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林;谢克;徐澄;黄亮;张忠贵;王娴默;向孝芹
从中医单方、中医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经验4个方面介绍了胰腺癌的中医临床治疗研究的现状.从目前发表的文献来看,胰腺癌在中医药的治疗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①因对胰腺癌辨证论治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尚缺乏标准的治疗准则及方法,且对治法的研究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②中药制剂无明显突破性研究,目前针对胰腺癌的新型有效的中药制剂或中药单体较少,尚无突破性进展;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中医药仍居辅助地位.
作者:方靖;阮善明;沈敏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软件,分析李世增教授治疗痤疮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李世增教授治疗痤疮的首诊病案152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李世增教授治疗痤疮的用药经验.结果:对152首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45个、新处方9个.结论:李世增教授治疗痤疮具有用药组合多样性和用药集中性的特点,符合其对痤疮的五脏论治结合随证(症)加减的证治经验.
作者:刘仁慧;杨铮;李慧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系统评价止嗽散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止嗽散治疗CVA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维普、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13年9月,收集止嗽散治疗CVA的相关文献,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 5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共纳入17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 272例患者,止嗽散加减与西药组相比,显效率固定效应模型显示合并OR =2.75,95%CI=(1.81,4.16) (P <0.01);止嗽散联合西药与西药组相比,显效率固定模型显示合并OR=4.64,95% CI=(2.52,8.53) (P<0.01).中药组或中药联合西药组的复发率均低于西药组.结论:现有结果初步提示中药及中药联合西药治疗CVA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但由于纳入文献数量较少,各试验干预、对照措施不一,且存在发表偏倚,研究结果尚不能充分肯定,以上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试验进一步证实.
作者:胡军旗;郎雅丽;张副兴;胡淦洨;王新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骨伤洗剂热湿敷配合主动跺脚锻炼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骨伤洗剂热湿敷配合主动跺脚锻炼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改善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治愈14例(70.00%),显效4例(20.00%),有效2例(10.00%),无效0例;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由(7.15±1.63)分降低至(2.20±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随访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10.00%;第2次随访新增4例复发病例,复发率为20.00%.结论:采用骨伤洗剂热湿敷配合主动跺脚锻炼治疗顽固性跟痛症安全有效.
作者:陈耿鑫;肖翠蓝;杨伟毅;曹学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健脾益肺口服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肺脾气虚证”大鼠肺组织核因子-κB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是否通过核因子-κB途径抑制COPD的气道炎症及调节其免疫功能.方法:将65只SD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健脾益肺口服液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用香烟烟熏加脂多糖复制“肺气虚证”模型;接着用大黄液灌胃,复制“脾气虚证”;造模时间共为28 d,在第14天开始给药,造模后取大鼠肺组织,用试剂盒提取组织蛋白质,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大鼠肺组织I-κB及核因子-κB的表达水平.结果:①模型组大鼠核因子-κB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I-κB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②健脾益肺口服液各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核因子-κB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健脾益肺口服液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I-κB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剂量的增加,疗效亦增加,但健脾益肺口服液各组与地塞米松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肺口服液可增强I-κB活性,抑制COPD“肺脾气虚证”太鼠核因子-κB,从而推断其可能通过抑制核因子-κB改善COPD免疫功能,抑制其气道炎症.
作者:郭建辉;梁栋;宋德胤;何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测定草豆蔻配方颗粒中石竹素和反式石竹烯含量.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massspec tromet,GC-MS)技术分析草豆蔻配方颗粒中石竹素和反式石竹烯含量.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草豆蔻配方颗粒中提取挥发油,经GC-MS分析,NIST08库定性分析石竹素和反式石竹烯,外标法定量.结果:6批草豆蔻配方颗粒中石竹素含量0.034%,RSD为6.3%,反式石竹烯含量0.022%,RSD为6.1%.结论:此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草豆蔻配方颗粒中石竹素和反式石竹烯含量的分析.
作者:段春改;陈钟;姜国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医药文化传播策略的主要着眼点在于:①微观层面凝练中医药文化精髓,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②中观层面拓宽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播;③宏观层面提升中医药文化竞争优势,加快中医药文化品牌构建.通过凝练中医药文化精髓、拓宽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进而提升中医药文化竞争优势;通过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播进而加快中医药文化品牌构建;通过品牌的构建宣传一种生态、健康、积极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深入发展.
