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蕾;卢颖辉;徐斌;李川;龚德华
37岁女性,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和抗核抗体阳性,肾活检光镜显示肾小球轻度系膜增生,免疫荧光未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电镜观察见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诊断为狼疮足细胞病.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但是激素减量后即使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肾病综合征仍反复复发,且出现多种合并症.在第八次肾病综合征复发后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此后随访24个月,患者尿检持续完全缓解,泼尼松剂量撤减至5 mg/d.利妥昔单抗有效预防了本例狼疮足细胞病的复发.
作者:李慧娟;陈樱花;胡伟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血栓调节蛋白(Tm)和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心血管疾病(CVD)的影响. 方法:选择透析龄≥3月的MHD患者108例,采用超声检测cIMT,ELISA法检测血浆Tm、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观察Tm、炎症因子及临床指标对cIMT的影响.随访12个月,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发生CVD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G)曲线分析cIMT、Tm对预测CVD的价值. 结果:108例MHD患者中,83例(76.9%)存在cIMT增厚;与无cIMT增厚患者相比,重度cIMT增厚患者血浆Tm水平显著升高[(20.43±3.22) mg/Lvs(7.92±5.39) mg/L,P<0.01],C反应蛋白(CRP)、IL-1β、IL-6、TNF-α水平较高,收缩压、年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轻度cIMT增厚患者相比,重度cIMT增厚患者血浆Tm、CRP、IL-6水平较高(P<0.05);收缩压、年龄、IL-1β、TNF-α等无统计学差异.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m水平与IL-1β、IL-6、TNF-α、CRP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IMT与Tm呈独立正相关(β3=0.620,t=5.858,P<0.001).随访12月,发生CVD 51例次,因CVD死亡9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IMT增厚和Tm水平升高是C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值=7.639,OR=1.36,95%CI 1.467~9.258,P=0.019;Wald值=8.963,OR=1.04,95% CI 2.272 ~5.009,P=0.03).ROC曲线显示,cIMT预测CV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95%CI 0.794 ~0.939,P=0.001),临界值为1.96mm;Tm预测CVD的AUC为0.763(95%CI 0.664~0.862,P=0.003),临界值18.635 mg/L. 结论:cIMT增厚与Tm水平升高是MHD患者发生CVD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共同促进了cIMT增厚.cIMT与Tm可能对MHD患者发生CVD具有预测价值.
作者:赵俊丽;朱君君;邵霞;顾秀清;顾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慢性肾脏病(CKD)被公认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其危害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心脏病位列第三.肾性贫血(RA)是CKD患者重要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加重肾功能衰竭、导致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主要手段是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然而还存在许多因素制约治疗效果,其中导致EPO低反应/抵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铁.在使用EPO类药物(ESAs)的同时补充铁剂可改善ESAs疗效,减少ESAs用量.因此,CKD患者合理补充铁剂至关重要.
作者:邢昌赢;刘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利用残余肾功能(RRF)计算个体化透析剂量在腹膜透析(PD)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557例腹膜透析患者,每3~6个月随访一次,共进行5 476次测定.根据残余肾小球滤过率(rGFR)分为A组[rGFR<2 ml/(min· 1.73m2)]、B组[rGFR 2~4 ml/(min·1.73m2)]、C组[rGFR 4~6 ml/(min· 1.73m2)]、D组[rGFR >6 ml/(min·1.73m2)],观察四组透析参数、部分实验室指标及心脏指标的变化. 结果:四组间透析剂量(PDV)、单位体质量指数透析剂量(PDV/BMI)、单位体表面积透析剂量(PDV/BSA)、尿量(UV)、尿素清除指数(Kt/V)、每周肌酐清除率(WCcr)有显著性差异(P=0.000);标准蛋白分解率(nPCR)、血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四组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00);随着RRF下降,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清磷有显著增加趋势(P=0.000);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00),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心胸比(CTR)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0).根据透析充分与否分为透析不充分组[尿素清除指数(Kt/V)<1.7且每周肌酐清除率(WCcr) <50 L/(周·1.73m2)](1 301,23.8%)和充分组[Kt/V≥1.7或WCcr≥50L/(周·1.73m2)] (4 175,76.2%),两组PDV、PDV/BMI、PDV/BSA、rGFR、UV有显著差异(P<0.000).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透析充分状态下PDV/BMI与rGFR具有直线相关性,即PDV/BMI=323.7-10.15rGFR (r=-0.615,P=0.000);由此得出腹膜透析患者个体化透析剂量的计算公式:PDV(mL/d)=(323.7-10.15rGFR)×BMI.结论:依据RRF、BMI来计算透析剂量,不仅可以达到个体化透析的目的,还可以大程度地发挥RRF在PD中的优势,提高透析质量.
