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浪;季大玺
目的:了解肾性骨营养不良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发病及分布情况,观察血生化指标与骨组织形态学有关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对15例血液透析患者行骨活检,进行骨活检标本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同时测定某些血生化指标. 结果:15例血液透析患者均有程度不等、变化不一的骨组织学病理变化;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与骨矿化率、骨形成率具有相关性(r=0.585,P<0.05;r=0.436,P<0.05).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均与类骨质表面、类骨质面积呈正相关关系,前者相关性更好(r=0.701 vs 0.532;r=0.827 vs 0.809).血iPTH在低转化骨病与非低转化骨病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2例铝中毒骨病患者,血清铝在正常范围内,去铁胺试验后血铝增加值较非铝中毒者高,而且iPTH水平较低. 结论:iPTH、BAP结合起来可以初步估计骨代谢状态;而在铝中毒骨病的诊断上,去铁胺试验结合血iPTH水平有一定帮助.但以上血生化指标在不同类型的骨病中并无严格的界限,所以,骨活检仍是诊断肾性骨营养不良的金标准.
作者:冯惠梅;王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高血糖、细胞代谢紊乱是糖尿病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的一个基本病理生理改变,而上述过程的启动因素是细胞内糖摄入过多.尽管严格控制血糖能够明显减少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和延缓DN的进展,但在一些长期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中同样能够发生DN[1,2].
作者:李颖健;刘志红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应用高通量透析器进行血液透析(HPD)与常规血液透析(CHD)相比较,了解HPD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方法:将50例常规血透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HPD组,n=30)和对照组(CHD组,n=20),HPD组和CHD组分别用F60和F6进行血液透析3年,观察两组患者血脂变化情况. 结果:实验过程中HPD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CHD组患者TG、LDL升高,HDL降低;两组胆固醇(CHOL)无明显变化.同时对CHD组和HPD组之间进行比较显示,在透析开始时两组CHOL、TG、HDL、LDL均无统计学差异;透析1年后HPD组与CHD组比较TG降低,HDL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CHOL、LDL无差异;透析3年后HPD组与CHD组相比CHOL、TG、LDL进一步降低,HDL进一步升高,而且均有统计学意义,以TG和HDL变化更明显. 结论:高通量透析可以改善透析患者的血脂代谢.
作者:王刚;王质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患者血浆和腹膜透析排出液中细胞因子的水平与腹膜透析和机体防御功能的关系. 方法:用酶免疫法测定21例非感染期CAPD患者血浆和腹膜透析排出液中IL-1α、IL-1β、IL-6、TNFα、IFNγ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水平,同时做4h腹膜平衡试验.比较细胞因子水平与腹透情况和腹膜转运特性的关系;另外,与同期测定的正常人血浆IL-6和sTNFR1水平作对比研究. 结果:21例CAPD患者血浆和腹透液中各种细胞因子水平分别为:IL-1α 34.40±12.87 ng/L和17.60±10.49 ng/L(P<0.001);IL-6 8.10±14.69 ng/L和157.65±130.23 ng/L(P<0.001);TNFα 117.30±195.27 ng/L和22.90±13.37 ng/L(P<0.05);sTNFR1 9.76±0.98 μg/L和1.84±2.72 μg/L(P<0.001).仅在8例患者血浆及9例患者腹透液中检测出IL-1β;在1例患者血浆中测到IFNγ,腹透液中IFNγ为2.14±0.74 kU/L.腹透液中IL-6和IFNγ水平呈负相关(P<0.02).血浆和腹透液中各种细胞因子水平与腹透时间长短、既往感染与否、透析充分性和超滤量以及腹膜转运特性均无关系.CAPD患者血浆IL-6和sTNFR1水平比正常人明显升高(P<0.001). 结论:腹透液中IL-6和IFNγ主要由腹腔局部细胞产生,对维持腹膜防御功能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与腹透时间长短、既往腹腔感染与否、透析充分性和超滤量以及腹膜转运特性均无关系.CAPD患者血浆IL-6和sTNFR1水平比正常人明显升高,这可部分解释腹透患者防御功能减退的机制.
