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感染性休克病人液体复苏时输注加温液体的效果观察

尉俊铮;王欣然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 液体复苏, 输液加温, 核体温, 凝血功能, 并发症
摘要:[目的]观察感染性休克病人液体复苏时输注加温液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感染性休克病人设为对照组,2014年10月─2015年9月的60例病人设为试验组,对照组液体复苏全程输入常温液体,试验组液体复苏全程输入加温至36℃的液体,比较两组病人复苏前后核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尿量、氧合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复苏过程中,所有病人均出现核体温下降伴凝血功能障碍,但试验组核体温高于对照组,四项凝血指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感染性休克病人实施液体复苏目标治疗后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复苏过程中输注加温液体可能会改善病人的核体温及凝血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家庭医生制度下IMPACT培训模式对居家长期照护者照护知识和技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制度下 IMPACT 培训模式对居家长期照护者照护知识和技能的影响。[方法]采用 IMPACT 培训模式对200名居家照护者进行为期4周的培训,培训前后评价居家照护者对老年人照护常识的自评情况,对老年保健知识、安全知识、疾病知识、护理知识4个模块护理专业知识的考核情况和培训后护理操作技能的合格率,并分析其居家照护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实施 IMPACT 培训模式后,居家照护者对大多数老年人照护常识的自评高于培训前(P <0.01);培训后保健知识、安全知识、疾病知识、护理知识4个模块的考核成绩高于培训前(P <0.01),护理操作技能合格率达96.5%;高中以上学历的照护者护理知识的得分高于初中以下学历者(P <0.05),有过培训经历的照护者保健知识、安全知识和护理知识的得分高于无培训经历者(P <0.05)。[结论]家庭医生制度下的全科团队利用 IMPACT 培训模式可有效提高居家照护者对老年人照护常识的知晓度、居家照护专业知识和照护技能。

    作者:方水芹;侯进;陆新建;陈美;张小梅;张景慧;瞿燕华;汤红伟;徐辉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简易肺康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简易肺康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上海市某医院门诊初次就诊的121例COPD 病人按照就诊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干预组采用简易肺康复干预,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病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评估问卷(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急诊就诊率。[结果]干预1年后,干预组 CAT 得分低于对照组,疾病相关知识的自我管理和呼吸操、临床基础知识和营养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急诊就诊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简易肺康复干预模式可减少 COPD 病人的急性加重次数,改善病人的呼吸困难程度,提高病人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作者:杨晓莉;徐婷;金可可;赵悦;何剑;姜从玉;曹艳佩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痛风日记在痛风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痛风日记在痛风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0例痛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研究组则在传统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让病人自行记录痛风日记,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病人的健康促进行为方式及血尿酸等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病人临床相关指标改善效果及戒烟酒、按医嘱服药、关注血尿酸值等指标、定期到医院复诊等健康促进行为方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将痛风日记应用于痛风病人的健康教育中,可改善病人的健康促进行为方式及相关临床指标。

    作者:苗华丽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现状与分析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目的是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强化政府职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实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终实现医院的和谐、科学、持续发展,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从目前医疗改革工作运行的状况来看,总体发展趋势良好,基本达到了以上的目的,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能否做好公立医院改革关系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败。2013年9月,我院按照省、市、县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要求,积极参与了山西省第二批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工作。现就我院改革后的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作者:张彦军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三乙醇胺乳膏在防治鼻咽癌病人放射性皮炎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乙醇胺乳膏在防治鼻咽癌病人放射性皮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放疗联合化疗的鼻咽癌病人642例,按是否使用三乙醇胺乳膏将其分为使用三乙醇胺乳膏组和未使用三乙醇胺乳膏组(以下简称使用组和未使用组),比较两组病人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情况和发生放射性皮炎的照射剂量。[结果]两组病人放射性皮炎分级情况和首次发生放射性皮炎的照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乙醇胺乳膏能有效预防和减轻鼻咽癌病人放射性皮炎的发生,保证病人放疗计划的顺利实施。

