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脉僵硬度与炎症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的关系

任红旗;周璇;栾智勇;骆晓梅;韩淑静;蔡青;李艳;李玲

关键词:血液透析, 动脉僵硬度, 炎症细胞因子, 8异前列腺素
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动脉僵硬度与体内微炎症状态及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超声技术测定颈总动脉硬化参数β作为评价大动脉僵硬度指标,根据有无动脉粥样硬化(CAS)将MHD患者分为CAS组和非CAS组.常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钙、磷、总胆固醇(CH)、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血糖、尿素氮(BUN)、肌酐(SCr)、C反应蛋白等.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8异前列腺素(8-isoprostane)F2α水平. 结果:(1)CAS组患者42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7.2 ±7.8岁(45~73岁),透析龄3~61月(中位数34月);非CAS组患者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6.2±8.7岁(47 ~ 76岁),透析龄3~56月(中位数32月);(2)两组患者在年龄、透析龄、舒张压、BUN、SCr、CH、TG、HDL、LDL、血红蛋白方面无明显差异.CAS组收缩压高于非CAS组(P<0.05);(3)CAS组8-isoprostane水平高于非CAS组[(68.8±45.9) pg/ml vs(25.6±27.5) pg/ml,P<0.01].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TNF-α、IL-6水平均高于正常水平,但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 结论:本研究表明MHD患者体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炎症因子可能参与动脉硬化形成过程,但高血压和氧化应激所起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相关文献
  • 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脉僵硬度与炎症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的关系

    目的:探讨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动脉僵硬度与体内微炎症状态及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超声技术测定颈总动脉硬化参数β作为评价大动脉僵硬度指标,根据有无动脉粥样硬化(CAS)将MHD患者分为CAS组和非CAS组.常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钙、磷、总胆固醇(CH)、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血糖、尿素氮(BUN)、肌酐(SCr)、C反应蛋白等.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8异前列腺素(8-isoprostane)F2α水平. 结果:(1)CAS组患者42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7.2 ±7.8岁(45~73岁),透析龄3~61月(中位数34月);非CAS组患者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6.2±8.7岁(47 ~ 76岁),透析龄3~56月(中位数32月);(2)两组患者在年龄、透析龄、舒张压、BUN、SCr、CH、TG、HDL、LDL、血红蛋白方面无明显差异.CAS组收缩压高于非CAS组(P<0.05);(3)CAS组8-isoprostane水平高于非CAS组[(68.8±45.9) pg/ml vs(25.6±27.5) pg/ml,P<0.01].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TNF-α、IL-6水平均高于正常水平,但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 结论:本研究表明MHD患者体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炎症因子可能参与动脉硬化形成过程,但高血压和氧化应激所起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作者:任红旗;周璇;栾智勇;骆晓梅;韩淑静;蔡青;李艳;李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膜性肾病合并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老年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活检证实为肾小球膜性肾病、肾间质淀粉样变性;皮肤脂肪组织淀粉样变性.终诊断膜性肾病合并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作者:陈浩;曾彩虹;刘志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激素治疗并发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者糖皮质激素(GC)治疗后并发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ICU收治的11例在GC治疗后并发重症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NS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GC治疗剂量及疗效,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免疫功能、病原学特点、治疗经过和预后. 结果: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28.5±12.7岁(16 ~50岁),均予足量GC诱导治疗,其中甲泼尼龙8例(48 mg/d),泼尼松3例(50~60 mg/d).GC治疗8周内均达到完全缓解予减量,但在GC治疗13±2周时并发重症肺部感染,以发热和胸闷为首发症状,体温达39.9±0.8℃ (38.9 ~41.2℃),伴咳嗽、少痰.病情进展急剧,突出表现为呼吸困难,氧合指数均<200,平均117.7±42.1(57.5 ~200).病初肺部体征少,无明显干湿哕音,胸部CT或胸片提示双肺弥漫性间质性炎症.体液免疫检查示血清IgG、IgM正常,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偏低(538.8±165.5/μl),其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低,为133.3±45.4个/μl.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影像学检查提示间质性肺炎,临床疑诊为耶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均予辅助机械通气、复方磺胺甲嗯唑联合米卡芬净、甲泼尼龙及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6例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1例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终8例痊愈,3例死亡或放弃;平均ICU住院时间为18±7d(11 ~33d),平均总住院时间24±14d(13 ~ 55d). 结论:激素治疗敏感的NS患者,在肾脏病完全缓解、激素减量过程中仍可继发严重细胞免疫缺陷和重症肺部感染,病情进展快且病死率高,需引起重视.

