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璠;梁丹丹;吴燕
脓毒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也是急性肾损伤(AKI)重要原因之一.脓毒症所致AKI发病过程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迄今缺少有效的防治手段,亟待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近来研究表明,在脓毒症性AKI发病的许多环节都与线粒体有关,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脓毒症多器官衰竭尤其是肾脏损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有望成为未来的治疗靶点.本文主要就脓毒症所致AKI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其诊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蒋静;赵宇亮;付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糖尿病肾病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6月期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根据是否给予卡维地洛将患者分为两组,用心脏彩色超声评估治疗1年后心功能变化,并观察两组生存率. 结果:入选72例患者,其中卡维地洛组14例,对照组58例.治疗前后,卡维地洛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改善,而对照组无改善.但两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卡维地洛能改善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
作者:马建超;杜璐贝;梁馨苓;史伟;刘双信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环磷酰胺(CTX)属于烷化剂类细胞毒性药物,作为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拥有较多的临床研究证据,成为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推荐的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首选药物,推荐级别为1B.然而由于CTX的致癌性等副作用,应用CTX治疗IMN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就CTX治疗IMN的疗效机制、安全性及与其他药物的对比作一综述.
作者:刘玲玲;徐维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评估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TD)治疗伴单克隆Ig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GNMID)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在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采用TD方案治疗的12例PGNMID患者的临床资料,与2011年至2016年非TD方案治疗的32例PGNMID患者进行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两者缓解率的差别. 结果:本研究TD方案治疗患者12例,男女比例4∶8,中位年龄48.5(27,63)岁,平均随访7.5个月,肾脏缓解率达50%,包括2例(16.7%)肾脏完全缓解,4例(33.3%)部分缓解,中位缓解时间5.5个月;血液学总体缓解率83.3%,完全缓解(CR)1例(16.7%),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2例(33.3%),部分缓解(PR)2例(33.3%).末次随访TD组患者血白蛋白较前明显改善(P=0.002),血清肌酐稳定(P=0.79),尿蛋白有一定程下降(P=0.099),无一例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而非TD组肾脏平均随访19个月,肾脏缓解率15.63%,包括3例(9.38%)肾脏CR,2例(6.25%)肾脏PR,肾脏缓解率较TD组低(P=0.045).血液学缓解率33.3%(3/9).血清肌酐水平较基线恶化(P=0.046),白蛋白(P=0.005)及尿蛋白(P=0.044)均有改善,8例(25%)患者进入ESRD.TiD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麻木(50%)、水肿(50%)、困乏(50%)及皮肤病变(33%),但通过对症处理、药物减量等,患者大多可耐受.非TD组不良反应中感染占40% (8/20),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结论:TD方案对于PGNMID患者有效,副作用较常见,大部分患者可耐受,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周伟;李娟;黄湘华;曾彩虹;胡伟新;陈朝红;刘志红;程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建立斑马鱼急性肾损伤模型,用于急性肾损伤相关分子机制、肾脏再生和药物筛选等研究.方法:(1)基于硝基还原酶/甲硝唑(NTR/MTZ,Nitroreductase/Metronidazole)系统,分别构建转基因斑马鱼Tg(enpep:Gal4)和Tg(UAS:NTR-mCherry);(2)利用MTZ诱导双转基因斑马鱼幼鱼Tg(enpep:Gal4;UAS:NTR-mCherry)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分别观察幼鱼水肿率,肾小管红色荧光强度,通过原位杂交检测近端小管分子标志物slc20a1a表达水平,经心脏显微注射10KD FITC-Dextran检测近端小管重吸收功能,扫描透射电镜检测近端小管超微结构. 结果:(1)转基因鱼Tg(enpep:Gal4)和Tg(UAS:NTR-mCherry)构建成功,可在双转基因斑马鱼幼鱼Tg(enpep:Gal4;UAS:NTR-mCherry)受精后30h观察到肾小管中特异性表达红色荧光mCherry,呈现连续性分布于肾小管;(2)随着MTZ处理剂量的提高,胚胎心包水肿和身体水肿率逐步上升;(3)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近端小管分子标志物slc20a1a表达减弱甚至消失,近端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甚至丧失,肾小管超微结构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正常形态破坏,刷状缘脱落,管腔中可见微管结构. 结论:基于NTR/MTZ系统的斑马鱼急性肾损伤模型构建成功,可用于急性肾损伤相关分子机制、肾脏再生和药物筛选等研究.
