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姝霞;陈仁寿;徐桂华;傅雨晨;张薛晴
[目的]应用根本原因分析(RCA)法降低给药错误的发生率,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上报的给药错误事件,采用 RCA 找出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优化护理流程,比较 RCA 实施前后住院病人给药错误发生率。[结果]RCA实施后,住院病人给药错误发生率降低(P <0.05)。[结论]应用 RCA 可有效降低住院病人给药错误发生率,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
作者:洪维英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药食两用性药(食)物的性效与病症宜忌等方面的作用特点与规律。[方法]以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中药食同源物品为对象,以《中华本草》为依据,采用 Excel 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药食两用性药(食)物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适宜病症及使用注意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100味药食两用性药(食)物中,在四气方面,温性和平性的较多,其次是寒性;在五味方面,甘味的多,其次是辛味、苦味;在归经方面,脾经、胃经、肺经、肝经较多;在毒性方面,有毒性的共计有6味,以有小毒居多;在功效方面,以清热、祛湿、止痛、和胃等常见;在适宜病症方面,多用于泄泻、呕吐、咳嗽、脘腹痛、痈等。[结论]药食两用性药(食)物的性能与药物、食物相比具有差异性,在功效及病症宜忌方面与脾胃脏腑及其相关病症为相关。
作者:严姝霞;陈仁寿;徐桂华;傅雨晨;张薛晴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痛风日记在痛风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0例痛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研究组则在传统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让病人自行记录痛风日记,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病人的健康促进行为方式及血尿酸等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病人临床相关指标改善效果及戒烟酒、按医嘱服药、关注血尿酸值等指标、定期到医院复诊等健康促进行为方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将痛风日记应用于痛风病人的健康教育中,可改善病人的健康促进行为方式及相关临床指标。
作者:苗华丽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心理社会支持干预对中青年腹膜透析病人社会参与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期对照的类实验研究方法,将64例中青年腹膜透析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门诊随访和健康指导,试验组实施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方案,分别于入组时、入组后3个月和入组后6个月评估两组病人的自我效能感、社会参与状况和病人尿量与超滤量之和、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结果]入组6个月后,试验组病人自我效能感、社会参与程度高于对照组(P <0.05),Scr 和 BUN 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中青年腹膜透析病人实施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方案,有助于提升病人的自我效能及社会参与度,提高腹膜透析效果。
作者:吴冬春;胡雁;周文琴;沈麒云;黄柳燕;李黎梅;高毓蕾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焦点解决模式对帕金森病人睡眠障碍及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9例帕金森病人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32例帕金森病人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焦点解决模式进行护理,在入院后第1天、干预2周后及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病人的帕金森病致残量表睡眠部分(SCOPA S)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情况。[结果]干预4周后,干预组病人 SCOPA S 各条目得分及 HAMD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结论]应用焦点解决模式进行护理,能改善帕金森病人的睡眠障碍与抑郁情绪。
作者:裴书萍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制度下 IMPACT 培训模式对居家长期照护者照护知识和技能的影响。[方法]采用 IMPACT 培训模式对200名居家照护者进行为期4周的培训,培训前后评价居家照护者对老年人照护常识的自评情况,对老年保健知识、安全知识、疾病知识、护理知识4个模块护理专业知识的考核情况和培训后护理操作技能的合格率,并分析其居家照护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实施 IMPACT 培训模式后,居家照护者对大多数老年人照护常识的自评高于培训前(P <0.01);培训后保健知识、安全知识、疾病知识、护理知识4个模块的考核成绩高于培训前(P <0.01),护理操作技能合格率达96.5%;高中以上学历的照护者护理知识的得分高于初中以下学历者(P <0.05),有过培训经历的照护者保健知识、安全知识和护理知识的得分高于无培训经历者(P <0.05)。[结论]家庭医生制度下的全科团队利用 IMPACT 培训模式可有效提高居家照护者对老年人照护常识的知晓度、居家照护专业知识和照护技能。
作者:方水芹;侯进;陆新建;陈美;张小梅;张景慧;瞿燕华;汤红伟;徐辉 刊期: 2016年第30期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目的是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强化政府职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实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终实现医院的和谐、科学、持续发展,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从目前医疗改革工作运行的状况来看,总体发展趋势良好,基本达到了以上的目的,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能否做好公立医院改革关系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败。2013年9月,我院按照省、市、县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要求,积极参与了山西省第二批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工作。现就我院改革后的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作者:张彦军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责任护士沟通能力对护患关系的影响。[方法]先对90名责任护士进行沟通能力测评和其所管的250例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责任护士与病人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病人对我院护理工作不满意的方面后,从专业知识、沟通技巧、服务方面等进行培训,比较培训前后责任护士的沟通能力、病人满意度及护理纠纷、护理投诉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通过培训后,责任护士沟通能力和病人满意度提高(P <0.01),护理纠纷、护理投诉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P <0.01)。[结论]提高责任护士的沟通能力可有效提高病人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投诉、护理纠纷、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
作者:谢小红;魏侍萍;陈萍;陈戈婷 刊期: 2016年第30期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脱位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理功能和身体健康[1]。以往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钉子鞋和梯形枕固定以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脱位的发生,但在术后翻身过程中仍有发生脱位的现象,且常使病人感到不适。基于此,本研究自制了一种侧凹梯形固定枕,可有效解决翻身过程中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假体脱位的问题,并增加病人的舒适度。现介绍如下。
作者:高丽;张亚奎;唐本强;张丽;岳颖;班妍;张桂然;王文娟;霍亚蒙;田秋月;张雨琪;梁丽娜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实习护生情绪管理能力与临床沟通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长沙市三级甲等医院的500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习护生的情绪管理能力的总得分为83.066分±13.982分,其影响因素有性别、家庭住址、情绪和应对方式;临床沟通能力总得分为80.106分±9.705分,其影响因素有年龄、家庭结构、实习时间、性格和应对方式;实习护生情绪管理能力总分与临床沟通能力总分呈正相关(P <0.01)。[结论]应针对实习护生情绪管理能力和临床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同时可通过提升护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提高其临床沟通能力。
