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素文;陈春娜;刘丽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在耐多药结核病(MDR TB)病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5月─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 MDR TB 病人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及出院治疗;将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99例 MDR TB 病人设为观察组,由接受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对 MDR TB 病人实施个案管理,比较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满意度、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掌握情况及痰菌阴转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服药依从性、满意度、治疗2个月、治疗6个月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得分及治疗6个月时痰菌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专业化个案管理模式可提高 MDR TB 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满意度及病人对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掌握程度,进而提高疗效,提高病人的痰菌阴转率。
作者:肖慧林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使用遮光罩形成循环光线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观察组患儿暖箱上罩遮光罩形成循环光线,比较两组早产儿体重和奶量增加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出生14 d 后体重和奶量增长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遮光罩形成循环光线可有效增加早产儿体重和摄奶量,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作者:徐燕燕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标识腕带在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6月共1758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7月—2014年6月的1982例病人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不使用腕带,观察组采用标识腕带进行身份信息管理,根据病人病情佩戴不同颜色的腕带;比较两组身份识别错误发生率、错误执行治疗发生率及当月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身份识别错误发生率分别为0.56%、2.10%;错误执行治疗发生率分别为0.30%、1.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识腕带的使用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病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精神科住院病人的安全性。
作者:沈念红;徐彬;钱一平;胡筱峰;李侠英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配合如意膏外敷在治疗睑板腺囊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在我院门诊就诊的50例(50只眼)睑板腺囊肿病人分为观察组26例(26只眼)与对照组24例(24只眼),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予眼部湿热敷,观察组予中药熏蒸及如意膏外敷,观察两组治疗3 d、6 d 及9 d 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3 d 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6 d 后及9 d 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运用中药熏蒸配合如意膏外敷能提高睑板腺囊肿的临床疗效。
作者:蒋欣;冯进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孕晚期孕妇进行前倾位体位训练对临产时胎方位的影响。[方法]选择孕36周的低危初产妇3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2例,观察组在孕36周后,由专人指导其进行前倾位体位训练,对照组则随孕妇意愿取自由体位,比较两组临产时胎方位、分娩结局及产程时间。[结果]观察组临产时枕后位发生率及总产程时间低于对照组,正常分娩率、新生儿1 min窒息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危初产妇孕晚期进行前倾位训练能有效降低临产时胎头位置异常的发生,改善分娩结局,提高正常分娩率,缩短产程时间。
作者:黄雪群;余桂珍;黄伟嫦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进行延续性护理,比较病人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P <0.05);与神经源性膀胱相关的主要临床症状(尿潴留、膀胱过度膨胀、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干预前(P <0.05)。[结论]延续性护理有助于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可减少其常见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焦雪莲;景雪萍;李晶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48例病人设为试验组,按照1∶1比例选择同期未发生胃瘫综合征的腹部手术病人48例作为对照组,对胃瘫综合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检验显示11个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胃瘫综合症的独立影响因素为精神因素、术前幽门梗阻、手术时间、白蛋白水平。[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影响因素复杂,应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
作者:白海霞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护士角色认知、工作倦怠与共情能力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应用角色认知量表、Maslcah 工作倦怠量表及杰佛逊共情量表对我省6家三级甲等医院128名 ICU 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分析 ICU 护士角色认知、工作倦怠与共情能力的关系。[结果]ICU 护士工作倦怠中去人格化、情绪衰竭得分分别为6.42分±2.45分、23.25分±7.12分,均属中度倦怠,而个人成就感得分为32.08分±8.25分,属高度倦怠。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与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呈负相关(P <0.05),而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P <0.05)。共情能力总分及各维度与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呈负相关(P <0.05),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P <0.05)。[结论]ICU 护士工作倦怠程度较严重,主要受角色认知及共情能力影响,可通过提高其角色认知能力和共情能力来改善其工作倦怠感。
作者:覃亦雯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在护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级护理学专业的2个班82名同学为观察组,组建微信群,进行基于微信的人文素质教育;选择同一年级的另2个班90名同学为对照组,进行学校常规人文教育,比较两组护生的人文素质得分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护生人文素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应用微信平台对护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可提高教育效果。
作者:徐娜;金瑞华;孟黎;刘曼玲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在门诊注射治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门诊注射治疗的10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注射,观察组注射时给予音乐干预,比较两组病人注射前后的 SAS 评分及注射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30 min 的心率、呼吸、收缩压和舒张压。[结果]观察组注射后 SAS 评分低于对照组,注射时及注射后5 min、10 min 的心率、呼吸、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音乐疗法可有效改善门诊注射病人的心理状况及生理指标。
作者:张志娟;周柯;孙彦秋;黄灼伦;徐惠兴;李敏仪;温红英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动机性访谈对 PCI 术后病人自觉健康控制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 PCI 病人67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动机性访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觉健康控制行为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后试验组内部控制及外部控制两个维度评分较对照组提高(P <0.05)。[结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动机访谈可有效提高病人自觉健康控制行为。