    作者:罗朝霞;江华容;陈大春;陈国焱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责任护士沟通能力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目的]探讨责任护士沟通能力对护患关系的影响。[方法]先对90名责任护士进行沟通能力测评和其所管的250例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责任护士与病人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病人对我院护理工作不满意的方面后,从专业知识、沟通技巧、服务方面等进行培训,比较培训前后责任护士的沟通能力、病人满意度及护理纠纷、护理投诉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通过培训后,责任护士沟通能力和病人满意度提高(P <0.01),护理纠纷、护理投诉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P <0.01)。[结论]提高责任护士的沟通能力可有效提高病人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投诉、护理纠纷、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

    作者:谢小红;魏侍萍;陈萍;陈戈婷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6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与出院指导,干预组给予为期6个月的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健康行为知识与态度、服药依从性、生存质量及支架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及再住院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健康行为知识与态度、服药依从性及支架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和再住院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可有效促进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采取健康的行为,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减少支架血栓事件和再住院的发生。

    作者:周莹莹;鞠桂萍;丰小星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参与型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参与型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的2型糖尿病病人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参与型护理模式,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参与型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红妹;王莹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自制侧凹梯形固定枕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中的应用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脱位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理功能和身体健康[1]。以往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钉子鞋和梯形枕固定以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脱位的发生,但在术后翻身过程中仍有发生脱位的现象,且常使病人感到不适。基于此,本研究自制了一种侧凹梯形固定枕,可有效解决翻身过程中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假体脱位的问题,并增加病人的舒适度。现介绍如下。

    作者:高丽;张亚奎;唐本强;张丽;岳颖;班妍;张桂然;王文娟;霍亚蒙;田秋月;张雨琪;梁丽娜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护理本科生器官捐献与移植认知、意愿和课程需求的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护理本科生对器官捐献与移植的认知与意愿,以及其对器官移植相关课程的需求情况。[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器官捐献与移植认知调查问卷和器官捐献与移植课程需求问卷调查某医学院校的621名护理本科生。[结果]护理本科生对器官捐献与移植的态度较积极,但对相关信息了解较少,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是我国器官移植的需求量及器官捐赠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多数学生选择以选修课形式进行学习。[结论]护理本科生对器官捐献与移植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学校可将器官捐献和移植课程纳入正常教学体系,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作者:张洁;谢伦芳;宋永霞;邓凡旭;黄丽丽;唐玉侠;钟起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对分课堂在本科护生《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对分课堂在本科护生《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对分课堂应用于60名本科护生的《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比较实施前后护生的学习态度和考试成绩。[结果]对分课堂实施后,护生学习态度和考试成绩均高于实施前(P <0.05)。[结论]在本科护生《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有助于提高护生的学习态度和考试成绩。

    作者:王凤霞;王璋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感染性休克病人液体复苏时输注加温液体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感染性休克病人液体复苏时输注加温液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感染性休克病人设为对照组,2014年10月─2015年9月的60例病人设为试验组,对照组液体复苏全程输入常温液体,试验组液体复苏全程输入加温至36℃的液体,比较两组病人复苏前后核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尿量、氧合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复苏过程中,所有病人均出现核体温下降伴凝血功能障碍,但试验组核体温高于对照组,四项凝血指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感染性休克病人实施液体复苏目标治疗后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复苏过程中输注加温液体可能会改善病人的核体温及凝血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尉俊铮;王欣然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应用型护理高等职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通过分析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局限性,基于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能力提出并构建“四个平台、四个实践教学层次、三个阶段、五种训练模式”的“四四三五”应用型高等职业护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作者:张小方;张静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焦点解决模式对帕金森病人睡眠障碍及抑郁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焦点解决模式对帕金森病人睡眠障碍及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9例帕金森病人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32例帕金森病人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焦点解决模式进行护理,在入院后第1天、干预2周后及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病人的帕金森病致残量表睡眠部分(SCOPA S)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情况。[结果]干预4周后,干预组病人 SCOPA S 各条目得分及 HAMD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结论]应用焦点解决模式进行护理,能改善帕金森病人的睡眠障碍与抑郁情绪。

