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军;孙谷;白波;李理;徐家钧
为了提高临床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正确地实施室内质控是监测和保证临床实验室常规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加强质量保证观念,坚持室内质量控制措施,每天用定值全血质控物进行室内质控,笔者在从事临床血液质控中有点滴体会,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洪涛;张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骨折不愈合是骨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共性表现为骨痂生长缓慢或不生长,骨折间隙逐渐增大,骨质疏松等.治疗方法包括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脉冲电刺激,但由于受再次手术、排斥反应及软组织条件多种因素所限制,往往不能取得满意效果.我科自2000年以来采用骨折愈合刺激素与自体红骨髓联合注射治疗骨不愈合30例,效果良好.
作者:张海军;徐俊昌;卢翔;陈万军;郭克斌;熊元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护理价值是护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功能与成本的综合反映,即护士服务职能(使用价值)与护理成本关系的总和.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护士们叫苦叫累,护士的服务不被病人及家属理解,也难引起领导的重视.
作者:胡加鹏;刘月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甲钴胺和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脂微球制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40例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采用甲钴胺和前列地尔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维生素B1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采用甲钴胺和前列地尔治疗4周后,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体感诱发电位(SEP)(P40)潜时明显缩短,对照组症状改善不明显,SEP(P40)潜时变化不大.结论联合应用甲钴胺和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良好.
作者:曾维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对咳嗽,人们常将之视为不祥之兆,殊不知咳嗽本身无罪,如果应用得当,还可为祛病保健服务.
作者:王月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我院自1999年~2002年收治老年左半结肠癌性梗阻2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59岁~81岁,平均69.4岁.降结肠8例,乙状结肠13例,均以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急诊入院.
作者:邢文龙;贾国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与方法在给老年妇女实施导尿的过程中,由于老年妇女会阴部组织萎缩,皮肤黏膜松弛,常常遮盖住尿道口使导尿时不易顺利找到尿道口,给导尿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我们以2005年第一季度67例老年妇女作为观察对象,实施导尿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实践,发现了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贾兆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颌面部为颜面部的组成部分.所谓颜面部系指上至发际,下达下颌骨下缘,两侧至下颌支后缘之间的区域.通常以经过眉间点及鼻下点两条水平线为界,将颜面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颌面部系由颜面部的中、下部组成.颌面部是人体经常外露的部位,该部位有眼、鼻、唇和颏部等重要器官,在功能、形态及外观上均具有重要意义.手术时既要注意视、嗅、呼吸、咀嚼、吞咽、言语及面部表情等功能,又要不影响颜面美观.
作者:别永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病人来说,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尽管病人在入院之前对此已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在手术即将实施之前仍然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影响手术进行和术后恢复.因此,研究病人术前应激反应,有助于防治心身疾病,取得病人术前、术中和术后的配合,减少并发症.本文对56名住院病人术前应激反应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素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深度手烧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中厚皮和腹部超薄皮瓣移植等手术方式,进行深度手烧伤早期切削痂.结果143例195只手功能良好者82例102只手(52%),功能较好者41例64只手(33%),功能障碍者20例29只手(15%).结论早期进行切削痂植皮术,配合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是处理深度手烧伤的较好方法.
作者:陈文;郑少瑜;林树勇;蔡丽;郑创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云南白药适量与醋调成糊状.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擦洗局部,再用消毒棉签将调好的药均匀涂于患处,以全部覆盖为度.
作者:王晓云;颜晶;王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肺动脉高压(PH)是众多心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病理生理环节,严重影响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是新生儿期青紫的重要原因,病死率高达50%[1].在过去40年,尽管人们对肺循环有了较多了解,但对似乎具有相同程度的PH患儿却出现不同的治疗结果仍感到困惑.上世纪70年代血管扩张药物的临床使用人们受到很大鼓舞,但后来发现口服钙通道阻滞剂并不总是有效.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NO)应用于临床,使口服钙通阻滞剂治疗无效的PH患儿又看到生存的希望[2].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罗远战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瑞芬太尼(Remifentanil)药效强、起效迅速、副作用小、剂量容易控制,是新型麻醉性镇痛药.此药在1990年首先在人体中作试验,1996年在美国被批准用于临床、本文对其药理学、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秦凤鸣;祝力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长期在平原生活的人进入高原后,由于低压和缺氧,人体要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调节,以达到其适应高原生活的目的.机体在调节适应过程中,临床上即可出现一些应激反应,这些反应随每个人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精神状态等因素不同,程度亦有所差异.
作者:张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环节.近年来对于肝病的研究揭示,多种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是肝纤维化,其发生机制是机体对炎症的修复反应,如同疤痕形成于创伤一样.慢性肝病患者若不经过及时的诊断、合理的治疗,病情反复发作,其中10%~15%的人5年~10年后发展成为肝硬化.以至于发生门脉高压、腹水、肝性脑病甚至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如果能阻滞或逆转肝纤维化进展,将会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肝病的预后.
作者:陈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先进的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安装,心脏电复律的应用,以及射频消融术等心血管病的介入性治疗,给心律失常急症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在基层医院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在遇到急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时,不能马上实施上述治疗,此时能否及时准确地判断并进行药物紧急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救治39例急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经验和体会.
作者:王雪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笔者在使用心先安治疗心衰、病窦时,发现部分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现收集整理16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恒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需求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2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评估.结果70%血液透析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缺乏了解或了解不足,52例(43.3%)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因素,近一半的患者缺乏自我护理知识.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需要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黄汇明;袁华美;杨少萍;张素娇;陈欢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对211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6例,在常规西药治疗(极化液、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病毒等)的基础上,加用本院自己配方研制的归脾养心冲剂;对照组95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贾卫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