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和管理对策

荣伟

关键词:护理安全, 影响因素, 护理管理, 对策
摘要:从护理人员因素、护理管理因素、医疗基础设施、病人因素等方面分析临床护理工作中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强调通过建立科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系统,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
全科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1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

    [目的]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SAP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死亡1例,治愈14例.[结论]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及时发现异常,可以提高SAP病人的治愈率.

    作者:王星珍;何健;王云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糖尿病病人的社区护理及健康教育

    介绍糖尿病病人的社区护理及健康教育,强调应加强社区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药物治疗的护理、皮肤和足部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加强社区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康复运动、自我监测血糖指导等.

    作者:林丽珠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和管理对策

    从护理人员因素、护理管理因素、医疗基础设施、病人因素等方面分析临床护理工作中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强调通过建立科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系统,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

    作者:荣伟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78例主动脉夹层病人的急救护理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病人的急救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主动脉夹层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期救治无效死亡2例,76例手术治疗病人获成功,术后并发脑组织灌注不良3例,肾灌注不良1例,均好转出院.[结论]加强主动脉夹层病人的急救护理有利于预后.

    作者:连丽虹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高职医学院校中护理技术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考

    护理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活动,是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实际动手能力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其操作考核是护理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发展,人为评价影响因素很多,缺乏系统的操作考核体系,急需探索一套与现代护理服务相适应的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方法.我院自2008年开始对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尝试,增加了技术理论相关知识和构建程序步骤,增加了人际沟通能力和场景模拟的内容,让每个护理服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通过实习护士工作过程反馈,效果较好.

    作者:胡加鹏;刘月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骨科新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

    [目的]探讨骨科新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方法]对骨科新护士加强护士素质培养,注重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强调应指导新护士了解骨科病人的特点、熟悉病情观察内容、掌握病情观察方法、加强观察技巧的训练.[结果] 通过对骨科新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巩固了新护士骨科专科知识,激发了新护士的主动观察意识,使新护士病情观察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结论] 病情观察能力是专业护士必备的特征和素质要求,应注重对骨科新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者:吴小青;段清萍;王燮衡;程小芸;谭春丽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98例AMI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50例系统健康教育基础上加上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两组病人健康教育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健康教育后SCL-90评分中抑郁和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系统健康教育加上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可改善AMI病人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作者:黄明英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胸腹部手术病人的心理及认知行为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胸腹部手术病人的心理及认知行为干预效果.[方法]将106例择期胸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及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压、心率、呼吸情况;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病人干预前后的焦虑状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收缩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减轻胸腹部手术病人的术前焦虑情绪,稳定相关生理指标,对病人术后的心身康复有积极影响.

    作者:刘五妮;张莉;刘新亚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APN连续排班在妇科的实施及效果

    [目的]介绍APN连续排班在妇科的实施,观察其效果.[方法] 对传统排班模式进行改革,实行APN连续排班和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结果] 实行APN连续排班后,部分护理工作时间、流程有明显变化;护士和病人的满意度均有提高.[结论] APN连续排班模式体现了护士对病人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精神,提升了护理管理,特别是根据护士意愿排班,充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

    作者:杨俊华;温贤秀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手术室本科学历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体会

    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护理本科学历新护士走上了工作岗位,由于本科学历护士在理论教学阶段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大专、中专学历护士相比更扎实、更全面、思维开阔、信息接收及处理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等特点,导致了大专、中专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模式已不能适应本科护士发展的需要.为此,我科为本科毕业护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规范化培训计划,实行教学护士长、教学组长、临床带教导师三级负责制的教学形式,选择专业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主管护师专人带教.

    作者:银志英;何春红;黄好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肿瘤专科医院实施新护士岗前培训模式探讨

    对新毕业护士实施岗前培训是帮助护生适应医院环境和角色转变的有效手段.我院是1所二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共设7个护理单元,开放床位450张.2008年起,我院对新护士岗前培训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改革,明显提高了新护士的临床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各护理单元和病人对新护士的满意度提升.现介绍如下.

