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鉴别良、恶性腹腔积液的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武丽芳;范钟麟;王学红

关键词:临床鉴别, 恶性腹腔积液, 分子生物学, 检测方法, 相关分子标志物, 敏感性和特异性, 生物学的发展, 生物学方法, 应用, 含量, 测定
摘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因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故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腹腔积液相关分子标志物的存在与否和含量高低,已成为临床鉴别良、恶性腹腔积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物质依赖科住院患者逃跑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目的: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私逃的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物质依赖科住院患者中8 例逃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外逃者多数为新型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私逃时戒断症状已消除或精神病性症状已消失.患者外逃多发生在晚上非正常上班期间,外逃方法多是毁坏病房卫生间窗子后逃跑.患者外逃后大多能及时追回或及时办理自动出院手续,外逃期间未发生严重后果的事件.结论:新型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逃跑发生率较高.私逃原因复杂多样,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患者外逃.

    作者:王达平;韦少凤;徐健雄;胡文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坐骨神经痛的封闭治疗

    自2000年以来对21 例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患者,结合其他保守疗法应用硬膜外封闭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谢步章;刘雄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右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2 例病窦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入选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0 例)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52 例),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相比,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间隔部起搏组患者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作者:吕云;李绍龙;李易;刘屹;杨锋;张荣华;吴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1例治疗体会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发生率约占糖尿病的14%,病死率在10%左右,并随年龄增大而增高,若有休克,病死率可达45% [1].因此DKA如不及时给予治疗,病死率较高,应在临床工作中引起重视.

    作者:蒋居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5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复发率、病死率均很高,因肺功能呈现进行性减退,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和生活质量.采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35例,取得了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优;林涛;林爱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

    高血压病程长,发展也不平衡,大部分是良性缓慢过程,无需住院治疗,如何针对这一特殊人群进行特殊的处理已成为社区护理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作者:王宝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锥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护理体会

    骨质疏松患者的脊柱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压缩性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药物镇痛,支具外固定等,极易导致骨进一步脱钙疏松,形成恶性循环.

    作者:李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

    建立有效的血液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对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紧急血液透析,而患者的动脉静脉内尚未建立或内瘘未成熟,必须建立临时的血管通路.

    作者:王宇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63例分析

    子宫输卵管造影(HSG)是反映输卵管通畅程度的检查,适用于临床不孕患者寻找不孕原因,对轻度输卵管狭窄及部分输卵管堵塞者,可使其再通而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郭燕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23例连枷胸采用非固定疗法的护理

    在对23 例连枷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不行任何内、外固定,而是围绕呼吸道的管理,采取各种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加强胸腔闭式引流系统的护理,及时引流积血积气,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工作.

    作者:范永利;王利利;焦润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致密性髂骨炎CT表现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致密性髂骨炎的CT特征及临床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20 例临床诊断为致密性髂骨炎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20 例致密性髂骨炎患者影像学表现为病变累及骶髂关节髂骨面,病变致密且均匀,呈斜三角形,外缘整齐,骶髂关节间隙无受累,临床表现和预后与强直性骶髂关节炎不同.结论:根据临床症状、CT表现可对致密性髂骨炎进行诊断.

    作者:赵俊杰;赵晋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结核病房空气微生物密度研究

    目的:了解结核病房在不同环境空气中微生物的密度,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涂阳病房、涂阴病房各10间,在不同季节及通风前后分别进行空气采样培养,根据平板培养基生长的菌落,采用沉降法计算公式计算空气中微生物(细菌和霉菌数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涂阳病房和涂阴病房在不同季节、不同季节通风前后,空气中的细菌密度和霉菌密度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培养出结核杆菌.结论:结核病房内空气中微生物的密度较高,存在通过空气传播发生院内感染的可能,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病房通风换气,有利于减少结核病房内空气中细菌的密度.

    作者:彭远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急诊左半结肠切除术中一期肠吻合的应用

    1998年-2006年共行急诊左半结肠切除并一期肠吻合42 例,因系急诊手术,未能进行充分的肠道准备,患者一般情况多较差,并伴有各类程度不同的并发症.