    作者:桂兰兰;何群鹏;许书添;柳晶;郭锦洲;张志宏;倪雪峰;刘志红;谢红浪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血液透析用水质量与患者远期预后

    血液透析是透析患者维持生命的有效治疗手段,水处理系统是血液透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透析治疗需要大量的水,患者每周三次常规透析接触水约300 ~400L.如果透析用水及透析液质量达不到安全标准要求(透析用水细菌菌落数应< 200 CFU/ml;内毒素水平<2 EU/ml),透析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不但影响透析液电解质浓度,对透析设备造成损害,更严重的是有害物质通过透析膜弥散直接进入患者体内,即使是较低浓度的有害元素,长期蓄积也会导致慢性中毒;导致患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影响透析质量及患者远期预后.

    作者:季大玺;徐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转染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凋亡的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转染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细胞)后对其凋亡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HK-2细胞,用分子克隆法构建pcDNA3.1/myc-HBX质粒,采用脂质体转染法瞬时转染HK-2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及蛋白印迹法验证HBx在HK-2细胞中的表达.以未转染质粒组和转染空载质粒pcDNA3.1/myc组作为对照,显微镜观察转染HBx基因后HK-2细胞形态,RT-PCR检测各组细胞Toll样受体4(TLR4) mRNA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TLR4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 结果:转染pcDNA3.1/myc-HBx质粒后的HK-2细胞中HB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证实转染成功;转染HBx基因组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状态受损;与对照组相比,转染HBx基因组TLR4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细胞上清液中IFN-γ水平增加,但IL-4水平降低. 结论:经构建pcDNA/myc-HBx质粒并转染肾小管上皮细胞可成功制备乙肝病毒细胞感染模型,由此导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可能与HBx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TLR4的表达上调有关,HBx亦能导致细胞因子分泌紊乱.

    作者:王轩;周益;朱楠;袁伟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多指畸形,肥胖,双肾囊肿,视网膜色素变性

    报道1例青少年男性患者,以先天性多指(趾)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肥胖、肾囊肿、慢性肾功能不全、阴茎及睾丸小等多系统病变为临床表现,诊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性幼稚-色素性视网膜炎-多指畸形综合征(Bardet-Biedl-syndrome,BBS).通过对该例患者的分析,以期提高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王荣;程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生长抑制DNA损伤基因45的功能及其作用

    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的损伤因素均能导致DNA损伤,如活性氧、紫外线辐射、电离辐射、化学致癌药物及烷化剂等.哺乳动物细胞对于致DNA损伤因素的各种刺激会产生一系列应答反应,如细胞周期抑制、DNA修复、DNA去甲基化、细胞生存和细胞凋亡等.生长抑制DNA损伤基因45(Gadd45)在DNA损伤诱导的细胞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内、外环境的多种因素在转录水平、翻译后水平等多个层次对Gadd45进行精确调节.Gadd45家族蛋白与年龄相关疾病、寿命及老化相关.

    作者:陈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血液透析中的节约用水与废水再利用

    血液透析(HD)是维持尿毒症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实施需消耗大量水资源.随着全球范围水资源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人们也开始关注HD中用水的节约.本文就HD中水利用的现状、用水节约与废水再利用以及节约用水的益处作一综述.

    作者:邬步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基因多态性与他克莫司的慢性肾毒性

    以他克莫司为代表的神经钙蛋白抑制剂是实体器官移植免疫抑制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他克莫司治疗窗狭窄,药物浓度个体差异大,因此,肾毒性是其主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多种基因参与他克莫司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过程,但这些基因的多态性是否与他克莫司慢性肾毒性相关至今尚无定论.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谢轲楠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INF2基因在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的研究

    新近发现INF2(inverted formin 2)基因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主要致病基因之一,编码成蛋白家族成员INF2蛋白.INF2蛋白作为一种重要的肌动蛋白成核因子,可促进球状肌动蛋白向纤维状激动蛋白的转换,及细胞微管骨架的形成.肾小球足细胞作为是一种终末分化的细胞,对细胞骨架高度敏感.INF2可通过多条通路的共同作用,终破坏足细胞骨架的正常结构及足细胞特异性相关蛋白的表达而致病.

