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的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住院诊治的38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22例)与针炙治疗组(16例).康复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针炙组以针刺配合电针、温针、穴位注射治疗等.结果:综合康复治疗组其运动功能评定和感觉功能评定的优良率(86.4%)要高于针灸组(7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是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元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1年5月我卫生队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84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养阴清肺汤结合西医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医治疗.结果:实验组显效19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1%,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3.8%.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效果显著,副作用小,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作者:盖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药湿敷对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仅实验组在输入化疗药物时进行中药湿敷,至化疗药物输入结束后30分钟.观察 两组静脉炎的发生比例,经统计学处理,对照组发生静脉炎比例为66.67%,实验组静脉炎发生比例为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湿敷能有效预防化疗药物性静脉炎.
作者:黎余余;蔡晓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旨在矫正因心脏衰竭血流动力学异常,目前神经内分泌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阻滞剂等药物改正的新疗法的代表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心脏血管,利尿,扩张和其他传统的治疗方法.这种卡维地洛与氢氯噻嗪和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121例缺血性心肌的影响对比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作者:包金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和BLISA法分别检测了31例生长发育正常的急性ITP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IL-4、IFN-r、TNF-a,并与30例同龄健康儿童组比较.结果:急性ITP患儿血清IFN-r、CD3、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L-4、TNF-a、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ITP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在急性TTP患儿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明圣;靳杭红;吴晓庆;许发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基层医院常见的急症.我国每年有5-7万人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率达10%以上(1).该病具有病情危急、变化快的特点,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随时会导致死亡(2).对经口服中毒的患者,无论时间长短、病情轻重,都应该及时彻底洗胃(3).插胃管洗胃是抢救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重要措施,也是及时清除胃内尚未被吸收毒物有效、基本的方法,成功插胃管是洗胃能否成功的关键.以往我们采用常规法自口腔直接置管法(以下称直接法)进行洗胃,由于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不能配合,胃管经常盘曲在口腔,需要反复置管才能成功,造成插管时间延长,患者咽部水肿、出血、影响抢救,给患者造成痛苦.为了缩短插管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我们采用喉镜气管导管插胃管法(以下称喉镜气管导管法)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别经临床应用50例,直接法一次置管成功率仅为40%,喉镜气管导管法一次置管成功率达98%,从而避免了反复插胃管,缩短了插胃管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达到了及时洗胃及时清除胃内毒物的目的.现将插管方法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晓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9月~2011年12月经确诊的84例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患儿随机分为痰热清注射液加用利巴韦林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在退热、降低颅内压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症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利巴韦林注射液,疗程5 ~ 7d.对照组42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利巴韦林注射液,疗程6~ 10d个别病例不好必须加中药.结果:痰热清注射液能明显缩短患儿的热程和退热时间(P<0.05),头痛、呕吐、腮腺肿大的消失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痰热清注射液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炎疗效肯定,抗病毒、退热、消肿作用确切,可作为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的常规药物使用.
作者:王翠兰;王丽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我院口服降糖药的使用情况,判断应用是否合理,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9-2010年口服降糖药的应用频率、消耗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口服降糖药的用药量、销售金额逐年增长,其中二甲双胍增幅较大,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是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和格列齐特.结论 医院口服降糖药的使用呈增长趋势.
作者:魏春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可视喉镜利用了光学折射的原理,让光线能够“拐弯”,使在正常使用普通直接喉镜时我们的目光无法看到的区域(声门等)呈现在显示屏上,操作简单、提供即时可视的气道和喉头解剖等优点从而更方便解决一些患者的困难气管插管.但其对血压、心率的影响及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的相关报道并不多.我院于2011年11月-2012年1月选择100例全麻手术患者,观察全麻中可视喉镜与普通喉镜插管操作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及合并症的发生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燕琼;李兵;苏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给医疗卫生管理工作和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卫生技术队伍整体素质,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势在必行,尤其是急救医学已成为当今医学发展的重要学科和内容.
作者:余秀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胃痛,又称胃脘痛.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本文从中医的视角,对胃病的辩证治疗提出了一定的见解.
