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护理

岳小丽;冀红霞

关键词:脑梗塞, 偏瘫, 康复护理
摘要:目的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科收治脑梗死瘫肢患者100进行早期功能康复护理.结果 经过康复训练护理,48例肢体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能自理,18借助器械(轮椅、拐杖)或他人协助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10例发音清楚,7例能发简单的短语,5例合并老年痴呆因不能配合康复训练,效果不明显,2例并发肺部感染死亡.7例肢体偏瘫患者,由于惧怕疼痛,功能锻炼不到位,致使关节黏连,肢体僵硬,3例发音不清的患者,害怕他人嘲笑,拒绝与他人交流,失去了康复的佳时期.结论 早期、正确的功能康复护理训练,可减少并发症,减轻残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费用.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生活事件与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生活事件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血脂代谢的关系.通过检验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糖,血脂,从而得出代谢综合征患者受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的结论,攻克该病在临床上预防以及治疗上的难关.方法 生活事件量表(UES)是我们选用的方法,具体如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观察事先随即抽取的500位代谢综合征患者;同时应设立对照组,成员为在该市内其他的单位随即抽取的正常人群.并对观察组中250例患者进行血糖、血脂浓度的实验室检测.同时检测血糖,血脂浓度随着刺激量不同的变化情况.结果 我们对观察组施以比对照组更多的事件刺激量时,血浆总胆固醇,血浆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在观察组里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生活事件会给代谢综合征患者带来较多的心理压力,患者的血糖血脂受生活事件带来的精神心理刺激影响,造成代谢功能上紊乱.

    作者:玛依拉;古丽米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脑钠肽水平的影响

    目的 分析并评价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与脑钠肽水平产生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1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59例病人以厄贝沙坦作为基础降压药物;观察组59例病人在服用厄贝沙坦的同时再给予20mg的阿托伐他汀.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压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观察组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其BNP值均显著降低(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在积极降压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能更好的稳定血压;降压的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能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BNP水平,可能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作者:李可莉;高慧文;杨婷;李亚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种植体稳定性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种植义齿以其不用损伤邻牙、美观、咀嚼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为越来越多的牙列缺损、牙列缺失患者所接受和喜爱.同时有关其成功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良好的种植体稳定性是获得骨整合的基本条件,也是负载时机的选择及判断种植体成功的重要参数之一.下面就近年来测量种植体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李家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术后引流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5月共99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病人,按回顾性对照的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43例,干预组56例;对对照组施于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问题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预防及护理措施.并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在术后引流不畅、感染、引流管移位、肺水肿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 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术后引流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唐小细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补金辅助初治涂阳短程化疗疗效观察

    目的 了解补金片对于抗结核治疗的临床疗效.资料来源于2007年结核病防治中心门诊确诊的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方法 对200例初治涂阳病例,遵循自愿的原则,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自愿接受补金片辅助抗结核化疗,对应组仅用相同的化疗方案.观察8周内2组的X线、痰检、临床症状表现、肝功能、药物不良反应及血尿常规等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4周时,观察组痰菌阳轻显效81%,对照组为56.6% (P <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显效84%,对照组为40.4% (P <0.01);观察胸片检查显效74%,对照组为47.4% (P <0.05),两者比较均为显著差别,不良反应,观察组少.结论 补金用于涂阳结核病人短程化疗强化期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强.

    作者:胡俊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方法

    目的 观察系统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均给予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预后情况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为2.00%;观察组患者未发生死亡病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春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目前,我国县区级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少、素质低、任务繁重、待遇较差.这种现状极大地影响了乡镇卫生院的工作质量.所以说,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就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作者:胡剑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浅谈病毒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措施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本病较普遍,全球可见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主要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刺激症.我院收住104例病毒性脑膜炎病人,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104例病人全部康复.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住104例病毒性脑膜炎病人,其中男64例,女40例,平均年龄14 -72岁.其中病毒性脑膜炎86例,脑膜炎18例,病情轻重差异很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经过较脑膜炎严重.临床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四肢无力、恶心、嗜睡,更有甚者焦虑难安,情绪波动大,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

    作者:李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降压药联合辛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 通过对本院接受降压药、辛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疗效的观察,将影响其疗效的因素作出总结,并且进行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方法 对本院从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的200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是运用常用降压药物以及联合治疗方案.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出现多种危险因素并存的现象,接受降压治疗确实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结论 当老年患者同时出现多种疾病时,心血管系统的危险特大大增加.因此,在进行降压治疗的同时,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也是有极为重要的.