作者:王萍;周婷婷;钱凯;娄丽璇;周岩;俞雨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哺乳动物肾脏后天再生能力低下,不能新生肾单位.但急性肾损伤发生后,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与肾小球足细胞中均可见修复现象.有研究认为,上皮细胞受损后由局部固有的原始祖细胞群进行增殖、分化,产生新的上皮细胞,但也有研究认为,是局部残留的成熟上皮细胞重新进入有丝分裂,并分化替代损伤、脱落的细胞,恢复组织结构.这两种机制假说目前仍有较大争论.本文就肾单位损伤后的祖细胞再生修复机制及上皮细胞的去分化-再分化修复过程和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汤雄;张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为血象三系均明显升高,脾脏肿大,骨髓活检提示网状纤维增多及浆细胞比例<10%,血免疫固定电泳见κ-IgM单克隆条带形成,冷球蛋白阳性,JAK2基因V617F突变型阳性.肾脏表现为中等量蛋白尿,肾功能正常.肾活检示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伴节段硬化,结合患者病史及实验室检查,考虑为骨髓增殖性肿瘤合并冷球蛋白血症.
作者:梁少姗;曾彩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肾毒性评价是药物研发和市场应用的试金石,也是关系到人体健康状况与疾病转归的重要方面.其中,药物肾毒性的早期诊断是临床干预的难点.传统药物肾毒性评价通常以病理学诊断为基础,结合临床信息、生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然而,上述方式不能满足灵敏、准确、无创的诊断需求,在临床应用中往往表现出延迟性与高度异质性.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分子计量学的发展,代谢组学技术以其快速、灵敏、可定量、系统性的特点,在药物肾毒性评价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历经十余年发展,基于模式动物模型的基础代谢组学研究成果显著,而实现前期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转化,尚且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证实.此外,由于试验设计、检测方法、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现有研究结论差异明显.为克服上述研究瓶颈,需要整合不同类别肾毒性药物的代谢组学研究现状,并对关键代谢通路的改变进行重点分析.有效提取疾病状态下的代谢信息是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的必要前提.于是,本文对代谢组学技术辅助药物肾毒性生物标志物筛选以及相关代谢通路指征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期为早日实现其临床辅助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夏天一;张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使用桌面3D打印机制备兼容微孔板和平皿的斑马鱼定向工具,用于观察分析斑马鱼足细胞损伤后表型. 方法:构建足细胞特异性表达硝基还原酶(NTR)的转基因斑马鱼Tg(pod:Gal4;UAS:NTR-mCherry),NTR/MTZ(甲硝唑)系统特异性诱导足细胞损伤,破坏肾小球滤过膜;应用OpenSCAD软件设计模具的3D模型,打印材料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结合3D模具和全自动体式显微镜对足细胞特异性损伤斑马鱼进行高通量筛查,对水肿比例和严重程度,蛋白尿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桌面3D打印机制备的模具在微孔板或平皿内的琼脂凝胶中形成腔室,可排列48或96个斑马鱼胚胎样本.狭长的微腔确保斑马鱼胚胎方向和体位一致且不易移动.全自动显微镜获取排列在微腔内斑马鱼胚胎的侧面和背面视图,易于观察分析斑马鱼形态、荧光分布和强度. 结论:本研究应用3D打印机制备模具,高通量定位观察斑马鱼水肿率和蛋白尿表型,是斑马鱼肾脏功能研究的有效工具.