作者:侯庆;汪玲;张利文;朱小东;秦卫松;曾彩虹;刘志红;陈朝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一般认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是肾性贫血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铁代谢紊乱、铁调素水平增高、感染、炎症等亦与肾性贫血有关.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EPO类似物(ESA)联合铁剂注射等来治疗肾性贫血.但ESA可能具有引起高血压、脑卒中和血管通道闭塞、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等风险,且需要静脉或皮下注射,因此,寻找副作用少且给药方便的新药治疗肾性贫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必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KD)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公众健康问题,世界CKD患者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而肾性贫血是影响CKD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纠正肾性贫血的药物,但随着提高死亡率和某些疾病发病率的证据不断涌现,FDA于2010年2月确立了其特殊风险减轻计划.与此同时,早期的一些研究指出,氧感受机制的异常或许才是导致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缺氧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即缺氧诱导因子(HIF)在红系生成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自2011年起,华山医院先后进行HIF稳定剂,即罗沙司他(FG-4592)治疗肾性贫血的2、3期临床试验,于HIF稳定剂治疗肾性贫血及其他相关方面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发现.
作者:郝传明;任玥衡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DN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深入了解DN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诊断及治疗靶点至关重要.微小RNA是普遍存在的非编码小分子RNA,起转录后调节作用,其通过多种信号途径介导了肾组织纤维化、炎症反应、足细胞凋亡等DN的病理生理改变,并在单核苷酸多态性、表观遗传修饰等方面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同时,循环微小RNA可在多种体液中的稳定存在也为其成为早期诊断靶点提供了依据.但是微小RNA在DN中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仍有极大的挑战.
作者:胡奕芳;郭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抗肾小球基膜(GBM)病合并IgA肾病(IgAN)或膜性肾病(MN)患者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 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5年12月于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经肾活检确定为抗GBM病合并IgAN患者(合并IgAN组)10例,抗GBM病合并MN患者(合并MN组)5例,与60例单纯抗GBM病患者(单纯抗GBM病组)比较,分析三组患者在临床表现、肾活检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 结果:与单纯抗GBM病组相比,合并IgAN组、合并MN组患者出现无尿者较少,蛋白尿和镜下血尿较多,抗GBM抗体滴度较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单纯抗GBM病组患者肾损伤程度较重,临床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RPGN)的比例明显增高(P=0.004),高血压比例高(P=0.002),血肌酐峰值高(P<0.001),且贫血程度重(P<0.001).单纯抗GBM病组患者总新月体比例高(P=0.008)且包囊壁断裂比例亦高(P=0.005).单纯抗GBM组患者需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比例高(P=0.008).单纯抗GBM病组患者1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比例高(P<0.001). 结论:合并IgAN或MN的抗GBM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指标及预后均不同于单纯抗GBM病.