    作者:寸建平;李敏;张海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太原市三级甲等医院骨科护士满意度调查分析

    近年来,随着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员聘用合同制已成为用工的必然趋势,合同制护士在大中型医院护理队伍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护士的流失问题、护理职位的空缺问题、难以招募优秀的护理人员一直困扰着护理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临床护理工作的安排造成很大的困难,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作者:任红红;卫建平;梁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空腹血糖受损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选取IFG患者根据是否合并NAFL分为IFG合并NAFL组和IFG无NAFL组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空腹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分析IFG合并NAFL的临床特征.结果:与不合并NAFL组比较,合并NAFL的IFG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TG、丙氨酸转氨酶显著增高(P<0.05);脂代谢紊乱、肥胖症、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P<0.05).结论:IFG并NAFL者较无脂肪肝者存在更多严重的代谢紊乱,如中心性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而这些又会加速其糖尿病转化率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白莉萍;赵宝珍;郗光霞;许言午;田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对线栓法制作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探讨一种简便稳定的模型制作方法.方法: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和缺血再灌注组(n=12),其中缺血再灌注组结扎颈总动脉(CCA)和颈外动脉(ECA),颈内动脉(ICA)和翼腭动脉不予分离,眼科剪在CCA远端上剪一小口插入线栓,通过调整线栓弧度方向来避免进入翼腭动脉,造成缺血,1 h后外拉栓线形成再灌注.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大鼠大体情况;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术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明显,TCC染色示脑梗死区,HE染色结果符合脑梗死病理过程.结论:该方法术式简便,手术时间短,缺血效果可靠,是一种理想的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方法.

    作者:刘郁;刘瑞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非晶体硅平板探测器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非晶体硅平板探测器在不同辐射剂量下的图像质量,并比较平板探测器(FPD)、荧光存储和屏-片系统在不同辐射剂量下的图像质量.方法:CDRAP2.0细节对比度模型,经FPD(PHILIPS医疗系统)在三种不同剂量下进行静脉尿路造影,同一模型在速度为200的模仿系统经荧光存储系统和速度为160的屏-片系统成像,所有图像的入射剂量均被记录.在每组中3种图像分别由4位独立阅片者阅片.结果:采用不到一半的辐射剂量时,FPD可获得与CR相同的图像质量,而在只有1/5辐射剂量时这种差别更加明显.结论:与CR、屏-片系统相比,FPD实现了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佳结合.

    作者:白树勤;李彬;陈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PICC在胸外科肿瘤患者中的运用及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适合围手术期联合营养支持和术后需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2006年6月开展该项技术,将193 例行PICC置管术患者的护理和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程秀珍;张俊梅;李秀荣;叶永菁;杨悦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前列地尔对原代培养神经元类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线粒体解耦联蛋白4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线粒体解耦联蛋白4(UCP4)在原代培养神经元类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及前列地尔对其影响.方法:以原代培养神经元为研究对象,建立类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类缺血再灌注后3 h,6 h,12 h时UCP4的表达变化.实验组为在缺血期及再灌期均给予0.01 mg/mL前列地尔,观察前列地尔对UCP4表达的影响.结果:UCP4阳性细胞随类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阳性神经元胞浆的灰阶值数值变大,染色变浅,反映神经细胞内UCP4蛋白表达量减少.在再灌注3 h时UCP4的表达即降低;再灌注6 h时UCP4的表达明显降低,再灌注12 h时其表达仍在下降.在再灌注后3 h,6 h,12 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UCP4阳性细胞胞浆的灰阶值在再灌注后3 h,6 h,12 h时均低于类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UCP4在类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呈动态变化,提示UCP4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而前列地尔可上调UCP4的表达,从而发挥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作者:王丽荣;刘瑞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猝死的相关因素及急救护理36例

    猝死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目前对其发生时间尚有争议,世界卫生组织界定死亡发生于发病后6 h内为猝死,但也有指发病后短至1 h,长达24 h发生的死亡[1].

    作者:徐姝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