作者:陈倩萍;时光 刊期: 2015年第18期
护理人员在配药时,掰安瓿是每天要进行的操作。目前这一操作主要存在3个问题:①安全问题。很多临床护士,尤其是护理实习生在临床工作中都有在掰安瓿时不慎被划伤的经历。②规范问题。开启安瓿的规范操作是先用乙醇消毒,再用砂轮划开,接着再次消毒,后操作者用一块纱布掰开安瓿,但是因为用具很多且都是分散放置,操作起来较麻烦,增加了实际的工作量,因此存在部分护理人员不按规范操作的情况;③砂轮浪费问题。临床用的砂轮基本上是短圆柱形的,圆柱的边缘是较锋利的,也是用来割划安瓿颈的位置,可边缘一旦磨圆,这个砂轮的剩余部分通常就被丢掉了;其次砂轮体积小,经常丢失,极大地浪费了材料,增加了医疗成本。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安瓿开启器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代雅琪;陈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以中医思辨为导向的案例导入教学在临床护理小讲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实习的118名护生并分为试验组58人和对照组6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采用以中医思辨为导向的案例导入教学方法,调查试验组护生对以中医思辨为导向的案例导入教学的评价,并比较两组护生的中医护理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结果]试验组护生对以中医思辨为导向的案例导入教学法认同度高,且试验组护生的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护生对中医思辨为导向的案例导入教学认同度高,且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小讲课中可提高护生的理论和操作成绩。
作者:崔屹;邵海波;沈莺;程鑫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判定法判定腹部非胃肠道手术后病人肠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腹部非胃肠道手术后病人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69例,对照组在肛门排气后开始进少量流质饮食,观察组在听诊有正常肠鸣音2 h后即开始进少量流质饮食,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禁食时间、进食后腹围变化、胃肠不适情况、舒适度和满意度及胃肠外营养时间。[结果]两组病人进食后腹围变化和胃肠不适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禁食时间和胃肠外营养时间少于对照组,舒适度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诊正常肠鸣音恢复后指导病人进食可提早病人进食时间,缩短胃肠外营养时间,促进病人早日恢复。
作者:罗敏;肖似兰;彭继志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规范的营养培训课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我院314名临床护士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临床护士营养知识得分7.71分±2.59分,健康状态、年龄、护龄是影响营养知识的主要因素;营养态度得分21.37分±2.36分,营养知识、体重指数、护龄是影响营养态度的主要因素;营养行为得分33.55分±3.12分,护龄、健康状态、年龄、营养知识、营养态度是影响其营养行为的主要因素。[结论]临床护士营养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应根据其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制度合理、科学、可行、具体的营养培训课程。
作者:梁芳;康凤英;赵晓燕;寇丽红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亚甲蓝排泄试验在确定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鼻饲量及鼻饲速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26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于受伤第3天、第8天、第15天予以亚甲蓝排泄试验,根据病人尿液变蓝的时间确定实施营养支持的方式、鼻饲量及鼻饲速度;对照组常规先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根据胃潴留量确定鼻饲量和鼻饲速度,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胃潴留发生情况、体重、血清清蛋白及血红蛋白结果及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和胃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体重、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值和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根据亚甲蓝排泄试验来确定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支持方式、鼻饲量及鼻饲速度,对给病人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减少胃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就及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连春鸯;陈玉珍;苏桂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常见的耳部疾病,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主要症状是耳阻塞感、听力下降、耳鸣、耳痛等。该病早期如能得到适当处理,则疗效较好,如拖延日久则可发生中耳粘连、鼓室硬化等不易恢复的病变,顽固难治,严重影响听力或继发感染而化脓,甚至有形成胆脂瘤的可能,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1]。咽鼓管的作用是保持与外界气压平衡,对鼓室内气压进行调节,同时是保持耳内清洁、防御与防声的重要器官。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的目的是改善病人耳鸣、耳痛等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我院耳鼻喉科自2014年1月─4月对13例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的分泌性中耳炎病人进行了精心的护理,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慧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了解内科护士对不良事件报告认知与态度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436名内科护士,应用自行编制的不良事件报告认知与态度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对不良事件的认知与态度的积极应答率为72.51%,5个维度的积极反应率分别为报告认知80.72%、执行意向79.86%、管理期望70.01%、惩罚环境68.85%、科室文化63.12%;不良事件报告执行意向的影响因素为护龄、惩罚环境、科室文化、报告认知。[结论]护士对不良事件报告的总体认知与态度较正向,建议医院在系统化安全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促进不良事件的报告行为。
作者:张庆娜;胡少华;陆彩云;吕冶芳;祁金梅;戴芬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MD)病人对自护能力及延续性护理的需求,并分析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 T2MD 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及自护能力测定量表( ESCA)对88例病情稳定的社区 T2MD 病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病人 ESCA 评分将其分为高水平组、中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对比分析各组延续性护理需求,并应用 Pearson 单因素分析法分析 T2MD 病人自护能力与延续性护理需求的关系。[结果]病人总体自护能力评分为75.96分±3.45分,处于中等水平,低水平组自护需求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高于中水平组及高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人自护能力总分与延续性护理总需求呈负相关(P <0.05)。[结论]T2MD 病人自护能力越低,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越高;自我概念及自我责任感越强,对延续性护理需求越高。
作者:林凯思;刘素芳;罗继红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间断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对足月儿、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31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并随机分为间断照射组与持续照射组,比较两组足月儿、早产儿不同干预时间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间断照射组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下降水平、治疗效果高于持续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优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
作者:郝贵芳 刊期: 2015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