    作者:郝旭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血液透析用水质量控制与患者远期并发症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除与透析充分性、透析器的生物相容性有关外,还与透析用水的质量密切相关.水处理系统用于制备透析用水,其组成包括前处理系统、反渗装置及输水管路三部分.前处理包括沉淀物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及软水器,去除水中颗粒、Fe2+、Mn2、Ca2、Mg2+、Al3+、活性氯及氯胺等.反渗装置是水处理的核心部分,基于分子筛和离子排斥原理,可清除水中90%~95%有机和无机污染物.

    作者:甘华;陈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国产高通量透析器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

    目的:以费森尤斯空心纤维透析器(F60S)为对照,验证国产高通量“HF12、HF16聚砜膜空心纤维透析器”对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将2011年3月至6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血液净化中心行MHD治疗的135例患者分为HF12试验组、HF16试验组和F60S对照组,每组45例,使用相应透析器行血液透析治疗一次(4h/次),计算患者尿素氮、肌酐、磷酸盐、β2微球蛋白(β2-MG)的清除率和下降率,并检测试验前后外周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血清白蛋白、补体C3等实验室指标变化,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 结果:(1)135例患者均完成试验,无一例失访.其中男性85例,女性50例,年龄19~ 62岁,平均年龄(39±11)岁.(2)试验组患者的尿素氮、肌酐、磷酸盐及β2-MG清除率和下降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HF12、HF16试验组患者的尿素氮清除率略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84.0±62.8)ml/min、(196.0±37.9)ml/min和(200.6±23.2) ml/min,三者间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尿素氮下降率均>60%(P>0.05).HF12试验组患者的β2-MG下降率略低于对照组[(41.3±15.6)% vs(44.0±16.8)%,P>0.05],HF16试验组患者的β2-MG下降率略高于对照组[(47.0±15.0)% vs(44.0±16.8)%,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试验前后外周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血清白蛋白、补体C3均无明显变化.(4)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结论:国产高通量HF12、HF16聚砜膜透析器与进口F60S透析器具有相同的小分子毒素和中分子物质清除作用,生物相容性较好,未发生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

    作者:徐斌;张文;龚德华;李川;刘志红;季大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转化医学理念和研究思路的引入,以组学为基础的系统生物学解决复杂问题的优越性得以突显,即通过宏观思路,组装系统方案,解决微观问题,同时通过不同组学在不同研究层面的相互补充,加深了对生命真谛的认识.例如,早期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水平,由此提出基因组学研究思路,但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全基因组测序完成,科学家们发现很多情况下染色体序列不同,甚至转录水平的变化并不导致表型改变,因而将目光投向基因翻译后的产物蛋白质,并提出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是该领域的一个新分支,通过单次试验可以静态评估上千个蛋白的磷酸化情况,发现蛋白新的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全局性地研究蛋白磷酸化的动力学变化,观察病理状态下不同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及信号传导的变化,并为寻找药物靶点提供了全新的解决途径.本文将就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特点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前景作一简述.

    作者:徐长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AL型淀粉样变性的治疗

    AL型淀粉样变性是由于单克隆浆细胞产生异常折叠轻链在组织器官沉积而导致的一种系统性疾病,通常预后较差.以化疗及干细胞移植治疗为主.本文就近年来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述.