    作者:孙绍武;陈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创伤骨科中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间我院骨科收治的45例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胫腓骨骨折35例,股骨骨折6例,肱骨骨折3例,桡骨骨折骨1例.闭合性骨折30例,开放性骨折13例,陈旧性骨折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观察、分析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后,本组45例愈合42例,因合并感染延迟愈合2例,后经更换抗生素后治愈,因合并大面积软组织损伤不愈合1例,后经二期髂骨块植骨治疗后愈合.总有效率为97.8%;本组45例中,4周愈合7例(15.6%),6周愈合21例(46.7%),8周愈合11例(24.4%),10周愈合3例(6.7%),12周愈合2例(4.4%),16周愈合1例(2.2%).平均愈合时间为(4.3±0.5)周;经6个月-3年时间的随访(平均1.5年),术后患者骨折愈合质量高,愈合速度快,功能恢复好,且无脂肪栓塞及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骨折具有固定牢固、手术创伤小、出血少、骨折愈合质量高、愈合速度快及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可行早期功能锻炼,利于动、静结合,促进患者及早康复.

    作者:伏雪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不同动脉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临床比较

    目的 自桡动脉穿刺与股动脉穿刺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检查,对两个不同部分采血进行临床效果比较,寻找佳穿刺部位.方法 对100例住院需多次检测血气分析的病人,同时用BD生产的动脉采血针行桡动脉采血与股动脉采血,对比病人的疼痛程度、穿刺成功率、血气分析结果、并发症等.结果 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于股动脉,桡动脉采血组疼痛、瘀斑、血肿、需按压时间明显优于股动脉采血组.二组穿刺标本血气分析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桡动脉采气血分析标本,可减少对病人的影响,节省局部按压的时间,值得在临床提倡运用.

    作者:俞静;林秀美;陈豫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中风辨治体会

    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基础则为肝肾阴虚.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中风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滞、气逆)、血(血瘀)六端.

    作者:谢玉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实验,选择疱疹性咽峡炎患儿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痰热清治疗组患儿疱疹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确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王仕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减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痛苦,使患者尽快康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本院上消化道出血例患者经过及时的治疗及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度,减轻了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达到较好的康复状态,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提高了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

    作者:吴汉群;陈婷;陈素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以23例严重度部创伤病例为治疗对象,均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统计痊愈百分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痊愈百分比为82.6%( 19/23),在其余17.4%的病例中有4.3%(1/23)死亡,死亡原因为出现严重的脏器功能障碍,8.8% (2/23)出现肠梗阻,4.3%(1/23)出现肠瘘,通过给予其他对症处理出院.结论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可降低病例死亡几率,同时提高痊愈百分比.

    作者:曾云根;罗招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浅析如何加强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

    目的 探讨如何加强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以来检验科对医院感染管理及控制情况.结果 检验科存在着感染隐患,必须加强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结论 基层检验科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从而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中医临床治疗体会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近年来发病率逐年递增,临床治疗中一般采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但临床效果较差.为此本文探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中医临床治疗体会.从甲减表现出虚寒、肾阳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等症中医辨证治疗.在治疗中,应辨证其病位,在肾、心、脾,或多脏兼有,按照中医辩证甲减症表现为阴阳两虚证、心肾阳虚证、脾肾阳虚征、痰湿淤结证.同时,分析中医治疗甲减机制.从辩证原则针对脾肾阳虚、心肾阳虚、肾阳虚等阳虚证治疗,通过温肾补阳、温肾健脾、温补心肾、补脾益肾辩证治疗,治疗淤血、痰浊、水湿之标象,以补肾温阳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钟丽娟;许成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标本交叉污染致ABO血型错误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中标本采集留取因素造成ABO血型错误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报告因标本交叉污染致ABO血型检测错误2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血液采集环节标本留取发生交叉污染致ABO血型检测错误.结论 应加强无偿献血标本采集留取管理,杜绝标本差错;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的血液,应另取血液留样(血辫子样管)与原标本平行做确认试验,做到血型定型准确,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

    作者:吴敬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中西医药联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冰硼散与1%黄连炉甘石擦剂与哈西奈德溶液的混合液涂擦联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冰硼散外敷,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1%黄连炉甘石擦剂与哈西奈德溶液的混合液涂擦局部皮损,疗程2周.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冰硼散外敷、1%黄连炉甘石擦剂混合哈西奈德溶液涂擦联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可靠.

    作者:范晓林;朱长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成立压疮专项管理组对压疮预防和治疗的影响

    长期卧床患者皮肤出现的严重问题是发生压疮.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压疮发生与否是衡量一个医院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2].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住院患者危重程度增加,压疮的防治成为临床科室护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为加强压疮管理,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我院于2010年8月成立压疮专项管理组,开展以压疮现场查看、压疮知识培训、压疮学术交流等形式,对全院护理人员规范培训、压疮患者及高危患者进行规范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压疮的风险评估能力,既有效预防了压疮发生,又总结了促进压疮愈合的治疗方法.具体工作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王继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