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异丙酚对红细胞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

曹云飞;薛惠斌;俞卫锋

关键词:异丙酚, 红细胞, 自由基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溶剂异丙酚的抗氧化保护作用.方法:以H2O2对离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Hb)的氧化损伤为实验模型,观察不同浓度、不同溶剂异丙酚的抗氧化作用.结果:异丙酚能有效抑制H2O2诱发的红细胞溶血和脂质过氧化产物生成,对Hb的氧化反应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为其赋形剂的内脂成分可同时成为脂质过氧化底物而降低异丙酚的抗氧化作用.结论:异丙酚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可能主要表现在对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抑制作用.
临床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量注射泵用药简便泵速计算方法

    微量注射泵用药具有剂量精确、无容量负荷和操作方便等优点,临床应用日益普遍.国产微量注射泵(例如浙江医科大学医学仪器厂生产的WZS系列微量注射泵)性能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备受临床欢迎.虽然其泵速设定单位仅有一个,即毫升/小时(ml/h),但只要采用规范生产的注射器,按以下公式计算,用药方便可靠.

    作者:欧亚林;张国楼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芬太尼-利多卡因合剂用于手术后切口敷料镇痛临床观察

    我们试将芬太尼和利多卡因两种药物混合后浸敷在切口纱条上来预防术后切口疼痛,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作者:狄伟文;钮曙娅;狄高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脑包虫症麻醉处理一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患儿男,13岁,体重30kg,因脑积水脑疝形成而急诊入院.CT示右额颞顶叶有一直径9.7cm囊性占位病变,诊断为脑包虫症.患者处于浅昏迷状态,左侧肢体偏瘫、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HR 120次/分,RR 26次/分,BP 16/11kPa,ECG示窦速.

    作者:唐骏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异丙酚对大鼠脑突触体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了解异丙酚是否通过影响脑突触体Na+,K+-ATP酶活性而产生中枢抑制效应.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腹腔注射(ip)异丙酚50mg/kg、100mg/kg和生理盐水10ml/kg.结果:ip异丙酚50mg/kg能明显抑制海马、脑干突触体的Na+,K+-ATP酶活性(P<0.01),ip异丙酚100mg/kg能使大脑皮层、脑干及海马突触体的Na+,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1).异丙酚100mg/kg组的大脑皮层、脑干及海马突触体的Na+,K+-ATP酶活性均明显低于异丙酚50mg/kg组(P<0.05或P<0.01).结论:异丙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脑突触体Na+,K+-ATP酶活性有关.

    作者:胡兴国;王钧;曾因明;许鹏程;段世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异丙酚对中性粒细胞活性氧生成及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

    目的:测定异丙酚对中性粒细胞(PMN)激活后活性氧生成以及细胞内游离Ca2+浓度([Ca2+]i)的影响,探讨异丙酚影响PMN呼吸爆发的内在机制.方法:利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和自旋捕捉法,观察异丙酚对PMN呼吸爆发产生氧自由基(ROS)的抑制作用;同时采用钙荧光指示剂(Fura-2/AM)负载离体PMN并行双波长模式测定不同浓度异丙酚对静息和激活状态下PMN细胞内[Ca2+]i的影响.结果:高浓度(75μM)异丙酚可使静息状态下PMN细胞内[Ca2+]i升高;在有钙基质中,异丙酚对趋化三肽(fMLP)诱发的PMN胞内[Ca2+]i的升高有明显的降调作用,而在无钙基质中则不明显.在无钙基质中,高浓度(≥50μM)的异丙酚对fMLP诱发PMN呼吸爆发产生RO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存在胞外钙浓度时,25μM异丙酚的抑制程度更为明显.结论:异丙酚可通过作用于胞外钙内流和胞内储存钙释放影响静息及激活状态下PMN胞内[Ca2+]i;异丙酚在有钙基质中对PMN呼吸爆发产生ROS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提示异丙酚影响PMN胞内[Ca2+]i,特别是对胞外钙内流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抑制PMN呼吸爆发的内在机制之一.

    作者:曹云飞;俞卫锋;夏菱;刘小红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利多卡因混注减轻异丙酚注射痛的观察

    手背静脉注异丙酚疼痛发生率几乎达100%.异丙酚普遍用于门诊手术麻醉,不利因素是注射痛.本文研究利多卡因混注异丙酚减轻注射痛的佳剂量.