    作者:陈文萃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伴肾病综合征Ⅱ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比较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NS)和非NS的Ⅱ型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活检病理确诊为Ⅱ型LN患者124例,其中女性112例,男性12例,平均年龄29.2±11.4岁,根据尿蛋白定量分为NS组(尿蛋白定量≥3 g/d,血清白蛋白<30 g/L)和非NS组(尿蛋白定量<3g/d,血清白蛋白≥30 g/L,伴或不伴镜下血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免疫学指标、肾脏病理特征及预后. 结果:124例Ⅱ型LN中NS组27例(21.8%),非NS组97例(78.2%),两组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和病程无差异.NS组以肾损害为首发症状(77.8%vs15.5%,P<0.01)及病程中出现急性肾损伤的比例(29.6%vs0,P<0.01)均显著高于非NS组,而皮疹(40.7% vs 69.1%,P<0.01)、发热(14.8%vs62.9%,P<0.01)和关节炎(29.6%vs75.3%,P<0.01)的发生率及血清抗-dsDNA阳性率(29.6%vs52.6%,P<0.05)明显低于非NS组.肾活检病理NS组患者肾小球中重度系膜增生的比例显著低于非NS组(7.4%vs59.8%,P<0.01),电镜下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的比例显著高于非NS组(88.9%vs0,P<0.01).NS组和非NS组激素治疗均获得高缓解率(100%vs98.4%,P=0.882),但NS组复发率显著高于非NS组(69.9%vs33.3%,P<0.01),两组分别随访8~125月(中位时间55月)和6~274月(中位时间57月),均未发生终末期肾病.7例复发者重复肾活检,NS组2例病理类型均未转型,非NS组5例均发生转型. 结论:表现为NS的Ⅱ型LN其本质为足细胞病,非NS的Ⅱ型LN为系膜增生性病变,两者临床表现、免疫学异常及病理转型的显著差异表明两者的发生机制不同,狼疮足细胞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瑾;陈惠萍;陈浩;曾彩虹;刘正钊;章海涛;刘志红;胡伟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小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与抗人T细胞猪免疫球蛋白在肾移植诱导治疗中的比较

    目的:比较小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即复宁)与抗人T细胞猪免疫球蛋白(ALG-P)在肾移植诱导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将120例首次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小剂量即复宁组(44例)、ALG-P组(36例)和对照组(40例).随访1年后比较三组血白细胞、血小板、外周血T淋巴细胞绝对值、肾功能恢复程度、过敏反应发生情况、继发感染与急性排斥发生率和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等. 结果:小剂量即复宁组、ALG-P组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T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更明显,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在术后3d、9d、1月、3月、6月均能明显下降(P<0.05);同时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间延迟,1周内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及DGF发生率更低(P <0.05),肾功能恢复情况更好(P<0.05);虽过敏反应及血小板严重下降增多(P<0.05),但并未导致严重后果.小剂量即复宁组患者在肾移植术后早期(术后3月内)外周血T淋巴细胞绝对值较ALG-P组下降更明显,以CD4+T淋巴细胞为著(P<0.05);小剂量即复宁组急性排斥反应及DGF发生率更低,肾功能恢复情况更好;但两组患者继发感染、过敏反应、血小板和白细胞等严重下降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小剂量即复宁和ALG-P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使用是安全而有效的,小剂量即复宁效果更佳,可作为免疫抑制诱导治疗的更优选择.

    作者:冯小芳;闵敏;左富姐;周梅生;王立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线粒体DNA突变合并肾脏损害

    目的:探讨3例线粒体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住院的CKD患者中共3例经线粒体DNA(mtDNA)基因检测确诊线粒体病,分析其肾外受累及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和肾活检病理特点,并观察其预后. 结果:(1)3例患者中2例青少年(14岁),另1例30岁,全部患者均消瘦(体质量指数13 ~ 17 kg/m2).例1生长发育迟缓,例3为早产儿.例1、例2有糖尿病家族史,例2有尿毒症家族史.(2)3例患者病程3~7月,临床均表现为水肿、蛋白尿和胱抑素C增高,肾小管损伤明显,均无高血压和镜下血尿.例1和例3组织学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例2肾小球轻度系膜增生伴小动脉节段透明变性.(3)3例患者中糖尿病(2例)、高乳酸血症(2例)、听力消失或下降(3例)、癫痫发作(1例)、脑梗塞(1例)、智力障碍(2例)、视野缺失(1例),心律失常(1例).(4)3例患者均经基因测序并证实mtDNA 3243 A>G突变位点,例2母亲和弟弟也检出与患者相同突变位点.(5)经治疗3例均停免疫抑制剂,补充辅酶Q10和左卡尼汀等治疗,蛋白尿部分缓解,血清肌酐稳定. 结论:本文首次在国内报道3例伴肾脏损害的线粒体病患者,提示这类患者并非罕见,临床除肾脏受累外均伴明显的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作者:谢红浪;许书添;何群鹏;杨柳;郭锦洲;桂兰兰;陈惠萍;刘志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金陵医院肾脏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