作者:黄一新;徐琴君;吴亚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32岁,因尿检异常21年,夜尿增多、血压升高2年,于1999-02-29入院.患者21年前出现浮肿,无尿少、肉眼血尿,血压16.0/10.7 kPa(120/80 mmHg),肾功能正常,但尿检发现尿蛋白+~3+,隐血阴性,当时服用中药(不详),症状缓解,尿蛋白±~+.
作者:陈惠萍;曾彩虹;周虹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MC)数量的异常增加或减少是肾小球疾病的常见特征.在肾小球肾炎发病过程中,不管是肾小球受到损伤还是肾小球细胞过度增生的修复阶段,以及慢性肾小球细胞衰竭及肾小球硬化,都存在细胞凋亡.
作者:齐晖;李富荣;戴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近,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损伤机制的研究已取得某些重大进展.人们认识到,缺血性ARF的细胞损伤过程中,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改变对近端小管细胞结构和功能变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作者:郭啸华;杨俊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一氧化氮(NO)是由NO合成酶(NOS)氧化左旋精氨酸产生的一种有生物活性的无机分子,许多研究发现,NO参与了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NO变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测定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血清NO,以了解血清NO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王晓刚;李成荣;邓兵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不仅是导致肝脏病变,并发展至肝硬化、肝癌的常见病因,还可引起HCV相关的肾脏疾病.在终末期肾衰患者,HCV感染率较高,可达20%~40%.对于HCV感染的治疗,特别是肾脏疾病合并HCV感染的治疗,目前尚无良策,干扰素(IFN)在治疗HCV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血透或肾移植患者伴HCV感染及HCV相关的肾脏疾病是否有效尚有争议.本文主要探讨HCV感染伴肾脏疾病时的治疗.
作者:刘红;唐政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随着透析事业的发展,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时间明显提高,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 SHPT)作为慢性肾衰的长期并发症,其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其死亡[1].
作者:王宁宁;王笑云;陆福明;薛军;胡建明;覃又文;刘翠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许多研究证实,继发于肾病综合征、高血压及饮食失衡的高脂血症可以引起肾小球硬化,其病变性质与被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所致的动脉性硬化性病变相似,一些遗传性脂质代谢异常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如Fabry病(卵磷脂酰基转移酶缺乏)和Von Gierke病也可引起特殊的肾脏脂质沉积[1~3];与上述肾脏脂质沉积症相比,脂蛋白肾小球病(Lipoprotein Glomerulopathy,LPG)是近十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独立的肾小球疾病,它以毛细血管袢高度扩张,袢内充满脂蛋白栓塞为特征.
作者:曾彩虹;陈惠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对肾移植高敏受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莱姆德细胞板动态监测受者的PRA,判断其HLA免疫致敏状态;应用单克隆抗体湿板进行供、受者HLA-Ⅰ、Ⅱ类抗原分型. 结果:9例受者PRA阳性率为41%~84%,平均55%;按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原则,本组受者中0,1和2个HLA-A、B、DR抗原错配(mismatch,MM)者分别为3例(33%)、4例(45%)和2例(22%),与传统的HLA配型原则比较,其中0MM和1MM受者分别增加了22%和34%;术后仅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OKT3治疗后逆转;无超急排斥反应发生.所有受者术后肾功能均恢复正常. 结论:应用交叉反应组配型原则可显著提高供受者HLA相配率;良好的HLA配型对减少高敏受者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留洋;郭颖;胡丽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近十年来,糖尿病肾病所导致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ease,ESRD)在我国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中绝大部分需要接受透析治疗,但这类患者究竟采用何种透析方式为合适,以及透析方法对这类患者的远期预后有何影响一直未有定论.
作者:俞雨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高血压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1997年美国肾病资料库(USRDS)报告,由高血压导致的ESRD患者数持续增长,已占ESRD人群28.5%[1];欧洲的发病率从20年前的7%,上升至13%[2],但在日本仅占6%[3],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中也只占3.26%[4],可能与诊断标准不同有关,因为进展至ESRD时,80%~90%患者都伴有高血压(表1)[5],而此时原发肾脏疾病表现已不典型.