作者:朱娜;唐晗;罗芳;张娟红;皮美娟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体态语言识别系统在心外科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心外科 ICU 收治的33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体态语言识别系统,比较两组病人需求表达状况,并采用自制量表评估病人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需求表达正确且完整的次数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心外科 ICU 机械通气病人中应用体态语言识别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病人的认知功能和护理满意度。
作者:陶夏;刘晓芯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烧伤病人常因瘢痕造成外观和功能的改变而出现生理和心理变化,而面部瘢痕更让病人难以接受,所以有面部瘢痕的病人对修复的要求更加强烈[1]。过去对于大面积面部瘢痕的修复主要采用自体皮移植术和局部皮瓣。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采取预扩张胸三角穿支皮瓣修复面部瘢痕,这样既使其与颜面部色泽相似,便于转移,又使皮瓣扩张后变薄,面积增大,供区可直接缝合,克服了其转移后面部局部臃肿、供区需要植皮等不足[23]。很多研究表明:采用扩张后的胸三角穿支皮瓣修复面、颏、颈部瘢痕,术后外观改善良好,效果较为满意[24]。这种手术方式的出现让病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对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2013年1月—2015年9月有24例病人经预扩张胸三角穿支皮瓣修复面部瘢痕,经过精心的护理,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洁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三乙醇胺乳膏在防治鼻咽癌病人放射性皮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放疗联合化疗的鼻咽癌病人642例,按是否使用三乙醇胺乳膏将其分为使用三乙醇胺乳膏组和未使用三乙醇胺乳膏组(以下简称使用组和未使用组),比较两组病人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情况和发生放射性皮炎的照射剂量。[结果]两组病人放射性皮炎分级情况和首次发生放射性皮炎的照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乙醇胺乳膏能有效预防和减轻鼻咽癌病人放射性皮炎的发生,保证病人放疗计划的顺利实施。
作者:罗朝霞;江华容;陈大春;陈国焱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对分课堂在本科护生《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对分课堂应用于60名本科护生的《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比较实施前后护生的学习态度和考试成绩。[结果]对分课堂实施后,护生学习态度和考试成绩均高于实施前(P <0.05)。[结论]在本科护生《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有助于提高护生的学习态度和考试成绩。
作者:王凤霞;王璋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放疗病人癌因性疲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鼻咽癌放疗伴癌因性疲乏的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病人的癌因性疲乏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病人癌因性疲乏评分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提高,且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鼻咽癌放疗病人中应用全程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病人的癌因性疲乏,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丽芳;贺云霞;刘晓娟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病人创伤后成长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30例鼻咽癌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鼻咽癌病人创伤后成长总分为(60.75±8.50)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病程、自我效能和抑郁情绪是鼻咽癌病人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共解释77.1%的变异量。[结论]鼻咽癌病人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鼻咽癌病人的心理疏导,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鼻咽癌病人创伤后成长。
作者:张春琦;杨丽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护理干预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孤独症患儿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评分(ATEC)和孤独症行为量表评分(ABC)、干预后的孤独症严重程度以及患儿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 ATEC 评分、ABC 评分及孤独症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孤独症患儿的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语言沟通能力,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张绍彩;仇爱珍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6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与出院指导,干预组给予为期6个月的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健康行为知识与态度、服药依从性、生存质量及支架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及再住院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健康行为知识与态度、服药依从性及支架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和再住院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可有效促进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采取健康的行为,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减少支架血栓事件和再住院的发生。
作者:周莹莹;鞠桂萍;丰小星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观察感染性休克病人液体复苏时输注加温液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感染性休克病人设为对照组,2014年10月─2015年9月的60例病人设为试验组,对照组液体复苏全程输入常温液体,试验组液体复苏全程输入加温至36℃的液体,比较两组病人复苏前后核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尿量、氧合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复苏过程中,所有病人均出现核体温下降伴凝血功能障碍,但试验组核体温高于对照组,四项凝血指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感染性休克病人实施液体复苏目标治疗后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复苏过程中输注加温液体可能会改善病人的核体温及凝血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尉俊铮;王欣然 刊期: 2016年第30期
2002年,我国将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提供了基本保证[1]。医院产科是新生儿出生后早、集中的场所,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24 h 内接种乙肝疫苗及卡介苗,不仅可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也是我国目前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和结核病方便、经济、有效、快捷的措施。根据国家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2],医院产科护士承担了对新生儿出生后24 h 内卡介苗和首次乙肝疫苗的接种任务。本研究选用已做母亲的、综合素质好且取得预防接种资格的2名 N3级护士负责新生儿预防接种,他们不但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娴熟的护理技术,而且有做母亲的经验,对于新生儿具有很强的耐心、爱心、细心和责任心,在新生儿预防接种中有效减少了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提高了接种成功率,保证被接种新生儿产生有效的被动免疫[3]。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秀艳;柴宝艳 刊期: 2016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