作者:陈朝红;张利文;侯庆;汪玲;李知;秦卫松;刘志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作者:Giorgina B.Piccoli;Mona Alrukhaimi;Zhi-Hong Liu;Elena Zakharova;Adeera Levin;陈樱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合并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NS合并感染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7例患者,包括危重症感染53例(28.3%)和重症感染134例(71.7%).感染类型以肺部感染多见,共102例(54.55%),其次是皮肤软组织感染55例(29.41%).危重症感染以肺孢子菌、侵袭性曲霉、鲍曼不动杆菌等机会性感染为主,重症感染患者病原体多数不明确.CD4+T淋巴细胞计数<250个/μl和免疫抑制治疗2~4个月是NS合并危重症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平均动脉压和低血小板计数是NS合并感染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肺部感染是NS主要感染类型,免疫抑制剂治疗3个月左右是危重感染发生高危时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下患者易发生危重症感染,而低血压和血小板计数下降则提示NS合并感染患者的预后不佳.
作者:陈乐波;董建华;许书添;胡娜娜;李世军;刘志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肾性贫血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即使充分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红蛋白达标率仍不足一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铁剂的使用率仍有待提高,如何合理使用铁剂存在诸多争议和需要探索的方面.
作者:赵卫红;裴小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MS对蛋白尿影响. 方法:观察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在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住院治疗的CKD患者,分析CKD患者中MS的发生率,对比MS组及非MS组间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蛋白尿的危险因素. 结果:938例CKD患者中,MS发生率为38.5%;MS组患者的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和蛋白尿显著高于非MS组,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非MS组.根据尿蛋白水平将患者分组,发现大量蛋白尿组MS比例(48.4%)明显高于无蛋白尿(21.3%)和中等量蛋白尿组(37.1%).MS及其成分与CKD患者发生蛋白尿(≥0.4 g/d)紧密相关,而校正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及腰臀比(WHR)升高是CKD患者发生大量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当MS组分数从0个增加至5个时,其大量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12.8%,22.1%,30.7%,38.4%,37.1%,33.3%. 结论:CKD患者中MS发生率为38.5%,MS及其成分与蛋白尿发生密切相关.其中以空腹血糖、血脂紊乱和WHR影响为显著.
作者:杜小红;陈樱花;张丽华;涂远茂;周敏林;谢红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CKD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给全球卫生保健系统带来巨大的挑战,有必要动员全球利益相关者从不同层面审视和分析目前面临的问题,制订出未来可持续发展目标.2016年7月国际肾脏病学会(ISN)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会议,参会人员包括全球来自临床、基础、流行病学、方法学和工业界等不同领域的超过85位专家.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刘志红院士代表中国参加了会议和相关文件的撰写.会议对未来5~10年肾脏病在临床、科研及相关政策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并根据4个关键领域、分10个主题确定了行动框架.会议的主报告和各个主题报告分别于2017年发表在Lancet[1]和Kidney International Supplements[2]上.本文编译了会议的执行概要,并对各个主题进行简单介绍.
作者:安玉;蒋琦;刘志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IgA肾病(IgAN)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移植术后IgAN复发率从4.5%~70.5%不等,其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供肾IgA沉积、亲属供者、受者年龄较小、原发病病程短、蛋白尿多、具有IgAN代表性的发病基因、术后过早停用激素、与供者HLA错配位点多等.随着近年来研究深入,人们认识到IgAN复发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新月体形成、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系膜区弥漫增生伴节段硬化或新月体形成等病理改变都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复发性IgAN的治疗仍采用原发性IgAN的治疗方案,效果不佳者可给予大剂量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但目前仍然需要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提高其移植肾的存活率.