    作者:苑江;李学仁;张倩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异丙酚和硫喷妥钠麻醉对大鼠脑薄片视上核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影响

    目的:研究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SP)和异丙酚(Pro)对新生鼠下丘脑视上核(SO)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全身麻醉作用机理打下基础.方法:应用膜片钳技术,观察SP和Pro对SO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实验发现SP 25μmol/L或Pro 20μmol/L均明显抑制SO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用正常人工脑脊液(ACSF)冲洗5分钟后其放电频率可恢复至给药前水平.结论:SP或Pro对下丘脑SO神经元自发电活动均有可逆性的抑制效应,提示SO可能是SP或Pro静脉麻醉药在中枢的重要有作用部位.

    作者:徐礼鲜;付荣国;贾铀生;刘国鹏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C5横突阻滞法在锁骨手术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本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14~74岁.手术种类有锁骨骨折切开内固定术31例,肩锁关节脱位切开内固定术4例,锁骨骨折术后取内固定物5例.定位:病人仰卧头偏向对侧,按颈丛阻滞法找到C4横突的体表标志,再向下1~2cm颈静脉外侧缘处或扪及C6横突做C6横突与同侧乳突的连线沿线上1~2cm处,用手指向深处触摸可扪及C5横突.穿刺:按以上方法定好位后常规消毒,用6号半针头接20ml注射器,沿皮肤垂直方向进针2~3cm,触及骨质感,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无需寻找异感,推注局麻药10~12ml;退针至皮肤与颈阔肌浅筋膜之间再注局麻药8~10ml.用药:本组局麻药为0.33%布比卡因10ml+1%利多卡因10ml,混合后浓度为0.165%布比卡因及0.5%利多卡因共20ml.未满60岁无高血压病人局麻药内加入1∶20万肾上腺素.

    作者:朱旭;于忠元;林绍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鉴别气管插管后导管位置的一种装置

    为防止在无呼吸情况下(包括麻醉诱导用肌松药插管时)气管导管误入食管,迅速准确判明插管后导管的位置至关重要.临床上检测导管位置的方法有多种.我院自1999年初自制气管插管鉴定囊,其结构如图1示,用于判别气管内导管的位置,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童幼良;周本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寰椎枕骨间椎管内异物取出术麻醉处理一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患儿男,6岁,22kg,于吃饭时被足球撞击,将口中一支筷子戳入咽后壁,家长拔筷时筷尖端3.7cm折断,存留体内.后因头痛、发热、血象高、脑脊液混浊被某医院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行抗生素治疗后缓解.一个月后行核磁共振检查,证实在寰枕间椎管内硬膜囊和左椎动脉间确有一异物.除颈部活动受限外,其他感觉运动功能正常.转入我院后决定经口咽部进路行异物取出术.术前BP、HR、白细胞及脑脊液基本正常.

    作者:么孝恩;韩爱伦;张再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高渗葡萄糖液延长硬膜外吗啡术后镇痛时间的临床观察

    50%葡萄糖液与吗啡合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取得明显延长术后镇痛时间的效果.

    作者:赵军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脊柱畸形并心衰剖宫产患者麻醉一例

    患者女,28岁,体重56kg,因妊娠38周急诊入院行剖宫产.术前:HR 132~145次/分,BP 13.2~14.8/7.2~8.7kPa,SpO2为91%~93%,端坐体位,颈静脉明显怒张,呼吸浅快.9岁起因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与下肢成90°夹角,脊柱右侧弯15°左右,双髋关节强直,头颈活动好,张口正常,患者不能平卧.因心功能Ⅲ级,术前两次给与西地兰,总量0.6mg.

    作者:张辉;黑子清;黄文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静注异丙酚出现类过敏样反应一例

    患者女,12岁,体重35kg.患T12嗜酸性肉芽肿,拟行病灶清除术.术前一般情况良好,既往无药物及粉尘过敏史,化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术前肌注苯巴比妥钠70mg、阿托品0.5mg.

