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杏苏平喘散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

金鸿斌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 杏苏平喘散, 糖皮质激素
摘要:目的:观察杏苏平喘散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吸氧、通畅呼吸道、应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杏苏平喘散(方药组成:杏仁15 g,紫苏子10 g,黄芩10 g,紫菀12 g,炙麻黄9 g,桔梗12 g,生甘草6g)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8.69%,治疗组有效率为95.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杏苏平喘散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
中医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腓骨管型钢板合皮质骨螺钉治疗Maisonneuve骨折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腓骨管型钢板合皮质骨螺钉治疗Maisonneuve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Maisonneuve骨折9例均采用腓骨管型钢板合皮质骨螺钉治疗.结果:踝关节功能恢复、活动范围正常者7例占77.8%,活动范围受限≤15.者1例占11.1%,皮质骨螺钉断裂1例占11.1%,有效率为88.9%.结论:腓骨管型钢板合皮质骨螺钉治疗Maisonneuve骨折对恢复踝关节正常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段建华;曹毅;焦建波;马世强;程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角膜炎中医发病机制及治法探讨

    目的:总结角膜炎的中医发病机制及治疗大法.方法:采用文献梳理与理论阐述的方法对角膜炎的中医发病机制及治疗大法加以阐释.结果:热、风为角膜炎发病的始动因素,正虚为其内在基础及常见转归,瘀血为其发生发展重要病理环节,热、风、虚、瘀为角膜炎关键病理因素.结论:热、风、虚、瘀交互为患为角膜炎发病重要病机,清热祛风、补虚化瘀为角膜炎基本治疗大法.

    作者:朱晓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针刺五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瘫痪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针刺五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肢体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患侧五泉穴(即:极泉、天泉、曲泉、阴陵泉、涌泉)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传统阳明经穴.两组随证配穴相同.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对照组有效率为8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瘫痪疗效显著.

    作者:朱现民;刘小庆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沈绍功教授治疗肿瘤经验

    目的:总结沈绍功教授治疗肿瘤的经验.方法:从沈绍功教授辨证脉证合参,以舌诊为要,用药扶正祛邪,以胃气为本的治疗思路着手,同时结合随症加减用药,总结其治疗肿瘤的相关经验.结果:辨证以舌诊为要,治疗以胃气为本,扶正为主,随症加减运用中药治疗肿瘤效果满意.结论:沈绍功教授治疗肿瘤思路精妙,用药准确,临床疗效较显著.

    作者:崔叶敏;梁建英;刘兴方;韩学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阴虚证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阴虚证患者用益胃汤(药物组成:北沙参30 g,麦冬15 g,玉竹10 g,生地黄20 g,白芍30 g,乌梅10 g,白术15 g,陈皮10 g,甘草6 g)加减治疗.结果:98例患者痊愈33例,显效39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3.75%.结论: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阴虚证疗效显著.

    作者:陈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李发枝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白塞综合征的经验

    目的:总结李发枝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白塞综合征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整理李发枝教授治疗白塞综合征的医案、医论,总结李发枝教授对该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的认识.结果:李发枝教授认为白塞综合征以湿热为主要病机,运用经方甘草泻心汤为主进行治疗.结论:甘草泻心汤、麻杏薏甘汤、防己黄芪汤等经方治疗白塞综合征疗效显著.

    作者:刘景超;李莹莹;蒋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参麦注射液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不同病种肿瘤采用不相同的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两组均以21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变化、生活质量、疲乏状况及不良反应等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中医临床证候改善率为63.3%,治疗组改善率为83.3%,两组中医临床证候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质量与卡氏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疲乏状况比较,治疗组疲乏状况有明显减轻,对照组无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全身症状及疲乏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黄智芬;韦劲松;袁颖;黎汉忠;桂海涛;覃清清;许瑞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从流行病学调查谈中国中部农村艾滋病防控体系的构建

    目的:探讨中国中部农村艾滋病高发区相关人群在艾滋病防控体系构建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中国中部农村艾滋病高发区艾滋病相关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阴性人群、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在艾滋病防控体系中的作用特点分析,探讨相关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梳理艾滋病相关人群在艾滋病防控体系中的作用及研究思路.结果:农村地区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对艾滋病疫情的播散和社会安定有直接影响;同地区的HIV阴性人群是密切接触患者的高危人群;管理人员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医务人员是提供艾滋病咨询及治疗的执行者,也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传播者.他们之间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体系,也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结论:针对不同人群提出针对性强的HIV/AIDS宣传防控政策性建议,从而达到预防控制艾滋病流行的目的.

    作者:许前磊;许菲斐;徐立然;蒋士卿;符林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关于志与意的心理学理解

    目的:探讨五神之“志”与“意”的心理学内涵.方法:根据古代文献的描述,对现代心理学理论进行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发现现代心理学描述心理过程的“意”的含义与中医五神“意”的含义明显不同,同时还发现了“志”的心理学内涵.结论:五神之“意”,是记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记忆的活动过程,即大脑保持信息的再活跃,包括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五神之“志”为清晰深刻的长时记忆,或为定向明确的精神追求,可能包括心灵“情结”,应该包含人格因素,是人一个时期固定存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

    作者:杨振宁;苏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当归饮子加减内服外洗治疗尿毒症合并皮肤瘙痒症

    目的:探讨当归饮子加减内服外洗治疗尿毒症合并皮肤瘙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典型案例验证当归饮子加减(药物组成:当归30 g,白芍30 g,川芎30 g,生地黄30 g,阿胶15 g,白蒺藜30 g,防风30 g,荆芥30 g,何首乌15 g,黄芪30 g,蝉蜕15 g,苦参15 g,蛇床子15g,白鲜皮15 g,甘草15 g)内服外洗治疗尿毒症合并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总结该方法治疗尿毒症合并皮肤瘙痒症的优势.结果:当归饮子加减内服外洗的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精血同源,血津同源”“标本兼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中医理论,并且提高了尿毒症合并皮肤瘙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开拓了诊疗思路.结论:当归饮子加减内服外洗治疗尿毒症合并皮肤瘙瘁症疗效显著.

