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敏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药理学>作为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药理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自192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非常迅速,成为现代医药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张志远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定量法检测肌钙蛋白T(cTnT)在急性心肌梗塞(AM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定量法测定疾病组与对照组各自的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结果 在疾病组的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其敏感性分别为93.9%、70.7%、52.3%(P<0.01),对照组分别为9.2%、16.4%、11.9%(P>0.05).显示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时,定量测定cTnT 的敏感性均优于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两项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且特异性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心肌肌钙蛋白T 是一个特异的、敏感的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有助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郭德芝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医学教育关系着民众的身体健康.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医学教育也在不断的变化着,本文从我国医学教育的概况、知识结构、教育实践和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医学教育做出一个全方位的评价,以期给从事医学教育方面的人士给予一定的帮助.
作者:刘伟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强心苷类化合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治疗,近年来,强心苷的抗肿瘤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强心苷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对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相关靶点作了介绍.
作者:陈佳玲;孙立;张陆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五苓散为汉代医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为临床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经方之一.历代医家对其理法方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近代医家更上一层楼从多方面多层次对该方的药理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不断地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具有通阳化气,健脾利水之功效,主要用于外邪循太阳经脉传人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为病机的蓄水证和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为病机的水肿证.
作者:王新伟;程广红 刊期: 2011年第14期
运用二级细胞悬浮培养法进行了新疆紫草的细胞培养生产紫草素的实验,通过测定,紫草宁的平均产率为0.053g/g干重细胞.
作者:韩洛川 刊期: 2011年第14期
随着抗真菌药物的不断开发应用,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有了明显进步.但是各时期发表的文章表明甲真菌病的疗效在不同患者、不同药物组间有很大差异.1 甲真菌病的易感染因素 甲真菌病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据R.J.HAY 报道欧洲的发病率一般在3%~22%.据我国2000 年的一项调查,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中15.6%患者趾甲真菌感染.
作者:包伶博;付少红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西药治疗组)各60例,治疗周期为4周,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痊愈40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痊愈30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班慧敏 刊期: 2011年第14期
艾滋病的流行在全世界一直呈上升趋势.20%至50%的艾滋病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精神健康问题.感染者会产生心情恶劣、焦虑或抑郁等精神健康障碍.艾滋病毒是由人的体液传播的,几乎所有的艾滋病感染者都会发展为艾滋病(AIDS).抗病毒治疗能大大降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治疗效果与依从性密切相关,依从性差不但影响感染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也潜在的影响艾滋病的流行.自从艾滋病开始流行以来,艾滋病感染者就经历着来自于社会各种压力.艾滋病相关的歧视对于艾滋病防治工作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抑郁、紧张等心理社会因素深刻地影响着艾滋病的进展.艾滋病感染者或艾滋病人需要多种形式的关怀和支持,并且害怕受到歧视和拒绝,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精神健康的治疗应该是咨询(即心理治疗)及药物的结合,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护理人员及社会工作者均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治疗.医务人员和感染者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定期随访,让感染者感到生存的希望并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刘军;苏小游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分娩是人类繁衍过程中的自然的生理过程,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产妇和婴儿都具有主动参与完成分娩过程的潜力.因此,有效的让产妇在分娩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的呼吸控制上,从而转移疼痛,适度放松肌肉,能够充满信心在产痛分娩过程中保持镇定,达到加快产程并让婴儿顺利出生的目的,同时分娩疼痛是导致难产及要求剖宫产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秀燕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方法 回顾64 例胸腰椎骨折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观察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和局部脊柱的稳定性.结果 全部病例椎间植骨均牢固融合,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保持满意,钢板螺钉未松动,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有效恢复率为94%.结论 采用脊髓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方法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东伟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96 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低盐、低蛋白糖尿病饮食,给予缬沙坦每日80mg,控制血糖、血压达到良好水平.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静滴苦碟子注射液2 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 尿蛋白、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较对照组治疗后血BUN、Scr 下降明显,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24h 尿蛋白降低更明显,差异较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苦碟子注射液能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袁景湍;翟哲;樊子东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护士长通过柔性管理激发护士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方法 护士长在尊重护士的人格与个人的尊严的前提下,在提高护士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基础上,主动性落实护理工作.结果 通过柔性管理,护理质量管理得到提高,护理部每月护理质量考核中,始终保持前例.结论 护士长柔性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作者:管学妹;黄荔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现代医院管理科学发展中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在护理管理过程中摒弃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尊重护士的人格,对护士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给予人文关怀,同时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减轻工作压力,善用激励方法,将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重要位置.结果 通过对全院护士实行人性化管理,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了护士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医院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结论 人性化服务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质量品质的追求,一切管理工作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做好人的工作,人性化管理是现代护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作者:王燕清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总结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方法及要点.方法 对60 例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院前急救护理为脑卒中病人赢得抢救时机,能有效的减少脑卒中患者的残疾率和死亡率.结论 院前急救护理至关重要,急救护士应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是适应院前急救的需要.
作者:范凯萍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张仲景<伤寒论>根据悸证表现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证治疗的方法.方法 将<伤寒论>中有关悸证论述的条文及治悸方药综合分析研究.结果 悸证是多种疾病的一个外候,多以阳虚为主致水逆上泛而成.根据悸证的不同表现可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揭示病因病机,推断病势发展.治悸各方以通阳温阳兼以制水为主,根据不同兼证遣方用药.结论 通过对<伤寒论>中悸证的研讨,可以看出张仲景在辨证论治上非常精细,遣方用药非常严谨.研究探讨中医古籍,对提高理水平,指导实践,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王平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种较少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在50岁~60岁发病,男性稍多,起病隐匿,发病较缓慢.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三种亚型:自主神经受累(MSA-A既往称SDS)、小脑机能障碍(MSA-C以往称OPCA)、帕金森综合征(MSA-P以往称SND).无论哪种类型,都不同程度地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作者:李国庆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1] PICC 具有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既减少了对患儿的过度刺激,又保证了静脉营养的供给,并发症少.PICC 置管技术为小儿消化道畸形、肠穿孔、肠造瘘、肠吻合手术及危重患儿的抢救、治疗、营养供给提供了保障.
作者:曹静;方怡;邬国英 刊期: 2011年第14期
慢性乙型肝炎(CHB)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持续存在,故其抗病毒治疗是所有治疗措施中重要的.近年来,新的抗病毒药不断出现,而如何合理应用以取得较大的疗效,目前尚无定论.我院在对234 例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采用了核苷类药物单一用药及联合干扰素序贯用药的不同方法,本文试对此做一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张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高血压病又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性疾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目前认为高血压病是在一定遗传改变基础上,由于多种后天因素的作用导致血压调节机制失去平衡所引起[1] .
作者:白俊花 刊期: 2011年第14期