目的:为探讨河南省献血员中庚型肝炎病毒(HGV)的感染情况和病毒基因的变异特征.方法:利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PCR)检测HGVRNA;克隆入T载体并测序.结果:在300名义务献血员中发现1例庚型肝炎病毒RNA阳性;200例初检合格献血员标本中无1例阳性.河南株HGV与GenBank中HGV对应位置序列的同源性为90.9%~98.8%.结论:河南省义务献血员中有HGV携带者;河南株HGV与国内(河北株HGU75356)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8.8%,其同源性高于国外分离株(90.9%~95.2%);建议对献血员增加HGV检测.

    作者:赵国强;邢培清;苏堤;胡志荣;刘利民;马宏伟;王凯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手工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

    手工凝聚胺技术(凝聚胺技术)是一种快速检测完全抗体、不完全抗体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交叉配血、抗体筛检等[1].作者对该技术的灵敏度与菠萝酶法(酶法)和抗球蛋白法进行了实验比较,并采用此技术对部分输血患者交叉配血,效果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汪群英;胡利亚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医院感染率降低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某医院1993年和1996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下降的原因.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年份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科室的分布,不同年份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构成比、不同危险因素的医院感染率,找出造成医院感染率下降的原因.结果:1993年和1996年住院患者性别分布无差别,不会引起2a感染率的差别.1996年住院患者中年龄≥60岁者(18.9%)多于1993年(17.0%),一般认为高年龄组医院感染率较高,可见该院不同年份患者年龄分布的差异不是造成医院感染率下降的因素.从科室分布来看,主要科室患者分布在2a间无显著差异,故科室分布与感染率的下降关系不大.患糖尿病、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引流的比例1996年高于1993年;使用免疫抑制剂、放疗、ICU、昏迷、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因素的构成比1993高于1996年.危险因素构成比的变化亦不能合理地解释医院感染率下降的原因.患糖尿病、泌尿道插管、使用免疫抑制剂、ICU、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血液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化疗、手术9项因素1996年的医院感染率低于1993年,这些因素的医院感染率降低是医院总感染率降低的真正原因.结论:该院医院感染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9项主要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医院感染率的降低.研究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应以感染率为主要依据,不能只看构成比的变化.

    作者:张卫东;范秋萍;张会芹;袁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犬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实验研究与临床肝移植1例报告

    目的:探讨犬原位肝移植技术和临床肝移植术中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以及滚压式转流泵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滚压式转流泵进行静脉-静脉转流的情况下,进行15例犬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实验研究,并为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施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对术中及围手术期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和处理.结果:滚压式转流泵转流效果良好;15只犬肝移植存活9只;临床肝移植患者存活3.5个月,死于肺部感染,肿瘤无复发.结论:大动物的肝移植实验研究是临床肝移植的必要技术准备;在肝移植中用滚压式转流泵进行静脉-静脉转流安全可行;肝移植可用于肝癌的治疗.

    作者:张水军;邱全胜;许翠英;吕先萍;张继先;刘保平;叶学祥;许培钦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鼠伤寒沙门菌L型变异引起细菌质粒和外膜蛋白的丢失

    目的:了解鼠伤寒沙门菌L型变异对细菌质粒和外膜蛋白的影响.方法:在鼠伤寒沙门菌L型的诱导传代过程中,取传不同代的L型细菌提取质粒,观察质粒图谱的变化.提取鼠伤寒沙门菌稳定L型的外膜蛋白,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外膜蛋白的变化.结果:鼠伤寒沙门菌L型在诱导传代过程中原菌的质粒逐渐以致全部丢失,大多数外膜蛋白亦丢失.结论:鼠伤寒沙门菌发生L型变异后,原菌的质粒不能稳定遗传,且有外膜蛋白的丢失.

    作者:骆卫锋;胡志荣;赵凤兰;胡军;徐友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结核性脑膜炎的MRI诊断

    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产生,人口增多,爱滋病的传播等因素,结核的发病率又有回升,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的发病也在增多.目前,结脑的诊断仍以临床表现和化验为主要手段,有时因其缺乏特征性,使结脑的诊断延误,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抗结核治疗,残废率和并发症增多.作者对34例结脑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MRI对结脑的诊断价值.

    作者:管生;程敬亮;任翠萍;李树新;田青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时期的脑脊液细胞学观察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不同时期的脑脊液细胞学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取脑脊液1~2ml,先取0.5ml放在血细胞计数器内算出每例患者的细胞数.再取脑脊液1ml,经粟氏FMU-5型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10min,标本晾干后再进行瑞-姬染色法检查,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分类,并计算出各自的百分率.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白细胞在不同时期有3个特征演变过程.①6~7h脑脊液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血细胞反应,72h后明显减少,1周后逐渐消失.②3~7d出现淋巴-单核吞噬细胞反应,免疫激活细胞明显增高,并出现红细胞吞噬细胞.③3~7d脑脊液中开始出现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14~28d逐渐达到高峰.结论:脑脊液细胞学观察有助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出血过程监测、判断病程、推测出血时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蕴;李伟建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急性脊髓损伤后大鼠血浆和脊髓组织内皮素及电解质含量变化

    目的:测定急性脊髓损伤(SCI)后大鼠血浆和脊髓组织中内皮素(ET)及电解质含量,了解其变化规律,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放免法测定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后1h,4h,8h,24h血浆和脊髓组织内皮素含量,并测定相应脊髓组织钠、钾、钙离子含量和含水量.结果:损伤1h,4h,8h血浆内皮素含量比对照组高(P<0.05),24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脊髓组织内皮素含量实验组均较对照组高(P<0.05),同一时间不同程度损伤组比较,重度损伤组均较中度损伤组高(P<0.05).脊髓组织中钠、钾、钙离子含量及含水量与组织内皮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内皮素含量升高,且与损伤程度有关,组织内皮素含量升高可导致组织水肿,钙、钠离子内流及钾离子外流而加重损伤.

    作者:王韬;陈凤苞;王利民;燕桂香;刘保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胆囊浆膜层下注射肾上腺素溶液后逆行胆囊切除术26例

    1994~1997年采取胆囊浆膜层下注射肾上腺素溶液后逆行胆囊切除术治疗26例胆囊疾病,取得满意疗效.该术式具有出血少,便于分离、不必预先游离和结扎胆囊动脉、无需缝合胆囊床等特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岭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