作者:张帆;童玲;高二志;梁少姗;张明超;曾彩虹;王金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脏疾病患者继发免疫缺陷与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征、并对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肾脏疾病患者继发免疫缺陷临床诊断PCP的资料,根据预后分为好转组和死亡组,分析其临床特点、免疫功能状态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共入组患者52例,其中14例为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38例自体肾脏病患者.所有患者感染前均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疗且外周血CD4+淋巴细胞计数均<200/μl.起病表现以胸闷、发热为主,所有患者肺部影像学均呈双肺弥漫性肺间质浸润影,血清1,3-β-D葡聚糖试验(真菌G试验)阳性.经治疗,好转39例,死亡1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D4+细胞低、真菌G试验进行性升高、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提示预后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提示低CD4+细胞计数>64/μl,预后较好.重复测序变量协方差分析提示入院前6天淋巴细胞计数持续低下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升高. 结论:重度ARDS、CD4+细胞计数低、真菌G试验进行性升高提示预后差,患者免疫状态和免疫功能重建能力是影响PCP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丹;许书添;郭锦洲;周玉超;董建华;刘志红;李世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降糖药,可通过抑制肾脏近曲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促进尿糖排泄进而降低血糖.该类药物除了能降血糖、降血压、改善血尿酸水平及减少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外,还具有潜在的肾脏保护作用.SGLT-2i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阻断剂是一种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新策略.本文就SGLT-2i作用机制及其肾脏保护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余洪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年男性患者,临床表现急性肾功能不全伴少至中等量蛋白尿、贫血,肾外症状有消瘦、乏力、体重下降.血MPO-ANCA阳性,血IgG、IgG4水平升高.肾脏B超提示双肾肿大.肾活检病理示急性间质性肾炎伴间质血管炎症性坏死、坏死性肉芽肿形成,免疫组化示肾间质IgG4+细胞为50个/HP,终诊断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合并IgG4相关性肾病.
作者:梁丹丹;曾彩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是组织和细胞对低氧环境反应的主要蛋白.HIF-1参与急性肾损伤及慢性肾脏病等疾病.已有研究发现,HIF-1可通过直接调控基因表达,调节下游靶基因,参与信号通路、表观遗传学修饰参与肾脏疾病的发展,但是现在对HIF-1参与肾脏疾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就HIF-1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作一总结,为其临床和基础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端爱萍;杨敬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T细胞来源的循环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中miR-193a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经肾活检确诊的FSG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EVs.芯片和RT-PCR筛选出患者EVs中升高的microRNA (miRNA),再经体外足细胞试验,选出能导致足细胞骨架改变的miRNA.用目标miRNA转染T细胞系(Jurkat细胞),获得富集目标miRNA的EVs.给予Balb/c小鼠尾静脉注射Jurkat细胞EVs,测定尿蛋白/肌酐;用Jurkat细胞来源的EVs与足细胞共孵育,检测细胞骨架改变.验证miR-193a损伤足细胞的分子机制. 结果:FSGS患者外周血EVs中miR-193a水平明显上调,并能导致足细胞骨架损伤.FSGS患者循环EVs可导致小鼠蛋白尿和足细胞骨架结构紊乱.富含miR-193a的Jurkat细胞EVs通过下调WT1,导致足细胞骨架结构损伤、诱导小鼠产生蛋白尿和足细胞足突融合. 结论:本研究发现FSGS患者循环中T细胞来源的EVs通过miR-193a可诱导足细胞损伤.
作者:张思盼;张昌明;吴俊男;赵越;徐孝东;郎月;朱小东;刘志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42岁男性患者,以贫血,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脾大起病,尿检示大量蛋白尿伴肾功能减退,淋巴结活检示Castleman病伴淀粉样变性,肾活检及脾脏病理均示AA型淀粉样变性.结合临床、病理终诊断为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相关性AA型淀粉样变性.
作者:樊璠;梁丹丹;吴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GCs)导致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临床危害大,是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缺乏干预治疗的评估证据.美国风湿病协会(ACR)制定的GIOP防治指南目前已更新到第三版.本次修订的指南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证据等级评价,对普通成年人和特殊人群(如儿童、器官移植患者、育龄女性及大剂量GCs治疗患者)的GIOP骨折风险进行评估,并分析治疗药物的利弊,为临床医师和患者在治疗决策上提供指导,推荐优化治疗,以期获得大效益.