作者:谢红浪;季大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类型、临床特点并分析相关因素. 方法:49例血液透析患者,口服四环素标记后行骨活检,同时检测相关生化参数. 结果:49例患者均有肾性骨病的临床表现,其中高转化型24例(49.0%),低转化型19例(38.8%),混合型6例(12.2%).三组患者年龄和性别构成无差异,4例糖尿病患者均为低转化型;透析时间超过10年者高转化型骨病发生率显著高于透析5~10年和≤5年者.骨铝染色阳性率为63.3%,低转化型高于高转化型及混合型组,高通量组和普通透析组骨病类型和骨铝染色无差异,高通量组透析前血钙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组(P<0.05),iPTH水平低于普通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低转化型骨病组服用活性维生素D3制剂的比例显著高于其它组.骨铝阳性组透析前血磷和iPTH水平显著低于阴性组,服用铝制剂的患者比例也高于骨铝阴性组. 结论:本组患者高转化型骨病与长时间透析、维生素D3不足等因素相关,低转化型骨病可能与维生素D3制剂使用不当、糖尿病等因素相关,而骨铝沉积则与服用铝制剂等因素相关,与透析时间长短无关.
作者:季大玺;谢红浪;陈惠萍;徐斌;龚德华;刘芸;黎磊石;朱建民;W.E.Huffer;P.Ruegg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由于外科技术和免疫抑制治疗的进展,目前肾移植在大多数国家已成为常规手术.然而,慢性排斥(CR)是影响移植肾长期成活的主要原因,发生率近几年来并未下降.既往,由于环孢霉素(CsA)的应用,期望可以减少CR的发生,但现有的资料无法证实这一结果.FK-506和霉酚酸酯(MMF)可以减少急性排斥(AR)的发生,能否避免或延迟移植肾慢性化病变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1].
作者:王庆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检测薄基底膜肾病(TBMN)患者基底膜中Ⅳ型胶原α链的表达,探讨其发病机制;并与Alport综合征(AS)比较,为鉴别TBMN和AS提供帮助. 方法:用抗Ⅳ型胶原不同α链的单克隆抗体,采用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法检测了6例TBMN、3例X连锁型AS男性患儿及2例正常对照肾脏组织基底膜中Ⅳ型胶原α1、α3、α4和α5链的表达;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3例TBMN、4例X链锁型AS男性患儿及4例正常对照皮肤基底膜中α1(Ⅳ)和α5(Ⅳ)链的表达. 结果:TBMN患儿肾小球基底膜中Ⅳ型胶原α1、α3~5链表达同正常,均为沿基底膜连续线状沉积.X连锁型AS男性患儿肾小球基底膜显示Ⅳ型胶原α1链染色阳性,而α3~5链染色均为阴性.TBMN、AS患儿及正常对照皮肤基底膜中α1(Ⅳ)链染色均为沿基底膜连续线状沉积;而α5(Ⅳ)链染色仅在AS为阴性,在TBMN和正常对照均为连续线状沉积. 结论:TBMN患儿基底膜中α(Ⅳ)链表达不同于AS.
作者:丁洁;柴青;刘景城;张英;杨霁云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病情摘要1.1 病史患者,女性,44岁,因浮肿、蛋白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入院.
作者:章海涛;胡伟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尸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常发生于移植后6个月内,发生率可达30%~80%.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错配、受体的免疫状态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1,2].
作者:和不朗;韩修武;韩志文;马路琳;管德林;高居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近40年来,由于碳酸氢盐透析液和高通量生物相容性透析器的应用,超滤控制计算机化,血液透析(HD)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20年前,短时高效血液透析因能达到同样的透析效能而曾经被较为广泛的接受及应用.同时法国Tassin中心的报告指出,长时透析患者的存活率更高,并发症更少.从此长时血液透析是否比短时血液透析和经典血液透析更理想这一问题,在透析界引起了较长期的争议[1,2].
作者:姚小丹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