    作者:顿利洁;张建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指标变化与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指标变化与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患者依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瘀证组52例和非瘀证组48例.观察两组实验室检测指标ESR、CRP、IgG、IgA、IgM、C3、C4、RF-IgG、RF-IgA、RF-IgM、AKA、抗CCP、PLT等变化情况.结果:瘀证组RF-IgG与IgM,RF-IgA与IgA,RF-IgM与PLT、ESR、IgM有显著相关性(P<0.01);RF-IgG与PLT、ESR、IgA,RF-IgA与PLT、CRP、ESR、IgM、C3,RF-IgM与C3、C4有明显相关性(P<0.05);非瘀证组RF-IgG与IgM有显著相关性(P<0.01),其余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①实验室指标主要反映RA的疾病特点,而很难反映RA的证候特点,两组证候的RA患者,可表现出该病共同的相关实验室变化.②可以通过RF-IgG、RF-IgA、RF-IgM与PLT、ESR、CRP、IgG、IgA、IgM、C3、C4是否有明显或显著相关性来判断类风湿关节炎血瘀的程度.

    作者:靖卫霞;鲁丽;朱跃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丹参酮ⅡA对血管平滑肌细胞p27和cyclin E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体外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 p27蛋白、cyclin E表达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建立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兔VSMC增殖模型,与0.25 mg·L-1、0.5 mg·L-1、1 mg· L-1丹参酮ⅡA共同培养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VSMC p27、cyclin E表达情况、分析细胞周期改变.结果:丹参酮ⅡA对HCY诱导增殖的兔VSMC有生长抑制作用,使VSMC阻滞于G1期;随丹参酮ⅡA剂量增加p27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cyclin E表达量则显著减少.结论:丹参酮ⅡA促进HCY诱导的兔VSMC凋亡,其主要机制可能与上调p27蛋白、下调cyclin E表达所致的细胞周期抑制有关.

    作者:王建新;马素好;沈晓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红花联合芒硝湿热敷预防化疗药物外渗所致静脉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红花联合芒硝湿热敷对化疗药物外渗所致静脉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将70例晚期恶性肿瘤静脉输注化疗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试验组用红花联合芒硝湿热敷于穿刺点上方2~5 cm处,保持局部湿润;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5.71%,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17.14%,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联合芒硝湿热敷可以预防化疗药外渗致静脉炎.

    作者:王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名探讨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名.方法:从西医和中医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西医对于该病的认识及病名的沿革,根据不同的认识角度,并结合临证经验探讨其归属的中医病名范畴.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可分属于不同的中医病名,鉴于其发病特点,多归属于“久痢”“泄泻”范畴.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根据不同的发病特点,可归属不同的中医病名,以规范临床应用.

    作者:朱磊;沈洪;顾培青;张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糖尿病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方法:查阅近期有关糖尿病皮肤瘙瘁的国内外文献报道并进行综述.结果:糖尿病皮肤瘙痒的发病率高,中西医对其认识各有千秋.结论:糖尿病皮肤瘙瘁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以血瘀内动为标,以肝、脾、肾亏虚为主.

    作者:秦慷;陈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茎核消汤治疗阴茎硬结症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茎核消汤治疗阴茎硬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阴茎硬结症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应用茎核消汤治疗,对照组应用维生素E和秋水仙碱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66.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茎核消汤治疗阴茎硬结症疗效确切.

    作者:翟照永;孙自学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花宝金教授治疗食管癌经验

    目的:探讨花宝金教授治疗食管癌的经验.方法: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着手,总结花宝金教授治疗食管癌的经验.结果:花宝金教授治疗食管癌重脾胃,善用经方化裁.结论:花宝金教授治疗运用调肝健脾法治疗食管癌疗效显著.

    作者:陈赐慧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医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程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的:探讨中医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全程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分别从急性加重期,中医药可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出现呼吸衰竭、肺功能衰竭、心力衰竭并发症时,中医药的扶正作用;稳定期阶段,中医药可防止复发等方面进行分析及推究.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出现呼吸衰竭、肺功能衰竭、心力衰竭时,中医扶正有协同作用;稳定期,中医扶正预防复发作用独占鳌头.结论:中医药在COPD全程防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史锁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芪药材中毛蕊异黄酮苷含量

    目的:采用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RRLC)法快速测定黄芪药材中毛蕊异黄酮苷的含量.方法:采用RRLC法,色谱柱:安捷伦Zorbax SB-C18柱(4.6mm×50.0 mm,1.8μm);流动相:0.3%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程序:(0 ~6.0min,15% ~20% B;6.0~14.0 min,20%~45%B;14.0 ~ 18.0 min,45%~65%B;18.0~20.0 min,65% ~ 100%B)流速:0.6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80 nm.结果:毛蕊异黄酮苷在5.6~112.0 mg· L-1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τ=0.9998),平均回收率为97.78% (n=6,RSD=2.87%).结论:RRLC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黄芪药材中毛蕊异黄酮苷的质量评价.

    作者:李凯;周宁;李赫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结节性红斑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结节性红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结节性红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前两煎混合分两次口服,第3煎湿敷患处;对照组口服吲哚美辛片25 mg,每日3次.7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47.06%,治疗组有效率为91.1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结节性红斑起效快,治愈率高,无不良反应,复发率低.

    作者:张艳丽;黄显峰;梁爱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中医学报杂志

中医学报杂志

主管:河南中医学院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