    作者:徐小伟;艾锡芬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康复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52例COPD稳定期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78例采取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74例在一般的护理措施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病人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病人的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病人FEV1、WHOQOL-BREF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治疗可提高COPD稳定期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闵燕萍;金勇凤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常见毒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化疗配合手术及放疗,可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用于晚期肿瘤病人可控制肿瘤发展[1].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化疗药物种类多,其毒副反应不尽相同,同时出现一些并发症,给病人身心造成极大痛苦,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2010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对恶性肿瘤化疗病人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和并发症给予适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黎荣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大面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病人的护理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大面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病人的护理.[方法]对36例大面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病人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同时加强护理.[结果]26例创面植皮后愈合,6例创面直接缝合后愈合;4例7 d后更换VSD材料1次,创面行转移皮瓣修复后全部成活,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个月~6个月,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创面愈合平整.[结论]加强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大面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病人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作者:李丹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紫杉醇在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探讨紫杉醇在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中的应用,总结护理措施.[方法]对21例乳腺癌术后病人进行紫杉醇为主的联合化疗,同时治疗前执行严格的预防处理措施,并加强相应的护理.[结果]本组21例病人未出现严重变态反应,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心脏毒性反应、神经毒性反应、脱发等,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均顺利完成化疗.[结论]加强乳腺癌术后病人应用紫杉醇化疗的护理是顺利完成化疗的保证.

    作者:郭露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社区小学生地震救生包的置备与探讨

    [目的]探讨社区小学生地震救生包的置备.[方法]在学习社区护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实践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社区小学生地震救生包的配置工作,并听取任课教师的指导建议.[结果]本组实践得分28分(满分30分),成绩优异;配置救生包所需物品的判断上还有差距,部分物品质量尚有欠缺.[结论] 为社区小学生配置地震救生包的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本组成员在社区青少年和学校健康保健护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作者:侯琨;王晶晶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1例短暂脑缺血发作型烟雾病病人的护理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颅底动脉血管闭塞性病变,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前或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伴脑底部异常血管网形成为特点[1],呈慢性进行性改变,病程长,临床症状隐匿而不典型,多数病人在发病早期均未得到及时就诊,致使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出现症状严重,才得以检查而确诊.本病发病年龄呈双峰样,第1高峰在10岁以内儿童,第2高峰在40岁~50岁的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6∶1,临床主要表现为缺血型和出血型两种,儿童病人多表现为缺血型,出血型多见于成年人[2,3].故短暂脑缺血发作型烟雾病的老年女性病人更为少见,我院2010年9月收治1例短暂脑缺血发作型烟雾病病人,经积极救治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康复出院.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苗杰;徐华;赵宁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流程再造对优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影响

    [目的]探讨流程再造对优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影响.[方法] 在护理工作流程中的排班模式、连续基础护理、出院流程、计划输液、日护理质量评价、工作沟通、护士工作持续改进分析等方面制订、实施新流程并形成制度.比较流程再造前后护理质量情况.[结果] 持续改进后各项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均明显提高 (P均<0.05).[结论]护理工作流程再造可提高护理质量,进而提高病人满意度.

    作者:张敏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基础护理学操作教学中作业批改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目的]探讨基础护理学操作教学中作业批改方法的改革.[方法] 选择2009级4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20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作业批改模式,观察组采用改革后批改作业的流程.比较两组学生的操作考核成绩以及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基础护理学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多数学生认可在基础护理学操作教学中应用改革后批改作业的方法.[结论] 改革后批改作业的方法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梁文娟;孙海燕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1例急性广泛前壁及侧壁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导致冠状动脉灌注量锐减,心肌由于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或冠状动脉闭塞,使血供中断,引起部分心肌坏死,并伴有心肌的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表现[1].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痛、烦躁不安、大汗.梗死范围大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如抢救不及时,常可危及生命.我院收治的1例急性广泛前壁及侧壁心肌梗死病人合并一系列并发症,经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韵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全科护理杂志

全科护理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护理学会山西分会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