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高莉娜;陈强;周明;汪雪
目的 总结改良Duhamel 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 8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行改良Duhamel术治疗,手术年龄4个月-6岁.结果 随访6个月-1年.临床效果满意,无污粪.结论 改良Duhamel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安全简单,临床效果满意,更适合于长段型巨结肠.
作者:孔令茂;程东水;黄俊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的适应证、方法、优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05年3月我科123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术前经B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明确胆总管结石,腹腔镜镜下胆总管切开经纤维胆管镜取石后,置T管引流102例,I期缝合19倒.结果 121例成功行LCBDE,2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15±40)min,住院时间6d-10d,T管引流4周-8周拔管.5例出现轻微胆瘘,保守治疗4d-10 d治愈;残余结石15例,术后6周经T管窦道胆管镜取出.病例随访6个月-22个月无残余结石及胆管狭窄.结论 LCBDE具有微创、低并发症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晋波;索运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模拟教学与传统教学在诊断学问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在诊断学问诊教学中,选取具有可比性的2组教学班,进行模拟问诊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结果 模拟问诊教学组的学生问诊技能考试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组,问诊内容得分两者无显著差异,该教学法深获学生的好评.结论 模拟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问诊技能及医患沟通能力,在医学教育领域中值得完善、推广.
作者:倪桂莲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临床化学不同室内质控品的保存条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为基层医院选择与使用临床化学室内质控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1种进口化学室内质控品(罗氏冻干血清)及2种国产质控品(北京中生及上海生物所)(以下简称中生和上生).复溶后各以-20℃及4℃保存,用全自动生化仪分别测定其1 d-6 d 12项生化项目,并对3种质控品的结果及2个月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复溶后冰格保存的罗氏质控液结果比较稳定,月质控图CV(变异系数)值在3.3%-4.77%之间,而冰格保存的中生、上生质控品及冷藏室保存的全部质控品CV值大多数>5%.结论 进口罗氏质控品复溶后经-20℃保存6 d内结果稳定,是基层医院临床化学室内质控的理想质控品,国产上生所及中生公司质控品复溶后-20℃冰格保存6d内结果均呈下降趋势,不易保存,只能开瓶当日用完.
作者:张东锋;戴彩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采用不同药物做皮损内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0例患者分别采用藻酸双酯钠注射液(PSS)、肝素钠注射液和盐酸平阳霉素稀释液做皮损内注射.对治疗的疗程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三种药物皮损内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以盐酸平阳霉素治疗次数少,肝素钠的人群接受度大,提出针对范围较大的瘤体可使用平阳霉素与肝素钠或者PSS联合的方法.结论 眼睑黄色瘤皮损内注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瘤体范围和隆起度的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以及联合使用.
作者:马宇;周利晓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托吡酯组(22例)和卡马西平组(21例),分别单用托吡酯和卡马西平治疗10周,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VAS)、发作频度、用药剂量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托吡酯组治疗原发性三又神经痛总有效率为86.36%,卡马西平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总有效率为76.19%,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叉(X2=7.342,P<0.05).托吡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肯定,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夏炎军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疏肝健脾祛湿解毒汤配合西药静滴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慢性乙肝患者13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程3周,观察用药前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78.79%,总有效率95.45%;对照组治愈率50.77%,总有效率84.6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慢性病毒性肝炎用疏肝健脾祛湿解毒汤联合西药治疗肝功能恢复更快.
作者:孙有松;周爱芹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痛发生猝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心脏复苏对冠心病猝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2年-2008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发生猝死的患者117例分为心脏复苏成功39例(对照组)和失败78例(猝死组),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先兆症状表现、诱因、猝死时间等因素统计结果显示,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猝死的诱因、猝死先兆的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到猝死发生的时间等因素与猝死后心脏复苏的成功率有密切关系.