作者:司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砭石结合耳压治疗青少年中度近视临床疗效.方法:中度近视患者100例186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治以眼保健操,治疗组加用砭石及耳压疗法.治疗4周后,评价患者裸眼远视力、近视屈光度及疗效.结果:治疗组裸眼远视力和近视屈光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耳穴压丸和砭石疗法结合治疗青少年中度近视,临床疗效肯定.
作者:杨蓉;曾流芝;茅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肿瘤的产生与寒邪内侵、阳气受损有关.阳气亏虚则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痰凝毒邪胶结积聚成肿决,日久成瘤.温阳和扶阳是治疗肿瘤的两大理论基础.温阳是用温热的药物进补人体,阳药和阴药共补,阴中求阳,使阳气恢复.扶阳建立在温阳基础上,用温热药来扶助人体的阳气,其核心思想是重视阳气、力倡扶阳、用阳化阴,大胆应用干姜、附子、肉桂等温热药直接进补人体的元阳.因此,重视阳气的思想是防病治病的大法,也是治疗肿瘤的大法.但目前肿瘤治疗方面温阳、扶阳治法的应用却不多见,究其本质原因,还是由于对阴寒致积的肿瘤发病机理不明,临床辨识阴寒之证的技巧不够.
作者:王亚坤;谢长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新五行学说“相生”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资生、助长、延续等含义,且特别强调“延续”这种关系;相生顺序是木、土、火、金、水五种物质的递次相生,即木生土、土生火、火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五行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克制、制约、监视等作用,新增了“监视”属“克”的范畴;相克的顺序是木克金、金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木.
作者:肖文冲;简燕进;冯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曾斌芳教授认为“湿热入血”是黄疸病机的主旨,以“辨阴阳、辨表里、辨湿热、辨卫气营血”为辨证要点,临证采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辨治黄疸.汗法:适于邪郁肌表之证,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黄芪汤;吐法:适于邪蕴上焦之证,方选瓜蒂散;下法:适于湿热蕴腑之证,方选硝石矾石散;和法:适于少阳枢机不利之证,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温法:适于寒湿困脾之证,方选茵陈术附汤;清法:湿热并重证(茵陈蒿汤),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当归拈痛汤、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热重于湿证(栀子柏皮汤),少阳阳明合并证(大柴胡汤),疫毒蕴阻证(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合犀角地黄汤);消法:适于瘀血阻络之证,方选血府逐瘀汤;补法:适于脾虚湿盛之证,方选黄芪建中汤.
作者:郭峰;孙洁;马燕;郭红梅;王晓忠;伊凡;王先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①按照寒热从化对少阴病进行分类,可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2大类.在寒化证中,尽管都是寒证,但有实寒证和虚寒证之分,其中四逆汤类证即属于实寒证,而其他寒化证则属于虚寒证;在热化证中,尽管都是热证,但有实热证与虚热证之分,其中少阴三急下证、伤津动血证、甘草及桔梗汤证等属于实热证,而黄连阿胶汤证和猪苓汤证则属于虚热证.②少阴三急下证即是少阴邪从热化,热势鸱张,恐有阴竭之虞,故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属于少阴病实热证,而并非少阴兼有阳明,不能因用大承气汤就断为阳明病,即不能以方定病,而是因病遣方.③少阴病实寒证,从方剂中附子的炮制和配伍,即可见其端倪.凡用生附子,配伍干姜的四逆类方剂,是以祛寒为主,温养为辅,主治寒邪偏盛的实寒证.而凡用熟附子,配伍人参、桂枝等药物的,是以温养为主,祛寒为辅,主治阳虚为主的虚寒证.
作者:梁华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医药治疗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①中医药治疗AIDS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缺乏统一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②治疗AIDS的中药复方制剂质量难以保证;③中医药治疗AIDS要明确一些概念问题.所以,如何创建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系统的防治AIDS的病因病机、证候分型、辨证论治及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医药疾病研究模式,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者:黄荣师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阿胶是一种很好的补血中药,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的功效,具有调节造血微环境和补血作用、抗疲劳耐缺氧、抑瘤、提高免疫力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吐血、血尿、血淋、月经不调、血枯、血痛、崩中带下、无子以及胎前产后诸疾、阴虚肺燥等症状.