作者:陈佩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阿德福韦酯(ADV)导致低磷性骨软化症(HO)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10月在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就诊的12例ADV导致HO的患者,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并与6例未合并HO的ADV相关Fanconi综合征患者对比分析. 结果:12例HO患者,平均年龄48.1±11.5岁,服用ADV 4.7年后出现进行性多发性骨痛,均伴低磷血症、碱性磷酸酶(AKP)升高,75%低尿酸血症、50%低钾血症;肾损害以近端小管功能损害为主,表现为Fanconi综合征[糖尿、氨基酸尿和(或)尿磷排泄增多],伴少到中等量蛋白尿、轻度血清肌酐升高,肾活检病理提示小管间质病变为主;影像学检查提示骨质疏松.12例HO患者与6例未合并HO的ADV相关性Fanconi综合征患者比较,除影像学表现异常、AKP显著升高,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停用ADV后,骨痛迅速缓解,血磷上升,小管功能亦改善. 结论:长期应用ADV可导致低磷性骨软化症,表现为骨痛、Fanconi综合征,临床上应重视AKP的监测及影像学检查,以免漏诊误诊.
作者:代敏;程震;周伟;吕亚男;曾彩虹;章海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铁调素是一种由肝细胞产生和分泌的小分子肽,富含半胱氨酸,通过减少小肠对铁的吸收,以及减少网状内皮系统对铁的释放,负性调节铁代谢平衡,在铁代谢中起到关键调控作用.研究表明,在慢性肾脏病(CKD)非透析及透析患者中,铁调素前体、铁调素和铁调素代谢物均升高.由于血清高铁调素水平在CKD贫血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铁调素未来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肾性贫血诊断标志物及治疗干预靶点.
作者:孙世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线粒体自噬特征与巨噬细胞M1/M2表型的相关性及在其分化中的作用. 方法:建立DN大鼠模型分别于8周、12周、18周、24周末处死,病理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电镜观察肾组织线粒体形态数量和线粒体自噬.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巨噬细胞及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标志物表达.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共聚焦比较自噬体生成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和自噬体生成激活剂雷帕霉素干预前后,巨噬细胞表型标志物和线粒体自噬相关指标的变化. 结果:体内实验(1)从12周起,随着时间延长DN大鼠肾组织巨噬细胞浸润M1型增多,并且存在线粒体自噬障碍,表现为iNOS升高,LC3蛋白逐渐降低,p62升高;(2)相关性分析显示,iNOS与LC3成负相关(r=-0.617,P<0.05),而与p62成正相关(r=0.894,P<0.05);(3)电镜结果显示DN大鼠肾组织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消失或降低,且存在线粒体自噬障碍.(4)免疫荧光共聚焦结果显示,DN大鼠肾组织线粒体标记蛋白VDAC和LC3较对照组均降低,共定位表达减少.体外实验(1)高糖干预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iNOS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同时LC3、Beclin-1表达显著降低,p62明显升高,VDAC逐渐降低.(2) 3-MA抑制自噬体生成能促进高糖诱导的巨噬细胞进一步向M1型巨噬细胞转化;(3)雷帕霉素激活自噬体生成能降低高糖诱导的M1型巨噬细胞活化.结论:线粒体自噬可能参与DN大鼠肾组织巨噬细胞M1/M2表型转化.
作者:赵宇;郭银凤;朱小东;姜彧滕;刘玉秋;刘必成;张晓良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缺氧诱导因子(HIF)是一类具有转录活性的核蛋白,调节体内多个代谢信号基因的转录.低氧环境下,HIF通过影响葡萄糖摄取、糖酵解等代谢过程,产生低氧适应.糖尿病肾病(DN)体内的高糖环境可通过多种途径上调HIF表达,促进肾纤维化发生.二甲双胍可对抗HIF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DN的进展.本文拟就HIF对糖代谢调节、DN时HIF的代谢变化及其干预进行简述.
作者:杜小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