作者:喻俊颜 刊期: 2010年第07期
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所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采用闭合手法进行骨折整复,经皮穿克氏针固定治疗肱骨外髁颈骨折26例,取得满意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14岁-61岁,平均年龄37岁,均为闭合性新鲜肱骨外髁颈骨折,均无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作者:郑吉良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提高恙虫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25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确诊后经氯霉素或加用左旋氧氟沙星治疗均治愈.结论 临床医生应全面了解恙虫病的临床特点,尽可能减少误诊并给予及时诊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梁锦泉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误差的原因.方法 对800例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IOL植入术前的白内障患者,应用A超测量眼轴、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根据SRKⅡ公式计算及预设IOL度数.分析其术后的屈光状态与术前IOL度数预设的误差.结果 术后3个月非高度近视患者大部分获得良好的屈光状态及裸眼视力;部分患者因术前IOL度数检查误差,术后屈光度在+3.00-4.00D.结论 加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术前反复、精确测量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尤其对检查欠合作者及高度近视患者),根据SRKⅡ公式计算,可以提高预设IOL度数的准确性.
作者:吴晓强;林玉琼;罗德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十二指肠壅滞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远端食物或者钡剂受阻,使十二指肠近端被动扩张,肠内容物排空延迟,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本病并不少见,但易漏诊,近年来随着放射科诊断水平的提高,检出率明显提高.
作者:黄厚章;赵家林;黄陈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高压氧治疗面神经炎的效果.方法 85例面神经炎患者分为高压氧综合治疗组(高压氧组)和单纯药物组(对照组),高压氧组患者每天行高压氧治疗1次,舱内压1.6 ATA.吸氧20 min×3,间歇吸空气5min,舱内时间80 min.结果 高压氧组44例,总有效率95.4%,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8.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高压氧治疗面神经炎有显著疗效.
作者:张国柱 刊期: 2010年第07期
过去对肿瘤的研究多集中在癌细胞本身基因结构及功能的变异上,在治疗策略上也主要是针对破坏癌细胞.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形成、分化、演进、侵袭及转移中的作用,例如:肿瘤血管生成、免疫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旁分泌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及蛋白酶等,并期望以肿瘤微环境作为肿瘤治疗的标靶,其中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肿瘤治疗中药物抑制血管生成的机制作如下综述.
作者:仇玮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如何顺利开展鼻内窥镜手术.方法 对23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了鼻内镜鼻窦手术及规范的围术期处理.结果 手术疗效按海口标准评定:治愈213例,治愈率91.3%;好转20例,好转率8.7%.总有效率100%.所有患者术后均感觉术前症状显著缓解或消失.结论 基层医院为顺利开展鼻内镜技术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②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开展鼻内镜手术;③围术期的规范处理;④良好的手术影像系统及手术动力系统.
作者:吴晓斐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病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1].实验教学在病理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绘图是实验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习形态学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简单而有效的实践操作被视为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
作者:陈波 刊期: 2010年第07期
人体解剖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神经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难理解,如何提高神经解剖学教学质量是每一位神经解剖学教学工作者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作者:夏春波;秦小云;蒋常文;刘源劫;周思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心得安又叫普萘洛尔(Propranolol),是临床上常用的β受体阻滞药,主要用于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我们在做心得安试验中,发现患者本无心律失常而服药后反而发生交界性早搏,报告如下.
作者:刘勇;李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颌面部牙源性皮肤瘘道的病因,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率.方法 临床38例患者均为牙源性感染,通过皮肤瘘道的部位、病因、牙住等进行根管治疗,拔牙,必要时整形去瘢痕治疗.结果 根管治疗后多数患牙可愈合,其中3例失败(即皮肤瘘道未愈合),拔除病灶牙愈合均良好,未见复发.结论 治疗及诊断牙源性皮肤瘘道关键是查清病因,去除病灶,促进炎症吸收根尖愈合,效果均良好.
作者:马晶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基于呼吸系统结构的特点,呼吸系统疾病一直是内外科主要的常见性、系统性疾病.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作者:张萱;张永静 刊期: 201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