作者:尤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慢性肾脏病(CKD)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阻止其进展.以再生细胞为基础的治疗为CKD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具有显著的促进血管再生的作用,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除了促进血管再生,还具有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是干细胞治疗中常用的两种细胞.本文对EPCs和MSCs的生物学特点和功能,及其在治疗CKD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作一综述.
作者:赵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病因.非遗传因素作为指导临床DN防治的干预靶点,近年来,在DN的非遗传致病因素和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因此,本文从流行病学、临床研究、机制研究等方面对环境及行为因素在DN的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沥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乳酸酸中毒(lactic acidosis,LA)由体内乳酸和氢离子蓄积所致,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低灌注或脓毒症患者一旦合并LA,则死亡率增加近3倍;乳酸越高,预后越差.高乳酸血症通常源于组织缺氧,但也可由其他机制产生.控制诱因是治疗LA唯一有效手段.本文主要综述LA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监测手段.
作者:许书添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清骨唾液酸蛋白(BSP)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腹主动脉钙化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于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规律透析患者75例.检测患者血清BSP,并进行腹部侧位X平片拍摄,根据kauppila半定量积分方法进行腹主动脉钙化评分(AACs),参考CORD分段方法,根据AAC得分将患者分为无或轻度钙化组(AACs≤4)、中度钙化组(5≤AACs≤15)和重度钙化组(AACs≥16).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AAC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SP对血管钙化的诊断价值. 结果:75例MHD患者中发生腹主动脉钙化者56例(74.67%),AACs中位数为4(0,24)分,血清BSP中位数为20.12(18.63,24.21)ng/ml.中度钙化组、重度钙化组BSP水平均高于无或轻度钙化组[22.43(19.58,6.84) ng/ml、21.99(19.87,26.18)ng/ml vs 19.16(17.3,23.3) ng/m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SP是AAC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75,95%CI 1.004~1.375,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BSP诊断AAC的曲线下面积为0.718(95%CI为0.604~0.833,P=0.001),BSP诊断AAC的临界值为21.51 ng/ml,灵敏度为0.711,特异度为0.595. 结论:血清BSP水平和MHD患者AAC的严重程度相关,高水平的BSP是AAC的独立危险因素.BSP对MHD患者腹主动脉钙化具有潜在诊断价值.
作者:伍宏伟;张洋洋;余宗超;李珊珊;尹良红;李理;Berthold Hocher;刘璠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观察不同浓度枸橼酸对内毒素(LPS)诱导的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标准方法体外培养人类单核细胞株(THP-1),加入适量枸橼酸三钠(TSC)使其体外培养液TSC浓度分别为0、0.5 mmol/L、1.0 mmol/L,并给予不同浓度LPS(0.05 μg/ml、0.1μg/ml、1μg/ml)刺激,分别于刺激后6h、12h、24h、48h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活性、ELISA试剂盒测定上清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血气分析仪测定培养基内离子钙(Ca“)水平.使用正常培养条件下的单核细胞做为对照组. 结果:不同浓度TSC对单核细胞活性无抑制作用(P>0.05),但对不同时间点LPS诱导的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和IL-6)功能有一定影响,培养基TSC浓度0.5 mmol/L和1.0 mmol/L时,培养12h和24hTNF-α的分泌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SC浓度为0.5 mmol/L时,IL-6在24h开始出现分泌增高趋势,48h达到峰值(P<0.05),TSC浓度1.0 mmol/L显著抑制IL-6分泌(P<0.01). 结论:本实验采用的TSC浓度不存在细胞毒性,单核细胞在此浓度下,受LPS刺激时表现出TNF-α分泌亢进的现象,而IL-6的分泌则表现出TSC低浓度下亢进,高浓度下受抑制的趋势.
作者:周蕾;卢颖辉;徐斌;李川;龚德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引起贫血的原因除了肾脏损害所致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外,血红蛋白生成原料,主要是铁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即使是促红素不足所致贫血,在纠正贫血时大量合成血红蛋白,同样需要铁的补充.
作者:龚德华;李川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