    作者:吕文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异丙酚对鼠肝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鼠肝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以探讨其对肝毒性的影响.方法:用定磷法测定了三种浓度(25、50和75μmol)的异丙酚对鼠肝线粒体H+-ATPase水解活性的影响;荧光探剂DPH标记线粒体内膜,用日立850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异丙酚对鼠肝线粒体内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异丙酚25μmol对肝线粒体无明显影响,但50、75μmol可使线粒体H+-ATPase水解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膜流动性也明显增加.结论:异丙酚中、高浓度可使线粒体耗氧量增加,能量合成降低,线粒体内膜稳定性降低,肝损害因素增加.

    作者:隋波;俞卫锋;缪明永;马永德;刘树孝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异丙酚对大鼠脑NO/cGMP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目的:了解异丙酚对大鼠脑一氧化氮(NO)/环鸟苷酸(cGMP)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异丙酚组,分别腹腔注射(ip)生理盐水10ml/kg或异丙酚100mg/kg.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NO产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脑组织cGMP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鼠ip异丙酚100mg/kg不但明显抑制小脑、海马和大脑皮层的NOS活性,而且显著减少上述脑区NO产量和cGMP含量(P<0.05或P<0.01).结论:NO/cGMP信号转导系统可能在异丙酚的全麻分子学机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胡兴国;王钧;曾因明;段世明;许鹏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地塞米松延长颈丛阻滞时间和防止术后恶心呕吐

    甲状腺手术55例,分为实验组(30例,用0.375%布比卡因+地塞米松5mg)和对照组(25例,单纯用0.375%布比卡因).用一点法颈丛神经阻滞,双侧阻滞总药量不超过20ml.

    作者:邹群飞;源汝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异丙酚在磨屑术中的应用

    异丙酚是一种毒性小、苏醒快、镇静理想的静脉麻醉药.对16例青壮年磨屑者,其中二次手术2例,ASAⅠ级,达到镇静催眠的麻醉效果.

    作者:王书平;范鲁鼎;张伟时;陶瑞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咪唑安定复合哌替啶辅助硬膜外阻滞的临床观察

    我们对60例ASAⅠ~Ⅱ级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应用咪唑安定0.1mg/kg、哌替啶1mg/kg合剂(简称咪哌合剂)、Ⅱ组应用氟哌啶0.1mg/kg、哌替啶1mg/kg合剂(氟哌合剂)均于皮肤消毒时静注,作为硬膜外麻醉的辅助用药,观察其临床效应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两组相比结果,Ⅰ组能较好地抑制内脏牵拉反应,镇静效果明显,且对术中情况基本无记忆,用药后病人处于浅睡状态,呼之能应;Ⅱ组镇静效果欠佳,一些病人牵拉反应重,还需另加安定.两组在用药5分钟后对呼吸、循环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Ⅰ组SpO2降低与PETCO2升高幅度大于Ⅱ组,Ⅱ组DBP下降较Ⅰ组明显.

    作者:胡晓云;李柏文;赵斌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异丙酚对红细胞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不同溶剂异丙酚的抗氧化保护作用.方法:以H2O2对离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Hb)的氧化损伤为实验模型,观察不同浓度、不同溶剂异丙酚的抗氧化作用.结果:异丙酚能有效抑制H2O2诱发的红细胞溶血和脂质过氧化产物生成,对Hb的氧化反应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为其赋形剂的内脂成分可同时成为脂质过氧化底物而降低异丙酚的抗氧化作用.结论:异丙酚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可能主要表现在对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抑制作用.

    作者:曹云飞;薛惠斌;俞卫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异丙酚引起过敏反应一例报告

    患者女,40岁,49kg.既往无药物过敏史,ASAⅠ~Ⅱ级,停经41天,诊断早孕.于1998年12月17日在妇产科门诊用异丙酚200mg静脉推注下作无痛人流.注药5分钟后,患者先出现面部潮红、鼻塞,继而全身荨麻疹,听诊心肺正常.考虑异丙酚过敏,即用50%葡萄糖20ml+10%葡萄糖酸钙10ml静注.10分钟后患者面部潮红、鼻塞症状消失,30分钟荨麻疹逐渐消退,患者自觉良好.

    作者:李曼玲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主管:南京市卫生局

主办: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