    作者:裴书萍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社区管理的高血压病人对疾病相关指标的关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参与社区管理的高血压病人对疾病相关指标的关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成都市两社区664例病人的一般情况及对疾病相关指标的关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387例(58.3%)病人对疾病相关指标关注;单因素分析显示:配偶、特殊门诊、烟酒嗜好、并发症、服药情况、从业情况、病程是病人是否关注疾病相关指标的影响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享有特殊门诊、病程大于10年、罹患相关并发症、从不饮酒是病人关注疾病相关指标的促进因素。[结论]参与社区高血压管理的病人对自身疾病相关指标的关注不够,提示社区慢性病管理服务应有意识地引导病人关注自身疾病,切实提高其自我管理行为。

    作者:董婷;刘素珍;李继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神经内科危重症发热病人应用布洛芬降温与冰袋降温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神经内科危重症病人应用布洛芬混悬液药物降温与冰袋物理降温的效果,探讨更适合神经内科危重症病人的降温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使用布洛芬混悬液药物降温的神经内科危重症病人与单一使用冰袋物理降温的神经内科危重症病人降温效果,以及降温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布洛芬混悬液药物降温效果优于冰袋。[结论]布洛芬混悬液药物降温较冰袋物理降温更适用于神经内科危重症发热病人。

    作者:张钦缔;张晓梅;洪婧;李燕惠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降低住院病人给药错误发生率

    [目的]应用根本原因分析(RCA)法降低给药错误的发生率,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上报的给药错误事件,采用 RCA 找出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优化护理流程,比较 RCA 实施前后住院病人给药错误发生率。[结果]RCA实施后,住院病人给药错误发生率降低(P <0.05)。[结论]应用 RCA 可有效降低住院病人给药错误发生率,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

    作者:洪维英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中山市三乡镇幼师幼儿急救知识培训需求调查

    [目的]调查中山市三乡镇幼师现场急救知识培训需求,为开展幼师急救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10所幼儿园的120名幼师对急救知识培训的意见与建议。[结果]有效问卷116份,97.4%的幼师认为掌握急救知识重要;希望参加培训的形式是授课视频结合情景模拟;36.2%的幼师希望的培训频率为每季度1次,31.9%的幼师希望每半年培训1次;46.6%的幼师希望每次培训时间为4 h。[结论]幼师有学习幼儿意外急救知识的意愿,建议对当地幼师每季度或每半年培训1次,每次培训半天,培训可采用授课视频结合情景模拟的形式。

    作者:田珂;左培媛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产科专职护士进行新生儿预防接种的效果观察

    2002年,我国将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提供了基本保证[1]。医院产科是新生儿出生后早、集中的场所,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24 h 内接种乙肝疫苗及卡介苗,不仅可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也是我国目前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和结核病方便、经济、有效、快捷的措施。根据国家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2],医院产科护士承担了对新生儿出生后24 h 内卡介苗和首次乙肝疫苗的接种任务。本研究选用已做母亲的、综合素质好且取得预防接种资格的2名 N3级护士负责新生儿预防接种,他们不但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娴熟的护理技术,而且有做母亲的经验,对于新生儿具有很强的耐心、爱心、细心和责任心,在新生儿预防接种中有效减少了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提高了接种成功率,保证被接种新生儿产生有效的被动免疫[3]。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秀艳;柴宝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药食两用性药(食)物性效与病症宜忌探析

    [目的]探讨药食两用性药(食)物的性效与病症宜忌等方面的作用特点与规律。[方法]以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中药食同源物品为对象,以《中华本草》为依据,采用 Excel 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药食两用性药(食)物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适宜病症及使用注意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100味药食两用性药(食)物中,在四气方面,温性和平性的较多,其次是寒性;在五味方面,甘味的多,其次是辛味、苦味;在归经方面,脾经、胃经、肺经、肝经较多;在毒性方面,有毒性的共计有6味,以有小毒居多;在功效方面,以清热、祛湿、止痛、和胃等常见;在适宜病症方面,多用于泄泻、呕吐、咳嗽、脘腹痛、痈等。[结论]药食两用性药(食)物的性能与药物、食物相比具有差异性,在功效及病症宜忌方面与脾胃脏腑及其相关病症为相关。

    作者:严姝霞;陈仁寿;徐桂华;傅雨晨;张薛晴 刊期: 2016年第30期

护理研究杂志

护理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护理学会(业务) 山西省卫生厅(行政)

主办:中华护理学会山西分会;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