作者:吕文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文章介绍了医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方案、实行竞争机制的用人制度、富有激励机制的分配制度及创新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作者:吴凤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针内针单纯腰麻和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中的作用.方法 妇产科剖宫产择期手术40例,随机均分为针内针单纯腰麻组(SA组,n=20)和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n=20).SA组于左侧卧位下常规消毒铺巾后直接用25G针内针行L3-4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2.2ml,调整平面于T6-8后手术.术后镇痛:术后六小时200mg曲马多配0.9%生理盐水500ml缓慢滴注.CSEA组于左侧卧位下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2%利多卡因2-3ml)行L3-4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2ml,然后硬膜外向头置管5cm,调整平面于T6-8.十分钟后硬膜外追加0.5%左布比卡因5ml.术后镇痛:术后硬膜外注射吗啡2mg+胃复安10mg.观察麻醉后的起效时间,麻醉平面,低血压,寒战,呼吸困难,术后镇痛,术后恶心呕吐,术后腰酸腰痛的情况,以及术者对肌松的评价和产妇对麻醉舒适程度的评价.结果:麻醉的起效时间,麻醉平面,呼吸困难情况,术后镇痛情况以及术者对肌松的评价和产妇对麻醉舒适程度的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组寒战率和术后恶心呕吐率较高,但低血压和术后腰酸腰痛率较低.结论:针内针单纯腰麻(SA组)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内针单纯腰麻(SA组)具有阻滞完善、起效快、局麻药用量小,人体组织损伤小,术后腰酸腰痛明显减少等优点.
作者:李玉欢;曾滔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手术室是为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及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日常手术量大、病种繁多、病情危重复杂,因此护理工作异常繁重,同时也存在很多的护理安全隐患,任何一个护理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本文通过分析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存在的原因,并结合本院手术室护理工作实践,探讨有效的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对策,旨在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
作者:李雪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粘膜浅表性炎症,是慢性胃炎中多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 85%左右.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多于女性.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多为对症治疗,如保护胃黏膜,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临床采用中药二陈汤加减治疗浅表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高国旗;崔艳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加强护患沟通在防范护患纠纷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了解引起沟通障碍的原因,加强护患沟通,以有效防范护患纠纷的发生.本文针对此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作者:聂其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对58例前置胎盘新生儿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前置胎盘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中完全性前置胎盘27例,部分性前置胎盘12例,边缘性前置胎盘19例,经产妇多见,其发病原因与多次人流,分娩及剖宫产有关.72.4%的病例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结论 早期诊断及适当处置能够减少前置胎盘新生儿的并发症,可降低胎儿死亡率.
作者:张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今阅读了《中医杂志》《正确认识中药注射剂》一文,感慨万千.本人就临床所见略举一二,就前文未述之处,补充一点个人的不成熟看法.1 以下是两个汗证的病案,都使用了生脉注射液,却疗效切然相反病案1:高XX,女,54岁,西医诊断:1慢阻肺,肺心病,慢心衰,心功三级;2肺大泡术后.经西药抗炎,解痉平喘,强心等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但患者汗出不止,每日换衣1~2次,且随时背部垫着毛巾,西药疗效欠佳,故请中医会诊.会诊时见:患者消瘦如柴,喜近衣被,少神,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偶有咳喘,痰少,汗出如露,心悸,眠差,纳差,二便可,舌红瘦小,苔薄少津,脉沉细.中医诊断:1肺胀;2汗证(气阴两虚).处理予生脉饮加龙骨、浮小麦两剂,每日一剂;并建议主管医生每日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50~100ml.但是主管医生没有采纳.
作者:简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9岁,因“反复多关节肿痛5年”于2009年2月27日收入我院内科.病史:2009年1月19日至我院内科门诊就诊,查WBC 3.57×109/L,RF 4660 IU/mL,CRP 1.91 mg/dL,球蛋白57.0 g/L,白蛋白35.9 g/L.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予正清风痛宁缓释片(60mg 2/日)、来氟米特片(10mg 1/日)、醋酸泼尼松片(10mg1/早)口服,服药第6天,因感冒,不思饮食,食后腹泄,头昏再次来我科门诊就诊,查WBC 0.75×109/L,RF 3880 IU/mL.诊断为1.类风湿关节炎2.粒细胞缺乏症,予湿热痹片(2片3/日)、醋酸泼尼松片(10mg 1/早)、利可君片(2片3/日),病情未见好转,于2009年2月27日入我科住院治疗,入院后查体:体温39.4℃,心律100次/分,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Ⅰ?肿大,可见散在脓点,其余各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高建华;冀利秀;魏瑞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其原因,以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合理的应用.方法:查阅近年来部分医药学期刊中报道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并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通过分析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及时找出原因及对策.结论:临床上应加强防范,辨证施治.
作者:李奋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