作者:程博琳;苗明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模型大鼠DNMT1蛋白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造模组50只、空白组10只.造模成功后将造模后剩余的33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1只,维酶素组11只,消痞颗粒组11只.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维酶素组给予维酶素悬浊液,消痞颗粒组给予消痞颗粒中药制备药液,1次·d-1.连续治疗12周后用Western blot法对各组大鼠DNMT1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模型组DNMT1蛋白表达量(0.293±0.036)较空白组(0.133±0.025)显著升高(P<0.01);消痞颗粒组(0.173±0.044)较模型组(0.293±0.036)及维酶素组(0.229±0.032)降低(P<0.05);消痞颗粒组蛋白表达量(0.173±0.044)与空白组(0.133±0.0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益气化瘀解毒法可以逆转胃黏膜异型增生,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DNMT1而实现的.
作者:贺梅娟;杨晋翔;安静;赵晨;刘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药药浴时开始出汗时间对外感发热患儿体温变化的影响,为采取药浴降温者提供操作上的时间依据.方法:对94例患儿用(39±1)℃的中药液进行浸浴及相应的经络刺激,浴前、浴后30 min各测量体温1次,根据患儿在药浴过程中的出汗开始时间,分为5~10 min出汗组、11~ 15 min出汗组、16~ 20 min出汗组等32组.结果:5~ 10 main出汗组48例,体温下降47例,下降率为97.91%,体温上升1例;11~ 15 min出汗组30例,体温下降25例,下降率为83.33%,体温无变化1例,体温上升4例;16~ 20 main出汗组16例,体温下降13例,有效率为81.25%,体温无变化1例,体温上升2例.结论:药浴时在10 min以内出汗的患儿,浴后体温下降率明显高于在10 min以外出汗的患儿,而体温上升率明显低于10 min以外出汗的患儿.
作者:秦凤华;王雅丽;周莉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外用七味药酒对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足0级到1级患者40例,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中0级和1级患者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七味药酒外敷(大黄炭25 g,黄芩50 g,黄柏50 g,白蔹25g,儿茶50 g,芒硝25 g,冰片150 g,加体积分数95%乙醇浸泡24 h).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组1例感染,感染率率5.00%;对照组3例感染,感染率为15.00%.治疗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七味药酒治疗糖尿病足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杜艳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剂量心脑宁片对小鼠是否有急性毒性作用.方法:取40只小鼠,雌雄各半,体质量19 ~22 g,随机分为心脑宁片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心脑宁片组按小鼠大可给药浓度(0.045 g·L-1),按大可灌服体积(0.04 mL·g-1)灌服心脑宁片浓缩液;空白对照组按大可灌服体积(0.04 mL·g-1)灌服生理盐水.并于24h之内连续给药3次,每次间隔8h.观察14 d内小鼠饮食、毛色、二便、自主活动等一般情况,记录小鼠第7天、第14天小鼠体质量.然后处死小鼠,解剖,观察心、肝、脾、肺、肾、胃、肠、脑等脏器.结果:观察期间小鼠未出现死亡;心脑宁片组仅见小鼠初给药后活动稍有减少,一般给药2h后小鼠活动恢复正常,第1天可见小鼠小便稍有发黄,饮食和饮水减少,第2天恢复正常;实验第7天、第14天,两组小鼠体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肉眼未见心、肝、脾、肺、肾、胃、肠、脑等脏器明显异常;小鼠每日积累大耐受量相当于54g·kg-,该量为临床用量的600倍.结论:心脑宁片毒性很小,临床用药安全无毒.
作者:王俊琼;李文俊;范莉莉;张正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药及脉冲射频对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采用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治疗组21例采用中药结合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及1 a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分、简式疼痛问卷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分、病变皮肤麻木评分、疼痛缓解有效率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VAS评分、QOL评分及SF-MP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相比,VAS评分、SF-MPQ评分及QOL评分治疗组在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和1 a随访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在给予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1 a时的疼痛缓解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麻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脉冲射频可能是通过激活疼痛感受抑制系统及调节三叉神经功能而起到止痛效果,中药长期服用可能是缓解患者动脉痉挛和神经的敏感性而起到治疗作用,所以二者结合治疗效果更明显.
作者:肖林;谢克;徐澄;黄亮;张忠贵;王娴默;向孝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众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免疫系统紊乱存在一定的关系.风邪侵袭,常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变态反应性疾病多具有中医“风邪致病”的特点.本文从中医“风邪致病”理论研究出发,结合风邪致病的特点、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特点以及风邪与致敏原之间的关系,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是由风邪致病所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与中医风湿夹杂侵及肌肤有关.
作者:郭宇飞;蔡文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